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
初中历史与社会小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小论文初中历史与社会小论文摘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建设方面,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就是广大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将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的构建加以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所谓的高效课堂,简而言之就是效果好、效率高的课堂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激励性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往往就能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随着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的频繁,学生的合作力、分享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一、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历史回顾和了解的过程中获得现实的启发和教育,也即所谓的“以史为鉴”。
有鉴于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自主高效课堂的打造中就要据此目标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所以,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甚为重要。
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上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结合社会热点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于社会上的新鲜和热点的事物更是如此。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加以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辩证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初中教师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讨论,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总而言之,与社会热点和实际紧密相连的教学切入点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可以提升初中社会与历史教学的实际价值,为教学提供一个实际的社会立足点。
2.联系学科知识和现实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是多维联系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切入之时就要对这些复杂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意识地将其巧妙、恰当地加以衔接起来。
七上历史与社会小论文范文
七上历史与社会小论文范文儒道墨法之对立与融合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源远流长。
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
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
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者为下层劳动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
此两派虽然社会观迥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
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
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
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
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初中历史小论文1000字
初中历史小论文1000字篇一:初中历史论文1000字初中历史论文1000字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二、基本理念(一)本课程将大力提供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7-9 SS2 1.2.1)《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本课程将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学科群体的统称,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它力求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从而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只是形式上的捏合。
历史与社会小论文
历史与社会小论文教育源泉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生活是历史与社会的基础、渊源,离开生活,历史与社会课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给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与社会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与社会小论文范文一: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代写论文的主体参与,强调“动”,本文从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历史社会课堂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法《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要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并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代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多种知识和教学手段,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情景教学法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感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历史与社会知识,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不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多彩的世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时,可创设“中国文化餐——约翰的中国之旅”的教学情景(课件展示):(1)约翰是一个澳大利亚青年,他准备到中国旅行,请你为他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2)约翰来到北京,见到了这样一幅图案(2008年奥运会会徽),请你告诉他这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文化要素?它的设计有何妙处?(3)约翰拍下了三张民居照——蒙古包、窑洞、傣“高架桥”。
猜一猜:约翰去了哪三个地方?他在当地吃到什么风味小吃?看到什么特色娱乐?约翰的疑问: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奇特的房子?(4)结束中国之旅时,约翰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当你听到他的赞叹,你心里怎么想?以上情景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可以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历史与社会小论文初二1500字
历史与社会小论文初二1500字选题范围:①本地家庭消费的只要因素②中学生消费现状调查③诚信是现代经济的灵魂④节约消费与刺激消费⑤探寻身边(XX)的历史我热爱地球,爱他的青山绿水,爱他的碧海蓝天,更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散漫着野花的清香中,我和蝶儿一起奔跑;在碧绿草原的映衬下,我和昆虫一起玩闹;在落日阳光的照映下,我和伙伴一起喊叫;在清脆小溪的声音下,我和青蛙一起蹦跳……白天,我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夜晚,我听着昆虫的鸣叫。
春天,坐在牛背上,听到牧笛悠扬;夏天,走在草地上,看蟋蟀打闹;秋天,坐在落叶上,望海鸥飞旋;冬天,趴在家门口,看大雪漫天飞舞。
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中,我的心被陶醉了。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
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
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
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
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
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
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
我是赫赫有名的长江。
我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几十万子孙后代的身上如今,我的工业越来越发达,儿孙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可我却今非昔比,千疮百孔,丑陋不堪,再也找不到几处净空、净土、净水了。
我在思索,在寻找,发现原来是因为许多富起来的儿孙不能善待我。
1撰写道德与法治或历史与社会学科小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
1撰写道德与法治或历史与社会学科小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历史是一门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它既是它的自身,又是自身的对象,它虽然与哲学似乎完全不同,但它所具有的反思性质即它自身的超越却与哲学无异。
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它具有超文化性,从而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历史的自身、历史的重写、历史研究、对重写历史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反思即是性质上的同一,又是形式的同构,它暗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历史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所达到的深度可以把中西哲学带到了一种互补的境界。
历史与哲学历史总是多重意义的: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成为了现在的历史事实——这首先是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历史,然后是指包括文化遗迹和史料中的历史,再就是由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这就是一般意义的被表达的历史,最后是有关历史理论包括关于历史研究,史学观点和方法、关于历史的哲学思想等等,但这一切最终也是都是历史即人类自身的历史。
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过去的存在比现在的存在更令人困惑,在哲学上更加困难,比如XXX对存在与时间的描述就给读者一种梦境中的挣扎般的印象,但是,虽然时间意义的存在问题如此困难,但至少现在的存在在理性的思想中却是确实的,XXX说:“我思故我在。
”现在的存在因理性的思想而被自觉,或者说在理性的思想中因自觉而被证实,这句话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最终从朦胧时代挣脱的句号,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理性自觉自身开始的问号,它宣告了人类从历史的觉醒进入到了思想自觉的时代。
对于历史来说,这意味着历史的真正意义不能离开历史的时间性本质,但是过去总是以被表达的重写方式成为有意义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相信有两种历史,基于时间的过去的历史即历史的存在和基于表达的历史即被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或称之为现在中的历史,他们留下了过去的存在问题去折磨哲学家们,但是他们并不能逃脱历史哲学,因为基于时间的历史最终包括了现在,人们无法区别存在在历史时间之中的现在与在现在之中的历史存在,它的最高形式就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在现实思想中的历史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历史的反思或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存在的超越同时性是历史和历史哲学所透露的世界最重要的秘密之一。
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模式论文
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模式初探摘要:历史与社会学科包含了从纵向时间到横向空间,涉及了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众多知识点,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与创新作用。
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教学,其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衔接阶段,综合了小学思想体系,引导着高中的学习思维,因此,对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研究,创造自主高效的课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的模式,希望对以后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高效课堂模式中图分类号:g623.41一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自主高效模式的重要性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包含着众多人类发展史的精华,同时也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发性与引导性。
历史与社会学科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引导学生的分析性与创新性,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初中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因此,为了给初中阶段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创造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就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形成有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性的双向沟通,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与分析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理念。
然而在当前农村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由于该学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及对这门学科的轻视,许多非专业教师承担着教学任务,再加上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而且单一,使得该学科在农村的教学水平滞后于城市。
因此,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引导内容历史与社会是以时间、空间为主线,具有其复杂性与深化性,不单是指事件的发展经过,更会联系到与其相关的地理,社会发展等。
其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应用性强,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选择适当、正确的教学技巧来作为引线,结合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进而引导出后续较广较多的知识点。
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适当的教学引导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历史与社会英语作文初中
历史与社会英语作文初中History and Society。
History is the study of the past, and it is anessential part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 It teaches us about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our ancestors, and it helps us to avoid making the same mistakes in the future. History also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our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institutions.Society is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live in a particular place or who share a common culture.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civilization, and it is what allows us to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common goals. Society is made up of individuals who have different beliefs, values, and ideas, but who are united by their desire to 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and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Throughout history, societies have been shap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geography, climate, andresources. Some societies have thrived, while others have struggled to survive. Some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while others have been marked by conflict and division.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shaping societies has been technology. Advances in technology have allowed us to accomplish things that were once thought impossible, and they have transformed the way we live, work, and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From the invention of the whee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human society.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n shaping societies has been religion. Throughout history, religion ha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lives of many people, and it has influenced the way they think, behave, and interact with others. Religion has provided people with a sense of purpose and meaning, and it has inspired them to work towards a better future.In conclusion, history and society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and they bot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 By studying history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of society, we can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work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历史与社会论文:立足新课程,优化学科作业
历史与社会论文:立足新课程,优化学科作业【摘要】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如何能够突破传统作业的束缚,使历史与社会作业能够成为学生思维创新的阵地,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殿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更要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和关爱家乡的平台。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作业开放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人文学科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起,就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对“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搞得轰轰烈烈,却忘记了同样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科作业,却是如此“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去关注它。
我们之中很多老师还是延续着传统的作业,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
作业方式单一仅限于传统作业要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动手作业三种,而这三种作业形式中大多数的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书面作业。
作业过程与评价非常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性,缺少学生、教师与教师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
由此可见,教师对作业进行有效的改革去适应有效的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因此,能否对作业进行有效的改革,可以说关系着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
如何改革深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社会学科作业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已成为广大社会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改革作业形式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开放性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一)社会学科作业变革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社会学科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社会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如果课堂上能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落实好基础知识,并且在学习方法上和学习态度上加以指导是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的。
那么如何巩固课堂的效果,作业肯定是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我们在把课堂搞的有声有色的同时再把作业多样化,那可进一步改善学生在课堂上所缺欠如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那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作业形式呢?他们喜欢的是能够让他们去实践的作业而不是单纯的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去做的作业。
浙江省瑞安市锦湖第二中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论文 点燃激情 提高效率
浙江省瑞安市锦湖第二中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论文点燃激情提高效率内容摘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对学习历史与社会缺乏激情,从而使教学的效率不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爱上历史与社会课。
关键词:激情兴趣效率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已有八年有余,在教学过程中发往往都是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无趣,最后效率又不高。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特殊性,它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考试是开卷考,而且考试不计入总分,不被学生重视;老师上课平铺直叙,导致课堂沉闷,学生没有学习乐趣。
如果这种现象不加以改变的话,就最终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教学的效率降低。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堂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会呈现出一个疲劳波谷期,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
为了避免学生上课打瞌睡、做小动作而影响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该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这短暂的45分钟内,能创造精彩课堂,抓住学生的心,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而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枯燥乏味的知识就会变得兴趣盎然,同时学生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学会”,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
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提高学习效率呢?我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例初浅地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多种知识和教学手段,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教学“尊重每个学生心理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
这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诱发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多彩的世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时,可创设“中国文化餐——约翰的中国之旅”的教学情境:(1)约翰是一个澳大利亚青年,他准备到中国旅行,请你为他例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1]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上虞市章镇镇中学叶智勇摘要:《历史与社会》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内,都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和提高。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与社会》教育逐渐偏离了这个目标,过分的注重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造。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历史与社会》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则开始注意使《历史与社会》教育回归到其本质,即《历史与社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教育科目。
《历史与社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
文章阐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对策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1.1备课环节的现状分析1.1.1过于依赖教参几乎所有《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案都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如大多数教案的教学目标都分为三个层次来设置,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在随后的课堂中,教师似乎就忘记了教案的存在,一味的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更是鲜有顾及。
更有甚者,教学基本环节都与课前准备的教案出入很大,教师的教学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
1.1.2对教材内容缺乏研究与挖掘从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教教材”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多重视如何使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而忽视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教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己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的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当今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是“满堂灌”唱主角。
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看待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的话,它属于“未发生的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从“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是作为一个服从者、聆听者和配合者的身份出现,偶尔的回答问题或者练习,都是为了完成教师的特定活动而展开,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
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论⽂《历史与社会》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学。
教学论⽂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些经验或研究进⾏了总结,并综合运⽤综合理论知识进⾏分析和讨论。
⼀般情况下,教学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这是由于教学及研究的课题不同,研究过程和⽅法的不同,逻辑推理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同,各种教学论⽂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
历史与社会教学论⽂1 随着新⼀轮教育课程改⾰的不断深化,教育观念在不断变⾰,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教学⽅法在不断变化。
学⽣作业是学⽣学习的⼀个重要过程,也是课程改⾰⼀个⽀撑点,我们理应予以⾜够的重视,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作业的弊端:学⽣为了完成学业⽽写作业,为了家长的满意⽽写作业,为了考个好分数⽽写作业,为了班集体甚⾄⽼师、学校的荣誉⽽写作业。
不难理解,若作业形式单⼀、内容枯燥、⽐例失调,只⽤于教师“教的补充”和“教的强化”,成为学⽣的沉重学业负担,只会让学⽣磨灭学习兴趣,抑制思维发展,沉溺在茫茫的“作业”题海中永远看不见学习的彼岸,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必须根据学⽣⾝⼼发展和历史与社会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本⽂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作业,提⾼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实效性,谈谈笔者的看法与做法。
⼀、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个性差异 ⼀、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个性差异 由于受⽂化环境、家庭背景及⾃⾝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之间的知识能⼒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必须有效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的个性差异,杜绝“⼀⼑切”。
案例1 教学⼋年级“秦朝⼀统”后,教师通常会布置如下作业: 秦始王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造成了哪些影响? 由于上述作业⾯向全体学⽣,基础好的学⽣练习时感到简单、轻松,甚⾄“吃不饱”,但基础差的学⽣则⽆法及时消化、按时完成。
七年级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小论文
七年级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小论文
近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瞬息万变的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更是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小学毕业升到了中学,尤其是升入到高中,到达了人们的成长的重要
节点,是孩子的的成长迎来了新的里程。
跨入高中阶段,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尊重他人
的权利,倡导团结合作,尊重个性,增强自身的文化系统。
我们应当
努力地提升自己文化的能力,加强中国的文化的思想。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
是经济发展,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让我们学会尊重、理解和尊重不
同文化背景的社会。
尽管中,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出现种种个性化的表达,但
要彰显我们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文化,我们更应当强调素质教育和
合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做出新的社会贡献。
当我们跨入高中的新的阶段,应该宽容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修养,学会尊重他人,友好相处。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
好的迎接新的未来。
让我们用宽容的心去接受改变,用乐观的精神去看待所有的阻力,让我们在这新的阶段里更加充满活力,一起开创一个新的美好未来!。
历史与社会论文
历史与社会论文推荐文章历史与社会小论文热度: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国旗下讲话勿忘历史努力奋斗热度:学习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5篇热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3篇热度:高三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题及答案热度: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与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与社会论文范文一:浅谈《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读图教学[摘要]:新课程实施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了,《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的一门重要课程。
目前,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整个初中阶段,都已全部使用了新教材。
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重大的改革。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课本中拥有大量的各类图片。
这些图片鲜艳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图片,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读图,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情感等综合素质,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现就此问题,以七年级课本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读图教学、能力培养、情感素质一、图片在课本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翻开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课本,大量的各类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
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
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课本,全书分为五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
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一单元16幅,第二单元32幅,第三单元36幅,第四单元50幅,第五单元70幅。
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
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永恒的追求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四方面粗浅的看法: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有效教学的基本点;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
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改变历史与社会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众多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思想品质。
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
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就不具有有效性。
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用把握教材意图。
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首先,理清教材中的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
最后,教学上采取“灵活设计”的策略。
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
例如我在讲“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
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
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同学
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
显然,我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而调整了教学顺序。
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影视中谈谈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设计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从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一解说员共四为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国、秦国两国不同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
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个合作探究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小组。
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
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
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
进行探讨。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
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
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大量资料及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
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查找到学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
甚至教师还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课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想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
还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
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或博物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端午节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马长远:《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