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培训教材

薄氏腹针培训教材
薄氏腹针培训教材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

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

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肖恩介绍说,这个“第二大脑”也会生病,并导致神经机能病。而另据获悉,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例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

现代医学还把脐带干血细胞作为治疗血液病的首选,并从胎儿出生时便进行储备,因为其是血液的初始细胞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

腹部经络的特点(1)

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现代医学为依据,巧妙立法显奇效

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充分对传统的中医脏腑、经络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使传统针灸中的腹部穴位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认为,先天经络位于腹部的浅层,而传统的经络位于腹部的深层。把腹部不同的经络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使腹针疗法成为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腹针疗法提出:“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针灸发展新思路,为腹针疗法的

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使腹针疗法成为与时代科技同步发展的新学科,同时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针灸学科的可重复性大大提高,任何医师经过严格的培训都能够很好地掌握。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1.3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

(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腹针的针刺手法

1.针具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治疗时根据患者的体形和疾病选择针具,要求同一病人使用同一规格的针具。

详见下表:

薄氏腹针专用针具标准

2.进针深度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在腹壁的不同层面分布着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因此,针刺的深度会影响不同的腹部经络系统。腹针根据腹部的经络分布特点,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求将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浅刺、深刺。

2.1浅刺:将针灸针刺入皮下,即为浅刺。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当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2.2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深刺时,会对腹部传统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但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因此,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应当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手法的熟练程度。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腹针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应当针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浅应当针刺的浅,根据疾病发生的病位来决定针刺的深浅。

3.针刺手法

腹针进针时应首先避开毛孔、血管,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3.1进针的方法

腹针进针时要求刺皮时要快,取穴要准。进针快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套管进针法:为了强化消毒观念,避免交叉感染,我们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或专人专具,采用套管进针法。套管进针法不仅卫生,定位准确,而且操作简单。可以缩短大家学习进针的时间。

腹针与传统针灸的差异是进针时对取穴的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

3.2捻转的手法

腹针的捻转手法与传统的手法不同,一般采用以下二种方法:

①只捻转不提插

②轻捻转慢提插,

3.3起针的方法

腹针的起针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以序起针。在起针时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允许先向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手法。

3.4留针的时间

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对于病程短和体质较差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稍微短些,对于病程长和体质较好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相对长些。治疗的疗程为6次~10次之间,一般疾病6次一个疗程,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慢性病10次一个疗程。治疗的第1~3次连续针灸每日1次,第3次后隔日针灸1次。

在腹针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腹针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可以把病人对针刺局部的主观感觉作为针刺深浅是否适度的客观指标,而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针刺适度的客观标准,

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传在腹针疗法的全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按照腹针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准备

1.1、询问病史、现病史,并做好记录。(见腹针病历表)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的同时,观察平卧体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1.3、根据检查的结果给病人确定治疗处方并在腹针病例上进行计录用不同的颜色对穴位的进针深度进行标记。

a、红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深刺或中刺,蓝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浅刺。

b、同一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时,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浅刺。

1.4、根据病人的体型选择针具。

2治疗时的体位

2.1、腹针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放松,腿可伸直或半屈曲。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以根据舒适的程度把体位适当的进行调整。

2.2、术者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侧,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侧。

2.3、根据处方的需要对每个穴位进行度量在腹部标记,然后根据处方的要求,依序进行针刺和对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

2.4、进行平卧体位的治疗前后对照,根据对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处方或穴位的深浅调整。

2.5、操作过程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器具,罩在腹部对针刺在腹部的针具进行保护,并根据室内的温度或环境温度为患者腹部保暖。

腹针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任何疗法都有相对的适应症,只要选择得法,任何疗法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腹针的基本观点。因此,适应症与禁忌症的学习非常重要。

1.腹针的适应证: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

2.腹针的禁忌证: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上风湿点(浅)

3.3[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浅)。

4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4.1定义

本病多发生于经常使用腕部及手指握力的人群,以腕部桡骨茎突及拇指的掌指关节掌侧等处最常见。工作时由于肌腱和腱鞘在桡骨茎突及关节处经常摩擦,产生损伤性炎症,逐渐使腱鞘狭窄而患病。病程缓慢,偶发于手部急性损伤后。

4.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4、上风湿点(患)、5、上风湿外点(患)

(2)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浅)、上风湿外点(浅)

4.3[辨证加减]

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颈椎病

5.1定义

颈椎病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又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综合症。本病临床表现以颈项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下降,严重时发生卒倒等。X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或生理弯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变窄等。临床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为多见。

5.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2)针刺顺序:1、中脘;2、关元;3、4、商曲;5、6滑肉门

(3)针刺深浅:中脘、关元、商曲(浅)、滑肉门

5.3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椎动脉型加下脘。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头痛、头晕、记忆下降加气穴(双)。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6腰椎间盘突出症

6.1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腰腿痛中常见的原因,许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经痛,均与此病相关,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我们的辨证施治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6.2〔腹针治疗〕

(1)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2)针刺顺序:1、水分;2、气海;3、关元

(3)针刺深浅:水分、气海、关元

6.3[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8 腰背痛

8.1定义

腰背痛是指背痛连及腰痛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背痛除背肌劳损、骨质增生、感受风寒等因外,还可因内脏的疾病而引发,腰痛除风湿、劳损、骨质增生、闪挫等因外,亦可因内脏疾病诱发,故其病因较为复杂。

本证常见于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本篇仅就寒湿性、劳损性、肾虚性腰背痛叙述如下。

8.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2)针刺顺序:1中脘、2气海、3关元、4、5大横(双)

(3)针刺深浅: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8.3辨证加减: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寒湿性:上风湿点(双、浅)、下风湿点(双、浅)。

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

9 慢性胃炎

9.1〔定义〕

本病可有急性胃炎转变而来。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辛辣或长期饮酒、过度吸烟、精神刺激,都能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其他如溃疡病、胃癌、胃扩张、胃下垂等,也能引起续发炎症。

9.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2)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6、天枢(双侧)

9.3辩证加减: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虚寒型:加神阙温灸

10 消化性溃疡

10.1〔定义〕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明显溃疡,溃疡亦可位于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或空肠、回肠、米克耳憩室.因这些溃疡的形成均有胃酸和胃旦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故称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是一种常见慢性病,多发于青壮年。10.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2)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水分;4、气海;5、关元;6、7天枢(双侧)。10.3辩证加减:

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

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

11.慢性肠炎

11.1定义:

慢性肠炎一般多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而言。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肠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的后果。其它如情绪激动、劳累、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常是复发的诱因。

1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腹泻;关元;天枢(双侧)

(2)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腹泻;4、关元;5、6天枢(双侧)

11.3辩证加减:

小腹胀痛:加大巨(双侧)。

便溏、水泻:加水道(双侧)。

脾胃虚寒型:加大横(双侧);神阙温灸。

12胆囊炎

12.1定义:

胆囊在肝脏下面胆囊窝内,象黎形,位于右上腹肋缘下。主要因胆结石梗阻、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病史。

12.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上风湿点(右侧)。

(2)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6、天枢(双侧);7、上风湿点(右

侧)。

12.3辩证加减

急性胆囊炎加:大横(右侧)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13、上呼吸道感染

13.1〔定义〕

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这些部位的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伤风、感冒。

13.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2)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4、上风湿点(双侧)。

(3)针刺深浅:中脘(浅刺);下脘(浅刺);上风湿点(双侧)。

13.3辩证加减:

咽部疼痛加下脘下(浅刺)。

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腹针的原理: 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 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 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越时间长,疗效越好。(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

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 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用针的标准: 1.针体的长度标准:一般多用于1寸的针,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胖瘦体形的不同来分 别0.5,1.5寸,2寸的针。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1寸的针即可。小腹摸得虚软,气血两虚正气不足。用 1.5寸即可。针的长短取决于下腹部关元穴。 2.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0.25,0.22,0.16的粗细。针是越细越好用。创面 小,病患感觉舒适。 腹针常用的穴位及作用:(腹部的经络及穴位和作用) 经络的位置: 任脉是在身体正中间。 肾经是旁开0.5寸。 旁开2寸是胃经。 旁开4寸是脾经。 任脉: 脐上: 中脘脐上4寸。深刺时针尖向下较安全45度角,否则会很危险,扎出副作用。中脘很危险一定要时常观察病人。针尖可以垂直,如果针体立不住时可以把针尖向下调向肚脐。绝不能针尖向上,并且针刺要浅。 作用:调理脏腑。 下脘脐上 2 寸。针尖垂直深刺,如:瘦人站不住针向下斜刺。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距、水道。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以下的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5)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循行于腹侧部。“经脉分布于头面、胁肋、下肢外侧中间、第四趾和大趾。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开窍于诸器官,十二经脉的经别从腹部循行与脏腑相络属。

腹针常用处方

腹针常用处方 腹针治疗各种疾病的处方 1、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星刺。辨证加减: 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天枢);瘀血头痛:气海、关 元、滑肉门(双) 2、落枕, 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3、肩凝症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肘、腕痛- 处方:中脘、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商曲(健)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烈:上风湿点三角(患) 腕部拇指侧疼痛:列缺(患) 5、颈椎病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

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椎动脉型: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气穴(双) 耳鸣、眼花:气旁(双) 6、腰背痛 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 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7、膝关节炎 处方:滑肉门(患侧)、外陵(患侧)、气旁(健侧)、下风湿点(患侧)

论腹针针刺的深度(温木生)

腹针具有:“失之毫米,差之千里”的影响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其“深伏皮肉间,深而不见”,现代经络研究已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腹针吸纳这一现代科学成果并成功的运用于临床,将腹壁分为天、地、人三部,可通过针刺的不同深度达到不同的经络层面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 其针刺深度分为一下3钟。 1、浅刺:浅刺是将针刺入皮下。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所谓“浅刺(天部)调筋骨”,指的是根据“神龟图”取穴。即选穴反映点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时,对局部的穴位进行浅刺,能达到调整人体筋骨的目的的。临床多用以解决头身肢体局部疾患,针对疾病的标,主治病程的短,病情急,邪在表的疾病。 2、中刺:将针具刺入腹部的脂肪中,会对腹部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或有轻微的胀感。当针尖刺入相应的深度时,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经脉会很快发生变化。 所谓“中刺(人部)调经脉”,指的是根据循经穴为主取穴,针刺时使用中刺方法。通过调理这些经脉,能够发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鼓舞气血运行的作用。如中脘穴,浅刺可以治疗头面部疾病,中刺则发挥治疗胃脘部疾患的作用;又如关元穴,浅刺对腰痛有良效,中刺可以补益肾阳、培补肾元。中刺主治病程长,邪在腠理的疾病。 3、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深刺时,会对内脏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所以深刺的深度应以患者的感觉为度,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 所谓“深刺(地部)调脏腑”,取穴以任脉为主结合八卦理论,如天地针,引气归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2010-12-13 22:30:08) 转载 标签: 腹诊 医疗 中医 林超岱 健康 腹针疗法之我见[1] 林超岱[2]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对腹针疗法及其发展的认识,经过临床实践作者认为腹针疗法有几个特色: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患者乐于接受;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等。认为学习、运用好腹针疗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医药知识和功底;取穴要按照规范化了的操作规程来做;调针时一定要调到位。还提出了应当大力推广腹针疗法,应当加大对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力度的观点。 关键词:腹针疗法特色注意事项 1996年9月的某一天,我的好朋友山西省中医局局长文渊先生来京找我,介绍说山西省薄智云教授发明了一种新的针灸疗法–腹针疗法,很神奇。据他 介绍,薄先生在1991年山西省针灸按摩比武大赛 中运用腹针治疗疾病荣获一等奖,脱颖而出。其时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应用研究处 项目官员负责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和

推广工作,欣然前往薄先生在北京市宣武区一家医院内开设的门诊部。门诊部设有7、8张床,有许多患者排队等候,一一看过薄先生诊治操作,询问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前后情况之后,深为腹针疗法立竿见影的疗效动容,叹为观止!其后几年,经常介绍一些领导、同事、朋友请薄先生诊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见其疗效,受其熏陶,我于1998年拜薄教授为师学习,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机会上临床开展腹针治疗疾病,但一直在思考、学习,从2002年开始在薄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开始运用腹针治疗 一些疾病,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治疗患者已逾400人,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涉及的病症范围包括: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骶椎关节狭窄、膝踝关节退行性病变、肩周炎、网球肘、失眠、偏头痛、眩晕、耳鸣、胆囊炎、高血压、咳嗽、痛经、感冒、肥胖症等,尤其是关于疼痛病症,每每即刻奏效。2003年12月26日出差到广东省中医院检查科研课题,时吕玉波院长头晕、头痛、不便站立,转头受限,按压颈部疼痛明显,诊为颈椎病,施以腹针,处方中脘、关元、滑肉门(双)、商曲

腹针

3、腹部围绕着人体中心——肚脐(神阙) 神阙穴为神之所舍其中也。为肚脐。其:“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脐带。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脐环与脏腑及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点多与腹部的穴位叠落,其连线可在前腹壁浅层呈现出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状似神龟。 此外,腹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这些都为腹针疗法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 1、熟悉腹部的骨度分寸和腹部的划分定穴 腹部为了临床取穴方便一般把以神阙至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来计量。其他参照针灸骨度分寸。任脉的定位以腹白线为准(比较粗),而不是简单地定为腹正中线。其他经脉的定位按比例与任脉相平行而定。 2腹穴的定位: 神阙——脐之正中取之。任脉 下脘:脐上2寸取之。任脉 商曲穴:下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肾经 建里:脐上3寸。任脉 石关:建里穴旁开5分处取之。肾经

上脘:脐上5寸取之。任脉 中脘穴:脐上4寸取之。任脉 阴都:中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肾经 气海旁:气海脐下1.5寸,当脐与关元穴连线中点处取之。任脉 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 关元穴:脐下3寸,中极上1寸取之。任脉 水分:脐上1寸取之。任脉 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胃经 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胃经 石门:脐下2寸,关元上1寸取之。任脉 阴交:脐下1寸,石门上1寸取之。任脉 外陵穴: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外陵。胃经 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新穴 上风湿外点:滑肉门旁开1寸。新穴 上风湿上点:下脘旁开3寸。新穴 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新穴 下风湿内点:气海穴旁开1.5寸。新穴 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新穴 大横:脐旁开3.5寸取之。脾经 3腹部的划分定穴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 其头部伏在中脘穴上下,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 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到上风湿上点,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在下风湿点屈曲,到下风湿下点,止于下风湿下点穴。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得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就是一种针灸治疗得新疗法。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与熟悉特效腹针疗法得基本知识, 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得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与早期经脉得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与八廓取穴法,目得在于调理人体得脏腑机能与疏通经络;定 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得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就是掌握腹针得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就是根据后天八卦与五行学说得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得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得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得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得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与关元 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与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与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就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与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得基本处方;

也就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得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得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得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得区别与要求、腹针针刺得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得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得针刺深度。针刺深浅得目得与原则就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得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得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得轻重,病程得长短,病位得深浅,而选择不同得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得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得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得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得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与经验医学得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得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得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得临床治疗就是完全可以重复得。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 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肖恩介绍说,这个“第二大脑”也会生病,并导致神经机能病。而另据获悉,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例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 现代医学还把脐带干血细胞作为治疗血液病的首选,并从胎儿出生时便进行储备,因为其是血液的初始细胞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 腹部经络的特点(1) 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腹针常用处方(16个)

1、头痛: 处方:1中脘M、2阴都S 辩证加减: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 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2、落枕 处方:1中脘M、2商曲S(患)、3滑肉门M(患) 辩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3、肩周炎 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S(患)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网球肘 处方:1中脘M、2商曲(健)M、3滑肉门(患)S、4上风湿点(患)S 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 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处方:1、中脘M 2、商曲M(健) 3、滑肉门M(患) 4、上风湿点M(患) 5、上风湿外点S(患) 辨证加减: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6、颈椎病: 处方:1中脘M、2关元M、3商曲S(双)、 4滑肉门M(双) 辩证加减: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7、腰背痛 处方:1中脘M、2气海D、3关元D、 4大横M(双) 辩证加减: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6.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8、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1水分M、2气海D、3关元D 辩证加减:1.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2.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3.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4.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5.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 6.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7.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8.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浅) 9.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 10.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

腹针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 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腹针

针灸——腹针疗法好处多 来自: 晴耕雨读(莫忘世上苦人多) 2011-11-24 15:01:30 针灸在中医传统医术中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如今在国内一般的人提起它都并不陌生。为什么?因为年轻人都爱美,通过广告宣传都知道针灸能减肥!老年人大多数都知道针灸能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等一些常见病,更深层的了解“它”恐怕连一些医务人员也只知道一二。更何况人们对腹针疗法知道的就太少了。 什么是腹针疗法——腹针就是在人的肚子上相应的穴位进行实施针刺的过程,在肚子上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 腹针疗法在针灸治疗各种病症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效果颇佳。在20世纪的90年代,就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人还有一个大脑那就是——腹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腹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所以在临床中腹针疗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腹针疗法首先解决了人们长期吃药的痛苦。许多老人由于体弱多病长期吃药,有的每天要吃多达几十种药,但是效果不见得好。并且长期吃药也就意味着慢性自杀。古人讲的好,是药三分毒。在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人类在种植中草药方面也有很大突破。纯天然的中草药已经很少见到了,我们人类能用的中药大多数人工培植的。许多药也免不了施加化肥农药等,所以我们所需要的药性大大降低。药性降低了而我们在吃药过程中,药量就加大了,所以摄入的毒素相对就多了。我们在治病中吃药也会有一些副作用。我们人体内脏的构造是互相生成,互相制约的。(我们人体的内脏就好似小宇宙一般,是同天上的大宇宙一样各个星体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转。) 缺一不可,肝心脾肺肾五脏相互相生,这说明我们人体一脏好,脏脏都好,一脏不好它们之间就会出现问题,脏脏都会出现矛盾。肝不好克心,心不好克脾,脾不好克肺,肺不好克肾,肾不好克肝。我们人体有病,一般的症状吃不下喝不下,脾胃不好,一吃药首先要伤害的是脾胃,长期吃药的人肯定脾胃不好。(我将脾胃比喻是一口锅,长期吃药毒的作用将锅底腐蚀了,常常漏水。肾比喻为炉子,水将炉火一点点的熄灭,炉火灭了肾脏就在慢慢衰竭,这种比喻吃药就是慢性“自杀”是符合中医理论的)所以长期吃药的人都是肝肾甚至心脏都有病症。有了病症还要治疗,还要吃药,吃心脏的药又吃肝脏药又吃补肾的药,还有条件好的人又要吃补品“药”。所以许多人都是吃了治头痛药,又吃治腰痛药,还要吃治脚痛的药,最后药没少吃,可是病不见好,为什么?药吃多了,药在肚子里

]《腹针无痛治百病》处方整理[1]

腹针无痛治百病 (2) 心血管疾病 (2) 1、冠心病胸闷胸痛 (2) 2、冠心病心慌心悸 (2) 3、冠心病搭桥术后术口疼痛 (3) 3、冠心病搭桥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3) 4、冠心病搭桥术后体虚 (3) 5、冠心病失眠 (3) 6、高血压病头晕 (3) 7、高血压病头痛 (3) 8、高血压病失眠 (3) 9、高血压病心悸 (3) 精神神经疾病 (3) 1、中风后遗症 (3) 2帕金森病精神障碍 (3) 3、帕金森病服药副反应症状 (3) 4、紧张型头痛 (3) 5、偏头痛 (4) 6、三叉神经痛 (4) 7、三叉神经痛急性发作 (4) 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4) 1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痛 (4) 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视觉障碍 (4) 12、失眠 (4) 13、抑郁症 (4) 14、肝气郁结型抑郁症 (4) 15、痰气郁结型抑郁症 (4) 16、心脾两虚型抑郁症 (4) 17、肝肾阴虚型抑郁症 (5) 18、小儿神经性尿频 (5) 19、多汗症 (5) 消化系统疾病 (5) 1、胆囊炎 (5) 2、小儿消化不良 (5) 3、慢性传输型便秘 (5) 4、出口梗阻性便秘 (5) 5、混合型便秘 (5) 6、辩证治疗便秘 (5) 妇科疾病 (5) 1、更年期月经不调 (5) 2、更年期崩漏 (6) 3、更年期精神障碍 (6) 4、更年期秘尿系统疾病 (6)

5、子宫肌瘤 (6) 6、痛经 (6) 7、月经不调 (6) 8、月经先期 (6) 9、月经后期 (6) 10、月经先后不定期 (6) 11、月经过少 (6) 12、月经过多 (6) 13、闭经 (6) 骨科疾病 (7) 1、颈椎病 (7) 2、腰椎病 (7) 3、强直性脊柱炎 (7) 4、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痛 (7) 5、强直性脊柱炎颈椎、胸椎病变 (7) 6、强直性脊柱炎周围大关节症状 (7) 7、肩周炎 (7) 8、网球肘 (7) 9、腕管综合征 (8) 10、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8) 11、痛风急性发作 (8) 12、慢性痛风关节炎 (8) 其他疾病 (8) 1、糖尿病 (8) 2、外感发热 (8) 3、外感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痛 (8) 4、痤疮 (8) 5、皱纹 (8) 6、黄褐斑 (8) 7、减肥 (8) 腹针无痛治百病 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胸闷胸痛 引气归元,水分,左商曲,左气旁,双气穴。 2、冠心病心慌心悸 引气归元,左气旁,双气穴。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 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

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中脘穴开始针刺时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针刺后,再调整中脘所需针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切不可大意。调任、冲脉法,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主方使用,特别是别是用于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