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第六章
第六章 法律的渊源、形式和效力分解
7
三、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
• 宪法 • 法律 •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 • 行政规章 • 国际条约 • 其他法的形式 • 如军事规章、特别行政区规范性法律文
件、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等
8
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 统化
• 规范化:效力等级分明、结构严谨、协调统一 • 系统化: • 1、法的清理 • 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 • 以一定的方式, • 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 • 确定它们或存或废或修改的专门活动。 • 2、法的汇编 • 3、法的编纂:立法活动,产生新的法典!
第六章 法的渊源、形式和 效力
韩立收
1
• 法的渊源 • 法的形式 • 法的效力
内容
2
第一节 法的渊源
• 一、法的渊源释义 • SOURCES OF LAW • 法的来源,法产生的原因或途径 • 1、实质渊源:国家权力,自然理性,神的意志,
人民意志等各种说法 • 2、效力渊源:立法机关,什么样的立法机关等 • 3、材料渊源:外国法、先前法、政策、习惯、宗
阶级意志、国家权力、君主意志等
4
二、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
• 1、立法 • 2、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 • 3、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 • 4、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 • 5、国际法 • 6、习惯 • 7、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 • 8、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 • 9、外国法 • 10、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
教、道德等 • 4、历史渊源:引起法产生、改变的历史现象或事
件。
3
法的渊源 由资源、进路和动因三项要素组成
• 1、资源性要素 • 最基本的要素,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 • 习惯、判例、政策、命令、外国法、契约、法理、
005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133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
只有合法的民事行为才能构成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不一定都具有合法性,凡是在构成上有瑕疵的民事行为均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这里所称的合法性,既包括内容上的合法也包括形式上的合法。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134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注意:意思表示虽然是民事法律行为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意思表示本身不是法律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是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当事人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这一特点区别于其他法律事实,如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这个法律后果并非当事人自己主张,而是由法律规定的。
注意: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的区别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与事实行为相对应的概念。
事实行为是指不具有意思表示内容,但按照法律规定,在客观上引起了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拾得遗失物的行为、发现埋藏物的行为等。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依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须有几个方面的意思表示)1、单方法律行为。
指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行使个人权利的行为,而该行为仅仅发生个人的权利变动,如抛弃所有权、他物权的行为等;二是涉及他人权利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等,如债务的免除、委托代理的撤销、委托代理的授权、处分权的授予、无权代理的追认、遗嘱的订立、继承权的抛弃等。
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2、法律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 2015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
2017 年 6 月 1 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正式实施。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 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意味着:
公平 公正 神明裁判
“律”: “律,均布也”( 《说文解字》 ) “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 (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法律:公平、公正且统一适用的规则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不同于“法律”
?法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 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立法如刑法物权法劳动法公司法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有关执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3中央军委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4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只能在本辖区内实施如国家科委制定的科学技术保密规定7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安全生产法第六章
安全生产法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12月29日通过的一部法律。
该法共分为七章,分别从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的主要义务、安全生产的监察和管理、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规定了中国的安全生产法制。
其中,关于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内容被收录在第六章。
该章共分为六节,包括了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和报告、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措施、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赔偿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定。
下面,将简要介绍该章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第一节规定了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其中规定了各单位和个人要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要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和事故应急演练;要加强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和隔离事故隐患;要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等。
第六章第二节规定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和报告的程序和要求。
法律规定了事故发生后的报告程序,要求单位和个人发现安全生产事故或者其他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立即报告,并采取控制和处置措施,避免事故扩大。
同时,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提供登记、报告、统计、分析的条件和保证,做到安全生产事故的及时报告、及时登记和真实统计。
第六章第三节规定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措施的要求和措施。
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要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做到应急机构、设备、物资的储备和配置,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制度,健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
法律同时规定了事故发生时,单位和个人要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灭火、疏散等,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章第四节规定了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程序和要求。
法律规定了事故发生后的调查程序,要求成立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调查,查明事故的原因和责任。
思修法律 第六章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原则被确定下来。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是对新时期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和国家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首先,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一)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基本要求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效能。
依法治国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和原则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答: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课堂小结: 1.法律的含义。 2.法律的历史发展。
思考: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实现了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 制度的超越?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的含义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灋” 有三层含义:神明裁判、强制性、公平性。
(一)法律的含义
这位司法女神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叫朱 蒂提亚,是四大美德之1——正义的守护神。英语中 的“justice”一词就是来自拉丁文正义女神的名字。 司法女神是裁判之神,用天平衡量诉讼双方提出的 证据,哪一方的证据充分就胜诉;哪一方的证据不 足就败诉,用宝剑加以处罚。她的职责是“裁断” 而不是发现;所以,要蒙上眼睛耳朵,避免外界的 声响扰乱理智的独立运行。她不会因为看见诉讼双 方而有主观上的倾向性,也不会因为受到干扰而难 以实现正义。这样,就能对不同种族、阶级、性别 的人都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封建主 义法律
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 阶级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有:一是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 依附关系;二是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三是维护专制皇权;四 是刑罚严酷。
奴隶制五刑是指起于夏 朝的墨、劓(音易)、 膑、宫、大辟。到了西 周,膑变剕,加流、赎、 鞭、扑合为“九刑”。 到了封建制五刑演变成 了笞、杖、徒、流、死。
第六章 法律关系(上)
11
5、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根据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程度不同而作 出的分类。 6、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根据法律关系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 方具体化而作出的分类。
12
7、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根据相关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而 作出的分类。 8、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复合 法律关系 根据法律关系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 是否对应一致所作的分类。
19
法律关系客体
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2、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A:物 B:行为 C:精神产品 D:人身利益
20
问题思考
5、下列有关法律关系客体的何种表述是 错误的? ( 2005年司考题) A.所有的法律关系客体均包含着某种利益 B.无法律关系客体就无法律关系 C.多向(多边)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有 主次之分 D.在确定法律关系客体的标准时,不涉及 法的价值评价
27
A.该案件形成多种法律关系 B.引起范某与司法机关之间的 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属于法律事件 C.该案件中,范某与检察院之 间不存在法律关系 D.范某与汪某的家属之间不形 成实体法律关系
28
2011年司考题(单选)
9.甲、乙分别为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 东,后甲在乙知情但不同意的情况下,为帮助 妹妹获取贷款,将自有股份质押给银行,乙以 甲侵犯其股东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 本案,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担保关系是债权关系的保护性法律关系 B.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第一性法律关系 C.诉讼关系是股权关系的隶属性法律关系 D.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调整性法律关系
第 六 章(上)法律关系
本章主要问题: 1、法律关系含义、特征 2、法律关系分类 3、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变动(形成、变 更和消灭) 4、法律关系运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民法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行政法律行为
诉讼法律行为 宪法行为
“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 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最早由德国法 学家胡果在1905年在其所著的《日耳曼普 通法》一书中提出的, 后由海瑟将其内涵扩大到一般性法律行为, 于1863年首次出现在撒克逊民法立法中。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合法的 民事事实行为 违法的:侵权行为、违约行为 民事主体的行为 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准- (民事活动) 民事表意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 效力有瑕疵的 可撤销可变更 效力待定
(五)法律行为制度的意义 具有灵活性和原则性,连接法律原则与具体 法律制度,被认为是从具体法律制度中提取 的公因式,避免法律的重复。五法律行为, 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就是一盘散沙。 1.使民法有了完备的体现 2.使商品交易行为和其它行为有了统一的基 本法律规范
二者的区别: 1、法律效果不同。处分行为发生使相对人取得权 利的法律效果,而负担行为的效力则在于使行为人 承担给付义务。 2、处分行为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负 担行为则不需要行为人具备处分权。 3、处分行为适用标的物特定化原则,即处分行为 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的。负担行为则没有这样的限 制。 4、处分行为适用公示原则,负担行为没有这一要 求。
( 2)合法行为 (合同、遗嘱) 违法行为 (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 效民事行为和可撤消、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3、根据法律调整的不同可分为: 民事行 为、 行政行为、犯罪行为、诉讼行为。
三、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 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 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五、 根据行为能否独立存在分为: 1.主法律行为。可以独立存在。 2.从法律行为。须以主法律行为的存在 为前提的法律行为。如保证合同。 六、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处分行为和负担 行为) 1.物权行为是引起物权关系发生、变更 和终止的行为。 2.债权行为是引起债权关系发生、变更 和终止的行为。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PPT
05 部、委、行、署规章
06 地方政府规章
法律执行
广义
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 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 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 活动。
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 为行政执法。
狭义
法律适用
国家司法机 关依照法定 职权和程序 适用法律处 理各种案件 的专门活动。
A
封建制 法律
B
一是确立农 民对封建地 主的人身依 附关系; 二是实行封 建等级制度; 三是维护专 制皇权; 四是刑罚严 酷。
法律的历史发展
一、私有财 产神圣不可 侵犯原则; 二、契约自 由原则; 三、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原则; 四、人权保 障原则。
D
社会主 义法律 资本主 义法律
C
一是以公有制为基 础; 二是以消灭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实 现共同富裕为历史 使命; 三是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
案例导入 2 药家鑫交通肇事并故意杀人案 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在一 个深夜,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把伤者刺 杀8刀致死,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
后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自首,但
是法院依法判处药家鑫死刑,年仅21岁。
执行死刑,年仅21岁。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01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具有科学性和 先进性 体现了党的主张 和人民意志的统 一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繁荣兴盛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科学立法 法律适用 公正司法 法律执行 严格执法 法律遵守 全民守法
法律制定
01 法律
02 行政法规 03 地方性法规
04 单行条例、自制条例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义务的特征
• 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 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 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 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分析:罪刑法定原则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 在法治国家中,不存在只享受权利的主体,也不存在只承担义务的
(二)行使权利的界限
• 权利行使的目的: 正当性。 • 权利行使的限度: 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
• 权利行使的方式: 口头、书面和行为,或口头和书面兼用。
• 权利行使的程序: 程序正当原则
三、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一)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二)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 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
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
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 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 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 目录
一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二 .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三 .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3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权利的含义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基础第六章 刑法
23
分析: 赖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论处。理由 是:
(1)赖某打击便衣警察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应当 负刑事责任。
(2)赖某对便衣警察的伤害行为是故意的。在本案 中,赖某对便衣警察是否为侵害人的同伙在认识上有过失, 但对便衣警察的伤害行为却是故意的,而不是过失。 (3)赖某没有认识到便衣警察的身份,主观上没有 妨害警察执行公务的故意,不能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
32
分析案例 甲、乙、丙、丁四人共谋在某工厂出纳员去 银行领回该厂全体人员工资时实施抢劫。届时甲 因事离不开身未前往。乙、丙、丁同赴现场,抢 走了7万多元。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33
共同犯罪人
共同犯罪人
主 犯 从 犯 胁从犯 教唆犯
34
马某未到作案现场是否构成犯罪? 一天,马某趁本村一户村民男主人不在家之机, 让两名外地青年化装,并指引他们来到该户村民的住所 ,让他们冒充债主,以索债为名将该户村民家的彩电拿 来给他。两青年进入该户,采取持刀威胁、殴打等手段 ,将该村民的妻子、女儿绑起,而后,劫走彩电一台, 交给马某。不久,此案被公安机关侦破。 你认为本案是否属于共同犯罪?谁是共同犯罪人 马某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35
分 析 案例
被告人甲,男,18周岁;被告人乙,男,19周岁;被 告人丙,男,14周岁;被告人丁,男,16周岁。1996 年4月9日,四被告人在公路上遇见两名行人,甲、乙 、丙将二行人拦住,甲和乙手持匕首,威胁二行人拿 钱,遭拒绝后,甲、乙、丙对二人拳打脚踢,甲抢走 手机一个,乙抢走人民币2000元。被告人丁站在一旁 没有动手也未帮腔,尔后一起逃走。
15
三、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主观方面,也称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 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状 态,它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犯罪的目的、犯罪 的动机等内容。
第六章法的要素
[答案]D。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表述 的是命令性规则;“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 方式申请他们回避”表述的是授权性规则。因此 选项D正确。
(二)法律规则形式特征
1、规范性规则
指规则的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且可直接适 用的规则。
依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负有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维护 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这种职责既是公安机关所享 有的一种权力,同时也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如果公 安机关拒绝履行这种义务,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巩固习题
《民事诉讼法》第45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 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 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 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 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 案件公正审理的。前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 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该条文表述的法律 规则属于下列哪个?( )
(二)与规则和原则的关系:
是表述规则和原则内容的工具
概念本身并未规定主体的权利、义务及相应的 法律后果,但它却是确定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 的前提。只有当人们把某人、某一情况、某一行 为或某一物品归入某一法律概念时,有关的法律 规则和法律原则才可适用,因此法律概念不是完 全独立的法的要素,依附于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
1、旧三要素说:假定、处理、制裁。 2、二要素说: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3、新三要素说: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 后果。
1、旧三要素说
“旧三要素说”例证: (《刑法》第14条)
假定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处理
民法典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三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第一百三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第一百三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一百三十七条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
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条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
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第一百四十二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尊重法律权威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一、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古代的法字是“灋”(fa),由三部分组成:氵、廌、 去。“氵”,平坦之如水,喻示法象水一样平。“廌” (音zhi),据说是一种独角神兽,又叫獬豸(xiè zhì ), 性中正,辨是非,在审判时被触者即被认为败诉或有罪, 所以“击之,从去”。
“林看起来挺阳光的,也挺开朗的。”与林某一起 组织过活动的段同学回忆,林某碰到熟人都会主动 打招呼,对师兄师弟也比较客气。不少见过林某的 校友,对其的描述仍大多是“阳光、热情”。
林森浩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 耻”的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 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 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
大陆法系
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 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 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 法律制度。 又称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法系、罗马——日耳曼 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它是西方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较大的法系。
二国《 条古唐 。代律 法》 典现 ,存 共最 十早 二最 篇完 ,整 五的 ○中
总则
名例篇 卫禁篇 职制篇
57条 33条 59条 46条 28条 24条 54条 60条 27条 62条 18条 34条
事律
户婚篇 厩库篇 擅兴篇 贼盗篇 斗讼篇
罪律
诈伪篇 杂律篇 捕亡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专则
断狱篇
第六章法律渊源与法律体系
第六章法律渊源与法律体系一、法律渊源(一)法律渊源的概念法律渊源简称法源,语源来自罗马法的Fontes iuris,意即法的源泉。
在法律科学中,恐怕再没有一个法律概念像法律渊源一样易生歧义了。
对它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法的渊源这一概念,在中外法学著作中有各种不同解释,如法的历史渊源、本质渊源、思想渊源、文献渊源,但较多的是指法的效力渊源,也即指由什么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法律类别,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制定法,判例法,以及习惯、法理等。
①2、渊源一词,在汉语中的本意是来源、本源。
在法学中,法的渊源一般有实质意义和形式意义两种不同的解释。
在实质意义上,法的渊源指法的内容的来源。
如,我们常说法渊源于经济或经济关系。
形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指法的效力渊源,即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3、法的渊源,也称“法源”,或“法律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法的渊源也叫法的形式,它侧重于从法的外在的形式意义上来把握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③4、法律渊源,也称为法的渊源,或法源。
其第一层含义是指法律的终极来源,即法律所依赖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由其构成的生产方式等;第二层含义是指法律的效力来源,包括立法、习惯、法理、学说等,第二层含义是指法的形式来源,即法律的各种表现形式。
④5、在这里,我们将赋予法律渊源这一术语以一种同格雷的定义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但又在许多重要方面与之不同的含义。
首先,我们并不接受格雷在法律与法律渊源间所划定的界线,……所谓“法律”这一术语,在我们这里乃意指运用于法律过程中的法律渊源的集合体和整体,其中还包括这些渊源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
其次,尽管我们同意格雷把法律渊源看成是那些可以成为法律判决合法性基础的资料等因素的观点,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渊源同制定任何种类的法律决定都有关,而不只是同法院作出的判决有关。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大纲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目的:社会秩序的维持一靠道德,二靠法律。
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通过本章的讲授,让大学生掌握法律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含义2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5 法治思维6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难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区别及联系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之所在及理论依据3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统一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相结合教学内容: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知识点:(1)法律的创制方式:制定或认可;(2)法律的实施: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法律的本质: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4)法律的表现形式:规范体系。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知识点:(1)本质特征: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2)法律的运行: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四个环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知识点:(1)以宪法为核心;(2)实体法律部门;(3)程序法律部门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知识点:(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知识点:(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第六章》一、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
A.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做主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法治与德治相结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A.民法商法B.公司法C.商法D.知识产权法3.修改宪法的权力,只能由( )行使。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国务院4.我国立法法明文规定,限制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法律必须由()制定,行政机关即政府不得制定限制公民人身或财产权利的法规。
A.国家立法机关B.人民法院C.省人民政府D.国务院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干的是( )。
A.行政法规B.地方性法规C.法律D.宪法6.( )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其相抵触。
A.宪法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行政规章7."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这句话说明了法律具有()。
A.有阶级性B.上层建筑的特点C.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特质D.国家强制性8.下列程序法中,体现了"民告官"的法律救济制度的是( )。
A.行政诉讼B.仲裁调解C.刑事诉讼D.民事诉讼9.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依法治国以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为必要条件B.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前提,做到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C.依法治国应当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D.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10.国家的最高监督权由( )行使。
A.最高人民检察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最高人民法院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1.法律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下列社会形态的法律中,首次强调实质上的自由与平等的是( )。
A.封建制法律B.社会主义法律C.奴隶制法律D.资本主义法律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居于统帅地位的法律部门是( )。
A.刑法B.宪法C.行政法D.民法商法13.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B.社会主义公有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4.()是指公民可以通过行使诉权,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其在职能上具有其他救济不可替代的终局性地位。
A.政治救济B.行政救济C.司法救济D.社会救济15.公民享有的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最基础的权利是(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言论自由C.人身自由D.经济社会权利16.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下列选项中属于实体法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7.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A.国务院B.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C.法院D.检察院1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的是( )。
A.人格尊严不受侵犯B.文化教育权利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宗教信仰自由19.2018年宪法修正后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负责全国监察工作。
A.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B.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C.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体现了刑法的()。
A.类推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罪刑法定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21.我国的国家宪法日定在每年的()。
A.9月18日B.12月13日C.7月7日D.12月4日22.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
A.社会中法律的多寡与好坏B.社会有没有法律存在C.是专制国家还是民主国家D.最高的权威是法律还是个人23.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宪法24."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
A.权利与义务二者是完全矛盾的B.权利与义务二者是统一的C.权利与义务二者是对立的D.权利与义务二者是分离的25.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
A.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B.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以权利义务为内容D.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26.以我国现行法律而论,"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政体。
狭义的法律指的是()。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B.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C.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27.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 )。
A.经济法B.商法C.民法D.公司法28.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
A.1949年B.1950年C.1954年D.1975年29.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核心强调的是加强()。
A.人权保障B.权力制约C.公平正义D.程序正当30.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中,下列选项正确是()。
A.权力来源于权利B.权力派生权利C.权力高于权利D.权力制约于权利31.宪法宣誓制度是在()中确立的。
A.1993年宪法修正案B.2004年宪法修正案C.1999年宪法修正案D.2018年宪法修正案32."法治"是()。
A."法治"是法律制度的简称B."法治"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C."法治"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D."法治"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33.我国现行宪法可追溯至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D.《中华民国宪法》34.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建议取消现行宪法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
A.总理、副总理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C.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D.国家主席、副主席35.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以上的多数通过。
A.二分之一B.五分之三C.三分之二D.五分之四二、多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有二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1.宪法的特征是()。
A. 在实施上,宪法与普通法一样对待B.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重要方面C.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D.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2.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力制约原则?()A.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B.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一府两院"监督C. 法院对法律合宪性审查D.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3.有关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 国家拥有权力和权利B. 公民拥有权力和权利C.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公民权利的许可和委托D. 国家拥有权力,公民拥有权利4.下列选项属于培养法治思维途径的是()。
A. 参与法律实践B. 掌握法律方法C. 学习法律知识D. 养成守法习惯5.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6.下列选项属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有()。
A. 全民守法B. 严格执法C. 科学立法D. 公正司法7.维护法律权威,首先必须维护宪法权威,这是因为()A. 宪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B.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执政兴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C. 它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D. 它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8.在我国,有权制定法律的机关有()。
A. 国务院B. 全国人大C. 全国人大常委会D. 国务院各部委三、判断题,以下各题只有对错两个选项1.( ) 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2.( ) 基本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
3.( )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与其他法律一样。
4.( ) 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6.( ) 国家权力不得随意侵入权利主体的自治空间,不得随意干预权利主体的行动自由。
7.( ) 设立国家权力的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为权利服务。
8.( ) 行集会、游行、示威事先不必经过公安机关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