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肝脾肺肾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则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1. 心与疾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情志的主要器官。
心脏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通过心脉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心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情志郁结也可导致心病发作。
中医治疗心病通常采用调整情志、舒缓心气的方法,如静坐冥想、适当的运动等。
2. 肝与疾病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藏血液。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过度愤怒、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常表现为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病通常以调理情绪、舒解肝气为主,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3. 脾与疾病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产生营养。
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脾病也与湿邪有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病通常以调理饮食、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如食疗、草药等。
4. 肺与疾病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吸取空气并将氧气传递到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气,但又与肝脏密切相关。
因此,肺病与情绪有关,如忧郁、悲伤等情绪可导致肺气不畅,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通常以调理情绪、增强肺气为主,如辟邪、运动等。
5. 肾与疾病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液平衡和生殖等功能。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肾病常表现为腰酸、耳聋等症状。
中医治疗肾病通常以补肾为主,如补肾药物、运动等。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紧密相关。
疾病与腑的关系相对较少研究,但在中医治疗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腑的病症可通过中医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虚弱
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虚弱在中医理论中,心、肝、脾、肺、肾被认为是人体五脏,其中心肝脾肺肾虚弱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问题。
中医学认为,心肝脾肺肾健康的调理对于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调理心肝脾肺肾虚弱。
一、调理心脏虚弱心脏虚弱指的是心脏功能减退或衰弱,常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脏虚弱与心阳不足、心阴亏损等有关。
调理心脏虚弱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和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可食用具有温补心阳功效的食物,如糯米、龟肉、羊肉等。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草药调理:可选用一些具有温补心阳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党参、肉桂等。
这些草药可通过煎煮或冲泡的方式服用。
适度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肺功能。
二、调理肝脏虚弱肝脏虚弱是指肝脏功能减退,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情绪不稳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脏虚弱与肝血不足、肝气郁滞等有关。
调理肝脏虚弱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和情绪调节等。
饮食调理:可食用具有润肝养血功效的食物,如黑木耳、红枣、黑豆等。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如炸鸡、辣椒等。
草药调理:可以选择具有活血调气作用的中草药,如当归、川芎、柴胡等。
这些草药可通过煎煮或冲泡的方式服用。
情绪调节:调整情绪,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紧张,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和调理。
三、调理脾虚弱脾虚弱指的是脾胃功能减退,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烂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虚弱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等有关。
调理脾虚弱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和运动锻炼等。
饮食调理:可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大枣等。
此外,还应少食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炸鸡等。
草药调理:可选用一些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中草药,如白扁豆、陈皮、山药等。
这些草药可通过煎煮或冲泡的方式服用。
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散步、太极拳等。
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中医对于五脏的理解与功能
中医对于五脏的理解与功能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五脏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五脏分别是心、肺、肝、脾、肾,它们在中医视角下具有独特的功能与表述。
本文将通过详细阐述中医对于五脏的理解和功能,呈现中医学在五脏理论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心(Ping YANG)在中医学中,心脏被认为是人体的“君主”,具有司命的作用。
心主血脉和神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调控中心。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功能可以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养生起到促进作用。
当心脏功能出现异常时,比如血液循环不畅或情绪波动,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如心脏病、失眠等。
二、肺(JIE CHI)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呼吸器官,主要负责呼吸功能。
肺的主要作用是吸取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此外,肺还具有防御机制,能够抵御外来病邪侵袭,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肺经常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比如病毒感染、过敏等,导致肺功能异常引发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如肺炎、哮喘等。
三、肝(GAN YANG)肝在中医学中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被视为各种生物活动的调节中心。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循环,储存和释放血液,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此外,肝还具有解毒、泻火、控制情绪的作用。
当肝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四、脾(I LI)脾是中医学中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人体的“生化工厂”。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提取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还具有升清降浊、吸收水湿、生成气血等功能。
脾功能紊乱会引发肠胃消化问题,如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疾病。
五、肾(Shen ZI)肾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生殖系统器官,司机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肾的主要功能是储藏精华,调节水液代谢和排泄废物。
同时,肾还与骨髓和脑等重要组织有密切联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并且与特定的疾病关系密切。
下面将介绍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常见疾病。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要功能是主持血液的循环运行。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控制着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活动。
心脏疾病多与心脏的功能异常有关,如心悸、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二、肝脏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的量和流向。
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产生胆汁等。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可能出现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症状,与多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有关。
三、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营养成分。
脾脏还参与免疫调节和血液的生成。
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引发脾虚、湿热等疾病,如脾功能不全、脾胃湿热等。
四、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肺脏还参与水液代谢和排泄。
肺脏疾病多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等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五、肾脏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生命之源,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肾脏还参与生殖、生长发育等过程。
肾脏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肾炎、肾结石等。
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在中医中被视为辅助五脏的器官,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
胆脏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和排泄过程;胃脏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小肠和大肠分别参与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并将其排出;三焦主要功能是气的运行和代谢。
当这些腑脏功能异常时,可能引发胆囊炎、胃炎、腹泻、便秘、尿路感染等疾病。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不同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和维护五脏六腑的健康,对人体的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主治
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主治
心肝脾肺肾的作用与重要性
心肝脾肺肾是人体五脏之一,它们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主治,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以下将分别介绍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主治。
心的功能主治
•心主心脏,统治血脉
•思维意识和情绪的调节
•统治舌、面、舌下脉
•主治心血虚、心神失常、心悸等病症
肝的功能主治
•肝主藏血,调节血液的储存和循环
•控制筋脉,维护身体的正常运动
•主治肝郁、肝血不足、肝气犯胃等病症
脾的功能主治
•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和吸收
•统治肌肉四肢
•主治脾虚、脾胃湿滞等病症
肺的功能主治
•肺主呼吸,控制呼吸系统
•统治皮毛,保持体温
•主治肺气虚、肺燥、肺热等病症
肾的功能主治
•肾主藏精,掌管生殖和生长发育
•统治骨髓,维护骨骼健康
•主治肾虚、肾阳不足、肾病等病症
以上是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
每个脏器都在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和平衡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保持健康,我们需要重视每个脏器的功能,并通过养生保健、合理饮食和适度锻炼来维持脏器的功能正常。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脏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枢。
心主血脉,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功能。
它通过搏动的力量将氧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了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其次是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它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脏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和平衡身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它掌管着情绪的升发和舒缓,对于人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肝也参与了消化、代谢和血液的造血等多个生理功能。
第三是脾,中医将脾称为“少将军”,它位于左上腹部,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的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还具有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性、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肺,中医将肺称为“将军”,它位于胸腔中,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肺主气息,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肺的正常功能对于供给足够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同时,肺还参与气血循环、水液代谢等多个生理功能。
最后是肾,中医将肾称为“将军”,它位于腹腔内后方,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主藏精,主要负责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等重要功能。
肾还参与了骨骼的形成、水液代谢、排泄废物等多个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生命力的基础。
总之,中医五脏分别担负着心血运行、情绪调节、消化吸收、呼吸供氧以及生殖繁衍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有五脏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根本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根本人体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人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医五脏六腑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五脏的重要性五脏是指中医学中的心、肝、脾、肺、肾五个主要脏器。
这五脏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代表了五个具体的脏器,更涵盖了一系列的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器官的关联关系。
每一个脏器都承担着独特的功能,而它们之间的协调工作对于保持人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首先,心脏作为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君主”,掌管着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它不仅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还具有调节情绪、控制心率等重要功能。
其次,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将军”,它是整个人体的调节中枢。
肝主疏泄,对情绪的调节有重要影响;同时,肝脏还参与消化、解毒、调节血液等多方面的功能。
脾脏则是中医学中的“后天之本”,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肺脏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并促进氧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它还与鼻腔相关,对人体的嗅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要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废物、调节血压等重要功能。
二、六腑的重要作用在五脏之外,中医学还有六腑的概念,包括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和三焦。
六腑在人体健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胃是人体消化道的入口,它的功能主要是接受、贮存和分解食物。
胃的健康与人体的消化能力息息相关。
大肠和小肠是胃的延伸,它们分别负责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大肠还参与排泄废物的任务,对于人体的排毒功能至关重要。
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而肝脏则负责胆汁的分泌。
胆汁的作用是帮助人体消化脂肪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膀胱则是人体排尿的主要器官,它的健康与人体的水液平衡密切相关。
三焦在中医理论中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与平衡。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五脏六腑的了解以及如何调理它们。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功能1. 心脏: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同时与情绪、记忆、激情和睡眠等方面有关。
调理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同时也与皮肤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肺脏主要功能是呼吸并控制气机。
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护好呼吸道、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氧气摄入量等。
3. 脾脏:脾脏是中医认为对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的器官。
调理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减少食用寒凉食物等。
4. 肝脏:肝脏是中医认为掌控情绪与气血畅通的重要器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避免过度饮酒等。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掌管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理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水平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补充水分以及避免熬夜等。
6. 胃和小肠:胃和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负责分解和吸收食物。
调理胃和小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以及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饮食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摄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脏腑,需要遵循相应的饮食原则,例如,对于肝脏,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的蔬菜水果。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五脏六腑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枸杞等。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中医医师的建议。
中医五脏养生实用汇总表(肝、心、脾、肺、肾)
中医五脏养生实用汇总表(肝、心、脾、肺、肾)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肝《黄帝内经》: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
与肝相关:颜色(青)、味道(酸)、音韵(嘘)、情志(大怒伤肝)常见症状: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胁胀痛、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
食疗养生:菊花、薄荷、芹菜、乌梅、醋、山楂、木瓜等经络养生:敲胆经、摩两胁、双手托天。
敲胆经方法:如图每天在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点,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也就是左右各两百下。
这四个点实际上是胆经上的四个穴位: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
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敲胆经的最佳时间敲胆经的时间安排其实没有那么严格,只要不是在饭后等特殊时间点就可以的。
但是,最好不要在深夜(23点至1点之间进行),23点至1点是气血进入胆经的时候。
一般在早上的7点到11点之间敲比较好。
早上的9点多到11点,也是胆经最活跃的时候。
注意事项:1、饭后不能敲胆经因为饭后大量的血液都去消化去了,敲胆经的话,胆经就会和胃部抢血(敲打的部位血液流量会变大),胃部缺血消化就不良,是得不偿失的。
2、女性经期不能敲胆经有的女性本来血就很少,但由于肝脏热,所以月经问题没有暴露。
血气上升后,肝热下降了,月经推迟是正常的。
当血达到正常水平,月经也就恢复了。
所以,月经来时可以少敲或不敲。
二、心《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司神明,主血脉,开窍于舌。
与心相关:颜色(赤)、味道(苦)、音韵(呵)、情志(大喜伤心)。
常见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食疗养生:莲心、苦瓜、红枣、红椒、赤豆、樱桃、桂圆等经络养生:拍打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拍打心包经:在饭后半小时左右,适当地刺激心包经,可以增加心脏供血,有效地保护心脏。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的“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五脏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此外,还有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五脏:1.肝:肝是藏血器,主要功能是制造和储存血液,同时也是调节情绪、存精制津、疏泄气机的重要器官。
肝阳虚则气机不利,久则疏泄失守,肝阴虚则肝血不足,久则瘀血内生。
2.心:心主血脉,其功能为调节血液循环、安定心神、掌管记忆、思维等活动。
心与血的互动相形,血只能由心出而不能自己行动,同时恒心不定则神志不明,情志外露,则反之亦然,因此心是“君主”。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本,其功能为司运化、运化饮食后的食物精华,将其转化为气血,以供全身备用。
同时,脾主肌肉,若脾虚疏则肌肉无力。
4.肺:肺主气息,“上焦”调节呼吸,使人呼吸暢顺。
肺精主官气,开窍于鼻,宣发清肃之气。
同时,肺脏内有“肝之别”的穴位,两者相通,肺气呼吸太过察则伤肝,察则通,通则无疾。
5.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包括藏精制津、生发髓骨、调节水液、控制生长发育等。
正常情况下肾脏的保养和功能的强化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六腑:1.胆:胆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吸收脂肪,帮助保护肝脏。
2.胃:胃为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消化机制使食物成为精华。
同时,胃中也有能够杀死细菌和消化各种食物的胃酸。
3.大肠:大肠主要作用是将食物残余、粪便等积存在大肠内,帮助排出体内废物。
4.小肠:小肠是人体内最长的器官,主要作用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并吸收到血液中,同时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
5.膀胱:膀胱主要作用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6.三焦:三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中、下三者都是接受外来事物的通道,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机能的调节中心。
上焦调节喉部及心肺等器官,中焦主司脾胃于,下焦主司泌尿生殖,以及与肠的相互表里。
总结一下,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对五脏六腑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等生理变化。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中医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中医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医对人体脏器的整体和系统观念的呈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主司血脉,其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调节情绪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心脏器官本身,还包括心与情绪的关系。
2. 肝肝主疏泄,调节气血,具有重要的解毒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还包括调节情绪,保证气血畅通。
3. 脾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脾也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肺肺主呼吸,管理体内气的运行,对外界气息的吸收和排出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与人体的抵抗力、皮肤的呼吸功能等有密切联系。
5. 肾肾主存精,调节水液代谢和生长发育。
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还包括对骨髓、脑髓的调节作用。
二、经络系统的重要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通道,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1. 经络的流注按照中医理论,经络中气血“流注不止”,即气血在经络中不断运行循环。
正常情况下,气血畅通,经络不阻滞,人体健康状态良好;反之,如果气血阻滞,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 经络与腧穴经络与腧穴是相辅相成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对人体气血具有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通过作用在腧穴上对经络中的气血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的重要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气机和血液。
1. 气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肌肤、温养脏腑、抵御外邪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知识
五脏六腑的知识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
心:主管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掌管意识、思维和感情。
肝:主要功能是存藏血液、调节血液的供应和排泄。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保持情绪平衡。
脾: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提供营养和能量。
肺: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和宣发宣降。
肾:主要功能为主持生殖、发育和排泄。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纳气,掌管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主要功能是存储、浓缩和排泄胆汁。
中医认为,胆主疏泄、宣发、辟秽。
胃: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水谷,消化和传输食物。
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为营养和废物。
中医认为,小肠主受濡化食-{}-物。
大肠: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和排除废物。
中医认为,大肠主受清浊、排虫。
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中医认为,膀胱主宣化水道、排余。
三焦:不是一个实际的脏腑,而是将胸腹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是心包膜、腹膜和内脏间膜。
五脏六腑的平衡和协调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通过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并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
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温馨提示:本站发布的中医五脏,心,肺,脾,肝,肾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所述心肝脾肺肾保养方法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所述心肝脾肺肾保养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详细记录了关于心、肝、脾、肺、肾的保养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脏腑的养生方法。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它主宰着血液的循环和气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中提到,保养心脏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能够舒展心脏气机。
同时,要合理饮食,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清淡的食物。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益于增加心脏的耐力和健康。
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也对心脏的保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解毒器官,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黄帝内经中指出,保养肝脏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要保持饮食的均衡和适度。
同时,要远离各种有害物质,如化学药品、重金属等。
另外,肝脏也受到情绪的影响较大,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有助于肝脏的健康。
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对肝脏的保养至关重要。
脾脏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中建议保养脾脏的方法包括:饮食要清淡,不暴饮暴食,避免过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脾脏气机的运行。
此外,保持情绪稳定也对脾脏的健康十分重要。
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保养脾脏的关键。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它负责吸入新鲜空气,并将其中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
黄帝内经中提到,保养肺脏要注意呼吸深长,经常呼吸新鲜空气,多进行户外活动。
避免吸入有害空气,如烟雾、尘埃等。
此外,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油炸、熏烤等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尤其是气功和瑜伽等有助于调节呼吸的运动,对肺脏的健康有益。
肾脏是负责排除体内废物、维持水盐平衡、调节内分泌的重要器官。
黄帝内经中指出,保养肾脏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
同时,要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肾脏的功能。
此外,保持心情愉快和积极乐观,避免过度忧虑和情绪波动,对肾脏的保养也非常重要。
五脏六腑的知识
五脏六腑的知识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五脏六腑的知识,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认识。
此外,我还将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这些脏腑分布在人体内部,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理解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医理论和实践至关重要。
二、五脏的主要功能2.1 心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血液的流动,以供应全身器官的需氧和营养物质。
此外,心脏还与情绪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心脏也是情感的中枢。
2.2 肝肝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将军”,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调节血液,并保持精血的流动。
肝脏还参与代谢和解毒过程,在情绪方面与愤怒和压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2.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转化食物为营养物质以供给全身组织。
此外,脾脏还参与免疫和造血功能,是保持体内平衡和健康的关键器官。
2.4 肺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肺脏还参与气体交换和免疫功能,并与悲伤和忧虑等情绪相关。
2.5 肾肾脏是体内液体代谢的中心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肾脏还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参与调节激素分泌和生殖功能。
三、六腑的主要功能3.1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消化食物。
胃腑还参与消化酶的分泌和酸碱平衡调节,对于消化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3.2 胆胆囊和肝脏密切相关,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和分泌胆汁。
胆汁对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通过胆管与十二指肠相连。
3.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通过肠壁的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心属火 肝属木 脾属土 肺属金 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 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 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 均含有维生素C 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 古有良药苦口之说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 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 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 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 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 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 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 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经常食用 可预防风寒感冒 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 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 鼻孔为肺气所主 所以肺开窍于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 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 肺寒则鼻孔冒凉气。
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 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 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 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
孩子如果受到惊吓 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 这也与肝有关联。
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 肝主青色。
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 而是苍色。
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 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
顺便谈一个问题 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 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 就会生病。
所以 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 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 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 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
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
口误 经常说错话 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黄帝内经》上有 心病者 舌卷缩 颧赤。
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 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
除了颧骨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 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
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 而且图案如灯花状 是心神将散的象 我们尤其要当心 这叫“祸福在旦夕间” 可能会有重病突发。
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 从中医的角度讲 这相当于水气凌心 就是肾水太多 心火太弱 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
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
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
《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
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
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 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 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 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
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 很简单 常闭眼 养神 少说话 养心 平稳呼吸 养肺 多食美味 养口 少惹烦杂 非礼勿听 养耳。
六、五情与五脏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
《素问?举痛论》说 “喜则气和志达 营卫通利”。
喜悦的过程 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 获得释放的能源 将形成原动力 展开新的精神活动 并支配着身体活力 创造出新的业绩。
如 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 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 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 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 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 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 血液循环加快 新陈代谢水平提高 能扩张肺部 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 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 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 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从而增进食欲 帮助消化 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
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故称“肝在志为怒”。
一方面 大怒可以伤肝 导致疏泄失常 肝气亢奋 血随气涌 可见面红目赤 心烦易怒 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另一方面 如肝失疏泄 也可致情志失常 表现为情绪不稳 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
思 即思虑、思考 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
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 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
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 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 经期紊乱等 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 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 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
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 会痛哭流涕 涕 就是肺分泌的黏液。
人哭泣的时候 肺气盛 黏液分泌增多 而肺开窍于鼻 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
肺主气 为声音之总司 忧愁悲伤哭泣 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
肺主皮毛 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恐为肾志 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
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
《素问?举痛论》说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 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
“恐则气下” 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 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 可使气迫于下焦 则下焦产生胀满 甚则遗尿。
“惊则气乱” 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 出现心神不定 手足无措等现象。
七、五季与五脏1、春宜升补 春季阳气初生 大地复苏 万物生发向上 内应肝脏 应根据春季的特性 因势利导 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 使气血调和。
2、夏宜清补 夏季炎热、火邪炽盛 万物繁茂 内应心脏 应根据夏令之时 人体脏腑气血旺盛 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长夏宜淡补 长夏时值夏、秋之际 天热下降 低湿上蒸 湿热相缠 内应脾脏 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 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秋宜凉补 秋季阳气收敛 阴气滋长 气候干燥 内应肺脏 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 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 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冬宜温补 冬季天气寒冷 阳气深藏 内应肾脏 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 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 是脏腑的气血旺盛 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八、五液与五脏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
五液由五脏所化生 即心为汗 肺为涕 肝为泪 脾为涎 肾为唾。
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 故称五脏化液 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 皆由津液所化生 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 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
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 是多个脏腑 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 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
故曰 “人之一身 有涕、泪、涎、唾、便、溺 皆属一水之化 而发于九窍之中” 《质疑录》 。
“汗与小便 皆可谓之津液”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 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 汗为心之液 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阴阳别论》 。
“阳” 是指体内的阳气 “阴” 是指体内的阴液。
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 从玄府 汗孑L 排出的液体。
汗液的分泌和排泄 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腠理开 则汗液排泄 腠理闭 则无汗。
因为汗为津液所化 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 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血又为心所主 汗为血之液 气化而为汗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正如李中梓所说 “心之所藏 在内者为血 发于外者为汗 汗者心之液也” 《医宗必读·汗》 。
由于汗与血液 生理上有密切联系 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
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 汗出过多 可耗血伤津。
反之 津亏血少 汗源不足。
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 应慎用汗法。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
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 汗出过多 耗伤心的气血 则见心悸怔仲等。
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 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 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
反之 当心的气血不足时 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 如心气虚 表卫不固而自汗 心阴虚 阳不敛阴而盗汗。
2 涕为肺之液 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 有润泽鼻窍的功能。
鼻为肺之窍 五脏化液 肺为涕。
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 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感风寒 则鼻流清涕 肺感风热 则鼻流浊涕 如肺燥 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 涎为脾之液 涎为口津 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 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
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 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 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 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 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 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故说脾在液为涎。
4 泪为肝之液 肝开窍于目 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 泪液的分泌 是濡润而不外溢 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 泪液即可大量分泌 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 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
如肝的阴血不足 泪液分泌减少 常现两目干涩 如风火赤眼 肝经湿热 可见目眵增多 迎风流泪等。
此外 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 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 唾为肾之液 唾与涎同为口津 即唾液。
较稠者为唾 较稀薄者为涎。
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 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 使之易于吞咽 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 还有滋养肾精之功 因唾为肾精所化 多唾或久唾。
则易耗肾精 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补充回答 如木生火 即肝木济心火 肝藏血 心主血脉 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 即心火温脾土 心主血脉、主神志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血能营脾 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 即脾土助肺金 脾能益气 化生气血 转输精微以充肺 促进肺主气的功能 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 即肺金养肾水 肺主清肃 肾主藏精 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 即肾水滋肝木 肾藏精 肝藏血 肾精可化肝血 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