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16本科第四章
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 产业关联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产业经济学课件 第4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进入壁垒的含义和分类。 2.为什么在位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
件? 3.在位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4.退出壁垒的种类有哪些? 5.比较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
间的关系。 6.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7.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一)产品扩散策略 (二)提高转换成本 (三)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
第三节 策略性进入壁垒
三、 影响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
在寡占市场上,市场上总是存在企业难以准确观 察或预测的变量,而这些信息在原有企业和潜在进入 企业之间的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在这些信息 的基础上对进入后市场竞争的态势、进入后的利润做 出预期,进而决定是否进入市场。
五、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厂商所生产的 产品之间替代程度的不完全性。产品差异主要来源 于市场中的消费者对有关企业的产品在长期中所形 成的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且还会因企业的广告宣 传活动以及商标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法律的 支持而得到加强。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在位企业的产品差异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 方面: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 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网络效 应和政府管制等。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一、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 增加而下降。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其长 期平均成本最小时企业能生产的最小产量。
在产业的市场需求有限 ,同时存在规模经济 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 业在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 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 业都可 能亏损。
产业经济学(完整版)
△p/△y是需求曲线的斜率,用p=b-ay代入之,边 际(biānjì)收益MR就等于b-2ay。如果我们注意到需 求的价格弹性为ed= -(△y /△p)(p/y),
改写成边际(biānjì)收益为:
MR p(1 1 )
ed
精品文档
垄断程度(chéngdù)衡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倒数(dǎo shù)m=1/ed表示了垄断程度, 被称为“垄断度”。
精品文档
多寡头(guǎtóu)垄断
将古诺模型拓展到由n个企业形成的寡头 (guǎtóu)垄断市场。
每个企业的产量:
y n+1 b na
当企业数量n变大时趋向于完全竞争:
y n+1 b b na a
精品文档
伯川德模型(móxíng)
在伯川德模型中,假定各厂商在制定自己价格时,必须(bìxū)对市 场中其他厂商制定的价格做出预测,并认为对手将这个价格水平 保持不变。
精品文档
本章(běn zhānɡ)内容
第一节 不完全竞争(jìngzhēng)市场形态 第二节 垄断 第三节 寡头垄断 第四节 垄断竞争(jìngzhēng)
精品文档
第一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shìchǎng)形 态
“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 的市场及需求(xūqiú)曲线
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在利益上可能存在冲突。尽管 企业董事会通常会拥有任命和解雇管理者、确定 (q不对称的存在,管理 者往往要比股东及其代表董事会成员更加了解企业 的运作,股东或者董事会成员很难对管理者的行为 进行有效的监督。尤其是在股份制企业中的小股东, 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精品文档
第一节 企业(qǐyè)的本质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
他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基本原因:第一,
共享辅助性工业的服务,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
务的发展;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
了集中的市场;第三,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使公
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32
一、产业集聚概述
(一)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和发展 2.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Hoover,1937) 首次将规模经济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他认为,就 任何一种产业来说,都有: (1)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等)的规模决定的经 济;(区位单位最佳规模) (2)单个公司(即联合企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公司最佳规模) (3)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集聚体最佳规模)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 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 国》)。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 农业圈层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背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 度改革;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1826年,他 发表了《孤立国》,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 出发,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 式,探索这种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 产业布局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进行,就能形成具有不
同特色的产业,做到合理地布局,产生巨大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26
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三)产业布局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 化规律
❖ 集中与分散式产业布局演变过程中相互交替的过程。 ❖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个产业部门在地域上的
布局演变就表现为“分散——集中——适度分散”如 此循环上升的链环,后一阶段的产业布局较前一阶段 的产业布局在内涵上更为丰富、在形式上更为高级。
产业经济学第四章
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
• 各产业的总产出=该产业的中间需求+该产业的最终需求
• 各产业的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毛附加价
值
• 各产业的总产出=各产业的总投入
• 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
• 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合计
• 小结:本节主要介绍了 •■ 投入产出分析法
换关系的工具。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
•
内生部分
最终需求部分
•
毛附加价值部分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诞生背景和理论渊源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社会历史背景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魁奈“经济表”与投入产出表 • 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与投入产出经济学 •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与投入产出经济学 • 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和投入产出经济学
第二节投入产出的理论基础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 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运用投入产出 法,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 模型来对产业间“投入”与“产出” 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也称里昂惕夫表或产 业联系表。投入产出表是以矩阵的形式, 记录和反映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 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产品及服务流量和交
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评估(这些参数的)试验和度量(活动)就不 必每年重复进行。 ——瓦西 里· 列昂惕夫,1971
•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关联是一个介 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之间的“中 观”领域。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 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或基础,以 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它 包括如下内容:
• 一、产业间联系的纽带 • 1.产品、劳务联系 • 所谓产品、劳务联系是指在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 门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产业部门间相 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产品、劳务联系是 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
产业经济学4(s)
Ch.4 市场结构,纯竞争与垄断(market structure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monopoly )4.1 市场结构4.1.1市场结构的测度市场结构研究市场集中的程度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市场集中度,一是一个产业的企业数目;二是产业中产出在企业中的分配。
因此对产业集中度的测度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因素。
令i S 代表企业i 的市场份额,Q q S i i /= i=1,2,…,N, ∑=ni iS1=1最常用的有两种集中度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 )① m 个企业集中度比率(m-firm concentration ratio )(m >N ) ∑==ni im SI 1企业的排序为)...(321N m S S S S S ≥≥≥≥≥也就是说把m 个最高的份额相加 ② Herfinahl-Hirshman Index ∑==ni iHH S I 12)(比较这两种指数一般考考察4个最大厂家的集中度(1968-1982美政府用此作为兼并的指导线) ∑==414i iSI4.1.2市场的界定1、根据产品的交叉弹性2、市场结构的内生性问题3、勒纳指数及其估计霍尔(1988年)利用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的差额作为因变量,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的差额以及劳动报酬占产出的比例作为因变量,利用美国20多个不同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在利用因变量和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价格弹性和勒纳系数之间的关系估计出这些部门的勒纳系数。
Dobbelaere (2004)利用类似的方法对比利时一些行业的勒勒纳指数做出估计。
霍尔的方法介绍如下:)ˆ(ˆL s qL μδ+= 其中,δ是产出的自然增长率,K dK q dq q-=ˆ, pqwL s L =,K dK L dL L -=ˆ,d e -=111μ,qpdp dq e d -=是需求价格弹性, d e p c p 1=-上述的回归方程式可以在给定企业生产函数的条件下,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导出。
产业经济学第4章产业结构及其效应
4、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特征。 所谓产业国际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产业国际转移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主要是生产要素差异(如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禀赋、产业技术水平、知识创新能力)、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市场状况等。产业国际转移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配置。 产业国际转移的一般趋势 第一,产业国际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产业国际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产业国际转移的特点 第一,产业国际转移进程加速; 第二,产业国际转移结构高度化 第三,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的主体 第四,产业国际转移方式多样化 第五,产业国际转移的区域集聚现象日益明显。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由适应性调整转入战略性调整。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第4章 产业结构及其效应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两大部类分类法
01
四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
其他产业分类方法: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02
*
*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中国的产业分类
改革开放前,在产业分类和经济统计中,一直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分类法,也就是五部门分类法,将物质生产领域的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 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分类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随后国家统计局于1984年5月对中国的三次产业进行了划分,发布了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1985年5月,国家统计局确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界线,正式提出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随后中国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意见》,正式确立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次产业为农业;第二次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指除了上述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又分为两大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和四个层次是:流通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个行业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
《产业经济学》第四章 市场(1)
基尼系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当两家各自拥有50%市场占有 率的企业组成的市场,会与100家各自拥 有1%市场占有率的企业组成的市场具有 相同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都等于0, 但是显然,这两种情况下的市场结构的性 质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当两条不同形状的洛伦兹曲线 所围成的面积大小相等时,所计算出来的 基尼系数的大小也就相等。
式中:AD——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 SL——产品销售额。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 1.进入壁垒 (1)定义。产业组织学中,关于进入壁垒 有两个定义。 贝恩在《对新竞争者的壁垒》一书中指出, 进入壁垒则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 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 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 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
(3)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也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 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 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4—l阴影部分 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 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基尼系数的值在O与1之间变动,当基尼系数 等于0时,表明洛伦兹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即 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当基尼系数趋向1时,表 明企业的规模分布越来越不均等。
(2)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洛伦兹曲线是一种 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 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见图4-1。
100%
市 场 占有率
0
100% (X)
( X为由小到大排列的累计百分比) 图4-1 络伦兹曲线
当行业内所有企业的规模都相同时, 洛伦兹曲线与图中的对角线重合,因此这 条对角线又被称为均等分布线;当企业的 规模不完全相同时,洛伦兹曲线是对角线 (均等分布线)下方的一条曲线。当然, 有一种情况洛伦兹曲线反映不出来,那就 是当行业中只有极少数几个规模相同的企 业时,使用洛伦兹曲线无法反映出这种寡 占垄断的市场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因
二、范围经济的一般来源
范围经济可以由以下几方面因素产生: 1.生产技术设备的通用性。 2.中间产品或零部件的多用途性。 3.研究与开发的外溢效应 4.声誉效应。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因
三、规模(或范围)不经济的原因 造成规模(或范围)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有: 人工成本上升;激励和官僚影响;以及专门化资 源的分摊等三个方面。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因
五、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 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时点上,大量生产能获得 的成本优势。而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或称经验曲线,则是指由于经验和专有技术的 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当人们获得经验以后, 一般能够改善他们完成特定任务的绩效。 通常,我们用进步比率(progress rate)来衡 量学习的效果。利用学习曲线,企业可以获得 成本优势,从而产生学习效应或学习经验。
提供的服务多样化,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则存在着 范围经济。 一般地,我们用平均成本函数的下降来定义规模经 济,而用相对总成本的节约来定义范围经济。也就 是说,如果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生产多种产品与分 离成两个或更多的企业进行生产时,整体生产的总 成本低于分离生产的总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
三、范围经济
二、企业的适度规模
关于适度规模 理论上,一般运用平均成本曲线来确定企业的
适度规模;实践中,人们主要采用适者生存法、 工程分析法和成本-利润比较法等方法来衡量企 业的适度规模。 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平均成本法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平均成本曲线的变化过程:
我们借助于图来描述规模经济与平均成本、边 际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7
一、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有效生产规模
通常,经济学教材把平均成本曲线描述成为U型。
如果从长时段考察,企业增加生产能力比较容易,因此, 与其说成本曲线是U形的,还不如说是L形的
AC MES 0 Q
四
多元化与范围经济
一、一体化与多元化
扩大企业规模可采取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和混合一体化这三种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
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是企 业在原有生产经济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 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 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四
多元化与范围经济
案例1: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2009年成为全球 最大市场,但中国不是一个汽车大国 ������ 规模经济水平很低 汽车行业背景:寡头垄断行业
传统的“6+3”竞争格局(2005年以前):
年产量占全球总量80%以上
6大集团:通用、福特、戴克、大众、丰田、雷诺-日产 ������ 3个独立公司: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
国际上,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无法
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
案例1: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
中国2009年汽车销售量:1360万辆; 汽车产量: 1380万辆; ������ 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汽车行业变化很大
现在的“6+3+X”竞争格局:
年产量占全球总量80%以上 6大集团:丰田、大众、通用、福特、雷诺-日产、菲-克 3个独立公司: 现代-起亚、本田、标致-雪铁龙
������ 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 减少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而导致的经济。
范围经济:做
������ 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跨行业扩张
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经营过程来生产
一、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企业规模
含义:是指投入要素在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 其集中程度可以把企业分为大、中、小企业;
二、企业的适度规模
BC所对应的产量区间[QB,QC]就是企业的适度
规模。当企业产量处于[QB,QC]区间内的任何 产量水平时,都可以称之为适度规模。
现实中,在长时段内,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总
是以一定的技术进步为依托。当产量扩大同时 又伴随一定的技术进步因素,企业的长期平均 成本可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量约为70万辆;通用汽车2011年在华销量近255万辆 ;
—30万辆;
思 考
企业是不是越大越好呢? “大企业病”
/zt/2006big/index.html
讨 论
网络产业:多元化将是一个潮流 商业模式:内容、通讯、搜索、电子商务等 赢利模式上,在线广告、无线增值业务、网络游戏
依然是主要利润来源 “在未来,改变中国互联网的不是游戏,也不是短 信,一定是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CEO:马云)
案例2:华润集团的多元化经营
华润集团公司 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 地产及相关行业 城市基础设施:燃气、电力,通讯
“大企业病”
所谓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在企业
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等方面,逐渐地滋生出阻滞企业继 续发展的种种危机,使企业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败的一 种慢性综合病症。大企业病曾经病倒了许多企业,如胜 家、王安、铱星、大宇等。 大企业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信息不畅、机体僵硬、机 构庞大的“肥胖症”;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缓慢 的“迟钝症”;本位主义滋生,矛盾增多,协调困难的 “失调症”;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想僵化症”。 成因主要有:创新精神衰退; 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决策机制失灵;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
L型平均成本曲线
一、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
最小有效规模MES(minimum efficient scale)是指企 业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至最低点时所对应的企业最小规模, 其含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 大于这一产量水平。 所谓最大有效规模(maximum efficient scale),指企业 的规模达到该点后,如果继续增加企业产量,该企业的平 均成本将上升。因此,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 资时,不能超过最大有效规模,否则就是规模不经济。 二者统称为企业生产的有效规模;是个动态的概念。它不 仅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而且也与企业的产品市场范围有关
划分标准:销售额、资产额、员工人数等;
工厂规模 就是工厂的生产能力; 工厂规模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
������
一、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关于规模经济
随着企业某一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 不断下降直到最低化; 可以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描述; 如果MCAC 规模经济 如果MCAC 规模不经济 如果MCAC 不变规模报酬 根据上述三式,我们可采用判定系数FC(function coefficient)来描述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判定系数被 定义为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比,即 FC=AC/MC
四
多元化与范围经济
史玉柱:在中国,多元化的企业除了复星之外,
成功的没几个,搞多元化百分之百失败。
潮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放弃以前的单一化战
略,投向多元化的怀抱。这份名单包括:海尔、
TCL、美的、联想、春兰、 创维、五粮液等。
分歧:但在做多元化“加法”的洪流中,却有不
少中国企业开始踩刹车,开始做多元化“减法”, 比如联想、创维等。
四
多元化与范围经济
以上三种战略不仅存在各自的经济性,而且具有层 次性。我们可用图4-5总结构建大型企业的战略步骤:
大型企业 混合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 水平一体化
图4-5 构建大型企业的战略步骤
四
1.分散风险
多元化与范围经济
二、企业实行多元化的动机
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分散风险”(risk spreading), 提高经营安全率。 2.避免反垄断法规的制裁 许多国家通常以某一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来界定垄断企业。
企业实行多元化能避免受反垄断法规的制裁。
3.发挥企业的优势和潜能 通过多元化实行跨产业经营,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拓宽业务空间及领域,带来新的成长机遇和利润增长点。
四
多元化与范围经济
三、范围经济对多元化的制约关系
1.企业应具有进入新产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2.企业应具有协调不同产业的业务的能力 3.实行多元化战略取得的长期收益应大于由此 带来的各种成本
史玉柱和多元化出路
中国企业到底能不能走多元化?
能走,出路
又在何方?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会形成规模经济?
为什么会形成范围经济?请举例说明。
2.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
与联系。
3.如何判别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因
一、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 通常,规模经济可以由以下几方面因素产生: 1.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摊。 2.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3.存货:企业必须储备存货时也能产生规模经济 4.生产的物理特性。 5.营销和购买的经济性。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因
四、规模经济的层次 规模经济可分为三个层次或种类
即产品规模经济、单工厂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 在三个层次的规模经济中,产品规模经济是所有规模经 济的基础形态,而单工厂规模经济是在产品规模基础上 的延展。由于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多工厂生产,研究 企业规模经济就具有普遍的意义。
垂直一体化 (vertical integration) 是企业 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其实质就 是把原来由不同企业承担的供、产、销职能不断集 中于单个企业的过程,也就是把供、产、销活动由 原来的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过程。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