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教案说明】:教案 >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播放课件古筝曲)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 >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平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点击:基础知识(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

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要求: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

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3篇)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生朗诵……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如梦令》二、读词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

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请生读出浓浓的醉意。

请生也来醉一次,读第一句话。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该回家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兴尽”是什么意思?尽美酒、尽美景,也可以说是尽兴……请生也来尽兴一次,请生读第二句话。

过渡: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酒喝的大醉,还因为天色在逐渐变黑。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2一、激趣导入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

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明),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记忆课下文学常识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二、理解意涵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人物:主仆两人场景:春雨后的屋中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三、朗读与总结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执教人:宜昌市29中胡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描绘文中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对比阅读,了解李清照的词风变化与人生际遇。

【教学重难点】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通过对比,了解李清照的词风变化与人生际遇。

【教学准备】安排学生提前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以李清照《一剪梅》作词的歌曲《月满西楼》,使学生产生兴趣。

投影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展示课题)二、目标展示学习之前,我们先要明确目标(展示目标、齐读)三、初读感知1、指名读,读准字音,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错一字。

2、齐读,读出节奏。

读的时候还要讲究平仄规律。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

3、自由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同桌之间互相解说,互相补充。

四、悟读绘图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请选择一幅,用自己最美丽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五、赏读品味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沉醉”)李清照为什么沉醉呢?(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六、研读识人请用我从“——”句中,读出了李清照的“——”来说话。

七、移读对比1、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天真少女,是不是就一直快乐如初呢?我们再读她的另一首词《武陵春》。

比较两首词有什么不同。

2、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

”知人论世,结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来解释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课前储备一、作者小档案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后,金兵入据中原,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她是一位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1.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2.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人称“婉约词宗"。

3.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曾在《填词杂说》中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4.梁衡评价他是“乱世中的美神"。

二、文体形式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全盛于宋代。

一般地,词要押韵,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句式长短不一,又称词为长短句。

有的词有题目,有的没有,没有的,以词的首句为题。

词有词牌名。

如梦令又称《忆仙姿》、《宴桃园》,因“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出名,苏轼取叠句“如梦如梦"命名为《如梦令》。

常见的词牌名有《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宋代是词最繁盛的时期,形成了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雄奇,浪漫、豁达、积极向上。

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婉转含蓄,心思缜密,柔婉温和。

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欧阳修等。

三、群词阅读(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1.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shū)风骤(zhòu),浓睡不消残酒。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教学内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如梦令》的背景。
2.诗词朗读:学习正确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赏析:从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解读《如梦令》的意境和美感。
5.诗词背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如梦令》的目标。
6.创作练习:启发学生借鉴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7.拓展阅读:推荐与李清照相关的一首诗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如梦令》,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梦令》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古诗时,是否曾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黄昏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的节奏、意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梦令》相关的诗词意境或艺术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练习,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6.增进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与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能够理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与思念。

二、教学重点1. 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词风,体会其哀愁与思念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全文、词作的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文本,以便课堂上朗读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词作学生齐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3. 词作解析教师分析词作的字词含义,解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

4. 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溪亭日暮”、“如梦令”等,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词作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并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8. 板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意象:溪亭、日暮、如梦令情感:哀愁、思念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如《如梦令》词作,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版本《如梦令》之间的异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导入
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
旧,情调忧伤。

2.介绍《如梦令》这个词牌,强调词人“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
于“情”的主题。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交流和感悟“沉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不知归路’”、“真的是快乐的酒
醉吗”等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2.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描述词中的场景和人物,进一步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1.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让学生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
景。

2.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加深对其词风的理解。

四、总结
1.总结《如梦令》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李清照的文学风
格。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珍惜青春时光。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2.选择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词作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3.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到对这首词的绘画中,以画笔展现词中的场景和
情感。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XX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XX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1. 学习并理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诗意和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诗意。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李清照词风的鉴赏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词人背景、词风特点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词人的地位。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展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美感。

2. 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情感。

三、诗句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李清照的词风,如细腻、柔情、含蓄等。

四、文学鉴赏指导(10分钟)1. 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讨论。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词作文或者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使学生了解了李清照的词风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文学鉴赏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第六节教学目标:1. 加深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理解和欣赏。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色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3. 通过创作,提升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感受,感知自然美景,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体验。

2.理解在描写自然及人物时,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描写应与自然环境相呼应,相互烘托。

3.培养感知自然的能力,通过诗歌来提高语言学习和语感。

二、教学重点•听、说、读、写如梦令一诗,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感知自然美景;•理解人物思想和情感描写应与自然环境相呼应,相互烘托。

三、教学难点•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培养感知自然的能力,通过诗歌来提高语言学习和语感。

四、课堂教学过程导入教师以自己亲身乘坐动车、飞机等介绍位置与交通方式,引入“交通工具”2话题。

温故知新1.呈现歌词《小幸运》,请“主唱”呈现其歌唱风格,并由其他同学根据所呈现风格猜想“主唱”单曲。

2.教师作回应,介绍《小幸运》由于电影摄制时段和地点在台,因而台湾歌手陈忻玥为歌曲“男主角”原唱并演唱于电影片中。

教师请同学品味《小幸运》歌曲,并感知令人想起什么。

预习问题老师将要读一首诗歌给同学们听,请预习以下问题: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什么是“溪亭”?•“常记”是什么意思?•“如梦令”可能是什么意思?欣赏和分析1.呈现《如梦令》一诗,齐读、分段会读。

2.请同学们以自己的理解“等待”,表达对诗句“长记几回闻,水声添夜话”意境的体悟。

3.让同学们结合文中环境,分组绘制溪亭景象草图、贴图呈现并讲述,并感受溪亭的美景。

总结让同学们对于“如梦令”有简单的领悟,体悟写诗时的情感和感受。

同时,让学生开始对于自然环境的感知。

并以笔头或语言,描述对于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五、教学效果评估•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朗读《如梦令》一诗,对于其中表现的情感有准确的把握。

•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思想和情感描写应与自然环境相呼应,相互烘托,以明确土地、社会、自然环境对于诗歌和小说情感表现的影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2.能力目标:搜集李清照的一些词,让学生在欣赏中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其诗词风格以及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经典不只是用来仰望,而应该是被感知。

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如梦令》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教学难点:结合文本多角度的了解李清照的诗词风格以及折射出的性格特点,明白经典神韵来自于原生态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宋词人物我来猜,清照款款入眼来有这么一个人:被称为第一女词人,婉约之宗,猜猜她是谁?预设答案:李清照宋代是词最繁盛的时期,形成了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引导学生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

(引导学生了解两大词派的特征)豪放派: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雄奇,浪漫、豁达、积极向上。

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婉转含蓄,心思缜密,柔婉温和。

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欧阳修等。

、课前美词我来读,诗词风格争相吐1.复习《渔家傲》,一名学生背诵,其他学生思考:《渔家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词的风格是什么呢?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预设:(风格:豪放,浪漫,雄奇等。

性格:丈夫气,上天入地,不被现实羁绊,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等。

)(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中感受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和性格特点,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

2.再齐声背诵。

3.联系:《夏日绝句》,印证李清照豪放的诗词风格。

教师:李清照被称为“婉约之宗” 。

婉约只能概括易安词的整体风貌。

刚才我们复习的《渔家傲》《夏日绝句》属于豪放派。

豪放有豪放的不同内涵,婉约有婉约不同的风格。

人性复杂所带来的文风变化,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再次感受李清照诗词的风格。

三、课中美词我来品,笔端含情细细吟1.一名学生朗读《如梦令》。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引导语: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下面是小编收集诗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

(老师范读)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简单的心理。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学问,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欢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妙生活的喜爱。

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

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同学读,采纳反复诵读法,让同学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用比较的方法,供应另外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同学加强诵读,适当加以指导,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夏日绝句》吗?(齐背)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状况。

3、出示幻灯,简介李清照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

我们今日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今日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4、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觉词与诗在表现形式上哪儿不一样?5、简介词的特点词起与唐,盛于宋。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

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

许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

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老师手势引导,同学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全部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的背景和特点。

2.进修《如梦令》的诗歌内容和意境,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通过进修《如梦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李清照及《如梦令》的背景介绍。

2.《如梦令》的诗歌内容解读。

3.《如梦令》的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分析。

三、导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如梦令》的诗歌原文和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进修李清照及《如梦令》的背景知识李清照是中国宋代闻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清丽、感情真挚而著称。

《如梦令》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遥方的爱人,情感深沉感人。

3.进修《如梦令》的诗歌内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如梦令》的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描述了女子在溪亭日暮时的心情,她沉醉于美好的景色中,不愿离去。

在回舟时误入藕花深处,与鸥鹭惊起,表达了她心里的慌乱和不安。

整首诗情感精致,意境深遥,展现了李清照奇特的诗歌魅力。

四、教室延伸1.请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感受《如梦令》的音韵之美。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共同探讨《如梦令》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安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的背景和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教室延伸活动,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提高诗歌欣赏的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难点】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今天,我们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

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

二、识记,引导知识的积累1、释题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

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便于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作家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3、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

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存在程式化的理解,缺少结合文意的正确解读。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教给学生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的方法。

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如梦令》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难点:结合文本多角度的了解李清照的诗词风格以及折射出的性格特点,明白经典神韵来自于原生态的感悟。

学习方法: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如梦令学生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官能,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二、了解词与作者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

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三、朗读并感知内容(一)用课件出示课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学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配乐朗诵,学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3、检测初读情况。

注意提示字音,如“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ìng。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2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2

《如梦令》教学设计课标陈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材分析《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接触诗歌赏析,对于具体的方法还很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同时,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多角度朗读很重要。

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朗读诗歌,说出诗歌大意。

2、通过换词和诗句延伸,说出方法将画面描述出来。

3、通过“知人论世”,说出“沉醉”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知人论世、对比阅读法教学评价:1、通过“初读全词,理解词意”完成目标1。

2、通过“细读品味,理解词境”达成学习目标2。

3、通过“拓展延伸,对比阅读”和“迁移训练”完成目标3。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古诗。

2.比较词和诗的不同。

4.揭题,交流李清照的资料。

二、读词1.听配音朗读;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小结: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小结。

⑴词的特点:33字,凝练、含蓄。

⑵词眼:“醉”,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⑶齐读全词。

四、吟词1.词又叫曲,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

2.再听配音朗读,练习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不同。

3.小结: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介绍原因:这两首《如梦令》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3篇)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请生朗诵……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

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师介绍:这首诗歌是李清照40多岁时写的,那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经过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句。

生齐读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如梦令》二、读词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1、其实一首词也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板书:故事)自由读词,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

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请生读出浓浓的醉意。

请生也来醉一次,读第一句话。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该回家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兴尽”是什么意思?尽美酒、尽美景,也可以说是尽兴……请生也来尽兴一次,请生读第二句话。

过渡: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酒喝的大醉,还因为天色在逐渐变黑。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2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

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

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明),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

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出示《如梦令》,读词。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

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1、一读,读通读顺要求: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

(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画面1:“溪亭日暮”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飞檐凌空;溪上青青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

(了解词牌名)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1、播放音频:听读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板书:醉)——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

(板书:景醉)(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

(板书:人醉)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

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

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酒醉、景醉、人醉【《如梦令》教后反思】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

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

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

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

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

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