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合集下载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实现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实现

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实现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行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公民参与中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比如公民参与的过程中出现参与冷漠与参与无序并存,参与渠道与方式偏少,参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参与环境不利等诸多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公民参与管理的意识薄弱,热情不高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公共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

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尽可能满足公民的需求,但现有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公民的需求,必须借助于公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当前的公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

相当数量的公民都存在被动参与心态。

许多人都认为公共管理是国家的事情,国家一定能把事情处理好,与老百姓关系不大,决策权最终在领导,老百姓说了不算等等。

这种思想的大量存在导致了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落后,民众积极性不高。

(二)公民参与的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和方式偏少虽然我国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断扩大,但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公众的需要。

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必须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充分集合公民的智慧和力量,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但是我国公民参与的机制不健全,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偏少,难以满足公共管理实践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公民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比如选举、政治协商会议、职代会、村民自治、公民监督等政治参与方式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许多地方政府的选举还存在“走过场”现象,相当数量的公民认为地方政府的选举并未真正体现选民的意图,因此公民参与的热情普遍不高。

政治协商会议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大多限于政治参与,且参与的对象多是派人士,广大群众没有参与机会。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主体地位,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的过程。

公民参与的目的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增加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实现政府与公民的共同治理。

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存在一些问题。

公民参与的意识不够强烈。

一些公民对于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和自己参与的必要性缺乏认识,往往对政府的工作缺乏兴趣和信任。

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不够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的公民参与主要通过居民代表、人民调解员等固定方式进行,缺乏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限制了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公民参与的效果不够明显。

在一些地方,公民参与只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决策的目标,导致公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应加强公民参与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公民参与的知识,宣传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引导公民积极参与。

应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

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公民参与平台,使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和义务,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公民参与的具体操作中,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公民的真实需求和意见,充分尊重和倾听公民的声音,确保公民参与的实效。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改进公民参与的机制、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才能推动我国基层公共管理向更加民主、科学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政府机构对国家或地方事务进行管理和组织调度的过程。

而公民参与是指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共管理,包括政府决策、公共事务监督、政府政策制定等。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效果、监督权力运行、增加政策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等。

公民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效果。

政府决策往往需要依靠广泛信息收集、权衡各方利益等一系列过程,而公民参与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丰富政府的决策信息。

公民参与让政府更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更能准确把握社会的痛点和矛盾。

在决策过程中感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政府会更加慎重,减少盲目行动,提高决策质量。

公民参与有助于监督政府权力运行,提高政府的廉洁性和透明度。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而权力必须受到监督。

公民参与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民间调查、公共听证等方式,监督政府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

公民参与可以揭露腐败行为,防止腐败滋生,推动政府提高廉洁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要求政府公开决策过程、公示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公民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政府制定政策时往往需要权衡各方利益,而公民参与可以提供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观点,使政策更加平衡和公正。

公民参与可以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决策,减少政策对特定群体的偏袒,提高政策的普遍可接受性。

公民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因为政策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公民参与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帮助社会稳定和进步。

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和决策往往会引起社会的争议和分歧,而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公开讨论和协商等方式,促进各方沟通和理解,减少冲突和对立。

公民参与可以建立民主的、权威的社会决策机制,提高社会的民主程度,形成共识。

公民参与还可以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效果,监督政府权力运行,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吕姗姗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5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地方治理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国际性运动。

公民参与作为地方治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受当前社会新形势下的影响,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

公民参与程度不高、公民参与渠道受阻、无制度保障等问题都给地方治理提出了难题。

因此,为了突破地方治理中“政府与市场”二元分立的局面,应明确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转变公民以往的角色定位,建立一套全新的公民参与模式。

从而构建一种公民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交流机制,共同参与管理地方政府,建立一个发展型地方政府体系。

关键词:公民参与;地方治理;公共政策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0.25.0131公民与公民参与的概念1.1公民的概念公民一词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

古希腊实行城邦制,在这里,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公民是一个民主国家最基本的元素,国家是由公民构成的,公民在国家中享有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1.2公民参与的概念新公共管理学派认为:公民参与就是为了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使得政府在公民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政府面临的各类政策问题,从而解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公共政策更好地实施。

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指个人参与,随着公民需求逐渐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工会组织的出现,公民参与已逐渐拓展为由公民自发组成的集团或者组织的参与,或者是具有较大规模的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公民参与,主要是体现在公民能够自主有序地参与到某些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当中去,就是让公民敢说话,并且敢讲真话。

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参与的意义就是要使公民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对于各项政策法规提出自己的意见,保障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2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之现状分析2.1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加大力度推进民主建设,由于地方人民政府直接面对人民,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务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地方政府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

论地方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论地方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第 二 ,权力 的腐蚀 性 、扩张 性使得 政府 部 门及其 工作
决策 的权 利 , 同时也放 纵 了政 府权 力 的扩 张与 滥用 ,更加 阻碍 了我 国各级 政府 ,尤其 是地 方政 府 决策 的科 学性 、民主 性
及 合 法性 。
[ 关 键词 ] 地 方政府 ;决策 ;公 民参与
[ D OI ]1 0 . 1 3 9 3 9 / j . c n k i . z g s e . 2 0 1 5 . 2 5 . 1 1 9 同时 ,也产 生很 多危机 ,主要体 现在 以下 几方 面 : 2 . 1 公 民方 面 ( 1 )公 民参 与 渠 道 少 。相 对 于 以往 而 言 ,随着 电 子 网络技 术 的发展 ,公 民参 与政府 决 策的方 式 明显增 多 ,但
良好教 育 的经 济条 件 、政 治保 证 以及社会 氛 围 ,加 之我 国 九年义 务 教育 的普及 和成 年再 教育 的发 展 ,人 们普 遍 的受 教 育程 度 不断 提高 ,文化 水平 也得 到相应 的提高 ,这就 使 人 们更 懂 得参 与的 意义 与重要 性 。文化 的进 步 ,为我 国政
逐渐增 长 ,综合 素质 明 显增 强 ,但 是 政 治 素养 还 是 较 低 , 政治冷 漠 ,觉得 参与 与否 跟 自己没有 关 系 ,表 现在具 体 事 件上就 是不 愿意 参 与选 举 、公 众 听 证 ,不 配合 民意 调 查 , 对政策 论坛 、网上参与 表现 冷淡 。笔者 认 为 ,导 致这种 事 件发生 的主要原 因是 :尽 管很 多人脱 离 了贫 困 ,但是 这 离
识 ,甚 者 , 使 其 不敢参 与 。特别 是地方 政府 ,习惯 以权力
压制 民众 ,这样 的行政 方式 使 民众 的参 与顾 虑增 多 ,而使 地 方政 府决 策 中的公 民参 与成为 泡影 。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通常是指政府或组织为了促进民主决策过程,让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政治和决策,从而提高民主参与度和透明度的制度安排。

这些制度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公民咨询和听证:政府或政策制定者举办公民咨询会议、听证会等,让公民有机会提出意见、建议和反馈。

这些会议可能针对特定政策、法规、项目或社会议题展开。

2.公民投票和公民提案:某些地方或国家允许公民通过投票来决定特定问题,比如修宪、重大政策或地方事务。

公民提案也是一种方式,允许公民发起并推动特定议题的提案。

3.社区参与和治理:政府鼓励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积极参与,例如通过居民委员会、社区会议等,让居民就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问题发表意见,甚至参与决策过程。

4.电子民主和在线参与平台:利用科技,政府或机构提供在线平台,让公民能够便捷地表达意见、参与讨论,甚至投票决策。

这些平台能够促进更广泛的公民参与。

5.公众教育和信息透明度:提供政策信息、决策依据以及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6.民间组织和利益代表团体参与:鼓励非政府组织、利益团体等代表公民利益,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为公众发声并提出建议。

这些制度安排旨在确保民主决策过程更为开放、公正,并增加公民参与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代表和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意见。

这样的制度可以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公民参与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行为。

这不仅是公民的权利,更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分析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使政府更加关注民众的需求。

当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时,政府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会更加倾听民意,更加重视公共利益。

实践证明,具有广泛社会参与的政策制定和治理,更能够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减少政策执行的失误和偏差。

其次,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不同群体都有机会发声和表达意见。

通过公共讨论和协商,可能产生更多共识,解决争议和分歧,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公民参与还有助于加强社区意识和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例如,在一些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增进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和提高社会绩效。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可以促使政府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有助于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改进政府服务,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社会绩效。

公民参与还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政府行事更加公正和廉洁。

总的来说,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有着重要影响。

它不仅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可以提升治理效能和提高社会绩效。

然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完善和促进。

只有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倡导广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才能更加科学和民主,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进步。

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赵佳杨春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现阶段,我国公民在参与地方政府决策时面临诸多困境。

本文在对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公民参与决策存在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困境一、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内涵与意义1.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内涵。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化。

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二是参与的领域;三是参与的渠道。

2.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现实意义。

公共政策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活动策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直接面向公众,其公共决策对辖区内居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扩大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对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1公民参与提高公共政策合法性。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源自于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只有当政策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它才能拥有较高水平的合法性,获得较高水平的政府效能。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另一方面公民参与决策满足了公民参政议政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

2.2公民参与促进公共决策理性化。

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只依靠决策透明还不够,决策者进行一项决策时最初的价值判断可能近似于一种本能,规避公共政策的必要程序试图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自己的价值偏好认定公共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才能更有效地使决策者趋于理性。

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用公共精神教育人,更多地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公共精神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占优势。

论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论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与最 广 大 的人 民接 触 最 为密 切 ,其 公 民政 治 参 与的 政 治 社 会化 的 作 用也 不 可 忽视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过 程 距 离是 最 短 的 ,因此 ,地 方政 府 的治 理 更 富有 宪 法 》 规定 年 满 1 周 岁的 具 有我 国国籍 未 剥夺 政 治 8 现 代 民 主 精 神 。 然 而 ,地 方 政 府 特 别 是 基 层 地 方 政 权 利 的 公 民都 享 有选 举 权 ,因此 ,在 地 方政 治 中公 府 所 管辖 的人 口规 模 较 小 ,无 法发 挥 强 大的 政 治能 民参 加 政 治选 举 是不 可 避 免 的 。既然 这 样 ,公 民不 量 ,基 层政 府 的权 威 性相 对 较 小 ,政 府 首脑 的 法理 可避 免 的要 与 地 方政 治 接 触 ,亲 身 经历 政治 实践 活 型权 威 经 常让 位 于个 人魅 力 所 产生 的 权 威 ,同 时 , 动 。
实 证 性研 究 ,仅为 针 对 文献 资料 的简单 分 析 ,多有 级 的小 范 围政 治 体 系 ,但 同样 承 担着 其 作 为政 治 系
不足。
统 所 不 可 或缺 的 整体 性 功 能 ,阿 尔蒙 德 指 出 ,任 何
由于地方政 府 层级大小 不一 ,笔者在 谈及地 方政 政 治 体 系 ,以 下 三种 功 能是 必 不 可少 的 ,即政 治 体 府 时 仅 以规 模 较小 的 地 方政 府 中 的县 乡 两级 政府 为 系 的政 治社 会 化 功能 、政 治录 用 功能 和 政治 交流 功
虽说在 当代 中国的政 治现实 情况 下 ,公民积极 参 质的 。 因此 ,大 多数 情况 下 ,基 层地 方政 策 的 制定 与政 治 选举 的 政 治文 化 并 未 良好 发展 ,但发 展 趋 势 往 往需要 与公 民的实 际利益相 结合 。 是 始 终 存在 的 ,它仍 然 不 同程 度 地影 响 着地 方 区域 党政建设 来自2 1年0 月 00 4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引言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它涉及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促进民主、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更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目前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加强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公民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到政府决策和事务管理过程中,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公民参与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建设。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它可以促进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提高政府的决策合法性和公信力。

2. 促进社会协同发展。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促进政府效率。

公民参与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有效促进政府更快速、更准确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以上几点都体现了公民参与在基层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它既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持,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一些公民对政府事务冷漠和缺乏兴趣,他们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不够,导致了公共管理的难题。

2. 参与渠道不畅。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渠道并不通畅,一些政府事务决策往往“闭门造车”,公民参与的渠道被阻塞,导致了公共管理效率的低下。

3. 参与机制不健全。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政府决策缺乏民意基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

以上几点问题都表明了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不足和存在的困境,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三、加强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的对策和建议1. 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

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政府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鼓励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到政府事务中。

2. 加强参与渠道建设。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渠道和平台,让公民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政府事务中,提供更多的民主决策机会和舆论监督的渠道。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对策1.公与参与观念上的误区。

首先,认为公民参与不重要。

尽管目前民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但由于传统观念束缚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等因素,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政治权力仍存有较高的依附、臣属、顺从心理,导致权威崇拜,缺乏自主评判的意识和通过参与改变现状的信心,对自身参与的权利并不看重。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权利过度集中而导致的官僚主义仍存现于一些官员的思想中,“官本位”意识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理所当然地用在政策制定或是公共服务供给中,公民只需要被动地充当接受者。

其次,认为公民参与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

公民参与和效率的矛盾一直是公民参与的重要议题。

虽然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但是参与程序、参与过程相对于其它制度的复杂和烦琐,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复杂的民意需求与政府发展经济的单一愿望格格不入;再加上改革开放前“万民游行”时代的沉痛教训,都成为地方政府在公民参与问题上采取较为保守态度的一个衡量因素。

因此,在多数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的力度不大,甚至由于担心影响经济效率,参与流于形式。

再次,就是对公民参与内涵的片面理解。

我国的公民参与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公民社会发育尚不成熟,一些官员对公民参与的理解还停留在政治领域的选举或投票的范围内,仍然主张公共管理领域的事务应由政府掌控,公共服务的供给应由政府来安排,与一般的民众无关;认为参与就是选举和投票的民众不在少数。

这成为影响公民参与公共事务领域拓展的障碍性因素之一。

2.公民参与的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增加了普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难度。

信息搜集的成本及尚待提高的信息透明度,使得公民很难获得参与公共事务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参与要不流于形式,要不质量不高。

二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潜在利益的影响,不同的公民(团体)有着不同认识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评判标准。

地方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地方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一、理论梳理
• 第三,从监督行政权的角度来予以研讨行政参与的 意义。这其中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行政参 与有利于监督行政权的合法、正当行使。如有的 专家从西方国家参与制度的发展论证我国建立行 政参与制度的必要,有的则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加以 论证,认为行政参与有利于加强对公权力行使的监 督,防止腐败。有的则从对自由裁量权合法、合理 的把握上予以阐述,认为现代行政权的核心是自由 裁量权。如何保证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但又 不违背合理、公正原则,行政参与是解决这个难题 的最佳选择。
一、理论梳理
• 2.奥斯特罗姆的民主行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 在<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一书中,他批评了传 统公共行政的威尔逊_韦伯范式,认为这一模型太 过于重视行政过程中的效率,并透过集权与控制来 追求效率.其民主行政理论提出: • (1)每个人都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 • (2)所有重要决定都留给所有社群成员以及他们所 选择的代表考虑 • (3)把命令的权力限制在必要的最小范围内 • (4)把行政机关的地位从主子的行政机关变成公仆 的行政机关
一、理论梳理
• 有的指出,如果说行政分权与制衡是民主行 政的必要形式的话,那么行政参与则是行政 民主的真正内容。有的认为,所谓民主行政, 是在行政上对国民的意见加以反映,亦即以 为民服务并依民意为主的行政。其中,行政 参与是行政民主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理论梳理
• 第二,从公民权益保障的角度来论论证行政参与的 意义。认为行政参与有利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 • 行政机关单方面行为对自己作出不利的处理,侵犯 • 其合法权益。有的则强调,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 展而不断扩张,行政权大量入侵行政各领域,行政权 不断膨胀,个人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如何保护 以及真正的公益如何实现等问题日趋尖锐,亟待解 决,而行政参与则是解决手段之一。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公民参与是一种重要的民主治理模式,是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民主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公民参与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探讨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公民参与的概念是指公民在决策过程中积极参与并对其有所贡献。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参与基层政府讨论、政策制定和监督等。

在实际操作中,公民参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公民参与的意愿不足。

由于缺乏意识和参与动力,许多公民不愿意参与基层公共管理。

这可能是由于信息不透明、参与机会有限以及官僚主义等因素导致的。

公民参与的能力不足。

许多公民缺乏参与基层公共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他们可能缺乏对政策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能力。

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在一些地方,公民没有足够的渠道来参与基层公共管理。

政府可能没有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或者这些机制被滥用或忽视。

公民参与的成果不明显。

一些公民参与的结果往往仅仅是形式上的,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和改变。

这可能是由于政府对公民参与持消极态度,也可能是由于公民参与的建议和意见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采纳。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来促进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政府需要提高公民参与意愿。

政府应加强对公民参与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政府需要提升公民参与能力。

政府可以组织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公民的政策理解和决策能力。

政府还可以借助社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力量,为公民提供参与基层公共管理的支持和指导。

政府需要建设畅通的公民参与渠道。

政府应建立多样化的参与机制,包括公众听证会、社区论坛、在线平台等,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基层公共管理中。

政府需要重视公民参与的成果。

政府应积极回应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

政府还应加强对公民参与成果的评估和监督,确保公民参与得到实质性的落地和改变。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部门一直处于主体和核心的地位。

但是,近年来,随着公众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更多的公民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的参与到了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来。

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很多新问题。

公民参与对于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到底有多大意义?在具体操作中,又该怎样去有效的规范公民参与的行为?这些都是摆在所有地方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第1章文献综述1.1 公共决策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共管理始终是围绕公共决策的制定、修改、实施进行的。

1.2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个体以及由普通公民所组成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手段,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或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是普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来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的合法行为。

1.3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地方政府作为基层的执政部门,直接面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到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人的生活。

因此,公共决策民主化是地方政府决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摆在所有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必须“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已经逐步实现制度化,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表现出了发展性、规范性和基层性的特点。

这是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1.4研究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决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大。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我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即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也是践行“互联网+”的重要形式之一。

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促使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然而,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非理性、无序性行为,使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无法正常进行。

本文从政策制定层面出发,从我国公民参与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尝试通过法律和道德等路径加以规范,从而实现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在戴维·米勒所编著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公民参与被定义为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

具体来说,公民网络参与就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民能够参与进来,并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评估和监督产生作用。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如下定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我国公民在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体的过程中,依赖互联网技术,以电子邮件、后台留言、微信微博等途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并对公共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我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双重影响(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积极影响互联网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了公民对于政治权利的追求。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系统,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其中,浏览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并发布自身诉求,而这个过程也极少受到外界的约束和影响。

也就是说,“互联网+”政治参与给公民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获取与发布平台,使公民能够更加快捷地了解政府所发布的最新公共政策,并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这种便利也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带来公民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情绪化。

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而公民参与作为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但是,在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

尤其在基层治理中,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因此,本研究将围绕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影响因素,探索提高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1.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当前公民参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2.深入探究影响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因素;3.探究提高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我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调研,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

2.影响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分析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因素对公民参与的影响,并探究如何提高公民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知情权等。

3.提高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探究。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案例,探讨提高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机制。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我国地方政府改善公民参与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2.为公民提升表达力,增强自我认同感,提高社会参与度等提供有益借鉴。

3.为我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制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应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公民参与现状、问题和原因;了解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态度和看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公民参与规模、质量、领域等情况,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阶段:第一阶段:文献调查和梳理。

对相关学术文献、政策法规、官方报告进行查阅和梳理,了解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第二阶段:定性调查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了解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态度和看法,具体分析某些地区和部门的公民参与情况。

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2009-06中 文 摘 要地方问题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领域,在政治学和行政学中,对地方自治、地方分权和地方民主等经典问题的讨论,一直伴随着学科的发展。

而当代地方治理随着分权化运动和新公共管理运动发生了深刻转型。

政府、工商界、公民之间的合作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经济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强。

在我国,地方治理与公民参与尚属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要对当代地方治理和公民参与的理念、思想乃至实践经验与教训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需要首先从事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对地方治理的基本范畴和范式进行界定,说明地方治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之间有什么不同:要对当代地方治理发展的特征与进程进行总结,分析其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揭示地方治理的基本改革进程,论证地方治理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对地方治理与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尤其需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多中心理论、第三条道路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社群共同体思想、社会资本理论、“积极的公民资格”理论等成熟的资源,引导公民参与实践:要对西方治理和参与实践进行操作研究,我们在对治理和参与进行了系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使用它们来描述和研究中国的地方治理和公民参与,这还是未知数,因此,了解西方治理与参与实践的操作历史背景和具体体现方式,对新理念在中国政府改革实践中的操作十分重要;要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状况,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寻找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从公民政治参与、社区治理、公民意愿表达等方面入手,指出政府在完善、改进政治参与制度,推进公民参与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承担的责任;要认真总结我国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制度的创新实践,分析不同层次公民参与的形式的运用,展示我国当代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迅速发展的景象,并为构建既符合普世价值,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参与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浅谈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途径1

浅谈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途径1

浅谈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途径和法律保障一、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建国63年来,我国已有有效法律200余件,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7600余件,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已进入建设法治政府的新时期,与服务性政府建设的目标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合理合法、正当高效、权责统一的目标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社会各界对人大工作性质的理解存在偏差。

笑称人大机关是“大牌子、破房子、老头子、空架子”,认为人大工作不过是“喝喝茶、看看报、举举手”而已,到人大机关工作被称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人大干部面临的命运是“出生入死”。

(二)人大机关的宪法地位与有关规定差距较大。

在实际工作当中,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享有的法定权利以及对人大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满意,对人大寄予的期望也是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人大与“一府两院”的法律关系在实践中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偏差。

“一府两院”的法律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人大意识还有待加强,同时,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往往兼任同级或上级党委领导班子职务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例如:1、“乌坎事件”中,村民打出“打倒贪官,还我耕地”等口号,而汪洋书记就此事回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只是按照法律规定处理而已”。

2、各地举行听证会,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同程度的存在程序违法问题。

3、“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常听到社会上“只要有钱,没有办不到的事”,“法律规定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领导讲话,领导讲话不如一直白条”的说法;群众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最不依法行政的就是政府,最不讲诚信的也是政府”以及“权大于法”(我爸是李刚)等意识。

地方政府管理实证研究思考题

地方政府管理实证研究思考题

《地方政府管理实证研究》思考题1500字1、联系实际试论地方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有序化。

答:一、改善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安排1.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

在现代民主国家,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制度的保障才能实现。

要通过立法手段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进程, 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权利。

要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 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 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程序、方式和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进行必要的法律确认和规范, 使其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使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制度化、秩序化。

2. 加强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

信息公开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 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获取信息的途径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公民知情权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 1)要实行政治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政务公开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将除涉及政府秘密之外的信息公开, 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将其具体工作过程、立法过程公开, 要求司法公开。

( 2)要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种较好方式。

要加强立法听证、司法听证、行政听证等制度建设, 使听证制度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 3) 要推进具体制度的建设。

推行电子政务, 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 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 让普通公民了解决策的过程, 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真正成为一个有序的行动过程。

3. 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

选举权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要逐步扩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范围, 保证选民对候选人有充分的了解和选择, 保证选民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代表; 要建立健全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 使人大代表能经常化地联系选民, 及时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 更好地向选民负责; 要完善选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和罢免制度, 使人大代表自觉接受选民的监督和制约。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例子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例子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例子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例子有很多。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会开展公民监督计划,邀请群众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

这样一来,政府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来自群众的监督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民服务。

其次,一些社区也会开展一些自发的社会治理活动,如道路清扫、垃圾分类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社区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能够让居民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增强公众责任感。

另外,在一些重大决策中,政府也会邀请公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如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时,就会邀请居民参与到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中来,让公众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一来,政府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想法,更好地为民服务。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
公民正式渠道影响政府的构成、决策的行为过程。

公民参与从一开始就指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正式方式,非法进行的则可称之为公民的非法参与。

公民参与水平指正式参与的水平。

公民参与应当有利于降低官民或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太高,证明参与水平低、参与有效性太低。

二、公民参与的好处
(一)是政府及时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

这可避免有些官员或机构欺上瞒下。

公民诉求是政府决策的信息来源和重要依据。

政府决策应当吸收、整合广大公民的利益要求。

(二)公民参与使政府行为受到了公民的直接监督。

这使政府组织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务必寻求公民支持或授权公民参加管理。

这可避免政府强加于民,使政府行动镶嵌于社会之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的作用。

(三)直接参与地方层次的决策,可以实现对日常生活过程的真正控制。

(不直接参与,没有办法控制官员对自己生活的干预)这可以有效捍卫公民基本权利和人的尊严。

有主人翁意识,对政府不会产生疏离感。

相反会产生认同感,增强政府合法性。

(四)可以捍卫民主价值。

公民参与的本质,是要让政府真正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对民众可以轻视或无视的政治,不是民主政治。

如果只有政府换届时的公民选举,而没有有效的公民直接参与,就不是健全的民主。

还政于民,权力向民众的回归,对民主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众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三、公民参与的途径
应是有序的公民参与。

有些参与可能是人性恶的体现。

胡乱搞群众投票,看似民主,实则可能是多数的暴政,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秩序。

(一)听证
广泛听取专家、社会公众和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

(二)民意调查
(三)咨询委员会
(四)公私合作生产
公共服务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五)代金券让民众自己选择,这是民主参与的一种方式。

(六)集会。

(乡镇集会)
(七)利益团体
人是团体性动物。

不一定完全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但能反映部分人的利益。

抱成团可以有效影响政府决策,因而实现有效的政治参与。

工会,官方或工人自己组织的,前者不能完全有效代表工人利益,需要改进工作。

讨论:我国的工会能有效帮助民工讨薪吗?
(八)全体公民会议及公民代表会议。

(村民大会)
(九)投票(电子投票)、抽签
允许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如果不想主动聆听公民的心声,如果可以不理睬公民的呼声,民主参与就不可能有效实现。

行政官员在治理过程中,应当为公民们提供适当的公共领域,以便公民参与,自我构建,这使公民们“能够参与”。

政府机关应当是公民“能够参与”的公共机构。

我国地方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形式
一制度化参与
1参与地方人大选举、公职人员的选举,参与基层自治组织的选举
第一类,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包括(县级及以下):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候选人的提名有三种方式:选民十人以上联合推荐;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
推荐;政党、人民团体单独推荐。

间接选举包括:地方各级人大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县级以上人大选举同级人大常委组成人员、政府组成人员及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

第二类,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1998.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选。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

现在还发展出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2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1)政治协商会议
(2)公示制
干部选拔过程中,将选拔对象的一些情况公之于众,以便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再做决策。

(3)听证会
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出台前,举行听证会,听取各方面群众代表意见。

(4)职工代表大会
国有企事业单位几乎都有职工代表大会,大会期间直接听取职工代表意见。

(5)智囊团
吸纳专家参与决策。

(6)其它
此外,还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旁听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市长热线等决策方式,有利于公民参与。

3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群众参与对政府组织或公务员的评价活动。

(1)评选“十佳公仆”
(2)评选“最满意的政府部门”
(3)评定“人民不满意领导班子”
等等。

甚至有手机短信投票的评选方式。

群众并不知道多少绩效信息。

4信访
来信或来访。

向各级政府反映情况、投诉、提意见或建议。

国务院有国家信访局,各级地方政府有信访办公室。

信访,群众是为了维权。

坚定的上访者仍相信政府。

对于相信打官司且有经济实力打官司的人来说,如果通过法律诉讼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上访了。

基层上访如果能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越级上访了。

上访时,政府不能及时处理;应承担责任的部门或人员不明确;要求解决的问题被政府忽视;庇护不处理;接待上访者时不冷静不热心。

这些都导致越级上访。

可以说,越级上访在中国已级制度化了。

一个革命的政党最怕听不到人民的呼声,怕的是鸦雀无声。

——《邓小平文选》
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却倾听,但官员没有动力倾听人民的呼声。

由此可以窥见我国民主参与的困境所在。

有的官员或左倾的学者,直接认为讲民主参与是西方话语,有和平演变的意味,要求学界打击要求扩大民主参与的主张者。

我们要检视正式途径是不是有效。

二非法类参与
1非法聚集
2暴力抗法
3贿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