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翻译赏析——以《道德经》两种译本为例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作者:万向兴杨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作者简介:万向兴(1979-),男,汉族,云南宁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杨芳芳(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一、引言《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词意锤炼、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著作的源泉,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其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二、《道德经》节选英译赏析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
老子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得安足。
根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原文中“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概指种种音乐声响。
“五味”:酸、苦、咸、辛、甘,泛指美味佳肴。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道德经》是指儒家经典书籍中最基本的经典著作,在全世界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力,至今仍以“道德经”指代中国古代伦理学和伦理思想。
下面用三个英文版本对“道德经”节选进行赏析。
第一个英文版本的《道德经》节选:"The Tao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an unchanging Tao;The Nameless is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things.The Nameless has ever existed and the Named is but a development thereof."这段英文版本把中国儒家古典哲学思想用很精炼又相当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了观念抽象的概念,如“道”、“天地”、“无名”等,与可数的“十万物”作反论对比,以此论证“没有名字的道是一切之始,有名的道却是十万物之母.”第二个英文版本的《道德经》节选:“The T ao that flows out of the vast can not be named;It is the source of all that exists.The Tao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It has no name, yet all things are born from it.”这段英文版本使用流动的词句,形象而活泼地描写出大自然神秘的意境,它对“道”及其所代表的精神理念也表达得相当形式化,“道”被描述成“伟大的”皈依大自然、吸收大自然,强调“道”是一切事物产生的触动源头,但它却无形无名。
第三个英文版本的《道德经》节选:“The Tao that can be grasp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The Wordless is the origin of all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10,000 things.By looking at it we can get to know everything;But it s use cannot be exhausted.”这段英文版本用“把握”来构思“道”的本质,强调“道”被把握的,与前两个版本“无名”多了一份抽象的概念,“无字的道”的深刻精神意义贯穿整段文字,全文强调“道”被观察,而被把握的“道”也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万物,以及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

57【外语长廊】【才智】[2013.5]《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字,八十一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全书以“道”这一抽象哲学概念为核心,阐述了世界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矛盾及解决方法等,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和思维。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其中Brian Brown Walker、Ch'u Ta-Kao、Alan B.Taplow 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借此来探讨典籍英译时应予以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首句的英译辨析例句1:道可道,非常道。
Brian Brown Walker:Tao is beyond words and beyond understanding.Ch'u Ta-Kao: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Alan B.Taplow:The true Tao escapes definition.“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内涵。
在全书中,“道”共出现了74次。
三个译文都将“道”译为“Tao”,基本可视为纯粹的音译。
采用这一译法,让读者通读全文揣摩其意义,既可保留“道”的精神实质,又能保持这一概念在全书中的贯穿和统一,而且也更具有中国文化色彩。
从句法结构而言,可以肯定汉语第一个、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的就是整篇文章所传达的囊括天地万物规律的抽象概念“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用语言说的。
从整句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个转折关系的并列句,意思是:道是可以被说的,但是可以说的道不是常道。
译文一从原句意思的反面来翻译,即“道是不能言说,不能明了的”,基本属于意译,但显然少了前半句意思,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刻内涵;结构上使用了两个“beyond”,达到了并列的效果,与原文的并列结构相一致。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作者:何海铃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15期《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字,八十一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全书以“道”这一抽象哲学概念为核心,阐述了世界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矛盾及解决方法等,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和思维。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其中Brian Brown Walker、Ch'u Ta-Kao、Alan B.Taplow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借此来探讨典籍英译时应予以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首句的英译辨析例句1:道可道,非常道。
Brian Brown Walker:Tao is beyond words and beyond understanding.Ch'u Ta-Kao: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Alan B.Taplow:The true Tao escapes definition.“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内涵。
在全书中,“道”共出现了74次。
三个译文都将“道”译为“Tao”,基本可视为纯粹的音译。
采用这一译法,让读者通读全文揣摩其意义,既可保留“道”的精神实质,又能保持这一概念在全书中的贯穿和统一,而且也更具有中国文化色彩。
从句法结构而言,可以肯定汉语第一个、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的就是整篇文章所传达的囊括天地万物规律的抽象概念“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用语言说的。
从整句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个转折关系的并列句,意思是:道是可以被说的,但是可以说的道不是常道。
译文一从原句意思的反面来翻译,即“道是不能言说,不能明了的”,基本属于意译,但显然少了前半句意思,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刻内涵;结构上使用了两个“beyond”,达到了并列的效果,与原文的并列结构相一致。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万向兴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芳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作者简介:万向兴(1979-),男,汉族,云南宁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杨芳芳(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24-01一、引言《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词意锤炼、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著作的源泉,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其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二、《道德经》节选英译赏析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
老子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得安足。
根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原文中“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概指种种音乐声响。
“五味”:酸、苦、咸、辛、甘,泛指美味佳肴。
浅析《道德经》两个英译本之差异及原因——以《道德经》第四、第九章内容为例

Ch p e a tr4 n1 e Wa s a l t s e s l y i i l s v s e; mi e
2 原 文 本 的 多 样化 和 有 限制 的 开 放 性
译 者选 取 的 原 文 本 不 同,那 么 翻译 出来 的 作 品 也必 然会 不
关键词 : 德经 道 翻译 差异 原 因
中 图分 类号 :H 1 . 3 59
1 引 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 1 7 ( 0 97 0 5 — 2 1 7 — 5 8 2 0 )— 0 1 0
I n t a g o a so i g n i . s o s o d s tpp n i tme
学 家 施 特 劳 斯 译 有 道 德 经 的英 译 本 ;8 3年 ,俄 国 列 夫 托 耳 斯 19
泰和波波夫一起从德文本转译了道德经 。 在英 国, 有汉学家李雅
格 译 有 道 德经 的英 译 本 。本 文选 取 林 语 堂 的《 老子 的智 慧》 陈 和 荣 捷 的《 子 之 道 — — 道 德 经 》 老 中第 四 、 九 章 的英 译 来 进 行 对 第
Whn gl n ae f yu al e o a djd i orhl d Ⅱ ,
Y u wi o e a l o k e h m. o l n t b b e t e p t e l
W h n h n r a d we l k o r u , e o o n at ma e y u p d h o
I c n o e c t n t d i t a n tb u ,k o t ,d mme r si e ; e d o t ld l I e t s a e hd e ,u iu t u n t r a; t d p h r i d n b q i s a d e en l s o I d n t k o h r t c me r m; o " n w w e e i o s fo
论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道德经》英译为例

士研究生 , 四川外语 学院英语语 言文化 系副教授 。研 究方向: 英汉语对比及应用 。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5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0 9 O O 1 一 4 10 — 3 8 20 )4一 14 O
收 稿 日期 :0 9 0 — 8 20 — 4 0
但是语言并 不能 准确 而具 体地 表现 人 们 的思想 。作 为工具 , 它也不是完全客观 地反 映现象世 界 。言 、 、 意 象三 者 的关 系十分复 杂 : 书不 尽 言, 不尽 意 ” 明了语 言的 “ 言 说 局 限性 ;言 虽 不 能 言 , 言 无 以 传 ” 出 了 语 言 的 重 要 性 ; “ 非 指 而“ 立象 以尽意” 又表 明 了“ ” 象 在表 达 中的 中介作 用 。正 是这三者的关 系 , 中国历代 文 人 , 甚至 普通 老百 姓都 十分 推崇语 言所蕴涵 的超 越语 言本 身 的东西 。历代 文论 对这
中国典籍 博大 精深 , 涵 的哲思 与智 慧对 中 国宗教 、 蕴
政治、 经济 、 教育 、 社会等各个方 面都产 生 了不 可估 量 的影 响 。他们产生在 中国 , 但其 精神果实 却属 于全世界 。典 籍
的 翻译 对 弘扬 中华 文 化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意 义 。《 德 经 》 道
20 0 9年第 4 期 第 3 卷( 4 总第 1 8 ) 4期
河北大学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 un l f Hee U ies y( h l o h n oil cec) o ra bi nvri P i sp y dS ca i e o t o a S n
是 与字 音有关 的一切 事物 , 些事物 在与 字音 的关 联 中构 这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Jonathan Star的翻译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Star将《道德经》翻译成了现代英语,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其中的思想。
同时,他也注重了翻译的准确度,尽可能避免了语言的歧义。
例如,在翻译“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著名的开篇语时,他的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准确表达了庄子引言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D.C. Lau的翻译版本。
Lau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道德经》翻译家,他的翻译版本被广泛认为是最为准确的版本之一。
在他的版本中,他注重了对原文的保留,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语言的歧义。
例如,在翻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时,他的翻译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准确表达了道的创造力和生命的起源。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Stephen Mitchell的翻译版本。
Mitchell 的版本不同于其他两个版本,他将《道德经》翻译成了一种诗歌形式。
他的翻译语言非常优美,使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到其中的意思。
例如,在翻译“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时,他的翻译为“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非常优美地表达了庄子引言的意思。
综上所述,不同的翻译版本各有特色,但无论哪种版本,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其中的思想深邃而超脱尘世。
下面我将简单比较三个英译本:
1. The Tao Te Ching of Lao Tzu translated by John C. H. Wu
约翰·吴的译本对原文的忠实度较高,同时他用的语言容易被现代人
理解。
他在翻译时避免使用太多诗意的表达,而是更加注重清晰明了
的语言。
但是,他也加入了一些解释性注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2. Tao Te Ching: An Illustrated Journey translated by Stephen Mitchell
史蒂芬·米切尔的译本较为通俗易懂,同时也融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
和注释。
他的翻译风格注重诗意和美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
时也使得这个古老的文本更加现代化和有趣。
3.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by Ursula K. Le Guin
乌苏拉·勒·格温的译本采用了现代口语,使得她的译本更加容易读懂。
同时,她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注释和理解,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
她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解释性,但可能不太符合原著的风格。
综上所述,这三个英文版本各有特点。
选择哪个版本读取,主要
取决于读者的偏好和需求。
何尚功老子道德经译文

何尚功的《老子道德经译文》版本众多,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差异。
下面以“白话老子道德经”为例,为您提供《老子道德经》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称是大地的始基;有名称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常从无“欲”的角度,去观察道的奥妙;常常从有“欲”的角度,去观察道的深远。
无欲和有欲,不过同是出于一种来源而取名为不同的名称。
它们都可以说是深远莫测。
“深远”又深远,“深远”又深远,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西汉初年帛书甲乙本《道德经》原文及译文(个人解读)

西汉初年帛书甲乙本《道德经》原文及译文(个人解读)2022-08-11 发表于山东文字就在这儿,历史就在那儿,文字的字体字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个人通过解字的方式,对《道德经》进行了解读,“有无之道”,有即存在,无即融合。
存在之道和融合之道,一道一生,一生诸道,方为大成。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思想的道路可以“行走”,不是长久以来说的道路,“道”就是三者的融合。
定义可以命名,不是长久以来说的名字。
天地始于无(融合)之道,万物生于有(存在)之道。
因此,一直从融合的角度来观察融合之道的本质,一直从作用出发来观察道的作用。
两者起源相同而定义不同,两者合一可称为玄,微小无形又至高无上,是认识万物本质的学问。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德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恶已经存在了;都知道善,是由于不善呀。
有无是互相生成,难易是互相完成,长短是互相约束,高下是互相至满,音声是互相和谐,先后是互相跟随,自古以来尽皆如此。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着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
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

2232020年10期总第502期ENGLISH ON CAMPUS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文/张瑞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典籍英译,以《道德经》为例,就中西译者的词汇选择、思维方式、遣词造句等行文习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西译者翻译的中华典籍在西方国家的接受度问题,以期对典籍外译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道德经;中西译者【作者简介】张瑞文(1984.10-),女,汉族,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领域,有些译作只在国内传播,供学习外语、学习和研究翻译的人研读(王宏印,2009:4-6)。
一、 影响深远、声名远播的《道德经》《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多字,但其语言尽显音韵之美,文章讲究修辞,辞简理博,分条析理,发人深省,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各学科无所不涉。
其中以柔克刚、道法自然、万物相对等朴素辩证法思想,清静无为的和平主义政治理念,人与自中华文化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许多、许钧,2015:13-17),也是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工程(钟书能、杨康,2019:157-164)。
我国已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的陆续出版发行。
然而,因为翻译质量、出版机构的权威性和推广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外译中国典籍只在国内出版发行,难以进入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教学研究的尊重原则。
例5:(1)Tess: Anna, stop. (2)Anna: What?(3)Tess: Let’s talk about what this is really about. This is about your dad.(4)Anna: Mom, stop shrining me. It’s not about Dad. It’s about the audition! You’re ruining my life!(5)Tess: Enough with the drama. Anna, high school is not that hard. (6)Anna: You couldn’t last one day in my high school. (7)Tess: I could, and I would do it without getting a detention. (8)Anna: I’m sorry I’m the only thing in your life that isn’t perfect! (9)Tess: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10)Anna: I know your life is perfect. Your perfect job, perfect boyfriend, perfect patients who worship the ground you walk on.(11)Tess: You need a serious and bracing reality check if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 (12)Anna: You can cut me some slack this once.(13)Tess: I am beyond cutting you slack, Anna. You are not going to the audition. (14)Anna: I am! (15)Tess: No, you are not! (16)Anna: Why?(17)Tess: Because I said so!(——《辣妈辣妹》)四、结语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交际主体间言语行为违背和谐取向,便会产生话语冲突,如果任由此类不恰当的言语行为继续发展,就会加剧话语冲突,最后导致亲子间关系紧张往不和谐方向发展,甚至会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中国典籍翻译赏析——以《道德经》两种译本为例

中国典籍翻译赏析——以《道德经》两种译本为例作者:陈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陈熹(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纵观我国典籍翻译史的演进,关于直译与意译哪种译法较优的争议不断,然而较高的翻译境界要求直译与意译圆满调和以达“化”境。
关键词:道德经;典籍;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188-02一、典籍翻译理论的演进我国典籍翻译理论的演进轨迹可以概括为“质→信→化”,其中“质”即一丝不苟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信”即句法较为灵活的意译,“化”即充满创新精神的译作已出神入化,完美之极,以至于看不出翻译的痕迹[1]。
此“化”境是直译与意译的和谐圆满,正如梁任公推崇玄奘的“新译”时所言:“若玄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2]由于译者的主体性,这种理论上直译与意译的圆满调和在实践层面上其尺度却极为不易把握。
译者的主体性在宏观层面体现在其翻译倾向之上(忠实于原著倾向与忠实于读者倾向),微观层面则体现在其文化传递策略之上[3]。
本文特选《道德经》的两章英译以赏析典籍翻译的不同境界。
二、《道德经》英译赏析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
威利译文[4]:It was when the Great Way declined that human kindness and morality arose; it was when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appeared that the Great Artifice began. 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 nor till fatherland was dark with strife did we hear of “loyal slaves”.林语堂译文[5]:On the decline of the great Tao, the doctrines of “humanity” and “justice” arose. When knowledge and cleverness appeared, great hypocrisy followed in its wake. When the six relationships no longer lived at peace, there was praise of “kind parents” and “filial sons”. When a country fell i nto chaos and misrule, there was praise of “loyal ministers”.威利将《道德经》中核心哲学概念“道”直译为“the Way”,显然威利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此法使得译文符合西方读者的语言思维习惯,便于文化传递。
道德经不同译本比较评析

道德经不同译本比较评析一、主体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分析理解是主体的“精神生活”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了解与理解。
德国阐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的“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理论认为:阐释者有自己的视域,文本有其产生时的视域,所以“在对历史文本的释义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使历史事件重演,理解的结果只应是视界融合。
理解者处在当下环境中,他有自己的视界,文本有其产生时的视界,在理解过程中,两种视界碰面了,它们不是由一个克服另一个,因为这两种视界不存有对错之分,而是达到一种融合。
在融合中包含着一种更高的普遍性获得,这种普遍性不但克服了理解的特殊性,也克服了文本的特殊性。
融合使理解者产生了一种新的视界,它在以后的理解中又再一次融合。
”[1](P87-88)(二)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根据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可将翻译活动的主客体内涵延伸为过去和现在、文本和阐释者、作者和读者六个要素。
1.作者了解老子创作《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是准确理解其思想的前提条件。
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表现多元、无序的混乱状态,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老子在书中曾表述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天下无道”。
能够断定,老子的写作目的是针砭时弊,提出解决方法,希望统治者能以“有道”的方式治理国家,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和谐安宁。
后人对老子写作目的的不同解读就是视域融合的鲜活例证。
关于老子哲学的阶级属性,有学者认为它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的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其社会作用基本上是反动的;有人认为它反映的是农民的思想,代表农民阶级说话,是进步的思想等等。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其中掺杂了一些唯心主义的内容,而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2](P11-12)。
2.译者译者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和桥梁,也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环节,扮演着读者、译者和作者这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体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理解、阐释和表达功能。
浅析_道德经_两个英译本之差异及原因_以_道德经_第四_第九章内容为例

1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全书篇幅不长,仅五千多字,却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道家哲学思想。
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各界学者也从其中汲取促进本国哲学,宗教,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养分。
被转译最多的典籍除《圣经》外,就是《老子》。
在西方,从19世纪到现在,已经出现了百余种道德经译文。
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人是罗马天主教教士波捷;1872年前后,德国汉学家施特劳斯译有道德经的英译本;1893年,俄国列夫托耳斯泰和波波夫一起从德文本转译了道德经。
在英国,有汉学家李雅格译有道德经的英译本。
本文选取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和陈荣捷的《老子之道———道德经》中第四、第九章的英译来进行对比分析,译文原文如下:林语堂译文:Chapter4The Way is a limitless vessel;Used by the self,it is not filled by the world;It cannot be cut,knotted,dimmed or stilled;Its depths are hidden,ubiquitous and eternal;I don't know where it comes from;It comes before nature.Chapter9Fill a cup to its brim and it is easily spilled;Temper a sword to its hardest and it is easily broken;Amass the greatest treasure and it is easily stolen;Claim credit and honour and you easily fall;Retire once your purpose is achieved-this is natural.陈荣捷译文:Chapter4The Way is empty.It may be used without ever being exhausted.Fathomless,it seems to be the ancestor of all things.Blunting the sharpness,Untying the tangles,Subduing the light.Merging with the dust.Profound,it appears to exist forever.Whose child it is I do not know.It seems to have existed before the Lord.Chapter9To hold it upright and fill itIs not as good as stopping in time.To sharpen it to its sharpestMeans it cannot last for long.When gold and jade fill your hall,You will not be able to keep them.When honor and wealth make you proud,You bring disaster upon yourself.When your work is done,then withdraw:This is Heaven’s Way.2原文本的多样化和有限制的开放性译者选取的原文本不同,那么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必然会不同。
从《道德经》的两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最新资料

从《道德经》的两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一、对译者的主体性的认识《道德经》一书又称《老子》、《五千言》等,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
韦利和辜正坤先后翻译过此经典。
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人存在,必须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文化积淀,仔细思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真,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不同的译者采取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以《道德经》两译本为例分析译者的主体性(一)关于互文修辞格的翻译: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Waley: Heaven is eternal, the Earth everlasting. How come they to be so? Is it because they do not foster their own lives; That is why they live so long.//Gu: Heaven and Earth exist for ever. This eternal existence is justified by the fact. That they do not exist for themselves.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翻译互文的修辞方法时,译者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在第一例中,韦利对“天长地久”的翻译将其拆成Heaven is eternal, the Earth everlasting,采取了一种“文字对等”,是更忠实于原文文本的译法。
而天长地久的真正含义应为天地都很长久,辜译的处理Heaven and Earth exist forever则更为妥当,再者,从与后文的衔接来看,韦利译文频繁变换代词,读之稍显零乱,而辜译却显得更加整齐、自然、流畅。
(二)以训诂学为基础的翻译:例: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第十章)Waley: Can you love the people and rule the land, yet remain unknown?//Gu: If you are to love the people and govern a state, can you be avoid taking ill action?此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位译者对“无为”二字理解的差别而导致不同的两种翻译,韦利认为“无为”有虚无的涵义,是一种很玄的莫可名状的东西,它如影随形却无法解释清楚;而辜正坤则认为“为”指的是有意识的错误的作为,所以他将“无为”拆成“避免采取错误的作为”来翻译。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

《 道德 经》 又称《 老子 》 , 文作 者认为 “ 可以说 的道” 与“ 真 的道 ” 不 “ 善心 ” 和“ 仁道” 的人 即是 有“ 德” , 这一译
腹, 弱其志 , 强其骨 。
B r i n a B r o wn Wa lk e r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wi s e p e r s o n s e t s a n e x a mp l e b y e mp t y i n g h e r mi n d, o p e n i n g h e r h e a r , r e l a x i n g h e r a mb i — t i o n s ,r e h n q u i s h i n g h e r d e s i r e s , c u l t i v a t i n g h e r c h ra a c t e r .
h e i r b ne a s . ‘ 中国文化源远 流长 , 许多词义都发生 t 何 行对比分析 ,借此来探讨典 了一定 的变 化 , 这要求译 者能够正确理解 Al n a B . T a p l o w: h e T S a g e g o v e r n s h i ms e f 海 籍英译时应予以关注 的一些 古典文化词 汇 , 并根据上 下文内容准确再 ad n l e a d s o t h e s r b y : e n c o u r a g i n g t h e ea h r t ob t e 铃 ●
事万物的起源 、 存在方式 、 矛
上
盾及解决方法等 ,其思想 内
海 涵深刻影响着 中华民族 的性
漂洋过海之“道”——《道德经》两个译本片段比较

陇 东学院 学报
Ju a o 0g 0g U ie i o r l f L nd n nvrt n sy
V1 2 N . 02 o . 4
Jl 2 1 u 0 l
文章编号:6 4 13 (0 0 — 02 0 17 — 70 2 1)4 0 9— 3 1
史 芬・ 歇 Sp n i e) T 并 蒂 米 尔(e eM c l ̄ 解 不多, 而当 们 th t 1 h 然 我 对 和 《 德经 译 行 为 入的 究的 候, 们 他 他的 道 》 本进 更 深 探 时 我 老 《 德 是中国 哲 道 思想的 成 子的 道 经》 古典 学中 家 集大 发 他的 本自 其 特的 , 的 译 品 以 表一 现, 译 有 独 特色 他 翻 作 可 代 者。 国, 德经 被广 研 在 方, 热 不 在中 《 道 》 为 究;西 “ 也毫 逊 道” 种 译 度。 尽 他 实 没 看 《 德经 原 而 是 翻 态 毋 管 其 并 有 过 道 》 文, 只 色。道 》 本 传 广, 是 个明 根 联 教 《 德经 译 流 之 就 一 证。 据 合国 科 根 现 外 译本 理 成 不 对 方 或 冈 触 据 有 文 整 而 的。 过 西 人 剐 4 道 接 文 织 统 《 经 译本 全 行 仅 于 圣 》【 家 说的 而 此 本 该 浅 明 这 我 就 择 组 的 计, 道德 》 的 球发 量 次 《 经 。 学 人 言,版 应 较 显易 。 样,们 选 q 单 其 译 来 也已 不 0个。 就 英 本 说, 经 下2 0 了 歇 的 本作 译 较 另 一 对 因 这 米 尔 译 为 本比 的 外 个 象, 为 个版 《 经 译 此 多, 至 我 在 择比 的 候 本比 浅 易 更 易 普 大 所 受。 道德 》 本如 之 以 于 们 选 较 时 较 显 懂,容 为 通 众 接 有 大的 选空 然 如 从 0个 本中 有 很 挑 间。 而, 何 近2 译 选出 代 o 产生的 背景 表 译 理  ̄(ms g 对老 的 译比 早, 2译本 性的 本? 雅 J e e 子 翻 较 而 a g ) 辛 娟、圣 在 《 德经 译 历时 究中 认 其 红 高 兵 对 道 》 本的 研 , 为 且 译 受 评价 其 本 到的 也是比 高的 可以 他的 经 较 。 说, 译本 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 利 译 文 :The way out into the light often looks dark. The way that goes ahead often looks as if it went back. The way that is least hilly often looks as if it went up and down. The“power” that is really loftiest looks like an abyss. What is sheerest white looks blurred. The “power”that is most sufficing looks inadequate. The “power”that stands firmest looks flimsy. What is in its natural and pure state looks faded. The largest square has no corners. The greatest vessel takes the longest to finish. Great music has the faintest notes. The Great Form is without shape.
relationships no longer lived at peace, there was praise of“kind parents”and“filial sons”. When a country fell into chaos and misrule, there was praise of“loyal ministers”.
对于哲学概念“仁义”的翻译,威利亦采用归化 翻译策略,将其译为“human kindness and morality”,如同上文所述,此法亦使儒家核心概念“仁义” 的丰富含义被忽略。林语堂则将其深度翻译为 “the doctrines of‘humanity’and‘justice’”,并在 附注中指明其对应于儒家的“仁义”概念,从而保留 了较多的异化特征。
第 3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译赏析
—— —以《道德经》两种译本为例
陈熹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威利将《道德经》中核心哲学概念“道”直译为 “the Way”,显然威利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此法
使得译文符合西方读者的语言思维习惯,便于文化 传递。但此译文不可避免有过于简化之嫌,使古汉 语中重要哲学概念“道”的丰富含义被忽略。林语堂 则把“道”音译为“Tao”,这对初次接触“Tao”的西方 读者来说,理解难度加大,但是,正是由于“Tao”所 保留的醒目的“借词”异化特征[6],其汉语中的音与 义都被完整地传递到英语之中,这对于西方的汉文 化研究者而言为较佳的翻译方式。
对于“六亲不和”中的数词,林语堂和威利都采 用了直译,虽然古汉语中经常出现数词虚指的用 法,但此处译者为了充分尊重原文结构和文化,都 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且威利还作了深度翻译, 在附注中指出“六亲”为“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and wife”,从而引导西方 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摘 要:纵观我国典籍翻译史的演进,关于直译与意译哪种译法较优的争议不断,然而较高的翻译境 界要求直译与意译圆满调和以达“化”境。
关键词:道德经;典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2)08- 0188- 02
一、典籍翻译理论的演进 我国典籍翻译理论的演进轨迹可以概括为 “质→信→化”,其中“质”即一丝不苟模仿原文句法 的直译,“信”即句法较为灵活的意译,“化”即充满 创新精神的译作已出神入化,完美之极,以至于看 不出翻译的痕迹[1]。此“化”境是直译与意译的和谐 圆满,正如梁任公推崇玄奘的“新译”时所言:“若玄 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2]由 于译者的主体性,这种理论上直译与意译的圆满调 和在实践层面上其尺度却极为不易把握。译者的主 体性在宏观层面体现在其翻译倾向之上(忠实于原 著倾向与忠实于读者倾向),微观层面则体现在其 文化传递策略之上[3]。本文特选《道德经》的两章英 译以赏析典籍翻译的不同境界。 二、《道德经》英译赏析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 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 18 章)。 威利译文 [4]:It was when the Great Way declined that human kindness and morality arose; it was when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appeared that the Great Artifice began. 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dutiful sons”, nor till fatherland was dark with strife did we hear of“loyal slaves”. 林 语 堂 译 文 [5]:On the decline of the great Tao, the doctrines of “humanity” and “justice” arose. When knowledge and cleverness appeared, great hypocrisy followed in its wake. When the six
基 金 项 目 :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S1005) - 188-
对于“孝慈”的翻译,两位译者都采取异化的翻 译策略,没有直译为“filial piety and benevolence”, 而是突出了汉文化的特色,林语堂深度翻译其为 “praise of‘kind parents’and‘filial sons’”,而威 利则译之为“talk of‘dutiful sons’”,即偏重于“孝” 的翻译,略去“慈”的翻译。威利虽然突出了古汉语 词义缩小的用法,但此处似不妥,故林语堂的翻译 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