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知识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和《新小说》等,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与文学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茅盾等,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思。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呐喊》等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展开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
3. 抒情诗的兴盛:20世纪上半叶,抒情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聂绀弩、朱自清等。
这些作家以纯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量读者,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聂绀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4. 抗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难和洗礼。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承载着抗争和希望,成为了人们抵抗外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有名的作家如艾青、丁玲、王实味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
例如艾青的《乌篷船》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5.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复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作家和文化人受到迫害和压制。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在困境中发声。
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新人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承接着先辈,展现了新时代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习惯上将1949年以后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将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都是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出现的中国社会大变革在本质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即通常所说的现代化过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革命的十年。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鲁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革命文学时期。
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都很活跃。
茅盾《子夜》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学。
老舍、巴金、曹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战时期。
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
国统区最杰出的作家则要算张爱玲和钱钟书了吧(夏志清的观点)。
好了,现在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以简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十七年文学(1949-1966),也即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这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注重史诗性和传奇性。
代表作很多,在此简单说几部吧,《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
诗歌方面则是政治抒情诗为主流。
郭小川和贺敬之是代表诗人。
第二,文革文学。
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革命样板戏。
创作方式多以集体创作为主。
公开发行的独立创作里,浩然的《金光大道》值得一提。
而在这十年里地下文学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出现了“手抄本小说”和“地下诗歌”。
第三,新时期文学,即是文革后至今这段时期的文学。
内部的线80年代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这两个文学思潮时间差不多,都在85年)-先锋-新写实”。
进入90年代,文学样式就更多元化了,老师不屑于讲,而我确实还没梳理好。
不过新时期文学就现在来看,重在80年代文学,你也毋庸太担心90年代这部分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
第01讲 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主题与目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第01讲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主题与目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范畴
1,何谓中国现代文学?
时间:1917年“文学革命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内容:涉及中国文学现代时段的历史发展轨迹、创作观念、审美情趣、文学流派等。
价值与精神范畴: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
2,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
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进程和走向
1,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
(1)启蒙。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追求个体平等、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启蒙精神。
这是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学功能观念。
(2)救亡。
其实质为拯救民族、渴望国家强盛的爱国精神。
(3)革命。
(4)自由。
2,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基本走向
(1),1917-1927:文学革命
(2),1927-1937:革命文学
(3),1937-1949:战争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状态
1,期刊
文学革命时期的四大期刊:
(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上海)民国日报•觉悟;
(北京)京报•小京报;
(北京)晨报副刊
2,团体(流派)
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象征派、京派、海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派等。
四、学习目的与方法
1,目的:理解与继承现代文学传统与现代文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
2,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辅以课外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一)一、基本知识点1.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1917年初兴起的“五四”文学革命。
2.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历史界碑。
3.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创刊,吹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号角。
4.新文化运动是—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文化新旧交替的转折点,这场运动从1915年起至1921年共延续了6年之久。
5.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是这一运动的标志。
它的目标是革新政治,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它张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它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它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6.6.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的正式发动是以《新青年》杂志分别于1917年1月、2月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7.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事”主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将“文学革命论”归结为十个大学:“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且要把白话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列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因此胡适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以白话完全取代文言的文学革新者。
8.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是在批判儒家的“文以载道”与道家的隐逸避世的中国传统文学两大精神源流的基础上,从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等根本问题入手,提出了重建新文学的重要意见。
9.1919年5月,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5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
同年12月,他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指出:“我的意思认为刚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刚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他认为新文学必须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作为“土壤、根基”。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
绪 论 在绪论中我们要讲一下有关现代文学的几个问题。
在绪论中我们要讲一下有关现代文学的几个问题。
即什么是现代文学史?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即什么是现代文学史?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看哪些方面的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我们主要涉及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1.基于意识形态认定(80年代以前):“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从社会历史、阶级意志出发,使得文学史成为政治史、革命史的附庸,其独立性和内在规律被消。
)2.出于习惯的时间型界定:淡化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把“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的时间概念或文学发展的阶段概念来处理。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是发端于1917年以《新青年》杂志倡导文学革命,迄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
”——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宇《中国现代文学史》3. 性质意义上的界定:性质意义上的界定: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
争论的焦点在于现代文学到底是时间概念?还是性质概念?在这里我们也向大家介绍传统和近年来两方面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一)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2卷5号上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历时32年,习惯上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
参照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年法,大体每十年为一段落,分三个时期:1917--1927: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新文学生长期。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
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
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导言教学内容:一、何为“中国现代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三、“中国现代文学史”代表性教材一、何为“中国现代文学”1、“现代”的内涵:谈到“现代”,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现代性”、“现代化”。
现代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概念。
(1)时间意识: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有一种指向外来的情感性。
(2)“现代性”在西方指一种已经完成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还往往是批判的对象。
比如现代工业革命对人性的戕害:卓别林。
而在中国,现代性始终含有“未来”、“理想”的意味。
“现代性”概念在中国代表着从社会制度、国家实力到个人生存状况、思想自由的“理想”形态,具有浓厚的价值理性色彩。
综合来看,中国的现代性,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确立了以“进步”为指向的社会文化的线性发展图式;二是确立了以西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典范的坐标。
2、“现代文学”:最早对现代文学进行关注的是胡适。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为最早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少数高校开设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
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讲授现代文学课,并出版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
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出版,他在北大开课,使现代文学成为完整学科。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最初对现代文学的界定或者是冠之以“新”,或者是用时间来划定范围。
我们现在则统称为“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并在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来学习,即思考:为何称为“新文学”;“现代文学”所讲的“现代语言”、“现代的文学形式”、“现代中国人”等如何来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通常把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做是一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
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有关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
40年代文学即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年芦 沟桥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2年 间的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 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 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心灵。 战争把国土分成了4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 陷区、上海“孤岛”。 1941年“孤岛”消失, 成为3个大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剩下2个 大区。各个区域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
一般将1917—1949称为中国现代文学,1949—当下,称 为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续与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不明确的概念) 一般包括了下述历史和文学内涵: 从历史角度审视,它的时间一般限定为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下这五十多年的历史。 从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的主体部分是以中国社会 主义时代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就其主流而言 , 是中共引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蔡元培
周作人
主要代表性作家
冰心 郁达夫 郭沫若 徐志摩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 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 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 重要地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 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 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 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 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默认45年为其卒 年),终年四十九岁。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1919年初发表《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鲁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以抒情见长的作家,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等。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和创作,真正代表了他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是那些以“冲淡平和”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
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穆时英因其独特的创作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茅盾在他的系列小说中胜利塑造了吴荪甫等众多民族本钱家形象。
巴金早期的小说总是满怀激情地吟唱青春赞歌,他的小说《家》中成功塑造了大家庭的叛徒觉慧和多余人觉新两大青年形象。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的小说以“京味”和“幽默”著称,善于从文化批判的视角去审视笔下的市民世界,代表作《骆驼祥子》、《月牙儿》等。
沈从文是京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以营造唯美的湘西世界而著称,长篇小说《边城》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兽性的人生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1.时间范围的简单界定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之间的32年的文学2.主要特征(一)内容方面1、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逐步得到了确立。
2、普通人的情感得到了高度重视。
(二)形式方面开放、自由、通俗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简答:什么是推动与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何根本性因素激发与规约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纷繁复杂现象与诸种创作方法更迭、流派纷呈重组?(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古人对人的发现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种或多种人的观念,人的声音的对话、交流、对抗、激荡与交融二、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现代文学的先声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近代文学。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不可能出现突变。
文学的变革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时期的文学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成就。
变革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总的特点。
第二节文学观念变革在戊戌维新前后,我国文坛兴起了启蒙文学的潮流。
在这股文学潮流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启蒙文学家努力地从封建正统文学观念中挣脱出来,他们汲取了一些西方的文学观念(主要是人道主义)。
在文学上,同时出现了对封建正统文学(主要是拟古派诗和桐城派文)进行改革的呼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
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
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
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
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诗文的改革话剧的输入小说地位的提高翻译的盛行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文学革命的背景“五四”文学革命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现代文学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帮助三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上册语文课本中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知识,本文将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代表作品及其特点展开阐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以来,以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为主体的文学作品。
与古代文学相比,中国现代文学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现象,描绘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人生困惑以及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是《红岩》,它由罗广斌所著,以描写重庆抗战斗争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情怀和英勇精神,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社会意义。
2.散文《散文精选》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本散文读本,其中包含了一些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
例如《童年的小屋》通过描写亲情和家庭温暖的场景,让读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3.诗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一首尤为著名的是郭沫若的《七律·长征》,通过描写红军长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1.时代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关注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思想表达都与当时的社会现象息息相关。
2.真实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多数基于真实的社会事实和个人经历,力求真实地反映当代社会和人类精神状态。
3.艺术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和独特性,注重对语言的精细塑造和锤炼,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四、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三年级学生可以加深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精神状态的理解。
同时,他们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三年级学生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状态。
现代文学大一上知识点
现代文学大一上知识点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在大一上学期,学生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现代文学的知识点,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论述。
一、现代文学的背景现代文学产生于欧洲20世纪初,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政治变革、科技进步等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五四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现代文学的特征1. 主体性强:现代文学注重个人的表达和感受,作品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
这与传统文学相比,更加突出了个人主体性的特点。
2. 现实主义:现代文学追求真实、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命运。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矛盾。
3. 独立性:现代文学追求独创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风格的塑造和表达。
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体和艺术手法,而是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4. 主题多样化:现代文学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个人人生的追求、社会现象的批判、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作家们通过多样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三、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1.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旧中国的种种弊病,对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 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和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戏剧,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诗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3. 茅盾:茅盾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
代表作有《子夜》、《春蚕》等。
四、现代文学的流派和作品1. 朦胧派:朦胧派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席慕蓉、北岛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梦幻、神秘、模糊的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充满了哲理意味。
2. 都市小说:都市小说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城市为背景,描绘了都市人的生活和困境。
代表作家有王安忆、柴静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当代都市人的矛盾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1.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当然是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这是最根本的。
3.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描写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4.对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及发展等。
6.(“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类的目标。
7.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
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而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
8.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9.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革命性)。
这是继由五四发现人的(个人性)、(社会性)再向另一端推进的结果。
10.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观念一贯看重人的(社会性),看重(社会群体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这使受西方个性主义思想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人”的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个性主义人学观,五四人学观始终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
因此,关注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为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不幸命运与被压迫地位呼喊,这曾是五四“人”的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中,从希腊文学到19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被译介到中国,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位代表性人物,即(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况
▪ 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1927——1937 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 ▪ 1937——1949 战争时期的文学
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队伍重新组合,文学性质有了新的因素,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和收 获。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文学也逐渐向革命靠拢,文学开始政治化 倾向,同时,经过第一个十年的探索,新文学创作在这个时期开始繁荣, 出现了后来被奉为经典的作品。
▪ 左翼作家
丁玲
柔石
萧红
艾青
人文主义作家
茅盾 代表作《子夜》
老舍
巴金
代表作《骆驼祥子》 代表作《家》
▪ 2、追求文学史诗性效果,即表现大的历史过程和对英雄 人物崇高品格的歌颂,是文学风貌又一大特点。
▪ 3、十七年文学人物的阶级属性明确,人物性格单纯化, 大量作品直接地把社会阶级分析的理论结论作为人物描写 现成的规范,阶级规定性成为人物行动的依据,按照阶级 地位和分类去写各种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表现人物关系。
《龙须沟》
文革文学:样板戏的时代
• 自“文革”开始到72年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 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 “革命样板戏”的正式命名是发表于1966年12月26日《人 民日报》的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 章,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 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 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个 “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 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 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积极性,努力 实现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 的设想。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它与传统文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和成就如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 文学观念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的首要特点就是文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文学中,文学被视为附属道德和教化的工具,而现代文学则强调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倡文学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文学创作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2. 文学形式的革新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新文学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文学语言更加贴近生活。
此外,现代文学还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多种表现手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3. 文学内容的更新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生活;另一方面,文学也开始关注个体命运,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现代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4. 文学群体的崛起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群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等。
这些文学群体有着共同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1. 诗歌中国现代文学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新月派、象征派、九叶诗派等诗歌流派,各有特色,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内涵。
其中,郭沫若的《女神》、胡适的《尝试集》、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等,都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2. 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
此外,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都是现代小说的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要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1、从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开始发生的文学,叫做“中国现代文学”。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7年的文学,称为“近代文学“。
2、1895年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达到了高潮。
他们提出了许多文学改良主张,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新文体”、“小说界革命”以及“白话文运动”等。
3、真正极力主张采用白话文的是裘廷梁,他是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1898年他在《苏报》上发表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竖起“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大旗,正式揭开了20世纪文言和白话之争的序幕。
4、1915.9.15,陈独秀《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思想”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5、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绉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
6、1918年,胡适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进一步阐述他对于建设新文学的意见,并把《文学改良诌议》中的“八事”总结为四条:(1)要有话说,方才说话;(2)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3)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4)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7、刘半农1917年五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和刘半农还一同书写了“双簧信”。
8、周作人对文学革命发表的重要见解是提出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9、“人的文学”指的是,周作人要求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反对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认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灵”与“肉”的双重满足才是合乎人性的,作家应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
“人的文学”概括了新文学的内容阐述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对“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1)
2019《中国现代文学(一)》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发起“小说界革命”,竭力强调小说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的社会理论家是梁启超。
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
4、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的是蔡元培。
5、陈独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张出自《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6、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
7、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冯至。
8、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未名社。
被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的是沉钟社。
9、倡导“真正专心致志写情诗”的新文学社团为湖畔诗社。
10、提倡“问题小说”并创作最力的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
11、倡导“革命文学”,且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文学社团是太阳社。
12、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13、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呐喊》。
14、鲁迅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15、《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16、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7、现代最早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重大改革创新,被茅盾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是鲁迅。
18、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
19、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是叶绍钧!”20、五四时期以创作“教育小说”知名的作家是叶绍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知识1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其文学主张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属于文化复古主义。
在鲁迅和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新文学阵营的声讨下名存实亡,后于1933年《学衡》终刊。
甲寅派1925年出现的一个复古守旧的文化派别,因《甲寅》杂志复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张士钊(段琪瑞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提倡尊孔读经,主张言文分离,压制学生运动,维护封建教育,遭到新文学派的批判和打击。
现代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始传入中国。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白曙等,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蒲风。
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在诗歌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团体,也是我国第一个演出话剧(新剧)的团体,主要成员皆中国留日学生,如曾孝谷、陆镜若、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以演剧为主,先后改编排演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从思想上配合了辛亥革命,为我国戏剧界培养了一批新人。
该社于1915年解散。
太阳社1927年冬于上海成立的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是蒋光慈、钱杏邨,成员有孟超、洪灵菲、戴平万、杨邨人、殷夫、冯宪章等。
其成员皆为共产党员,社内有党组织,出版《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拓荒者》等刊物及《太阳社丛书》,并同创造社一起,致力于革命文学的倡导,1930年左联成立后,该社成员全部加入左联,该社遂自动解散。
左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领导人有鲁迅、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主要刊物有《萌芽》、《拓荒者》、《北斗》、《前哨》、《十字街头》等。
左联成立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批判资产阶级及各种反动文艺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倡文艺大众化,发展革命文艺创作,培养年轻作家,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
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是指1928年初太阳社和创造社为倡导革命文学,与鲁迅展开的一场论争,这是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围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而展开的思想论争。
通过这场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宣传,分清了阵线,明确了是非,提高了认识,加强了团结,从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为左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指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翼文艺阵营内部周扬、夏衍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与鲁迅、冯雪峰、茅盾、胡风等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之间的论争,这是左翼文艺阵营内部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展开的一场文艺思想论争。
通过论争,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团结了队伍,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proletariat)音译的缩写。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文艺工作者为避免反动派的注意而采用的译名。
普罗文学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以鲜明的革命立场,饱满的革命热情,直接表现革命斗争,热情歌颂革命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也有政治口号代替艺术描写和“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
1928年至1930年的革命文学,经过了普罗文学阶段。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是《大公报—文艺副刊》、《骆驼草》、《水星》、《文学月刊》等。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肖乾、冯文炳等。
他们的文艺追求在于“纯正的文学趣味”,其艺术视野也不限于北方的都市生活,而往往以乡下人的目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构建自己的审美天地。
他们的创作,一般与社会现实保持有一定距离,往往以相对闭塞的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着重刻划和表现人性中淳朴美好的方面,其作品多有乡野质朴之美,又颇具凝重古久之风,富含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沈从文、肖乾,代表作品《边城》、《栗子》等。
论语派:是30年代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散文流派,因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人物是林语堂,刊物除《论语》外,还有《人间世》和《宇宙风》,以刊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曾受鲁迅及左翼作家的规劝和批评,但仍坚持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新月派:是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化派别,得名于1928年3月在上海创办的《新月》月刊,其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代表人物有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等,其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及文学主张,都呈现出进步性与保守性统一并存的复杂情况,他们在文学上既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又反对三民主义文学,在创作上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其作品大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却表现出一定的美学追求,其代表作家是徐志摩。
自由人:即胡秋原,是政治上站在民族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之外的所谓“自由人”,从1931年12月到1932年上半年,胡秋原在《文化评论》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等一系列文章,既批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又批评左翼文艺运动,因而受到左翼文学的批判。
第三种人:指1932年在上海出现的以苏汶(杜衡)、施蛰存、韩侍桁等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在左翼作家反击自由人胡秋原时,以苏汶为代表的自称为“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出来为胡秋原辩护,他们标榜中立,反对文艺的功利性,鼓吹文艺可以脱离政治而自由,指责左联独霸文坛,不要真理,把作家变成煽动家,但同时他们也对民族主义文学持明确的批判态度。
他们的论点,受到鲁迅、瞿秋白、周扬、冯雪峰等左翼作家的批判。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出现的,一个由国民党政府操纵,适应国民党政权法西斯政治需要,凭借权势和金钱勉强拼凑而成的畸形的文学派别。
其代表人物潘公展、范争波、朱应鹏、王平陵、傅彦长等,大都是国民党政客、特务、军官等。
他们鼓吹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文艺”,公开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起攻击,提出以“民族意识”代替“阶级意识”,用“民族主义”来统一文艺思想,用民族主义文学统治文坛,受到左翼文艺各方面的反击。
其代表作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和万国安的《国门之战》。
文协即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8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这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和艺术家,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十个分会。
文协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作家走上前线,深入农村,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推动了抗日文艺运动的发展,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于抗战胜利的1945年10月解散。
孤岛文学是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活动,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历时4年零一个月,其间四面皆日军侵占之沦陷区,仅租界内为英法等国控制,所以成为“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开展抗日文学活动,故称之为“孤岛文学”。
七月诗派是贯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刊物而得名,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阿垅、曾卓、鲁藜、邹荻帆、彭燕郊、牛汉、冀方等一批青年诗人,其中不少成员是共产党员,他们的诗作突出了现实主义传统,政治倾向明显,与现实斗争联系紧密,诗体自由奔放,不讲究诗行和格律,常以饱满的激情充溢诗行,为当时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九叶诗派活动于40年代国统区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形成于40年代,得名于1981年《九叶集》的出版,九位诗人是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郑敏等,他们的诗作,有力地抨击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懑情绪,也表现出了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艺术上常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方法表现主题,因而显得含蓄隽永,精警深刻。
战国策派1940年前后在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带有法西斯思想色彩的反动文化派别,因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周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是聚集昆明的大学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
他们认为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从而抹杀了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区别;公开宣扬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法西斯理论;在文艺思想上,他们鼓吹“力的文化”,主张描写“强力”,提倡反理性主义,提出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为文艺创作的“三道母题”,其代表作品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蓝蝴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