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2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
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三课《长亭送别》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4)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与方法:(1)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视频欣赏,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
[教学重点]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了解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建议]一、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二、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三、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力求知识的丰富,来吸引学生;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
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案
某某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的:1、品味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2、把握X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艺术形象X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具:多媒体教学安排:三教时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i)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2、下列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4、掌握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迍迍:②举案齐眉:③杯盘狼藉:④蜗角虚名:三、导学过程。
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四个场面。
1、送别途中:(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导学案教师版)教师版本
长亭送别(教案导学案教师版)王实甫【学习目标】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了解元杂剧的文学知识;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三课时【学法指导】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2.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作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四折一楔子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它的又一显著特点。
本文是莺莺主唱。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曲词(歌唱部分)、宾白(道白、对白)、科范(动作、表情等舞台说明)三部分。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怅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苏教版)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把握剧情,欣赏催莺莺的艺术形象。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意象,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难点:分析崔莺莺的性格特点。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这场送别戏由崔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二、深入学习
1、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浪漫主义、借景抒情等,此文最的手法是什么?
2、阅读文本,完成下列表格。
3、根据莺莺的心理起伏变化,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完成下列表格。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 长亭送别》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4、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2、体会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课【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2、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一、自学质疑结合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作者: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十四种,现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子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鲜彩云丝竹芙蓉亭》与《苏小卿月夜反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
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如答应两人的婚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学案3
《长亭送别》学案●主题导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美好而和谐的爱情,这是人们最向往的境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长亭送别●画语导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关于离别的诗词歌赋。
可有一段离别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它就是道尽“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的《西厢记》。
故事中,一位是身份高贵的相国千金,一位是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他们萍水相逢却一见钟情,然而短暂的欢愉背后却是漫长的离别,这凄恻的一幕在长亭边缓缓拉开……【字词梳理】1.正音筵.席()玉骢.()迍.迍()金钏.()笑.靥()揾.泪()挣揣..()()草芥.()蹙.眉()谂.知()弃掷.()寻.思()玉醅.()白泠.泠()吁.气()口占.一绝()谨赓.一绝()长堤.()绣衾.()青鸾.()鹧.鸪()答案:yán,cōnɡ,zhūn,chuàn,yè,wèn,zhènɡ,chuài,jiè,cù,shěn,zhì,xún,pēi,línɡ,xū,zhàn,ɡēnɡ,dī,qīn,luán,zhè2.辨音挣.扎()占.卜()闷.杀人()曲.牌()挣.揣()占.领()闷.热()曲.折()狼藉.()煞.费苦心()慰藉.()煞.风景()答案:zhēnɡ,zhènɡ;zhān,zhàn;mèn,mēn;qǔ,qū;jí,jiè;shà,shā。
3.辨形泪(wèn)挣(chuài)怒(yùn)不安(zhuì)乳(ǎo)急(tuān)知(shěn)笑(yè)熟(rěn)梦(yǎn)答案:揾,愠,媪;揣,惴惴,湍;谂,稔;靥,魇。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
能力目标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调控一、导入二、元曲、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三、生词释义四、理清故事情节一、欣赏品评曲词二、艺术特色一、莺莺形象分析二、明确主题三、深化拓展三、布置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理清故事情节教学程序: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也可以这么说: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28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28教学目标1.理解剧情结构,体会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的社会意义.2.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2.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富于文采的曲词。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二、简介王实甫及其创作: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仕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友谊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高中语文第2专题长亭送别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曲词中莺莺的心理有如何的起伏变化?作者又是如何细腻而生动地表现的?请解析议论。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形交融。
请以【正直好】为例,解析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3.解析《长亭送别》一折的主题。
自主研究《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朝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聚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巨变成惨剧。
针对两种结尾不一样的社会心义,谈一下你的看法。
文法导析奇妙生动的心理描绘《长亭送别》没有波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理的深刻研究和真切描摹。
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准时空交错点,对爱人的迷恋,对分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恼恨,对将来的忧愁,都与拥有美好爱情的理想牢牢联系在一同。
节选部分的曲子,从不一样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心理,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内涵、纯净的灵魂,令人服气地表现了出来。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运专心理描绘的方法,以“高中生活”为话题,描述一下自己在“考前或讲堂上”的心理。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书生张珙与莺莺一见倾心,叛将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珙依赖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
老夫人亲口允婚,却又违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联合下,两人突破礼教的约束,私下结为夫妇。
老夫人无能为力,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允许结婚。
崔莺莺则以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这是崔莺莺追求诚挚爱情的呼喊,也是对以门第、财富和势力为条件的婚姻标准的抗争。
爱情,是人生最美的花朵。
它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势力,不是豪宅,不是香车,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流,是同等自由,是理解宽容,是珍惜关爱,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是祝英台的泣诉,是孟姜女的执着。
正处在修业路上的莘莘学子,虽涉及爱河为时髦早,但应当拥有正确的爱情观,以期在将来的爱情路上一帆风顺。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苏教版)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第一课时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实甫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2.熟读文本,梳理文脉。
3.分角色朗读。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王实甫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难点:。
熟读文本,梳理文脉【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
编撰杂剧 14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2、《西厢记》介绍①来源《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
②形成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③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2.3长亭送别(2)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二:课前预习
1、杂剧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2.【端正好】一曲中,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4、[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的眷恋的?
5、“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
备注
四:学后反思
2、找出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使)
B.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行动迟缓的样子)
C.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轻易)
D.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示极度)
3、下面各组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重点】1.积累杂剧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把握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一、诵记名言警句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4.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5.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6.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
(赵嘏《江上与兄别》)7.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8.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
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
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二)了解剧情《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写唐德宗时,进京赶考的书生张珙,经过蒲关闲游普救寺时,遇见已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
二人一见钟情,张珙便借故住进普救寺。
夜晚莺莺烧香时,二人隔墙吟诗,互致情意。
后来,叛军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声言要掳莺莺为妻。
崔母在此紧急情况下,宣布说谁能献计解围,便将莺莺嫁给他。
张珙于是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来救。
危机过后,崔母竟自食其言,以莺莺从小已许给她的内侄郑恒为理由赖婚,只许莺莺和张珙以兄妹之礼相见。
张珙气愤忧郁成病。
崔家侍女红娘出于正义感,热心地帮助他俩相会并私下结合。
高中语文 第2专题 长亭送别(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第二课长亭送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2、背诵并正确默写四首曲子。
【学习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课前预习】1、把下列曲词与引用的原诗作品对应起来。
原诗作品:A白居易《琵琶行》 B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C秦观《鹧鸪天》D范仲淹《苏幕遮》 E李清照《声声慢》 F宋人《鹧鸪天》G柳永《雨霖铃》 H苏轼《满庭芳》化用后的曲词: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 b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c 伯劳东飞燕西去,未登程先问归期。
()d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e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 ) f碧云天,黄花地。
()g阁眼泪汪汪不敢垂。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使)怨归去得疾.(快)B、从今经忏..无心礼(儒家经典)视官如拾芥.耳(小草)C、碧云天,黄花..素罗衣(假装)..地(菊花)长吁气,推整D、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示极度)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内中的实际情况)..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外栖迟..(留恋)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对偶B、夸张、比喻C、夸张、对偶D、对偶、用典【课堂探究】(一)赏析【滚绣球】1、此曲中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2、莺莺恨的什么?分条陈述3、这段曲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二)赏析【叨叨令】1、本曲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2、表现了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针对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玉駉.(jiǒng) 蹙.眉(cù) 须臾.(yú) 吁.气(xū)B.谂.知(niàn) 迍.迍(dùn) 玉醅.(pēi) 调.护(tiáo)C.靥.儿(yàn) 弃掷.(zhì) 泠.泠(líng) 长堤.(tí)D.揾.做(wèn) 相偎.(wēi) 顷.刻(qǐng) 栖.迟(qī)2.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淡烟暮霭..相遮蔽:傍晚的云气。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3教学目的1、了解《西厢记》中与课文有关的剧情。
2、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由崔莺莺对爱情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深入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体会曲词表达的情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法,研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点拨提升法,提高学生赏析境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柳永《雨霖铃》歌曲,然后顺势导入课文。
二、知晓送别背景,介绍《西厢记》中与课文相关的剧情内容见课件。
三、设疑引入探究话题教师设问:你觉得课文最值得学习的是哪一点?引出本节课话题: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将以【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首曲子为例,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1、教师引导示范鉴赏【端正好】鉴赏思考题:这首曲子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注意:可以选其中一种艺术手法谈谈自己的鉴赏感受,只要能自圆其即可。
示例:这首词用了触景生情的抒情方法,用深秋萧瑟的景象,触发了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出主人公离愁浓重。
师生总结研究曲词情感表达方法的角度:(1)、多样的抒情手段;(2)、多种修辞手法;(3)、多种表现方法;(4)、准确传神的绝妙好辞。
2、运用鉴赏【端正好】的方法,小组合作赏析【滚绣球】、【叨叨令】、【收尾】。
(1)学生分组合作鉴赏。
(2)教师听取汇报发言并适时点评。
教师总结:通过本次探究学习,我们知道戏剧曲词要准确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就要灵活运用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并把雅词和方言口语融入其中。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学案5
《长亭送别》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体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6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16教学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化用古代诗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四美,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略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在岁月的长河里跋涉,在文学的王国里徜徉,久了,渐渐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在夕阳下的长亭古道折柳相送。
于是,长亭、柳便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进入主题关于离别,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更何堪?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绘出了天下离别者的情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今,秋风渐起,黄叶飘零,仍然是夕阳西下,长亭外,古道边,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戏曲“文采派”代表王实甫给我们展示出的《西厢记》之美的代表——《长亭送别》。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故事之美)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有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人物之美、故事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四、以情节结构为线索,分析曲词之美与意境之美。
1、赏析[端正好]提问:[端正好]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提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点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配套K12】江苏省大丰市高中语文 第2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班级:姓名:学号: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课堂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2.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迍迍.()金钏.()笑靥.()争揣.()拾芥.()余荫.()蹙.眉()谂.知()玉醅.()泠.泠()谨赓.()厮.守()禾黍.()绣衾.()(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挣揣..信状元回来阁.泪汪汪不敢垂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嗞味暖融融的玉醅...似水,..,白泠泠蜗角..微利..虚名,蝇头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一春鱼雁..无消息(3)、填空王实甫,中国(朝代)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
为女角色,分为、、、等,为男角色,分为、、等。
文中扮演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
《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和之间的矛盾,这是的矛盾。
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的愿望。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③以《端正好》为例,分析《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④[滚绣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⑤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四、巩固训练,提升技能1、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长亭送别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
2、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通过分析莺莺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法指导】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一)知人论世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 课堂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2. 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迍迍.()金钏.()笑靥.()争揣.()拾芥.()余荫.()蹙.眉()谂.知()玉醅.()泠.泠()谨赓.()厮.守()禾黍.()绣衾.()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挣揣
..信状元回来
阁.泪汪汪不敢垂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嗞味
暖融融的玉醅
...似水,
..,白泠泠
蜗角
..微利
..虚名,蝇头
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一春鱼雁
..无消息
(3)、填空
王实甫,中国(朝代)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
为女角色,分为、、、等,为男角色,分为、、等。
文中扮演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
《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和之间的矛盾,这是的矛盾。
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的愿望。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
③以《端正好》为例,分析《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④[滚绣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⑤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四、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1、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
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关送别名句积累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五、反思总结,构建知网
六、作业。
《伴你学》P15.2—3题P16.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