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浅谈《史记》的“德”
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
职业教育2021年第6期301《史记》 因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贯注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而被公认为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刘勰赞其有“博雅弘辨之才”;鲁迅在 《汉文学史纲要》 中说:“ (司马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 《春秋》 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矣”。
对 《史记》 的文学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试从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价值观和 《史记》 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等方面来浅析 《史记》 的文学价值。
1 《史记》进步的历史观、价值观司马迁自幼经过严格的史官训练,成年后又游历名山大川,并在西汉朝廷中任职,目睹在政治权力中心斗争的各种人和事,最终形成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的进步历史观。
他对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具有深入的思考,认为不是天意、天命而是人的客观力量决定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同时他还注重思考历史前进的原动力和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并敢于表达自己异于常规,有别传统的见解,这显示了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的思考是深入其本质的,与后世平铺直叙事件过程和人物生平的史书有根本区别,更能在本质上和深度上体现历史真实,故被誉为“实录”。
同时司马迁把这种深沉的思考凝注笔端,从而也使 《史记》 具有了强烈的文学性。
司马迁著史中所表现出的善恶是非观、正义感、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和对历史人事的进步思考,通过其文笔才华生动逼真地流传后世,是以后历代那些书写“帝王将相家谱”的史家绝难企及的。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价值观在 《史记》 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这使《史记》既具有再现历史的客观真实性,也因生动有致、疏宕曲折的文笔而兼具浓厚的文学色彩。
司马迁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吸取两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亦儒亦道、非儒非道”的思想价值体系,敢于对当代,尤其是武帝时代的政治持批判态度,也是他有别于正统史家的卓越史才的表现之一。
他在 《酷吏列传》 中称: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史记》的横空出世。
在刑不上士大夫的西汉时期,士人被处以宫刑乃奇耻大辱,生不如此,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之遗愿,忍辱负重,终究苦心人、天不负,完成了《史记》的宏伟篇章。
近人梁启超赞其为“千古之绝作”,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史记》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史记》,又称《太史公》传,创造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通史,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
《史记》内容系统而丰富,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计130篇,52万多字,无论从内容和分量上看,都是我国第一部空前未有的纪传体通史巨着。
《史记》,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部至真至美的文学着作。
虽然文中带有司马迁个人的主观臆断,但司马迁乃至情至性之人,绝非世俗谄媚之属,不虚美,不隐恶。
因此其文章体现的是一种真善美的追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史记》以创造社会文明的主体——人为中心记载历史,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中华文明是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文明成果则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特别是众多杰出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晶。
因此,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的记载,是纪录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内容。
《史记》所创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
其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基本是人物的专篇,而表与书也反映了大量人物的事迹和活动。
而且《史记》所写人物涉及面很广,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倡优,以及农民起义领袖等,凡是活动在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年的历史大舞台上的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详细且真实地记载。
浅谈《〈史记〉选读》对学生入文思想的熏陶
◎期 匕 娟
《 记 》共 10 ,5万 字 ,包括 “ 纪 ” “ 家 ” 史 3篇 2 本 世
悟 古 代 文 化 精 品 的 思 想 与 艺 术 魅 力 , 体 会 中 国文 化 的 博 大
“ 传 ” “ ” “ ” 五 个 部 分 , 记 载 上 起 轩 辕 黄 帝 , 中 精 深 、源 远 流 长 ,从 而 陶 冶 自 己 的性 情 、 趣 ,提 高 文 化 列 书 表 情 经 唐 、 虞 、夏 、 商 、 周 、 秦 , 下 至 汉 武 帝 元 狩 元 年 共 三 千 品位 。 ( 《 史记 > < 选读 》教 学 参 考 书 ) 多 年 的 历 史 , 包 罗 广 泛 , 体 大 思 精 。 司 马 迁 自述 其 写 作 此 书 的 目 的 是 : “究 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 成 一 家 之 关 系 。 《 记 》 是 我 国第 一 部 以人 物 为 中 心 的 伟 大 著 作 , 史 绝 唱 ,无 韵 之 《 骚 》 ”。 离
一
、
使 学 生 懂 得 注 重 人谋 的 道 理
,
人 文 主 义 是 相 对 于神 本 主 义 提 出 的 ,其 核 心 理 念 就 是 性 , 这 在 当 时 无 疑 是 一 种 人 性 的 觉 醒 和 思想 的 解 放 ,而 且
言 。 ”所 谓 “ 天 人 之 际 ” , 即要 探 究 天 道 和 人 事 之 间 的 抑 神 扬 人 , 以 人 为 本 。 《 史 记 > 读 》 强 调 “ ” 的重 要 究 < 选 人
节 目 , 让 同 学 们 感 受 亲 情 孝 道 ; 央 视 动 漫 《 华 德 育 故 记 中 巧 妙 设 置 一 些 道 德 话 题 ,让 同 学 们 结 合 自身 行 为 、结 中 事 》 , 寓 教 于 乐 懂 美 德 ; 台 湾 蔡 礼 旭 老 师 的 讲 演 《 生 命 合 生 活 实 际谈 谈 感 想 认 识 。如 组 织 同 学 们 观 看 《 春 》 、 让 暖 充满 爱 》 ,激 励着 同学们 感 恩奋 进 ;李 ~ 冉老 师 的 《 孝 道 》 ,令 不少 同学 潸 然 泪 下 … … ( )话 题讨 论 来 谈 心 六 《 是 红 色 的 》 等 一 系 列 美 德 教 育 的 电 影 视 频 后 , 学 生 们 爱 竞 主 动 地 想 表 达 一 点 什 么 了 。笔 者 还 经 常 利 用 语 文 自 习 课 ,给 同 学 们 读 一 些 生 活 中 感 人 的故 事 , 印发 关 于 亲 情 、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由司马迁完成于公元前91年。
它以十二本分别记载了二十二个帝王的纪传体文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首先,《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史记》以纪传体的方式,不仅记录了早期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还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载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等诸多内容。
《史记》中的史料丰富而全面,既有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也有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史家等重要人物的事迹,也有民间故事和谚语等。
这些史料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产的参考。
其次,《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化典籍。
司马迁在《史记》中广泛引用了古代经书、诗歌和楚辞等文化作品,通过这些引用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还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展示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特征。
同时,《史记》还运用了辩证的历史观点,探讨了人性、政治和伦理等深刻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第三,《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史记》中的各个传记不仅是个人事迹的记载,更是表达了各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司马迁表达自己作为史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文献。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等方面的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最后,《史记》对于塑造中国古代历史传统和国家形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史家的价值和历史的意义,也提倡尊重历史真相和注重道德规范。
这种历史观念的传播影响了后人,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现了严谨的历史
学方法和思想的巨著。
阅读《史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
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明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变
迁以及历史人物的伟大功绩和悲惨命运。
司马迁以其清晰的史料、细腻的情感描写和
深刻的历史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史记》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与反思。
通过
对历史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和发展,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总的来说,阅读《史记》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也使我对历史学有了
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通过阅读《史记》,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不断
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史记读后感怎么写
史记读后感怎么写《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它以“纪年”和“列国”为主线,记述了从黄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读完《史记》,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首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提出了“史为治道,不为世谀”的观点,强调历史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为后人治理国家提供借鉴。
他还提出了“史家之绝言也,其唯史而已矣”的观点,强调史家应该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地记述历史。
这些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史学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其次,《史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
司马迁以“纪年”和“列国”为主线,将中国古代历史按照时间和地域进行了系统的编排和叙述。
他用“纪年”来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用“列国”来描述各个国家的兴衰变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同时,他还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典故,为历史事件增添了生动的色彩,使整部书读起来生动有趣。
这种叙事手法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史书应该如何编写和叙述,以及史学家应该如何处理史料和典故。
最后,《史记》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兴衰变迁,还记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封禅”、“五帝”、“三家分晋”等。
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以及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
总之,读完《史记》,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叙事手法和内容安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史记》会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学习历史的良师益友。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史记》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史学名著,它的内容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同时也对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史记》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英雄豪杰到奸佞小人,书中描绘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或英勇善战,或智谋过人,或仁慈爱民,或残暴无情,他们的性格、命运和情感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和展现。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背景,同时也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其次,《史记》的叙事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司马迁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事件,使得整个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还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议论和评价,这些议论和评价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同时也对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通过这些议论和评价,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明白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史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也让我受益匪浅。
司马迁在书中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生动的叙述,同时也通过这些事件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胜者王侯败者寇”等等。
这些道理和智慧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道理和智慧,我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总的来说,《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和深入分析,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更加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我相信这部著作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详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
阅读《史记》,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和文学才华产生了敬佩。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司马迁以纪传体的形式,将人物的生平、事件的来龙去脉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这使我理解到,历史是由无数个生动的故事构成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意义。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让我对古代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司马迁通过对各个时期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品质、才能和命运。
这使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此外,《史记》中的文学价值也让我印象深刻。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生动的描绘、对比手法、讽刺等,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这使我意识到,历史著作不仅可以传递知识,还可以展现文学艺术的美。
《史记》还让我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了新的认识。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但他也坦言历史资料的局限性。
这使我理解到,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对历史资料的批判性思考。
最后,《史记》中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讨论让我思考了历史与道德的关系。
司马迁在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评价,这使我认识到,道德和价值观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史记》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巨著,作者司马迁以卓越的史识和笔力,为我们呈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历史教训。
首先,我被《史记》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英雄豪杰、圣君贤臣以及奸佞小人纷纷登场,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成为了历史的推动力。
通过《史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更能够深入探究其内心的世界和思想的演变。
这种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其功过是非,从而汲取历史的教训。
其次,我对于《史记》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述深感满意。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记述详实而准确,对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进行了全面的展现。
这种详实的记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真相,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平台。
通过《史记》,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最后,我认为《史记》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历史人物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和坚韧的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应对人生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同时,《史记》也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仰,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远大的理想。
总之,《史记》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书中丰富的人物形象、详实的历史记述以及人生智慧和历史教训也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感悟会对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详细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读完《史记》,我被其深厚的史学功底、独特的文笔和人格魅力所打动,深感这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智慧和文化底蕴的经典之作。
《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和深入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品质、能力和成就,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使我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史记》中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司马迁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忠诚、正直、勇敢等品质的推崇,同时也揭示了道德败坏和社会黑暗的现象。
这使我思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坚守道德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和正义。
此外,《史记》的文学价值也让我深感赞叹。
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生动的描绘、精彩的对话、深刻的议论等,使《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学作品。
这使我思考如何在写作和其他领域中,学习和借鉴《史记》的文学技巧,提升自己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浅谈《史记》影响文学的几个方面
浅谈《史记》影响文学的几个方面作者:夏乙天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史记》在我国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文学作品也同样有深远影响,我国古代的散文和小说、杂剧等民间文学形式就是以《史记》为榜样或创作资料丰富起来的,小说理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也有《史记》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史记》依然对文学创作有着积极影响,这一影响在长期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周边国家也可以寻到。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学创作《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具有极高的史学地位。
这部史书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内容,并带有司马迁对历史材料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
因此,《史记》不仅仅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端,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它的出现对后世文学发展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对散文这一文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儒、墨、道、法各家诸子散文都是司马迁作《史记》的重要材料,《史记》的体例就是在先秦散文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
比如《左传》在写史时会将对事件的叙述故事化,并将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和生动的细节作为表现性格的主要手段,这些书写传统都在司马迁的创作里得到了延续。
《史记》还继承了不少先秦散文中的语言风格,平易简洁的运笔极有表现力,不刻意追求工整对仗的形式,也不避讳重复的用字,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使自由不拘束的语言更显得生动活泼,是古代散文的楷模。
从唐宋古文运动八大家到明朝的前后七子、公安派,乃至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都对司马迁运用的文笔倍加推崇。
其次,《史记》对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它的内容为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
《史记》的取材包含大量民间故事和神话,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主要指的就是民间文学。
比如司马迁为表现张良隐忍的品格和近乎神助的智慧,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了神秘的圯桥授书情节。
浅谈《史记》艺术成就
谈《史记》的艺术成就《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
他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人物活动,向我们展现了三千年的历史经验,而且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给人以美的享受。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学著作,是一部史学和文学上的巨著,其艺术成就是很有影响力的。
首先,《史记》善于描写人物,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致入微。
《史记》是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全书有一百一十二篇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
给人予无限的鼓舞和钦敬。
比如《项羽本纪》里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其开始“学万人敌”一直到乌江自刎时的“无言见江东父老”。
处处都体现了司马迁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第一,注意细节刻画,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
在描写项羽时,首先写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而学剑又是半途而废。
说书剑不足以学,后学兵法,又只是略知其意。
而在观秦始皇出游时却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就此短短的两个细节就把项羽这个豪放不羁,胸怀大志的形象展现出来。
第二,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天真、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
而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利用项伯度过难关。
精细老练、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
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
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的读后感200字
史记的读后感200字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纪、表、书三部分,记载了
从黄帝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读完《史记》,我深深
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宏伟和悠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
的了解。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被司马迁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思
想所震撼。
他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载,还对历史人物的
品德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洞察力。
通过《史记》,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
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
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
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比如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帝王,他们的
治世和政绩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像项羽、刘邦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对中国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史记》,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
物和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
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史记》,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司马迁的文字,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宏伟和悠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希望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享有“国宝”的美誉。
主要作者是司马迁,字仲长,素有“史学圣手”的美称,他准确地记录了历史的重大事件,受到长期的读者热捧。
《史记》的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叙述,写作方式和观点上。
首先,司马迁具有讲究写作技巧的功力,其文笔淡雅,语言生动,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勾勒出历史场面,章节安排有条不紊,使读者一览无余;再者,司马迁广泛地搜集了历史资料,整理出官文、私文、克里特氏志等有关资料,以此作为基础,从历史学角度对矛盾及变化进行全面剖析、分析评价,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层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学方法;最后,司马迁在叙述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思想和行为,彰显出其作品的文学特色,“三分归公,七分归私”,从而形成了一种“史学文学”。
《史记》的文学之美,令古代和今天的读者为之驻足,深受其中精神鼓舞。
;。
读《史记》后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读《史记》后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它以其丰富的史
料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读完《史记》,让我对
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
刻的体会。
首先,《史记》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宝贵。
在《史记》中,我
们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
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也可以更好地珍惜历史的珍贵。
其次,《史记》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到历史的发展是
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过程。
通过了解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
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历史的趋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
最后,《史记》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这些历史人物都是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代表。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
认识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历史人物的精神,也可以更好地汲取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力量。
综上所述,《史记》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的重要性。
浅谈《史记》人物形象塑造
浅谈《史记》人物形象塑造作者:刘娟概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对比映衬,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十分重视这种手法的作用,并且能够巧妙运用。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史传文学中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
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一个新成就,就是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体现人物性格。
司马迁写《史记》爱在人物传记的一开头,就用一两个细节来刻画人物。
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等等。
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它们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志趣、抱负和性格发展的趋向,或确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从侧面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政治问题,在其中寄寓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物的褒贬。
高尔基说“创造——这就是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
史记读后感300字
史记读后感300字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由司马迁撰写,共分为
十二卷,记载了从黄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部书不仅
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艺术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史记》,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
在
这部书中,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和丰富的史料,生动地描绘
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人文风情。
通过《史记》,我
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
深的感悟。
在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
文学艺术的魅力。
他在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更是通
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展现了其独特的史学思想。
同时,他
的文笔优美,修辞华丽,使整部书充满了文学的魅力。
读《史记》,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了解,更是一种文学的享受。
通过《史记》,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部书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更是对中国古代
文化的展现。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自豪。
总的来说,读完《史记》,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我也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阅读,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也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文笔绝代 良史高才——浅谈《史记》的文学性与实录性的关系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6 2
作者 简 介 : 怡 雅 (95 ) 女 , 南 南 阳 市人 , 中师 范大 学硕 士研 究生 , 要 从 事 古代 文 学 的研 究 。 张 18 一 , 河 华 主
之徒, 仲尼 独荐 颜 渊 为好 学 。然 回也 屡 空 , 糠 不 糟
厌, 而卒蚤 夭 。 天之报 施善 人 , 其何如哉 ?盗踱 日杀
不 辜 , 人之 肉 , 戾 恣睢 , 党数寿终 。是遵何 德哉 ?此其 尤 大彰 明较 著者也 。
这 段文 字充满 了对人 生命运 无常 的深沉 思考 。 充 满 了实 事 求是 的探 索 精 神 和 理性 思 辨 的光 辉 。
21 0 0年 1 0月
安 阳工 学 院 学报
J u a f y n n tueo eh ooy o r lo a gI s tt fT c n lg n An i
0 t0 C c2 1 .
Vo. o5( e . .7 1 N . G nNo4 ) 9
第 9卷 第 5期 ( 总第 4 期 ) 7
钱 钟 书先生 说 :此 篇记 夷 、 行事 甚 少 , “ 齐 感慨 议论
治乱 ” 。一部史 书 的思 想价值 和记 录历史 的真实程 度 , 史作 者 的识 见 、 才 、 与 史 人生 理 想 及 道德 品质
《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三千多年历史。
以下是一篇关于《史记》的读后感: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和毅力所打动。
他身处汉武帝时期的盛世,却因为直言进谏而遭受了宫刑的屈辱。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编写史书的理想,而是忍辱负重,坚持不懈,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使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忠诚、勇敢、智慧、贪婪、自私等性格特点都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百态。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杰作。
它的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
例如,在描述鸿门宴的场景时,作者通过紧张的氛围、人物的动作和对话,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这样的写作技巧让我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紧迫感和真实性。
《史记》还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有其原因和教训。
这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史记》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思考人性、人生和社会。
我相信,每一个阅读《史记》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
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上)
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上)作者:刘玉真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8年第15期《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还是文学名篇,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尤其是叙事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史记》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是以历史人物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
《史记》以历史人物活动为线索,把人物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重大事件往往能够集中地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因此,司马迁常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颇和蔺相如的合传,内容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
写蔺相如,没写他一生的事迹,而是写了他一生中的三个典型事件,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合欢”。
前两个事件是敌我矛盾,蔺相如不畏强敌,据理力争,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表现出其威武不能屈的大智大勇;最后一个是人民内部矛盾,蔺相如忍辱舍垢,委曲求全,表现出其以国为重,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
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收到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写廉颇,主要是用“将相合欢”这个典型事迹反映他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前两个事件中也给读者以暗示。
《史记》中对项羽的描写也是这样: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三个典型事件来写项羽,这三个典型事件分别是“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
“巨鹿之战”乃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一次战役,也是为他成为西楚霸王统率群雄奠定基礎的一次战役;“鸿门之宴”是一场新形势下的政治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项羽暴露出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暗示了他以后的人生悲剧;“垓下之围”则是他彻底走向失败的标志。
通过这三个典型事件,司马迁成功地描绘了项羽由成功到失败的悲剧人生。
《李将军列传》等也都是《史记》中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
(待续)【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记》中的“德”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德”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一最好的论证就是他对孝文帝与伯夷的推崇。
《孝文帝本纪》中,仅是“德”字就出现三十一处,司马迁更是评价孝文帝“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
”将孝文帝与开国皇帝高祖相提并论,可想而知,孝文帝的“德”是足以让他感动。
《史记·孝文本纪》中说:“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
”文帝带头为天下人作敦朴的示范,并制定一些节俭的规章制度,推动自上而下实行。
据说他的一件黄袍,一直穿了二十年,补之再补。
他尽量减轻刑罚,减轻赋税,宽大包容,为人称颂。
时人贾山曾说,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
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
西汉后期的刘向因此评价说:“文帝遵汉家,基业初定,重承军旅之后,百姓新免于干戈之难,故文帝宜因修秦余政教,轻刑事少,与民休息——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
”
可见,孝文帝的德行是昭然于天下的,也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除了对孝文帝的德行的彰显外,他还对实行仁政,以德服民的尧、舜、禹、汤、文王和武王大加赞扬,而对实行暴政的桀、纣、幽、历等大加鞭挞。
这一褒一贬,高下立叛。
显示出司马迁提倡“仁政”的德礼之治的立场。
而孝文帝的“德”显然是儒家的“德”,具指有高尚的人格,有美德的人。
道家的“德”却与儒家的“德”大有不同。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
老子说:“万物不尊道而贵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老子鄙弃儒家的仁、义,以为这些德行都是“道”、“德”的堕落。
因此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有“德”的品性却不知“德”的存在。
由此可见,这是道家与儒家关于“德”的直接冲突。
司马迁是受儒家思想深刻一点还是还是受道家思想深刻一点,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颇受争议的。
倘若说他受儒家思想更深刻,那也能理的清楚,因为他师从孔安国与董仲舒,儒家思想对他著《史记》影响的体现也是很明了的。
但是他的父亲司马谈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深受道家影响的人物,如果说司马迁受其影响不大,那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司马迁在书中对儒、道有直接冲突的“德”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孝文帝的例子自然是对儒家关于“德”的最好论证。
下面我们再谈谈道家的“德”。
谦者,“让”也。
古人对谦让之德是非常肯定与重视的。
老子一再强调“柔”和“无为”,以适应不固定的、自然而然的“道”与“德”。
什么是“柔”?老子的“柔”不是一种实力的表现,而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谦卑逊让、内敛含藏、以退为进。
他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七十六章》),“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三十六章》),认为善于避其锋芒,懂得谦让之术的人其实比表现突出的强者更强,因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道德经·九章》),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容易招惹祸害,不可持续,不得善终。
对于那些尚让的人来说,柔弱、逃避不是他们的目的,而仅仅是通向某个目的的工具。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尚让思想的最高表现。
“末世争利,唯彼奔义;让国
饿死,天下称之”(《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原因,而把这篇列传放在七十列传之首,更可见司马迁对“让”的崇尚。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的开篇就列举了具有“禅让”之“至德”的尧和舜,“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接着又列举了具有让国之德的许由、卞随、务光,“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可见,司马迁对伯夷的“让”德是有意加以彰显的。
这与三十世家之首的《吴太伯世家》“嘉伯之让”的创作目的是遥相呼应的。
在那个为夺权柄而父子、叔侄、兄弟间常白刃相加的乱世里,这种“让”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司马迁对历史上那些为争权夺位而兄弟相残、亲人反目的史实的描写,恰好与伯夷、叔齐之让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司马迁“以让化争”的主旨所在。
在《史记》一书中,“以让化争”的列子比比皆是,通过对比范蠡与文中,张良与韩信等人的命运,他赞许
主动退让,也为那些不谙君心不知退让终遭横祸的功臣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因此他敬告世人“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田叔列传》)。
通过孝文帝的仁义之德和伯夷谦让之德的举例说明,我们基本可以理解儒家与道家的“德”的区别,也能够明白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儒家之“德”与道家之“德”的双向融通。
参考文献
[1]陈桐生.《史记》与民族文化精神[A].袁仲一.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三辑[C]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2]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刘国民.史记中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J].湖北大学学报,2007(3).
[4]司马迁.史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