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简单了解古代传说故事,如《白蛇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白蛇传》的故事情节。
2.熟悉古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2.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广度。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各种学生互动游戏或活动。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故事内容,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白蛇传》。
2.教学展开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聆听,了解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分组讨论故事情节,每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朗读。
3.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味能力。
3.活动设计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白蛇传》的感想。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故事人物,体验故事情节。
4.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白蛇传》的读后感,并做一幅插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白蛇传》为主要内容,通过故事的讲述和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活动设计,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语文园地”,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语文知识。
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于一些语文技能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限,对于一些文章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
2.难点: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深度的语文思考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分析具体的语文案例,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点,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语文小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素养。
对于每个部分,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句和活泼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口语交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介绍还局限于姓名、年龄、爱好等简单信息,缺乏深度和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自我介绍的质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自我介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培养学生自信、大方地进行自我介绍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
2.难点:引导学生如何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使自我介绍更具吸引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介绍。
2.示范法:教师以身作则,进行示范性自我介绍,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自我介绍的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提前让学生准备一段自我介绍的台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你们觉得自己有哪些特点和优势?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我介绍。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自我介绍的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人物特点。
然后,教师进行示范性自我介绍,让学生模仿。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全班展示,让大家互相了解。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会欣赏和评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能够掌握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能正确使用。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他们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4.能够通过课文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教育意义,启发学生对友谊、感恩等话题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台湾的树屋》及相关课外材料。
2.教学图片或实物道具。
3.课堂练习和讨论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故事情节导入本单元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台湾的树屋》,学生跟读。
2.课文解读:重点词语讲解及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3. 文本阅读1.学生课文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4. 情感教育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2.引导学生对友谊、感恩等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练习1.完成相关练习题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总结与展望1.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堂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针对课文中的寓意,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感悟能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的详细内容。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自由读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逢卒”。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
:辶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作者介绍: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
洙(1221-?)父。
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
部编(新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带教学反思-第七单元-语文园地
1.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
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表达和评议,做到内容表述清楚具体。
2.认识描写人的品质、心情的词语。
3.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名言警句。
4.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其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在本单元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舍己为人、宁愿牺牲自己而救助别人的哈尔威船长,有为了战争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黄继光,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可以找到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1.小组交流: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中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情说具体。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自学生字新词,体会其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这些描述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并联系课文用它们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名人故事》。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自读成语,要求字音读得准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3.自选一个成语,试着说说它的含义和故事。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5.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二)第二题。
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1.写出连贯的动作,把大动作分解成小动作来写。
2.动作要体现人物的特点。
3.动作要符合生活实际。
4.准确运用多种词语描写人物动作,尽量避免重复。
5.从“蝴蝶飞舞”“小男孩在打羽毛球”“妈妈下班回到家”中选一种情况试写。
五、学习“日积月累”。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反思 共两篇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本课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抓住人物的行为、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品质、特点,学习表示人物品质、心情,认识9个生字,积累并理解词语,学习有关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学习并仿写连动句。
理解积累名人名言。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2.了解8个描述品质、心情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3.积累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
4.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词句段运用,积累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
教学难点:积累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
四、说学情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五、说教法学法“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描写人物的方式;“识字加油站”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学习生字,多次巩固;成语故事可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集体交流;写一组连续的动作要给予学生写的自由,让他们任选一种情况写一写,写完后要在全班分享;“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朗读背诵,教师适当延伸拓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都是写人的文章,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人物的品质、特点的呢?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一想表现人物特点、品质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呢?2.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这是关键词,应该从这个词语点拨。
3.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的方法用“”画出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和作文练习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和探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习惯不够好,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有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和作文练习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难点:对复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引导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教学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习任务单: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或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习作:我的“自画像”》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我的“自画像”》。
这是一篇指导学生通过描写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来介绍自己的作文。
教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自己,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写作技巧。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于自己的外貌和性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描述不具体,语言平淡;2. 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3. 表达方式单一,缺乏创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节,运用生动的词语,发挥想象力,使作文更具个性和特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展示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自己,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增强自信心,乐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的词语描绘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使作文具有生动性和个性。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抓住自己的特点和魅力进行描写,使作文富有创意和吸引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发现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特点。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2.观察发现自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发现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其中的隐含含义。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二则》故事内容和背景。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使用文言文的古代词汇和成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
2.教会学生如何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代文言文,让学生不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还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讲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
2.主体: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含义。
3.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对文言文的认知。
2.拓展:讲解《文言文二则》中一些古代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引导学生扩展词汇量。
3.实践:让学生独立分析《文言文二则》中的文言文段落,理解作者的用意。
第三课时1.教学反思:回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拓展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古代语言写一篇小作文,巩固所学内容。
3.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代文学,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通过引入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同时,通过分析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言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
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要素和方式。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自我介绍的范例。
2.准备相关图片或素材辅助教学。
3.确保教室的语音设备正常使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介绍自己进行导入,引导学生理解自我介绍的重要性。
2. 学习自我介绍的基本要素
•姓名
•年龄
•兴趣爱好
•家庭情况
3. 练习自我介绍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进行自我介绍,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进。
4. 整合自我介绍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自我介绍,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建议。
5. 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自我介绍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游戏或趣味性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要注意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其他教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课文内容丰富,涉及到了自然、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词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文、历史等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语、句型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3.词语句型学习: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型,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4《黄继光》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4《黄继光》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黄继光》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弘扬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的品质,引导学生向黄继光学习,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雄黄继光的壮烈事迹。
2.难点:理解文中复杂词语,如“残寇”。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
2.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有关英雄事迹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继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解释生词。
2.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学生描述黄继光的形象和事迹。
3. 分析课文(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就课文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并相互讨论解答。
4. 情感教育(10分钟)1.谈论黄继光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向英雄学习的地方。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树立信心。
5. 活动与作业(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幅关于黄继光英雄事迹的画作,并写一段小感想。
布置阅读《黄继光》相关资料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英雄黄继光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扩大课外阅读,增加相关故事的了解。
下一堂课可以加入小组朗读和实地体验等活动,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黄继光》这篇课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够流利朗读。
3.学习书写生字,提高字词书写规范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书写的规范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优秀语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意思。
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难点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有关课文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讨论交流(15分钟):学生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5.书写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本单元生字书写练习,提高字词书写规范性。
6.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定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在合作学习环节,有少数学生表现较为 passivity。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本单元课文,并准备好朗读。
2.完成本单元课文的试题。
3.每日进行生字书写练习。
以上便是本次《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复习巩固,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语文园地七》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词汇。
3.了解课文中的习语和成语,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4.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描述。
能力目标1.能够听懂课文的朗读,并能够进行小组讨论。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能够在阅读理解题中正确回答问题。
4.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表达个人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探索更多的知识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习语成语。
教学难点1.使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习语和成语。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经验分享•让学生分享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或疑问。
2.课前准备•播放视频或图片,引入本课主题。
3.导入活动•列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词语,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4.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领读一遍,然后再由小组内部交流。
5.小组讨论•让学生每组选择一个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大意。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其中的习语和成语,并解释含义。
2.阅读理解•出示几道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3.情感升华•让学生就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感想,谈谈自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
4.反思与总结•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理解习语和成语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在阅读理解题中,学生对细节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
以上是对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的教案编写与反思,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习作:我的“自画像”》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自画像”作品背后的含义,提高学生对自我认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作者内心表达。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自画像”。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自我内心感受。
•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达的基本技巧。
4.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与讨论 (15分钟)•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及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特点与性格。
•讨论“自画像”作品的意义,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3) 创作 (2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画材,开始创作“自画像”作品。
•指导学生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特点和情感。
5. 教学反馈•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老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表达真实内心。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内心感受的表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勇于表达。
另外,教师在导入环节展示作品的方式可能还有待改进,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总的来说,此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改进空间。
今后在“自画像”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真正体会到自我表现的乐趣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2.能理解和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成语、诗句等;3.能运用课文内容进行简短的表演、朗诵等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组织讨论、展示、演练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3.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提高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语文学习,增强学习动力;2.尊重他人,珍惜友情,培养合作精神;3.培养品格修养,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朗读;2.生字词、成语的学习;3.课文内容的活动展示。
三、教学难点1.成语的解析和应用;2.良好的朗读语音语调。
四、教学准备1.课文PPT;2.生字词、成语卡片;3.课堂小道具。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课文内容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讨论。
2. 课文学习•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3. 生字词、成语学习•分发生字词、成语卡片,让学生查字典、讨论并总结解释,加深理解。
4. 活动展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表演、朗诵等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5.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六、板书设计•课文朗读•生字词、成语学习•活动展示七、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朗读给家人听;2.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悟并写一篇日记。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语文园地七》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文的理解力和朗读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语文园地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
《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3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2 “诺曼底号”遇难记 2 黄继光 1 口语交际1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8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
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
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
视频演示“壶”字的演变,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记住“壶”上面是士字头,从而做到正确识记、正确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习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
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习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示例: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
“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板书:楚山孤)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
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
(板书:孤独)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6)学习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
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
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
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
(生再自由读)(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
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
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
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习。
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
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诵读是原则,理解是基础,感悟是目标。
从读诗题知作者到读诗句知诗意,再到读诗境知诗情,从整体感知,创设情境,体会诗意,渲染意境,从而体会诗情画意,感受古诗魅力。
▶板书设计第2课时《塞下曲》▶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复习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