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秦观词作鉴赏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如梦令》原文及翻译、赏析《如梦令》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宋词: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展⽰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宋代: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落花飞絮。
孤馆悄⽆⼈,梦断⽉堤归路。
⽆绪,⽆绪。
帘外五更风⾬。
【译⽂】 ⽔池上到处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去了?孤寂的旅馆内悄⽆⼈声,梦中的我正⾏⾛在洒满⽉光的湖堤上,突然梦断⼈醒。
伤⼼⾄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
【赏析】 词的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春去的叹息。
“池上”⼀问横空⽽来,充满了惋惜、⽆奈和迷惘。
接着作者描写漫天的“落花飞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
这些漫天的落花飞絮,飘洒下来,纷纷扬扬,坠落往池⾯上,随⽔流逝。
⽽对这样⼀幕场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观,内⼼⾃然会涌起⽆限的春愁。
这种“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约词⼈所抒写的闲愁,此时在他⼼中的”春愁”,不仅有对岁⽉流逝的哀叹,更有对功业⽆成⽽⽣命渐渐⾛到尽⼜的⽆限悲凉。
“孤馆”“梦断”⼆句,正是表现这种悲凉。
“梦断”⼆字点明开篇两句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瞬间的所见。
从下⽂还可以知道,作者醒来时才刚刚“五更”,天⽅微亮,“悄⽆⼈”正符合此时的场景。
词⼈从“⽉堤归路”这⼀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仍旧是在“孤馆”之中,⾝边没有亲⼈也没有朋友。
放眼望去,屋外⼀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发作者⽆穷的哀伤。
于是词⼈孤寂地坐着,静静地感受着哀伤,”⽆绪,⽆绪”四个字,把这种哀伤如吟唱⼀般地表达出来。
“⽆绪”是“⽆奈”,是“⽆计”,是“⽆情”,是“⽆聊”,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包容在这两句简单叹息之中。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东坡⾔《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
⼀名《忆仙姿》。
嫌其不雅。
改名《如梦令》。
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
’取以为之名。
”《如梦令》这⼀词调的命名,正是因为下阕这两句,因此词家⽤这⼀词调时,往往在这两句上费尽⼼机,⽐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疏风骤》⽤“知否,知否”,形象地写出疑问与感伤的语⽓,为⼈所激赏。
宋朝词人秦观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宋朝词⼈秦观的《如梦令》原⽂及赏析 秦观《如梦令》,历史头条⼩编为⼤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伙伴快来看看吧。
秦观,字少游。
苏门四学⼠之⼀。
苏轼⼀⽣坎坷,屡遭贬谪,其弟⼦秦少游“有样学样”,不是被贬谪就是在去贬所的路上。
秦少游的《鹊桥仙》中,有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
读诗词的⼈没有不知道的。
其另⼀⾸《踏莎⾏郴州旅舍》亦是佳句频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重数…… 他的⽼师苏轼,对最末⼀句⼤加赞赏:郴江幸⾃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
⽽第三、四句,从情感上起了反转。
指冷⽟笙寒,吹彻⼩梅春透。
⼩梅为乐曲名。
本句有李璟诗句的影⼦,南唐中主的《摊破浣溪沙》中有⼀句:⼩楼吹彻⽟笙寒。
诗⼈也许受中主的启发,⽽得此句。
笙,⼀种管乐,⽟笙,是对笙的美称。
指冷⽟笙寒,营造了⼀种孤寒的感觉,⽽此时明明是春天,春花已开,春⽔已碧,何来寒彻⾻呢?唯⼀的解释就是诗⼈⾃⾝的孤寂与世态的寒凉……尽管春⽇喧豗,却依然难掩诗⼈内⼼深处的惆怅。
⼀只⽟笙画⾥吹,吹得春⾊转哀凉。
⾄此,我们也明⽩了诗⼈为何极⼒描写春的热闹与多彩,甚⾄都有⽤⼒过猛之嫌,原来这是明显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法,这也是本⾸⼩令最突出的特点。
“依旧,依旧” 两个重复句,反复咏叹,起到⼀种加强情感的作⽤。
诗⼈感叹什么依旧呢?春景美依旧吗?这只是其中⼀层意思,还是表⾯的⼀层,那么诗⼈要底在感叹什么依旧呢?应是春愁依旧。
冯延巳的《鹊踏枝》中有云: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花前常病酒,不辞镜⾥朱颜瘦…… 可见,冯词与本⾸秦词有异曲同⼯之处,都是在感叹“春愁”。
秦观说“⼈与绿杨俱瘦”,春⽇的杨柳,本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然⽽在憔悴之⼈的眼⾥,杨柳亦是憔悴的。
诗⼈巧妙地将⾃然之物染上⾃⼰的特性,于是⾃然间的万物都在替诗⼈传情达意了。
本⾸⼩令,没有⼀个“愁”或“惆怅”这样的字眼⼉出现,但是哀婉之情绵密不尽。
秦观《如梦令·春景》译文《如梦令·春景》鉴赏答案
秦观《如梦令·春景》译文《如梦令·春景》鉴赏答案《如梦令·春景》这首小词是由秦观所写的,全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同学们在学校的时候有没有学过这首词啊,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如梦令·春景》词吧。
《如梦令·春景①》作者:秦观(一作“曹组”)门外绿荫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②。
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一作“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春景》【注释】①曾慥《乐府雅词》及黄升《花庵词选》以为曹组作。
②金井:雕饰华丽的井栏。
《如梦令·春景》【作品简介】《如梦令·春景》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小令题为“春景”,情因景生。
“风弄一枝花影”,以动写静,妙绝。
《如梦令·春景》【赏析】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
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
先是词人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
“以动衬静”是此词的主要特色。
“睡起”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
何谓“不胜情”,即感情上受不了。
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
唐人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是写伤春情怀。
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写思妇念远之情。
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有言锯余之妙。
古诗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翻译赏析《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
其全文如下: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前言】《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这首词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
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
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
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
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
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足见功力之深厚。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Org 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翻译】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
北风紧吹,驿亭深锁。
我从睡梦中惊醒,只见一只老鼠正在油灯下偷窥。
风霜送来清晨的寒气,透过被子都能感觉到。
正在想睡而不能入睡之时,门外马声嘶鸣,赶路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鉴赏】秦观一生,因涉党祸屡遭贬谪。
1096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吹过这古道的驿亭和暂歇驿亭的行人。
“如水”、“风紧”,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
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
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
宋词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赏析
宋词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赏析《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原文宋代: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
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注释遥夜:长夜。
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侵被:透进被窝。
无寐:睡不着。
赏析这首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远离故乡亲人,置身陌生之处,独宿驿亭之中,其内心不平自不待言。
词以“遥夜”开头,即表现出流放之人身虽憩而心未稳,一夜辗转无眠觉得夜色太深、夜程太久的特有感受。
“沉沉如水”的比喻,别有深意。
时当深秋,水已寒凉,以夜沉如水为喻,透出词人内心的寒凉疲惫之感。
接下一句,交待夜里凉意来源:原来的阵阵秋风借着夜色持续袭来,虽然驿亭的门已经紧闭,却仍然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寒意。
欧阳修有的《秋声赋》其状秋声云:“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遭受贬谪,远离故土的作者,对深秋夜风的感受,当然比欧阳修更加敏感,其悲感也必然更加深重。
欧阳修在夜读之时,闻声而惊心,继而起赏玩之兴,而作者却对这透骨寒冷的秋风,躲之惟恐不及,将驿亭的门闭了又闭,层层阻障,无非是想少受寒凉,暂时获得心灵的安宁与乎静。
这两句写景,看似平实,实际上是字字含情,句句见意,真个是羁愁满纸。
接下两句,写梦醒之后的所见所感。
一人在外,当然免不了乡思人梦,而且看来词人还是做了一个好梦,所以从梦中惊醒之后,他觉得那份美好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给击破了。
回到现实之中的词人所看到的,是如豆的油灯,饥饿的老鼠。
“鼠窥灯”的意象,既写环境之静,又写出了环境的寒凉冷清:惯于隐藏在暗处的饥鼠,竟至大胆地窥视起油灯来,可见已经是好久没有任何人声动静了。
宋词: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宋代: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黄莺啄花,红色的花瓣从枝头纷纷落下;燕子掠水,剪尾点破了水面,泛起缕缕细绿的波纹。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奏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
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越发消瘦。
【赏析】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秦观《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秦观《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
①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
②清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
【注释】①门外句:李白《杨叛儿》诗:“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 春色句:谓春色迷人如酒使人沉醉。
著同着。
《诗词曲语辞汇释》:“着,犹中也,袭也,惹我迷也。
”②熨沉香:用沉香薰熨衣裳。
沉香,香料。
不胜金斗:不胜,禁不住,承受不住。
金斗,熨斗。
唐白居易《缭绫》诗:“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译文】门外鸦啼杨柳,春色撩人,犹如醇酒。
睡中起来,用沉香薰熨衣裳,纤纤玉腕,几乎拿不动熨斗。
消瘦了啊,消瘦了啊!还是花褪残红时候,已经这样消瘦。
【集评】宋·严有翼:“予又尝读李义山《效徐陵体赠更衣》云:‘轻寒衣省夜,金斗熨沉香。
’乃知少游词‘玉笼金斗,时熨沉香’,与夫‘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其语亦有来历处,乃知名人必无杜撰语。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艺苑雌黄》)明·阙名:“憨怯甚。
末句止而得行,浅而得蓄。
”(《续编草堂诗余》)清·陈廷焯:“起伏照应,六章如一章,仿佛飞卿《菩萨蛮》遗意。
(《词则·大雅集》卷二) (按:《词则》在这五首后又增“莺嘴啄花红溜”一首,故云六章。
)【赏析】此词写女子伤春之情。
先由外而内,由物及人,点出春色撩人,坐实了春字。
然后正面刻划伤春人的形象。
“睡起”句,写其生活空虚无聊;“玉腕”句”,写其体态瘦削乏力。
不言伤春,而伤春之情已跃然纸上。
煞拍复由人及物,由内而外,先选用“消瘦”二字,状其消瘦之极;接以“褪花时候”,叹其消瘦之早。
“褪花”二字,既照应了上文“春色”,又点出春花将逝,暗示出伤春之意,。
语婉情深,跌宕有致。
2019-2020-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二: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
(2分)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
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2分)2.(4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
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
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
④融情于景。
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如梦令·春景秦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如梦令·春景|秦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如梦令;春景》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小令题为“春景”,情因景生。
“风弄一枝花影”,以动写静,妙绝。
【原文】《如梦令;春景①》作者:秦观(一作“曹组”)门外绿荫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②。
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一作“风动一庭花影。
”)【注释】①曾慥《乐府雅词》及黄升《花庵词选》以为曹组作。
②金井:雕饰华丽的井栏。
【赏析】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
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
先是词人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
“以动衬静”是此词的主要特色。
“睡起”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
何谓“不胜情”,即感情上受不了。
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
唐人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是写伤春情怀。
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写思妇念远之情。
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有言锯余之妙。
词末三句,从所见所感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言简而意深。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却是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
“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
此时此地,更无他人,所谓“人静”也;复叠“人静”二字,一再言之,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所谓“不胜情”者已渐可知。
《如梦令 莺嘴啄花红溜》《梦江南》《送沈子福归江东》《山中问答》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如梦令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玉笙:笙这种乐器的美称,喻珍贵的管乐器。
②《小梅》:乐曲名。
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3分)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
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
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赏析】:《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词,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
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
“小梅”一曲,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
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词,作者通过描写了春天的一景一物,表达自己因伤春而作怀人的感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宋代: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注释①玉笙:珍贵的管乐器。
②《小梅》:乐曲名。
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赏析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
其全文如下: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前言】《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这首词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
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
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
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
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
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足见功力之深厚。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翻译】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
北风紧吹,驿亭深锁。
我从睡梦中惊醒,只见一只老鼠正在油灯下偷窥。
风霜送来清晨的寒气,透过被子都能感觉到。
正在想睡而不能入睡之时,门外马声嘶鸣,赶路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鉴赏】秦观一生,因涉党祸屡遭贬谪。
1096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吹过这古道的驿亭和暂歇驿亭的行人。
“如水”、“风紧”,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
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
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
作为一个审美对像,“驿亭深闭”既是现实的意象,也是心灵的象征。
秦观词作鉴赏《如梦令》
如梦令,词牌名。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题考
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
字名曲。
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
〞此调复加
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
(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
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作法
本调三十三字。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那么以用平为宜。
一二句例用对偶,故于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那么更工矣。
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
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
第五、
六为两字迭句,叶韵;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如梦令
秦观
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秦观词作鉴赏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
秦观《如梦令》详细解析与赏析
秦观《如梦令》详细解析与赏析1. 原文●《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2. 译文●《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水池上到处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里去了?孤寂的旅馆内悄无人声,梦中的我正行走在洒满月光的湖堤上,突然梦醒。
伤心至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
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3. 注释●《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o梦断:梦醒。
o无绪:没有兴致。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o遥夜:长夜。
o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o梦破:睡梦被惊醒。
o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o侵被:透进被窝。
o无寐:睡不着。
4. 作者介绍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又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
他自幼聪颖,早年即展露了卓越的文学才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观的词作以其清新婉约、情感细腻而著称,被后世誉为“词中之圣”。
他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5. 背景故事●《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末,当时秦观谪居郴州。
词中通过描绘春天即将离去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无奈和惋惜。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路的描写,反映了词人孤独的心境和梦想的破碎,进一步加深了无尽的忧愁情绪。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据史料记载,此词大约创作于宋绍圣三年(1096年),正值秦观被贬官之后。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幺样的感受?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二: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
(2分)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
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2分)2.(4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
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
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
④融情于景。
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
秦观词《如梦令·门外绿荫千顷》原文鉴赏
秦观词《如梦令·门外绿荫千顷》原文鉴赏秦观词《如梦令·门外绿荫千顷》原文鉴赏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秦观词赏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
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
先是词人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
“以动衬静”是此词的主要特色。
“睡起”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
何谓“不胜情”,即感情上受不了。
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
唐人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是写伤春情怀。
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写思妇念远之情。
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如梦令秦观诗词赏析
如梦令秦观诗词赏析
如梦令秦观诗词赏析
如梦令
秦观北宋
遥夜沈沈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赏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
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
“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感叹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
此词不直写心境,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
词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真实谪徙羁旅的苦境与凄情。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原文_翻译及赏析门外鸦啼杨柳。
春色着人如酒。
睡起熨沈香,玉腕不胜金斗。
消瘦。
消瘦。
还是褪花时候。
——宋代·秦观《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门外鸦啼杨柳。
春色着人如酒。
睡起熨沈香,玉腕不胜金斗。
消瘦。
消瘦。
还是褪花时候。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蹟。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秦观行云过尽星河烂。
炉烟未断蛛丝满。
想得两眉颦。
停针忆远人。
河桥知有路。
不解留郎住。
天上隔年期。
人间长别离。
——宋代·陈师道《菩萨蛮·行云过尽星河烂》菩萨蛮·行云过尽星河烂行云过尽星河烂。
炉烟未断蛛丝满。
想得两眉颦。
停针忆远人。
河桥知有路。
不解留郎住。
天上隔年期。
人间长别离。
荣光休气天为瑞。
道祖当天传宝裔。
千年昌运此时逢,四海欢声今日沸。
蒙蒙香雾沾衣腻。
漠漠轻寒梅柳细。
封人长有祝尧心,从此年年并岁岁。
——宋代·陈师道《木兰花/玉楼春》木兰花/玉楼春荣光休气天为瑞。
道祖当天传宝裔。
千年昌运此时逢,四海欢声今日沸。
蒙蒙香雾沾衣腻。
漠漠轻寒梅柳细。
封人长有祝尧心,从此年年并岁岁。
门外东风糁玉尘。
曲房花气蔼,博山春。
小槽珠滴桂椒芬。
梅蕊绽,谁共醉中闻。
睡起静无人。
曲屏横远翠,锦为邻。
十年旧事梦如新。
红蕤枕,犹暖楚峰云。
——宋代·毛滂《小重山·门外东风糁玉尘》小重山·门外东风糁玉尘门外东风糁玉尘。
曲房花气蔼,博山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秦观词作鉴赏
如梦令
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秦观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阳时于途中所写。
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
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
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
次句点出地点。
“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
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
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
“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
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
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
“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
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
“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
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
昏暗灯光之下这一景象,直叫人毛骨悚然,则整个驿舍设备之简陋、寒,可窥见一斑。
能否捕捉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往往是创造独特的词境的成败关键。
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黎明的时间过程。
下句之“送”字、“侵”字都锤炼极佳。
天犹未明,“晓”的.将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的降临又是由“寒”之“侵被”感到的。
“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感叹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
古时驿站常备官马,以供来往使者、官员们使用。
而“门外马嘶人起”,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
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
声时的困怠情绪。
同时,“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此词不直写心境,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
词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真实谪徙旅的苦境与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