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及反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及反思《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及反思《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宋代词人李清照。
教材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如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词意,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区别诗词。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夏日绝句》,指名背诵。
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你知道这样豪迈的诗句出自谁的口吗?出示:南宋李清照2、你们了解她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些。
教师出示作者简介—李清照。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一首词《如梦令》。
看!(出示词)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词,看看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明白词的特点。
①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数不一定一样。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②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夏日绝句》的复习,导入对作者认识和对词的了解,知道词和诗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二、初读全词,感知节奏。
1、下面就请打开课本,试着读一读。
2、指名2人,强调“兴”的读音。
3、为了更好地读出节奏,听老师有节奏的吟诵一遍。
先自读,再指名1人读。
(要求有节奏。
)(设计意图:一读的要求是让学生读熟全词,读准字音。
)三、抓住字眼,解释词义。
1、利用工具书自学或小组学习,出示需要把握意思的词。
2、交流:(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兴尽误入争渡一滩(2)知道了这些带点词的意思,你知道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吗?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是一首具有优美意境的古代诗歌,通过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思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歌,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如梦令》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首先,教师在进行《如梦令》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
《如梦令》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细腻而含蓄,需要通过对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隐喻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
其次,教师在教学《如梦令》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如梦令》这首诗歌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联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离别经历,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通过情感投射和审美感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味这首诗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再次,教师在进行《如梦令》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如梦令》作为一首古代经典诗歌,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文学表达能力。
通过文学创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如梦令》这首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总之,《如梦令》这首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略《如梦令》这首经典诗歌的魅力,享受文学带来的美好。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推荐5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推荐5篇)第一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可能会使用到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对个人的自我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你所见过的自我评价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本课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效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学要求:1、学习词牌及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
2、抓住本词的关键“词眼”教学,多种方式方法悟词意。
3、由词感悟并想象,并写在稿纸上。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词文,体悟想象,并写下来。
2、了解词牌、词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课前资料收集、词律、音乐课欣赏熟悉。
教学过程:一、词律出示,激趣导入。
词曲旋律出示,了解词牌并板书课题。
二、了解生平,以情入文。
课前收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资料,课堂交流,教师小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流传至今的作品集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
三、多点体悟,动笔写文。
1、抓关键词眼“醉”读词文,感情词意,配乐唱词。
2、说出想象,抓住一句词,一个场景,写在配图稿纸上,交流展示。
要求:真是一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用词写了下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吗?想象一下画面,然后写到配图稿纸上。
(音效,图片出示)3、写文。
4、拓展体悟升华情感。
《琵琶语李清照词》多媒体出示,现代化手段的使用,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孩子们将会爱上古诗词,爱上古典文学。
5、小结。
(师)板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酒醉花悦情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本课是诗歌阅读教学,为了能让孩子大体把握词意并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如梦令》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
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
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
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咱们先来说一说。
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适时指导“暮” “醉” “争渡争渡”等字词的意思。
3、这首词用了多少个字?(三十三)小结: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
你看,古,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引导学生: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
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2、学生讨论,适时板书:醉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过渡: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2、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这个词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3、奖励你读一读吧。
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
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过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喝酒,聊天,做,对对子,看风景……小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2023年12月8日,我在中山市华侨中学上了一节公开课——《如梦令》,地点在中山市华侨中学初二(1)班,听课老师包括中山市华侨中学全体语文老师。
(一)一字立骨,注重设计的逻辑性“一字立骨”法原为写作方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
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文中的关键内容为纲要,用一个字、一个词“一线串珠”,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字立骨”可以使教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更加深刻。
本次公开课设计,我以诗词中的“舟”字为着眼点,关注到古诗词中的“舟”意象,将课堂从带有“舟”字的古诗词引入,并围绕着“舟”设计了四大环节:(一)吟舟中词、(二)读舟中事、(三)描舟中景、(四)知舟中人。
“吟舟中词”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读到吟,从字音到节奏、从节奏到韵律,学生在诵读中逐渐进入诗词意境。
“读舟中事”,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描舟中景”,关注诗句中的景物意象,引入“意象”的概念和“品味意象”的品读诗词方法,引导学生融合舟中事和舟中景,说说诗词的意境,进一步将学生的感官融入到诗词中。
自然而然,就品味出了舟中之情:沉醉、兴尽、惊喜。
“知舟中人”,引入“知人论世”的品读方法,从一篇词,扩展到一个作者不同阶段的词,从词到人,开展联读比较,检验课堂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字立骨”强调教师在教学前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找到文中的核心内容,从标题中、文眼中、情感中找到所立之骨,环环相扣,完成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闭环。
(二)因体定教,回归诗歌的韵律性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中写道:“什么样的体裁就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特点就制约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散文有散文的教法,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教法,而“诗歌教学的三个关键词:音韵、意象、炼字是教学重点,音韵和炼字是文章的形式要素,而意象、意境、主旨、情感、寄托都是属于文章的内容要素。
如梦令教学反思 (2)
《如梦令》教学反思语文2组陈毅教学《如梦令》与其说是让学生们赏析这首词,不如说是让学生们认识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她是中国古代杰出女词人。
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
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辑李清照集》等。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
(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一、引言《如梦令》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内容描写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追思和祈愿。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如梦令》作为课文,希望通过诗歌的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主要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演示等活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梦令》的文本解读、背诵、欣赏和讨论。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包括:1.导入活动: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来引导学生对于爱情和诗歌的联想和感知;2.文本解读: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涵;3.背诵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背诵诗歌;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5.合作演示:每个小组进行诗歌的表演演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6.课堂总结: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 缺乏足够的导入导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的导入活动不够充分和具有吸引力,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下次在教学导入中,我计划使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例如通过音乐、视频或故事等,增加学生对于主题的联想和感知,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演示环节过于简单在合作演示环节中,我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指导。
导致学生的表演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下次在合作演示中,我打算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和独立的思考,以及更具创造性的表演方式。
文章如梦令教案教学反思
文章如梦令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如梦令》的全文。
2.通过分析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如梦令》的背诵与理解,李清照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词的韵味。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美的词——《如梦令》。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梦呢?梦醒时分,你们是否有过感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感受她的梦境与情感。
2.作者介绍师: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她生活在北宋末年,经历了国家的战乱和家庭的不幸。
她的词作以婉约派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来了解一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诗词解析师:我们来学习《如梦令》的全文。
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词的开头“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色。
请大家想象一下,夕阳西下,溪亭里的景色是多么迷人。
接着,“沉醉不知归路”,表现了作者在美景中陶醉的状态。
然而,当“兴尽晚回舟”时,作者却误入了藕花深处,迷失了方向。
这里的“争渡,争渡”,表现了作者急于寻找出路的焦急心情。
“惊起一滩鸥鹭”,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焦急中惊扰了鸟儿的情景。
4.意象分析师:在《如梦令》中,李清照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溪亭”、“日暮”、“藕花”、“鸥鹭”等。
这些意象既表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又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请大家结合这些意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5.情感体会师:同学们,通过分析这首词的意境和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在词中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请大家谈谈自己在阅读这首词时的感受,以及如何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6.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了词中的意境、意象和情感。
小学校本课程_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资料的学习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了解词和词人的有关知识。
1.师引入:孩子们从一年级到现在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生:(学生领念)师:孩子们脑海中的古诗还有很多吧,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蒋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和她的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她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板书课题:如梦令,齐读课题。
学生拿出学习卡。
2.词简介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词牌名。
指名汇报搜集的相关词的资料。
边汇报边结合课件《如梦令》加以理解。
3.李清照简介指名汇报搜集的相关李清照的资料。
边汇报边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一读《如梦令》,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自由大声读: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2.指名读。
及时正音。
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3.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
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单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读出味道来。
4.范读课文录音。
5.齐读。
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如梦令》课后反思
如梦令课后反思引言《如梦令》是一首唐代诗人李清照创作的名篇,通过展现片刻的相思之情,引发人们对于爱情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在学习课文之后,我深感这首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从不同的角度触动了我的内心。
本文是我对《如梦令》的课后反思,通过解读诗意和探讨诗歌的艺术形式,加深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并从中学习到一些诗歌写作的技巧与方法。
诗意分析《如梦令》首先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腻的词语来展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
诗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一句构建了一幅景色图景,通过描绘夕阳下的溪亭,传递出作者怀念过去时光、沉浸在回忆中的情感。
其次诗中的“长忆深宫梦里人”一句则进一步展开了作者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通过将过去时光与梦境联系在一起,诗人将其比喻为一场美丽的梦。
整首诗情感起伏,通过诗人的内心呼唤来表达不舍和思念之情。
诗歌形式《如梦令》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七个字。
这种形式为诗人创造了严格的格律,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简练而富有节奏感。
七言绝句是唐代最常见的诗体之一,在这种形式中,句子短小精悍,每个字都凝结了作者的思想。
通过这种形式的运用,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凝聚成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情感的表达《如梦令》所表达的情感是作者对于逝去时光和爱情的怀念。
诗中的夕阳、溪亭等意象代表着过去的时光,而“梦里人”的出现则暗示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爱情的思念。
通过这些意象的呈现,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转化为简洁而寓意深远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反思与学习通过学习《如梦令》,我从中获得了对于诗歌的认识和学习到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诗歌是一种通过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深入的抒情,诗歌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用词准确且生动的描述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得读者更加容易投入到诗意的世界中。
此外,严格遵守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对于诗歌的表达和传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梦令》教学反思(精选4篇)
《如梦令》教学反思(精选4篇)《如梦令》篇1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时,我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以及词牌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
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
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
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感受美景、美酒之后美好的心情。
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教学完这首词后,我又让学生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比较这两首词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词人在少年时期写作时的快乐喜悦心情,一喜一悲,充分表现了词人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词的理解,改写词成记叙文,学生因为在学习时对词的理解比较到位,因此在完成这一作业时都很轻松,这样,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前言《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其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朦胧悠扬,被人们誉为“千古绝唱”。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使用《如梦令》作为教学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提升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素养。
但是,从实践中来看,教师在教授《如梦令》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问题一: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如梦令》这样的经典古诗词时,我们往往采用的方式是听课和背诵。
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达到传输知识、提高语感、提升艺术欣赏等目的,但是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表演能力等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去满足学生的多姿多彩的需求。
问题二:内容单一在教学《如梦令》时,我们往往重点讲解的是诗歌的内容,如诗意、文意、语言特色等。
但是《如梦令》这样的古诗词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上的价值,它还具有历史、文化、人文等多种价值。
因此,在教学《如梦令》时,我们也需要立足于多种角度,全面深入的讲解其内涵。
问题三:关注点不够突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普遍存在将重点关注于课程内容和语言本身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够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也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和严肃。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作出一些改进,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对策:如何进行改革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以便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策一: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讲解、问答、讨论、展示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梦令》这首诗。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动软件等,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对策二:多角度的内涵介绍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需要立足于多个角度,尝试以多种方式介绍《如梦令》的内涵。
例如从文化、历史、人文等角度全面深入的探讨《如梦令》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使学生能够体会其深厚的内涵价值。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在教学《如梦令》这首古文诗的过程中,我深感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反思。
毕竟,在古文诗这一类经典文学中,每一首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领悟,是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首先,在进行《如梦令》教学时,我尝试通过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我向学生介绍了《如梦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到诗歌所蕴含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通过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遇以及创作动机,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诵和朗读。
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声音、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将诗歌的美妙表达得更加生动和传神。
通过朗读习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另外,在诗歌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思考。
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分享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技巧、意象和表达手法,促使他们深入挖掘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思考,帮助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最后,在《如梦令》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通过诗歌创作、朗诵比赛和诗歌朗诵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自信。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乐趣。
总的来说,《如梦令》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诗词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教师,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养,为学生营造更美好的学习氛围和体验,让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与真、善与美的力量,在成长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及反思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及反思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请生朗诵……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
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师介绍:这首诗歌是李清照40多岁时写的,那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经过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句。
生齐读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如梦令》二、读词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1、其实一首词也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板书:故事)自由读词,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其次认真思考了如何体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模式,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了以下方法: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
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
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
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
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
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教学反思今日我翻开《如梦令》预备上校级教研课。
首先,仔细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这样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憧憬和追求美而好的抱负。
”其次仔细思索了如何体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模式,并能切实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了以下方法: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
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同学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
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同学易于理解,再加上同学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同学在解释的关心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也许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相互沟通,请同学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同学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受写清晰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绽开想象体悟意境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气,缔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形象意境,领略了并有所体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呈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活动的画。
教学中,在同学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同学绽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专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
此时同学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心情,同学的脑海中增加了很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亮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
黄昏时候,太阳渐渐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覆盖在晚霞的余晖当中。
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伴侣们把酒言欢;时而仰视着天,观赏落日余晖;时而远眺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同学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同学用笔描述下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
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
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法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
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课堂上能设计一段对此的写话训练,效果会更好。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朝着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佳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教学反思宋英梅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
给大家的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核心提示:——为了寻找标准答案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
——为了寻找标准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也许是过分喜欢吧,当学生无法确定“如梦令”词牌名还是题目时,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告诉他们这是李写的另一首《如梦令》,学生咿咿呀呀地读着,一脸的笑意说是词牌名。
我也不急,进入了课文的教学。
由于预习,词早就会背了,词意也早就写在书上了,孩子们都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没关系”的感觉。
于是我检测了几个重点字
词,逐句让他们说说意思,可他们搬来的要么是《课课通》上的,要么是拓展阅读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词”,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就只有听的份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了下一步教学:仔细观察画面,按照你的观察顺序用自己的画描述画面。
叽里呱啦,全员参与,每每说到我的困惑处,我就说“是吗?”请了三四个同学说过后,他们叫了起来:到是喝醉了“不知归路”还是天晚了“不知归路”?“兴尽”到底是高兴极了,还是兴致未尽呢?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进教师前,依然不明确,网上关于此的争论也很多,我似乎无法定夺。
于是他们再读诗,静心思考,原来在“溪”“亭”“夕阳”“藕花”的美景中,和知己出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景,陶醉于浓情。
在美景中和知己游赏,心情愉悦到了极点,可是天色“晚”了,只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这因为这份“愉悦至极”和“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词人在事隔许久后依然“常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更多程度上说,是孩子们开阔了我的思维。
我觉得只要进入情境,感悟合情合理就行了,似乎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因为我觉得孩子的,合理的,就是标准的!
轻松学完,还剩十几分钟呢!于是赶紧拿出家作本,开始默写,正确率较高,我也就放心了。
时间多余,我们在读读李的另外一首词吧!学生开始想刚才那样快乐地“昨夜雨疏风骤……”因为这几天江南春天的确是“昨夜雨疏风骤”学生对于理解词意还是没有太多障碍的。
我问:为什么你读得那么快乐?学生说春天景美呀,早晨醒来心情愉快,“海棠依旧”心情愉快……我问真的吗?词人也认为“海棠
依旧”吗?不如我们把两首联系起来看看呢?“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这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的确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却让我们进入了凄冷的场景,似乎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所以我们分明是伤感愁情甚浓。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
她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以写“愁”称著。
这首“昨夜雨疏风骤”虽不知写于何时,但“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的春景是令人伤感的,词人不是还反问了:知否?知否?真的是“海棠依旧”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吧,这次显然是读得伤感了。
不敢多读李清照,怕愁绪从中来,所以准时下了课。
回顾这堂课,觉得我和学生似乎一直在寻找着标准答案,有几许累,有几许乐,有几许“牵”,有几许“引”,重要的是我们走近了词人,走进了词。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
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
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
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
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
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