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2019-修改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2019-修改
2019/5/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22
(四)Parsons与Bales系统理论比较
Parsons: 和谐和平衡 Bales:对抗和紧张 在处理工具性问题时,组员要发表(征求) 意见,获得信息,或提出检验;在处理情 感问题时,组员表达同意和反对,紧张或 缓解紧张,团结或对立。通过这些互动, 组员学习处理沟通、评估、控制、决策、 减压和整合的问题。
2019/5/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24
五、心理分析理论
(一)主要概念及其内容 童年经验 心理分析的观点主张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其童年 期发展的根源,尤其是生命的前六年的经历,被看 成是一个人现时心理冲突的源流。心理分析工作着 重于当事人过去经验对现时人格和行为的历史影响。 早期的经验是学习的结果,如果要改变它的结果, 一个人就必须认识到这些早年经验是怎样促成现在 的人格结构的。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分析领导者如 果单纯地认为心理分析只是诉诸过去而排斥现实问 题则是错误的。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 主要模式
Chaidinghong 2019年5月3日
2019/5/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章简要介绍了对小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的小组模式。 重点 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分析理论、交换理论 和小组动力学及主要模式 难点 小组动力学的理解与应用
2019/5/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3
(三)场域理论的运用
Lewin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小组中各种力量的运作,提 出了以下的概念:1)角色,指组员的地位、权利和 责任。2)规范,限制组员行动的原则。3)权力,组 员影响别人的能力。4)凝聚力,组员感受到的小组 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吸引力。5)共识,对小组目标和 其他小组现象的认识程度,6)效力,小组的生活周 期中目标和目的的潜在的能力。 场域理论把小组当成一个经验整体,一个不断演进 的实体,以抵制那些制止组员朝着目标前进的力量 小组需要不断的变化,以适应自己的社会环境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过程理论
一、小组过程的动力
• 小组能够使组员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解决他们 存在的问题
• 小组能够使组员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变,从而解决 他们存在的问题
• 小组能够使组员获得自然的社会关系,从而解决 他们存在的问题
小组过程理论
二、小组的质
• 小组工作者所关心的小组是面对面的小组,这些小组人数 较少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一、个人行为发展理论
• 人类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他们以后的人格特 征和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 人类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和改变的过程。而 不是弗洛伊德的“命定论”。
• 人类的行为除了意识状态以外,有时还存 在“前意识”、“潜意识”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一、个人行为发展理论
• 小组的大小不定。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参与者的年龄、 活动内容、目标等
• 小组与群体有所不同。在小组中,组员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共同情感和共同目标。而在群体中,成员虽然有相同行动, 但不存在相互关系
• 小组依其构成因素可分为两种:自然小组和外力小组
小组过程理论
二、小组过程分析
• 次小组的存在 • 孤独者的存在 • 领导者的存在 • 角色观念 • 小组的归属感 • 小组的新成员 • 小组冲突
• 人类虽然有潜意识的动机存在,同时也有自我合 理发展的能力。这种被称为“自我的功能”的能 力,在行为过程中有时很强,有时很弱,会出现 失调或不适应。
• 人类可以同时处在两种相对的境况中。人在同时 可以对同一个人或同一情况具有两种相对的情绪 或反映。
• 人类在解决内在动机、需求、欲望、驱力和解除 外在关系的困惑是,常会使用防御机构、投射作 用和升华作用等方法。
• 在小组生活中,能够有机会使组员表现其独特的 个性和分享他人的独特性

小组工作之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之理论基础
小组要正常运作,需要满足组员的社会情感需要,还有 实现小组的目标。两个方面需要同时关注和平衡,两种 之间存在对立。
系统理论
Parsons: 和谐和平衡
Bales:对抗和紧张
在处理工具性问题时,组员要发表(征求)意见,获得 信息,或提出检验,在处理情感问题时,组员表达同意 或反对,紧张或缓解紧张,团结或对立。通过互动,组 员学习处理沟通、评估、控制、决策、减压和整合的问 题。
在小组中的运用
Mahoney (1974) 及其同伴创立了认知行为方法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强调行为不论好 坏,都是学习的结果;改变是一系列练习重复的结果; 家庭作业是极为重要的小组工作内容;生理可以调节心 理,并且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场域理论
Lewin 发展的一个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发展了 小组动力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小组行为的 研究,用物理学的场和力的观点,来分析小组。
提高积极的后果,减少消极的后果 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朋辈文化 认知过程对人们在小组中行为互产生影响,组员对得失
的看法深受认知过程的影响(如期望和意向)。

小组动力学
小组动力学是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的转化、演变和相互影响的 一套理论和知识, 它主要是探讨小组结构,小组与组员之间相 互动力关系的应用学科。 小组的动力是指在小组中发生的被察觉和未被察觉的各种现象,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产生了各种动力,动力之间相互作用使得 小组的运作维持下去。
系统理论(Homans)
小组有一个外在的系统,还有一个内在的系统。外在的 系统代表了小组处理因小组与其社会外在环境之间产生 的适应性问题的方式,内在的系统包括小组活动方式以 及小组规范等。内在系统与外在系统之间的关系取决于 内部、外部环境对小组的期望和要求而不同。Homans 认 为,小组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系统,变化和不断斗争是小 组的主要特点。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Id):代表“本能的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Ego) :代表“现实的我”,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Superego) :代表“理想的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自我为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仆人:本我、超我、外界现实。

社会工作治疗对象:常常“本我”非常强大,而“自我”、“超我”非常薄弱。

2、儿童心理性发展时期:①口唇期1岁时,快感主要来自于口唇部位的活动需要:合适、过度、不足过度和不足会“胶着”下来,到某一时期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有贪吃等习惯,而“过度”则会有喜欢骂人、挖苦人、喜欢吐痰等行为。

②肛门期2~3岁,快感集中于肛门,顺利则有独立能力,容易合作。

过度、不足也会“固结”下来,形成“肛门性格”:过分整洁(洁癖)、吝啬、固执等。

③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5岁,产生“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影响亲子关系。

④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器期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应注重培养组员完整的人格,帮助组员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发挥“超我”的作用);小组工作尤其小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可从组员的早年生活经验入手,以了解组员问题的真相。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对早期的小组治疗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小组治疗仍会用到心理分析的方法。

二、系统理论:将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元素组成的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组总是希望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1、影响小组的系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2、小组作为一个自我保持的系统,必须履行四个主要功能性任务:①整合②适应③方式保持④目标实现3、小组既有外部系统,也有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指小组对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身心问题的处理方式。

内部系统包括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小组规范的形成以及变化等。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互动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是是William Schwartz。 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2、场域理论
3、行为理论 4、社会认知理论

小组工作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要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 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


小组工作的目标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小组工作的特点 假设个人的满足来自于他们的社会归属和互 相依存,小组工作的焦点在于小组内部和外 部系统的各种关系上。 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是一个互助系统, 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强调团体过程的经验是成员成长的主要媒介。 小组程序由小组决定,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并存,小组成员有权决定自己小组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重点是协助团体建立有目的的沟 通模式,强调透过彼此的互动交流来促进成 员的成长与改变。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模式
社会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
基本概念: 1、案主的问题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这类冲突则根源于儿童期未满足的需要或创 伤性经验。 3、因此导致当事人用自卫而非面对和解决问题 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小组工作概念假设: 1、小组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认为小组的问题是因小组早期经验中未解决 的冲突导致的。 2、小组在很多方面会重现家庭的情形。 3、小组中的互动反映了个人的心理结构和小组 成员的自卫方式。 4、社工在小组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被认同的 目标,他会利用这个角色影响小组成员的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 5、小组的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 决问题。

小组工作目标 1、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是其最终目标。 2、 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和提高小组 成员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二是提升小组成员的 社会能力。 4、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三是促进小组成员领 袖能力的培养,使有能力也有意识去实现有 益于社会和他们本身的社会变迁。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2——交流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波恩
1910年/出生于加拿大,父亲和他都是医生。
1919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1943年/担任美国军队的神经科医师,开始用团体式的心理治疗法。
1947年/在旧金山和Erikson一起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
1955年/向旧金山心理分析协会申请会员资格,但被拒绝。于是他向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定挑战,舍弃过去所受的训练。
交叉型也叫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是暂时的),继之而来的是新的或不一样的沟通。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
交流理论分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3——场域理论
代表人物:考夫卡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

小组工作第二版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概论

小组工作第二版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概论
4、向组员提供信息:概念、事实、价值。 5、协调组员间关系。 6、利用社区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服务。
6、优势和限制
优势:
注重成员的潜能和互助系统,突出了社会工作助人 自助的信念;
小组的目标来自成员互动和讨论,有利于成员发挥 能动性和培养自觉意识;
成员自主选择恰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 题,防止外界的价值干预。
以促进组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 支持为目标。
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目的:组员在社会归属和相互依存中得
到满足,组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效的 社会系统间达到互助与开放。
2、小组
提供成员之间彼此平等认同的机会; 提供使多数人归属的温暖感觉; 有表现自己、表达自我和维持自己在群体中
独立性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但不得已必须接纳
展的关系
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 容和具体运用
1、目标 2、小组 3、组员 4、工作者 5、实践原则 6、优势和限制 7、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1、目标
以培养组员社会归属感、责任感,实现 社会整合最为小组目标。
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挖掘 其潜能,提高其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体行动 7、促使社会变迁目标的实现
6、优势和限制
优势:
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 的理想;
通过小组工作发展社区组织,通过社区组织 进行社区教育,以此提升民众的意识,达到 社区赋权的目的。
限制:
忽略群体中的个人需求
7、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扶贫 妇女小组
第二节 互惠模式
这个模式主张在助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 与社会的关系。
中间阶段: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榜样: 引导、推动组员表达感情、分享经验、 积极联系、提供资源、提供榜样。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二 目标
其总目标是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 现社会整合。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及社会 责任心。
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 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
第三,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 带领推动社会变迁。
三 小组 每一个小组都是潜在的社会资源,能影响社 会变迁。
三 小组
小组治疗模式着眼于矫治、治疗、人格重建 等过程,因此,治疗小组常常要持续较长的时 间。此外,由于组员的特殊性,治疗模式会比 较依赖专家的判断和专业化的指导。
四 组员 治疗小组的组员通常是有较严重的情绪问
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者有社 会偏差行为的人,所以,人组前的评估是非常 重要的工作。下列病例不宜人组:严重抑郁、 躁狂病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反社会人格, 偏执人格,极端分裂性人格 。
这三大模式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社会结构层面到关 注人际关系层面,再到关注个人治疗层面的演变 过程。
第一节 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源于社会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 是最早的一个小组工作模式,它是透过一系列 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 和社会良知,推动社会变迁。它的原则与社区 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 识与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和组织小组中。如:社区行动小组、各类扶 贫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
因此,治疗模式是一种临床模式,用来协助 适应不良的个人达到和恢复预期的社会功能。
一、理论基础
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个案所采用的理论依 据十分接近,除了经典的精神分析、行为认知 、和人本主义三大流派外,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莫雷诺创立发展起来的心理剧的小组治疗的 方法、泊斯的完型治疗、波恩的交流分析理论 、艾丽思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葛拉瑟的现实 疗法,这些理论对小组治疗的发展也都有比较 大的影响。

2023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

2023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

2023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摘要:一、小组工作概述1.小组工作的定义2.小组工作的类型与特点3.小组工作的目标与功能二、小组工作理论1.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学理论2.符号互动论与镜中自我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三、小组工作过程1.准备阶段2.开始阶段3.中期转折阶段4.后期成熟阶段5.结束阶段四、小组工作技巧1.沟通与互动技巧2.小组讨论技巧3.小组治疗技巧4.小组活动设计技巧5.小组评估技巧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育小组工作方法2.成长小组工作方法3.支持小组工作方法4.治疗小组工作方法正文:2023 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一、小组工作概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小组为载体,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包括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和治疗小组,各有其特点和功能。

二、小组工作理论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学理论、符号互动论与镜中自我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为小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小组过程和组员行为。

三、小组工作过程小组工作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每个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如招募组员、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资源、引导小组讨论等,以推动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工作技巧为了实现小组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与互动技巧、小组讨论技巧、小组治疗技巧、小组活动设计技巧和小组评估技巧。

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小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教育小组工作方法、成长小组工作方法、支持小组工作方法和治疗小组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和需求开展小组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目标。

总之,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以提高小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在小组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鼻祖佛洛伊德任务成年人的问题源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或许是儿童时期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抑或是经历了心理创伤、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的手法去处理冲突。

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在小组工作时,主要以个人为工作焦点,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小组中的高凝聚力和提供给人的安全感,能够使成员更开放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内心冲突,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决问题。

2、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的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学习方法。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

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

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期望的目标,对小组成员提供某种得以引起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引导他们的行为朝向小组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生转变。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

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的影响。

如果某种行动的结果被加以肯定,人们就会坚持这种行为;而如果对某种行为的结果持否定的态度,这类行为就会被剥削。

小组工作者用表达意见、赞赏等强化和鼓励积极的行为,就会影响小组成员的行为转变。

(3)社会学习理论。

这种学习的理论任务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

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其他成员会期待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

反之为了避免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按照帕森斯所述,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

这些成员是小组系统的一部分,在一种不断变换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持续和一种稳定的平衡。

社会小组工作——互动模式

社会小组工作——互动模式

社会小组工作——互动模式互动模式也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

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

(一)理论基础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如符号互动论和“镜中自我”理论等。

互动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掘组员的自身潜能,增强他们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信心、知识和能力。

(二)互动模式的实施原则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服务对象没有固定的概念,既可以是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学生群体、白领阶层、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等,也可以是那些有缺陷、有问题的社会困难群体或边缘群体。

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参加特定的小组。

互动模式下没有治疗目标,没有政治和社会发展方案,有的是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该使小组组员通过互相帮助而完成特定的任务,并使他们借助这.种经验更加适应社会。

此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小组组员之间和小组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者,他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小组自主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时,应坚持实施和贯彻以下工作原则。

1.开放性的互动互动模式下的小组目标是促使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开放,实现良性的互动。

应该运用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与开放讨论等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小组互动频率的加快和小组互动质量的提高。

因此,小组的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更在个人、小组、环境等之间的开放和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形成平等的关系,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沟通、理解、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小组的目标并由此获得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 2、人的一生都具有不断成长和改变的能力,而不
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命定论”

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具有潜在的能力,这种潜能随着社会适应
和学习的不断深入而被逐渐挖掘出来并不断增长。

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小组工作者要确立人类不断学习和发
展的人类发展价值观,在小组工作中通过小组经验,促进成员潜
能的挖掘和身心的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 对小组工作影响较大的需要理论有马斯洛(Maslow)
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W. Schutz)人际需要理论。
• 1、马斯洛(A. H.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由5个等级构成,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要。

他把当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威胁个体生存的需要叫低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需要理论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对内部或 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和动 力。
• 需要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如吃饭、睡觉、运动、性、 子嗣等和社会需要如劳动、交往、成就、爱、赞许等;
• 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分为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等。
• C、基本人际取向
•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 他指出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主动包容型 被动包容型

主动支配型 被动支配型

主动感情型 被动感情型
• 他还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地相容, 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互补,但相
同需要的主动者在一起就不易相容。
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 • •
发动的相容:一个人有意使自己的表现与另外一个人
产生互补;
交互的相容:双方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与对方一致;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和对方在相容性上有 差异,他就会同更相容的人接近,从而彼此感 到满意或喜欢。

E、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生产率。


小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和爱三个阶段,
• 1、马斯洛(A. H.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要。 •
他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由5个等级构成,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他把当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威胁个体生存的需要叫低 级需要或缺少性需要;那些并非生存所绝对必需,可以做 一定的延缓性满足的需要叫高级需要或发展需要。
意识”、“潜意识”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理性行为是可以见得到的部分,而大部
分的行为是不可见的、无意识的,这种潜意识的动机有力地影响
着人类的行为。 • 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小组工作者在实施小组工作中,特别
是在开展治疗小组时候,必须注意成员不易被觉察的行为动机,
重视他们早期生活形成的潜意识经验。
• •
先通过沟通决定是否留在小组,一旦决定留下,每个
成员都要分配责任与权利,确定小组的领导和核心,
最后会出现情绪整合或情感加深; • 在小组瓦解时,三者会向反方向变化,先是依恋 情绪被破坏,然后控制关系松弛或瘫痪,最后成员脱 离小组。




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指导
A、帮助小组工作者把握小组的方向
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行为都围绕个人的需要而产
• 2、舒茨(W. Schutz)人际需要理论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3.符号互动理论
• 符号互动理论又称互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库利和 米德,集大成者是布鲁姆。 •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是借助语言、手势和行动 等符号,实现相互之间沟通。 • (1)库利的符号互动理论 •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库利注重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认为个人和社会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其中,前 者是分布侧面,后者是集合侧面。 • 库利用“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社会我或客我的 存在,并从中引申出“第一群体”理论。 • “第一群体”亦称“人格群体”,它是指一个人首 先接触的家庭、伙伴和邻里等,面对面的、直接的 和有亲密关系的群体。
• (2)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 • • • ①个人的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 的规范行为被内化的结果; ②社会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结构,且 其是在彼此相互适应的人们所进行的各种交 往中显现出来的; • ③意识必须被理解为产生于个人与环境,特 别是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的思想交 流,且其是后天的,而不是个人先验的。 • 米德强调,要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 考虑,并据此提出“角色”的概念。
• 2.系统功能理论
• 系统功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 系统。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既相互关联,又发 挥着各自的功能。 • (1)目的性原则 • (2)整体性原则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3)层次性原则 •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绝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 是层次结构相互关联着的整体。 • (4)动态性原则 • 系统是一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 2.小组的性质
• 互惠模式下的小组,是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组员互助 系统。 • (1)能够为组员提供彼此之间认同的机会; • (2)能够使多数组员产生归属的温暖感觉; • (3)组员有表现自己、表达自我和维持自己在群 体中独立性的自由; • (4)组员既要有选择朋友或伙伴的自由,又要具 备在必须接纳对方时,勇于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5)小组能够向组员提供表现个性及与他人分享 的机会; • (6)小组能够为组员提供学习、借鉴和独立生活 的机会。

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2.场域理论
1.考夫卡:行为环境论
地理环境(现实环境)
行为环境(意想中的环境)-心理物理场
2.勒温:生活空间论 生活空间包含三种基本意思
• 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人和环境,环境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 才起环境作用,生活空间才成立
• 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吸引力和排斥力
• 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
精神分析小组
沃尔夫认为,精神分析小组的目标,主要是重建组员个 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
WOLF-以象征的方式再现个人的原生家庭,成员的历 史在小组面前重演,小组对原生家庭进行再创造。
• 阿德勒式小组
• 目的论,人的生存是有目的和目标的
• 过去的经验+现状的情形、对未来的期望
• 心理和行为的问题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 追求目标及不健全的社会兴趣造成的
3.此时此地的概念:强调期待、自我评价与记忆等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
3.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1. 库利:人格群体论 • 社会我-第一群体,人格群体;第二群体,非人格群体
2. 米德:社会互动作用论 • 强调社会相互作用、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 自我论:自我内部具备的主客动态关系-生物人、社会人的内在 机理。主我、客我 • 个人社会化:角色
1、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 参与可以学习民主的技能,可以激发个人的潜能,可
以提升人的意识;对话可以增进不同人群的理解,可育的过程
• 赋权(empowerment):三个层面
个人----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 社区---获得知识,提供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 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社会---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 目标。

小组工作相关理论

小组工作相关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二、代表人物:艾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三、阐述著作:《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7)四、理论产生背景:大致产生过程: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观察学习、榜样学习2.衍生自「行为学派」3. 融合「认知理论」的观点,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内容:1) 行为主义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

2) 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3) 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4) 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受米勒与多拉德的影响1) 社会学习与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书2)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3) 反对传统学习理论试误性的学习传统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是以动物实验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要从这些动物所产生的行为反应来解释人类行为。

在二十世纪后期有些传统行为主义学者注意到思维等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要从社会层面而不是单从个体行为层面来研究学习现象,从而开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

班度拉(Albert Bandura)以客观科学的方法研究,以学习心理学为基础,探究人类行为的形成与改变,建构社会学习理论的思想体系。

他希望社会学习论能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包括行为的源起、决定因素和调适的过程等。

可以说班度拉的学说出自于学习理论,融合于认知理论观点,而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

五、代表人物介绍:艾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于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西部埃布尔达省的孟代尔镇,父亲是波兰裔加拿大人,父母以务农为生,班度拉在家中排行老么,上有五位姊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 而促进个人成长: • 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 • 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 • 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 (二)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 • 科伊尔(Grace Coyle)认为社会小组工作 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通常由各种志愿 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员的协助下, 于闲暇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团体中 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 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团、小组工作的功能 • 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 当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各种问题或心 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过程,可以 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
• 小组过程可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 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 负责任的积极角色;
• 在小组中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 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
• (四)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 • 志愿小组:是因成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 形成的。志愿小组包括所有的由成员自 愿加入的小组。 • 强制小组:不是因成员自身的动机和主动 性而形成。
• (五)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来划分
• 封闭小组: 从小组聚合的开始到结束,成 员自由进出的程度较低,小组较少变动, 增加新成员时也往往要经过现有成员的 评审。 • 开放小组:是在小组过程的任何时间成员 都可以自由出入,小组可经常有变动。 • 如对男童或女童的矫治小组是这种模式 的典型。
• (三)小组工作方法的发展
• 到20世纪40—50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 分析理论开始对社会工作领域发生主导 性影响。 • 小组工作进入到医院中,工作者接受并 研究医疗模式。 • 60年代以来,小组工作进入到多元化发 展过程。它形成了有影响的社会目标、 治疗、互动三大理论模式。
• • • •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一)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 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 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 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 标的完成。
• 1873年,在伦敦成立“汤恩比馆” • 随后,美国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
• (二)小组工作的形成 • 1923年,查德希(Mildred Chadsey)在美 国大学开始讲授有关的小组工作课程。 • 1927年,这种以讲授用团体工作的方式 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被正式定名 为“小组工作”(Group Work)。 • 1936年社会小组工作研究协会成立。 • 在1946年的“全美社会工作会议”上, 小组工作被大会接受并正式成为社会工 作的方法之一。
• 小组工作可以使其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 促进个人成长。
• 2、社会控制 • 矫治性、教育性、治疗性的小组工作, 可以通过小组过程使其成员学习遵从适 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起社会责 任心,在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积极而有用 的社会角色。
• 3、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 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习共同思考、 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环境。这个过程既 会增进小组成员与他人配合解决问题的 能力,也可以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 问题。
• • • • • • • •
四、小组类型 小组一般有六个基本特性: 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成员对小组持有认同感; 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 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
• (一)以小组成员的关系来划分 • 初级小组: 人数很少,成员可以用面对面 的方式与任何一个人交流,成员之间因 此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相互 表示积极的或消极的感情。 • 次级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兴趣,但 相互间的影响较小而且关系不很亲密。
• (二)以小组的组成来划分 • • 组成小组:通过外部的影响或干预聚合 起来的小组,通常有机构发起或主办人 发起两种方式。 • 这种小组以一个特定的目标为中心,成 员可以选择性地加入小组,如俱乐部、 工作小队、志愿小组和兴趣小组等。
• 自然小组:以自然的方式而不是外部的 推动力构成,往往是基于一些自然发生 的事件、成员间的自然吸引等,通常没 有组成的发起人。 • 自然小组包括家庭、自由小组、友谊网 络、街头伙伴和小集团。
• 4、再社会化 • 小组工作通过帮助其成员建立适应社会 需要的新价值观、新知识、新技巧,来 改变小组成员的行为,使他们成为更适 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 .
• • • • • • • • • • •
如何实现上述功能的呢: 传递资料 灌输希望 问题的普遍性 利他主义 修正个人早期经验 发展社会交往技巧 模仿行为 人际学习 群体凝聚力 感情净化
• (三)以小组工作结构来划分 • 正式小组:具有正式的小组结构,确定的 目标和态度。通常,正式小组在指导小 组成员行为时有特定的目标。 • 正式小组的例子有委员会、决策者小组、 志愿者小组等。
• 非正式小组: 不具有正式的结构。通常, 它对小组成员的行为指导没有明确规定 的目标。 • 小组中的人喜欢非任务关系的互动,或 者依靠小组达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
第七章 社会小组工作
• 本章的基本内容: • 主要介绍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历史发 展、小组工作的功能、理论模式、工作 过程、实施的原则与技巧 • 重点问题: • 小组工作的含义、功能,小组工作的理 论模式,小组工作的实施原则与技巧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 (一)缘起 • 1844年,威廉· 乔治在英国伦敦创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青年会 • 1851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在美国 的波士顿成立 • 1854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成 立 • 1866年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成立。
• (三)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 •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1959年指出: •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 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 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 或社区的问题。
• 团体工作的对象包括由健康的个人所组 成的团体以及有疾病的个人组成的团体。 • 当团体工作人员运用其专业训练和技巧 去帮助一群在功能上有困扰的个人所组 成团体时,他便是在进行团体治疗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