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研究价值
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基于现有课程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整合渗透是生命教育最有效的形式,系统研究此课题对于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有重要指导和实践意义。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学校层面探索、总结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的有效机制和策略,真正提高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水平,全面提高师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
(3)树立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生命意识。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充分认识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生命教育内容体系探究
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学生层面主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了解生命的独特、提升生命的价值。其内容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传授生命知识、优化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虽在排列上有先后之分,但在地位上却无轻重之别。
(2)生命教育教学模式探究
课堂教学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尊重生命,那么课堂外做得最好也是低效的。新课程生命教育要求每位教师要让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成生命教学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探索合符生命教育价值理念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优化生命关系。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应提升到“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领域。通过生命关系教育,让学生学会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既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既能全力服务社会,又能爱护自然、善待自然,努力维护自身和大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在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
个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实验教师都选定了实验对象,及时记录研究案例,不断反思,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研究。
调查研究:为了不断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研究教师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展开对学生的调查。
(五)预期研究成果
1.相关论文
2.案例集
3.研究报告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包括学者专家1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5人,学校核心管理者5人,均为所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中坚力量,并且主持或参加过“九五”、“十五”国家级、省级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我校“九五”期间参与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的研究》的研究,全面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学校正常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中心每天向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两个省级课题《教育现代化的个性化、特色化、本土化的研究》、《信息技术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以及多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这些课题研究,都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课题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可见,我校开展生命教育已有良好的实践研究基础。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紧密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其学校德育工作相关内容,立足于课堂,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科学客观的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回馈社会、敬畏生命、关注环境、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怀人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目标:
3.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要内容是学科教学。要改变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就要充分利用各学科教育资源,通过整合渗透,引领、帮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完善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美国1976年就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课题研究具体方案(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核心概念: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3.本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与渗透研究结题资料集》等分析材料;搜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年来的中英文文献,以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著共8本,包括以生命教育为内容的论文和报告共400多篇,内容集中在生命教育个案和实践研究、与新课程的关系研究、学科取向研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等4大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方法启示。
传授生命知识,这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在学科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即人从何而来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协助学生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加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相互关爱与友善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在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做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⑶结题阶段(2014.02—2014.10):总结课题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为进一步改进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渗透提供理论思考和实用案例。
3.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
行动研究法:各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课题组会议,讨论解决的方法,归纳整理如何创建生命化课堂。
(1)整合各学科生命化教育资源,寻找中学各学科教材中的生命教育渗透点,将生命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创建生命化课堂。
(2)能够将生命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探讨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发展精神生命。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借助专家的引领开展实践研究,积极探索与改进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从而引导中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性和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互动关系,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的理论模型,揭示其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探索和形成实践模式,从而使生命教育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基础。
4.本课题将联合扬州大学等专业研究力量和其他重点中学优质资源,搭建良好的专业支持平台,合作开展理论设计和探索性实验研究,并通过课题专项管理机制,从时间、经费和资源配置上重点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国内在这方面较为滞后,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开。尽管如此,生命教育推进还是初步的、缓慢的,一般采取的形式是理念传播、综合实践、专题教育等形式,关于生命教育与学科整合和渗透的研究虽有启动,但大多零星而无体系。”。
2.核心概念 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生物、化学、品德与社会、体育与保健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2.研究过程
⑴准备阶段(2012.04—2012.09):组建课题组,搜集和研究生命教育在学科中渗透的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现状调研,确立生命教育的认识基础,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⑵实施阶段(2012.10—2014.01):开展专题校本研修和探索性实验,探索和形成生命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整合渗透的实践模式。
提升生命价值。基于“生命道德”基础上的“生命价值的教育”认识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它并不推崇某种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尊重价值的多元化,主张多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强调根据生命的特征赋予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意义,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
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基于现有课程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整合渗透是生命教育最有效的形式,系统研究此课题对于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有重要指导和实践意义。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学校层面探索、总结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的有效机制和策略,真正提高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水平,全面提高师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
(3)树立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生命意识。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充分认识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生命教育内容体系探究
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学生层面主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了解生命的独特、提升生命的价值。其内容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传授生命知识、优化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虽在排列上有先后之分,但在地位上却无轻重之别。
(2)生命教育教学模式探究
课堂教学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尊重生命,那么课堂外做得最好也是低效的。新课程生命教育要求每位教师要让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成生命教学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探索合符生命教育价值理念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优化生命关系。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应提升到“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领域。通过生命关系教育,让学生学会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既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既能全力服务社会,又能爱护自然、善待自然,努力维护自身和大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在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
个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各实验教师都选定了实验对象,及时记录研究案例,不断反思,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研究。
调查研究:为了不断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研究教师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展开对学生的调查。
(五)预期研究成果
1.相关论文
2.案例集
3.研究报告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包括学者专家1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5人,学校核心管理者5人,均为所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中坚力量,并且主持或参加过“九五”、“十五”国家级、省级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我校“九五”期间参与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的研究》的研究,全面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学校正常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中心每天向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两个省级课题《教育现代化的个性化、特色化、本土化的研究》、《信息技术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以及多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这些课题研究,都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课题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可见,我校开展生命教育已有良好的实践研究基础。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紧密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其学校德育工作相关内容,立足于课堂,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科学客观的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回馈社会、敬畏生命、关注环境、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怀人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目标:
3.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要内容是学科教学。要改变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就要充分利用各学科教育资源,通过整合渗透,引领、帮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完善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美国1976年就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课题研究具体方案(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核心概念: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3.本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与渗透研究结题资料集》等分析材料;搜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年来的中英文文献,以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著共8本,包括以生命教育为内容的论文和报告共400多篇,内容集中在生命教育个案和实践研究、与新课程的关系研究、学科取向研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等4大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方法启示。
传授生命知识,这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在学科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即人从何而来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协助学生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加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相互关爱与友善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在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做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⑶结题阶段(2014.02—2014.10):总结课题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为进一步改进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渗透提供理论思考和实用案例。
3.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
行动研究法:各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课题组会议,讨论解决的方法,归纳整理如何创建生命化课堂。
(1)整合各学科生命化教育资源,寻找中学各学科教材中的生命教育渗透点,将生命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创建生命化课堂。
(2)能够将生命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探讨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发展精神生命。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借助专家的引领开展实践研究,积极探索与改进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从而引导中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性和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互动关系,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的理论模型,揭示其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探索和形成实践模式,从而使生命教育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基础。
4.本课题将联合扬州大学等专业研究力量和其他重点中学优质资源,搭建良好的专业支持平台,合作开展理论设计和探索性实验研究,并通过课题专项管理机制,从时间、经费和资源配置上重点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国内在这方面较为滞后,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开。尽管如此,生命教育推进还是初步的、缓慢的,一般采取的形式是理念传播、综合实践、专题教育等形式,关于生命教育与学科整合和渗透的研究虽有启动,但大多零星而无体系。”。
2.核心概念 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生物、化学、品德与社会、体育与保健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2.研究过程
⑴准备阶段(2012.04—2012.09):组建课题组,搜集和研究生命教育在学科中渗透的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现状调研,确立生命教育的认识基础,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⑵实施阶段(2012.10—2014.01):开展专题校本研修和探索性实验,探索和形成生命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整合渗透的实践模式。
提升生命价值。基于“生命道德”基础上的“生命价值的教育”认识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它并不推崇某种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尊重价值的多元化,主张多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强调根据生命的特征赋予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意义,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