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版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1、词牌名是——,题目是——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5、导入理解意思三、解义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想象情景: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3)、朗读——浓浓的醉意。

(酒微醉,人陶醉)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掌握《如梦令》的基本含义和艺术特色。

(3)学生能够背诵《如梦令》。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美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选取《如梦令》作为教材,重点讲解的内容如下:1.诗歌的艺术境界以及其对人生与情感的表达。

2.对《如梦令》的精彩解读,包括诗歌的画面感、意境和情感氛围的表达等。

3.对《如梦令》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的内涵和韵律。

2.课堂讨论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拟人和比喻修辞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3.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春日的生机和繁荣,为学习《如梦令》做好心理铺垫。

2.阅读与讲解教师诵读《如梦令》并让学生跟读。

接着,教师逐节解读全诗并介绍背景、作者、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让学生了解全诗的构思和整体意境。

3.模仿与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对《如梦令》进行模仿创作和诗歌朗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的内涵和韵律。

4.分析与评价设立分组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如梦令》中精彩画面、意境和情感氛围的分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通过点评小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在开展本课教学评价活动的同时,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和自主思考,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并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己的成长。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欣赏并背诵《如梦令》。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作者背景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词中之冠”之称。

2.2 作者成就李清照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背景《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3.2 诗歌译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4.2 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五章:教学活动5.1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背诵《如梦令》,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4 写作练习以《如梦令》为灵感,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本章旨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程度和诗词鉴赏能力。

6.2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资源《如梦令》原文、注释和译文,相关李清照的词集或选集。

7.2 网络资源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词作解析的网站和文章。

7.3 音频视频资源朗读《如梦令》的音频视频材料,有关李清照的纪录片或讲座。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宋代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让学生了解其词风特点。

8.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创作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4.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家长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6.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助力学生不断提高。
4.讲解词中的意象,如“夜雨寄北,小楼东风”,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词中的某一句或某一修辞手法进行讨论,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2.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体会意境、感悟情感、掌握修辞手法等。
3.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她的才情和创作风格,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精讲精练,强化写作实践
-对词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吃透词意。
-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5.课后拓展,提升文学素养
-推荐相关古诗词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3.掌握词中的生字、难字,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篇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

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词文赏析: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如梦令教案3篇

如梦令教案3篇

如梦令教案3篇如梦令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梦令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梦令教案篇1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

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

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

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教学内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如梦令》的背景。
2.诗词朗读:学习正确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赏析:从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解读《如梦令》的意境和美感。
5.诗词背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如梦令》的目标。
6.创作练习:启发学生借鉴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7.拓展阅读:推荐与李清照相关的一首诗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如梦令》,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梦令》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古诗时,是否曾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黄昏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的节奏、意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梦令》相关的诗词意境或艺术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练习,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6.增进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与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介绍1.1 诗人简介介绍李清照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强调李清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诗歌背景解释《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简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情缘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诗歌主题阐述《如梦令》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怀旧、离愁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2.2 诗歌结构解析《如梦令》的诗歌形式和结构特点,如平仄、韵律、对仗等。

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词牌特点讲解3.1 词牌介绍讲解“如梦令”词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如梦令”词牌的格律要求和音乐特点。

3.2 词牌示例选取其他词人的“如梦令”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词人在同一词牌下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诗歌翻译与解读4.1 翻译练习给出《如梦令》的英文翻译,供学生参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诗歌翻译的实践。

4.2 解读练习提供一些关于《如梦令》的解读文章或评论,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创作指导提供一些关于创作“如梦令”词牌的指导和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

5.2 表达与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选取一些优秀的创作进行全班的分享和欣赏。

第六章:诗歌鉴赏与欣赏6.1 鉴赏方法介绍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强调鉴赏诗歌时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2 诗歌欣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如梦令》的诗歌欣赏活动,如朗读、默写、背诵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背景7.1 诗歌与宋代文化分析《如梦令》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探讨李清照的诗歌创作与宋代女性地位的关系。

7.2 诗歌与传统价值观探讨《如梦令》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如梦令》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深入体会诗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地位。

2. 互动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朗读、分享感悟。

3. 欣赏法: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诗文意境。

(2)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分析诗文(1)分析《如梦令》的韵律特点。

(2)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诗文内涵。

5. 拓展延伸(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探讨古代女性的生活与创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分享感悟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3. 理解与应用:评估学生对《如梦令》的意境、情感和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教案:如梦令李清照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如梦令》2.理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意境3.感受清代女子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二、教学重点1.理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意境2.欣赏李清照的才华和艺术成就三、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如梦令》诗歌文本2.相关的图片或画作素材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可以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她的才华有初步的了解。

2.展示李清照的《如梦令》(15分钟)展示《如梦令》的诗歌文本,并以朗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诗的美感和节奏感。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理解主题和意境(20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文本,然后与学生展开讨论,理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意境。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和表达,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4.欣赏李清照的艺术成就(10分钟)展示一些李清照的画作或与其作品相关的图片素材,展示她的绘画才华和艺术成就。

让学生欣赏她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她的综合才华和艺术修养。

5.展开讨论(15分钟)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李清照对于女性命运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李清照作为文学艺术家的才华和影响。

鼓励学生对诗歌和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兴趣。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绘画一幅与李清照的作品相关的画作,并写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展示李清照的《如梦令》和相关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才华和艺术成就,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女性视角出发,思考女性情感和命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思辨能力。

关于如梦令教案3篇

关于如梦令教案3篇

如梦令教案关于如梦令教案3篇如梦令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

(了解词牌名)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1、播放音频:听读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板书:醉)——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含义和诗句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含义和结构。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词作,引出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认读问题。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5.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心情。

6. 拓展延伸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分享创作心得。

7.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分组讨论、朗读展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诗文理解、字词掌握、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个性特长。

如梦令 教案

如梦令 教案

如梦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2.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3.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2.鉴赏李清照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如梦令》诗歌原文;2.多媒体设备;3.准备作品欣赏和相关分析的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频或视频,给学生呈现一段悠扬的古琴音乐,让学生感受一下古代音乐的美妙之处。

2.引入诗歌(10分钟)教师展示《如梦令》的全文,并朗读给学生听。

同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诗歌的背景,比如诗人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环境。

3.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如梦令》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让学生先谈自己的感受,再逐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然后,教师可以逐句解读诗歌,理清每句的意义和诗歌的整体结构。

同时,重点介绍诗歌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4.意象分析(15分钟)教师提问:“在《如梦令》这首诗歌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意象?”引导学生回答,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出每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同时,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等方式,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中的意象。

5.作品分析(15分钟)教师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分析材料,可以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如梦令》这首诗歌。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诗歌的结构、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达等。

6.诗歌欣赏及发散思维(20分钟)教师播放《如梦令》的音乐朗诵版,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并对其进行个人思考和感受的表达。

学生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背诵。

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多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

如梦令教案7篇

如梦令教案7篇

如梦令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教案7篇一个有效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书写教案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如梦令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词牌特点。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古代诗人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和词牌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

(2)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词牌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结合工具书,理解字词句意。

(2)组内交流,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绿肥红瘦”、“昨夜雨疏风骤”等。

(2)探讨词人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背《如梦令》,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2. 深入解读(1)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讨论词牌的特点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3.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如梦令》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总结评价。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如梦令》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如梦令》。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词中的难点句子。

3. 思考:《如梦令》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体现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诗词,为学生营造一个感受李清照词风的情境。

2. 对比教学:将《如梦令》与其他李清照的词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创作特点。

如梦令教案四篇

如梦令教案四篇

如梦令教案四篇如梦令教案篇1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开展想象,体会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尝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同学诗词鉴赏技能。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说明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司的意思。

教学难点: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开展想象,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同学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词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进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进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颂,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见的女词人----李清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

板书课题:如梦令同学齐读课题。

师: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全部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索,上心想象。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1、出示课件,听配乐朗诵。

师:这首词听起来特别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由于本词的押韵;二是由于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同学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同学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状况。

师:“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ìng”。

同桌之间争论一下为什么?同学沟通争论。

(“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ìng”)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同学借助说明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内沟通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巡察。

(3)全班沟通,老师点拨指导。

5、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师:读诗词时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

这是一首特别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尝。

同学们,你们能从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1、画面一:“溪亭日暮”(1)指名读第一、二句。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简单的心理。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学问,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欢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妙生活的喜爱。

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

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同学读,采纳反复诵读法,让同学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用比较的方法,供应另外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同学加强诵读,适当加以指导,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夏日绝句》吗?(齐背)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状况。

3、出示幻灯,简介李清照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

我们今日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今日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4、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觉词与诗在表现形式上哪儿不一样?5、简介词的特点词起与唐,盛于宋。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

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

许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

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老师手势引导,同学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全部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1.2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1.1.3 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1.2.2 学会从诗词的语音、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1.3.2 领悟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词的语音、节奏和意象分析。

2.1.3 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2.2 领悟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容。

3.1.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李清照其他词作,突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3.1.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相关图片和古籍资料,丰富教学形式。

3.2.2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素材。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词作风格。

4.1.2 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语音、节奏。

4.2.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解释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4.3.2 分析诗词的语音、节奏和意象。

4.3.3 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4.4 课堂讨论4.4.1 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4.4.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教学内容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如梦令》的文学鉴赏第二章:李清照生平简介2.1 时代背景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在这个时期的地位。

2.2 李清照生平李清照的生活年代李清照的文学成就李清照的词风特点2.3 李清照的文学地位李清照对后世的影响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三章:《如梦令》词牌特点3.1 词牌介绍解释《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3.2 词牌与词作的关系分析《如梦令》的词牌如何体现词作的情感。

第四章:《如梦令》文学鉴赏4.1 词作解析对《如梦令》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词语、意象的含义。

4.2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如梦令》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4.3 情感表达探讨《如梦令》所表达的情感,如怀旧、思念等。

第五章:实践与拓展5.1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5.2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其他李清照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色。

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李清照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创作中运用李清照的词风。

第六章:宋代词的背景与文化6.1 宋代词的兴起探讨宋代词兴起的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词与诗的关系分析词与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

6.3 宋代词人的群体特点总结宋代词人的共同特点,如情感表达、用词习惯等。

第七章:《如梦令》的文学价值7.1 词作的历史地位分析《如梦令》在李清照词作中的地位,以及其对宋代词的贡献。

7.2 文学批评与评价介绍历代对《如梦令》的批评与评价,分析其文学价值。

7.3 《如梦令》的传承与影响探讨《如梦令》对后世词人的影响,以及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比较研究8.1 与同代词人的比较与同代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

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

(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

并用课件打出课题)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

(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

(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

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

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

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

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2、悟情感
课件展示题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词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略加思考,找学生谈一谈。

老师明确,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小结:同学们,词中一问一答,问得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

自问自答,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一番景象,两般心情,个中情致,耐人寻味。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发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伤春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摇曳多姿。

过渡:同学们,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历代评论家对它总是津津乐道,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

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

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

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

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词句
课件展示题目,该词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其中“绿肥红瘦”尤其为人称道,请谈谈它的妙处。

(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


找两位学生谈看法,请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看法谁的比较好。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叶子茂盛,“瘦”形容花的凋谢,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作者运用借代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技法指导:解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把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词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第三、用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总之:先说词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技巧、修辞及表达效果。

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词。

(小结:同学们,我们赏析了诗词,初步掌握了赏析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小试牛刀。


四、中考链接
课件展示题目:
一、2006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回答问题。

(4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一语,新颖传神,成为“暮春”景象的代用语。

②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略
二、2009年贵州省遵义市初中毕业统一考试
如梦令李清照(6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略
三、1996年统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 分)( D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略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四个环节学习了李清照的这首妙语天成、凄婉而又含蓄的千古绝唱,了解了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在今后的诗词阅读中有所提高。

课后作业:
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

(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附]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