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评课

胡高雪《虎门销烟》评课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以“典范人生”为文化主题。这篇课文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林则徐的凛然正气。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亮点:

一、教材把握到位,教学目标明确,达成度高。

从胡老师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她根据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合适的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体会鸦片的危害,体会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2.学习文本环境衬托、用“先….然后….再….”进行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胡老师运用抓关键词句理解、语言渲染、多媒体辅助、反复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理解了课文内容,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激情导入,披文入情,唤起情感的共鸣。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罂粟花图片及吸食鸦片图片,配以教师深情的语言,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鸦片的害处,了解了历史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找准切入点,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受到这是“伟大壮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写写,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从课文描述的场面隆重、成果大、意义重大的具体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销烟的伟大意义和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使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三、以学生朗读为主线,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使朗读和理解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本节课不论是理解课文,还是感受人物精神,都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等不同形式全方位的接触文本语言。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们兴奋心情和销烟的壮观场面,通过朗读体会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的英雄气节,学生自然产生了愤怒、激动、崇敬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老师此时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把书读好。

四、重视学法指导,突出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作为范例供学生学习

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去挖掘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胡老师本节课就巧妙地渗透了学法和写法,时机合适,效果不错。学法:1.拓展课题概括文中主要内容。2.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写法: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2.用“先….然后….再….”等关联词,进行条理叙述的方法。

不足:

1.如果能找到“销烟的壮观场面”和“人们欢庆的热闹场面”视频录像,把课文中对观看人群、销烟过程的描绘转化成活动的画面,就会对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场面的宏大,更真切地体会到老百姓欣喜若狂的心情。

2.补充林则徐销烟时内外上下的重重阻力的资料,配以课文插图中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会让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丰满。

听课反思

一、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胡老师曾经教过语文,但却是数学老师出身,即墨市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今年也以数学老师的身份积分进城。但胡老师把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学的路子、新的理念胡老师都装在心里,语文课上的有板有眼,这与她自己的认真学习、细心琢磨是分不开的。听说她每天坚持备课到深夜,自下发通知以来,她就开始认真准备,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反复修改教案,最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所以说,成

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从这堂课来看,老师引导学生既认了字,又理解了课文,还学习了很多写法,课堂效率非常高,第二课时老师完全可以拓展阅读文章、听写生字、、做做配套、进行片段练笔,如此高效这都源于老师透彻的解读教材,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一切都源于课前的精心准备。以前也听过不少课,老师没认真准备,不知讲什么,不知目标是什么。一篇课文3、4课时才讲完,费时、低效,教学成绩也不会提高。上课前请老师们仔细阅读教参,吃透教材,互相议一议,也可到网上搜搜精彩的教学设计,充分准备、胸有成竹的去上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集体智慧成就精彩课堂。

胡老师的课是四年级教研组集体打磨的结果,江锐、江俊、盛老师、李宝凤他们一起探索、研究,最终成就精彩课堂。一小语文教学的阵营里,有老当益壮、经验丰富的宫老师、盛老师、王老师;有刘华、吴艳等等骨干老师,还有一批批成长起来的新导入的老师,可以说,我们一小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富有战斗力、优秀的团队,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感700字5篇

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感700字5篇 作者用自己的眼光挑选了12个历史事件,试图向我们展示一个真正决定历史的时刻的出现,往往取决于一些不起眼的决定,下面是我收集推荐的读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感700字,欢迎阅读参考。 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感700字(一) 茨威格擅长人物传记,群星闪耀是他以人物传记的手法书写的历史特写。与其称其为历史,倒不如说是一部传奇,人类在工业发展史上的传奇。 无论是穆罕默德,列宁,菲尔德等人的成功还是拿破仑、斯科特、威尔逊的失败,都是西方探索者沿着一条既定的历史轨道,逐步发现的发掘之路。史书多歌功颂德,较之从辩证的角度称颂历史英雄,英雄的力量不可忽视,导向的作用自然也无可替代。 从新航路开辟始,人类在一条漫长的探索道路上艰苦前进。比起信息庞杂的史书,茨威格的传奇仿佛是长河中的撷英。决定历史的时刻,看似长河的历史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沾满哲理的历史故事,糅杂了世界文化史,从文明进步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史,较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进步,上层建筑占据了社会历史分析的主体,在文明的行进过程中,每一个闪光的时刻,拼凑成蔚为壮观的人类发展史,无论是东西方社会还是各个意识形态的社会形态发展,都有着闪光的意义存在。臧否人物以其思辨思维,书写历史以其叙事手段。村上春树对人生的定义是消极的:“鏖战时

好一场你死我活,回头看只不过兜到原地。”。相比较茨威格的站在历史的客观角度,写拿破仑的滑铁卢他能流传千古;而这样一个时刻的出现,也必将决定千百年的方向。就像整个大气层的电量汇聚在避雷针顶端一样,无数的历史事件集中发生在最短的时间。平日里悠悠闲闲发生的事情,都在一眨眼的功夫里相继发生,不由分说地决定着一切:决定着个人的生存与毁灭,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与灭亡,甚至决定着整个人类的进程与命运。 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 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感700字(二) 倘若艺术界出现一位天才,此人必千载不朽;倘若出现这样一个决定命运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必将影响十年乃至数百年。 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精挑细选的真实的历史故事,茨威格在书中前言中说道:“历史是真正的诗人、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它”。书中描述的事件与人物心理的真实性,作者并无根据自己的遐想加以冲淡或加强,因为历史在他从事完美塑造的那些玄妙的瞬间,是无须他人辅助的。 作为历史特写,茨威格在忠于真实和历史性的基础上,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描绘了迴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南极争夺战》当然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剧烈斗争,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更是人们与成功、失败之间的伟大斗争。 出发前,他们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因为他们坚信一定能够成功;出发时,五个人依然欢快地行进在渺无人迹的白色荒原中;雪原上的一个很小的黑点让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颤抖着可怕的念头:很可能有人经过了这里;不久,

小学语文课文《虎门销烟》

小学语文课文《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qīnchāi)大臣林则徐(xú),遵(zūn)照皇上御旨(yùzhǐ),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jiǎo)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zhān)";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hē)呵地捋(lǚ)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luó)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xiè)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hán)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jiāndū)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垂手敬听,连声称是。 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虎门销烟说课稿

虎门销烟说课稿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文章。这一课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鸦片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的起因和经过。体会林则徐与英帝国主义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书上的词语来谈谈对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看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伟大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但在教学第二段时,由于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阐述,当学生没有回答到我预料的答案时,我急于讲述,过于急躁,一段很生动的场面描写没有好好的运用,学生没有进入角色,但随后我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

虎门销烟的壮举,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在教学“响彻”一词时,引导学生运用到具体的环境中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能随口说很长的一段话,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在教学“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塑像,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这一环节时,我联系生活实际,针对当今社会走私毒品现象猖獗,一些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什么?外国商人应邀前来观看虎门销烟,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下笔就比较流畅,所以后来交流时有比较精彩的发言。

读《上下五千年》的感悟范文5篇

读《上下五千年》的感悟范文5篇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集我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儿童读物,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上下五千年》的感悟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上下五千年》的感悟范文篇一 我看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这本书是写历史文化物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子的: “五千年”,对于时空无限的茫茫宇宙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于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具体到我们个人来说,即使是能活到100岁的世纪老人,也只不过是1/50!由此看来,面对茫茫宇宙、漫漫长河,我们个人又是多么地渺小和微不足道。但这绝不能成为悲观叹息的理由,恰恰相反,而应成为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有所作为的积极动力。 正因为历史是活生生的一面镜子——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一本巨书——可以给我们知识;一座舞台——我们的先人前辈都曾在这块土地上演出过一幕幕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活剧。因此,不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了解她曾有过的强盛与辉煌、曾遭遇的屈辱与苦难,那么,“爱国”就只不过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以要认真学习一点历史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深知: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小小的权利,而走进了歧途,我们都是在同一个地球上;在同一个家园上;在同一块陆地上。为什么?我们要自相残杀?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为我们的家园——地球,做出一点贡献呢?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要携起手来,一起保卫我们的家园——地球! 读《上下五千年》的感悟范文篇二 今年寒假,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介绍了历史上许许多多值得我敬佩的人,真是数不胜数,其中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一位。 秦始皇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却是我国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皇帝之一。是他平熄了叛乱兼并了国土统一了中国;是他为了交通方便统一了马车轮子的距离;是他为了经济发展统一了货币和计量单位;是他为了抵御外族侵略修筑了万里长城……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我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我为自己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骄傲! 看看古人为了给我们后人能够留下珍贵的财富,而抒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篇章。我们后人只有做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祖先! 现在,我们还小,但我们一定要打好学习,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抒写更辉煌地历史奠定基础。记得我在去青山教育基地的时侯,有一次上陶艺课,我很认真地看完老师做示范,便急不可待地拿起泥巴放在模具上,打开电开关,泥巴根本不听我指挥像飞碟一样飞了出去,几次下来,我的脸上、手上、身上全是泥水,可我依然未做出任何成品。但我并不恢心,经过我多次努力,终于一个泥碗做好了。没想到后来老师还把泥碗当成了展示品呢! 我相信,任何事情对于我们,只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只要拥有恒心,百折不挠,就一定会成功! 读《上下五千年》的感悟范文篇三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在广阔的华夏土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传承着一段叹为观止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五四爱国运动”,它不限于历史事件,广泛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化、军事、艺术等领域,拥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史为镜,可知兴衰,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正是从历史兴衰中汲取经验,并不断地自省与变革,才能够傲立于世界的东方。

小学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人教版

课题7虎门销烟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⑴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注意积累词汇。 ⑵欣赏词句,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⑶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⑷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⑷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教学重难点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三、练习巩固 1、简要介绍一百多年前 中国在清政府统治下饱受 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 3、板书课题。 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 握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词,重点读 准翘舌音、后鼻音。 (3)解释词义,了解词 语掌握情况。 (5)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 内容。 描红, 2、学生交流自己在 课外收集到的有关 林则徐以及虎门销 烟的背景资料。 1、选择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 生字。(2)画出不 懂意思的词语,想 象它们在句子中的 意思,并标出自己 不理解的地方。 (3)说说这篇课文 主要讲了一个什么 故事。 鸦片欺侮盐巴 历史 由字到词 再到句子 和段落,一 步步解决 朗读中可 能出现的 问题,符合 循序渐进 的规律。

虎门销烟伟大壮举 装点顿时销毁嚣张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作业设计抄写生字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课文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 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 来说明。 (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 烟是“伟大壮举”,“壮” 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为 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一次 “伟大壮举”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 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 别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 的词语读好。 3、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1)指导自学第三、四、 五自然段,概括地说一说这 部分主要讲什么? 读读文章的第一、 第六自然段,首尾 联系,理解“值得 纪念”是不同寻常 的意思,“伟大壮 举”是指伟大的举 动) (雄壮、气势盛大) (2)读后交流。这 一段以销烟前场面 的隆重、壮观体现 了事件之“壮”。① 前来观看的人多而 广,“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宽阔 的海滩挤得“水泄 不通”;除了百姓还 有文武官员、外国 商人。②隆重,虎 创设情境, 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刘昱,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首先第一点,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是教材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在通过对教材分析之后,我从三个维度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4、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以及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战争爆发的经过以及签订条约的内容,并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要远离毒品的法制观念,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知道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以及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和突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我定为: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 重点:《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虎门销烟》评课稿

《虎门销烟》评课稿 课文介绍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全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邵老师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有以下优点: 一、披情入文,察寻“壮举” 上课伊始,教师满含激情引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169年前那段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历史。”学生齐读课题。虎门销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它究竟是个怎样 的事件呢?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并板书:伟大壮举。针对最后一节中“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也可由教师补充: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向中国大量走私,仅1835年,就向中国走私鸦片35445箱,约1800000千克,中国吸食鸦片人数约200万。让学生们认识到外国商人在中国贩卖鸦片,实在是“肆无忌惮”、实在是“无法无天”。而虎门销烟就像一记耳光抽在他们的脸上、就像一声巨雷炸在他们的头上。从而指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读好最后一节。 二、读中想象,体悟“壮情”

伴随着学生的交流,邵老师让学生透过课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指导朗读。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凭借朗读让师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销烟经过。在阅读交流中,“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等词语必然会跃入孩子们的眼帘,在抓住词语品读时,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仔细观察林则徐的神态,从民工郑重的表情、严整的军容中想象:“在雄壮的礼炮声中,林则徐健步登上礼台,一声令下,一群群健壮的民工开始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他们先……再……然后……顿时……这样的场面何其壮观!”在教师的话语引导下,课文中的插图不再静止,它仿佛一幅幅跳跃的画面,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因此学生在朗读时,也就自然地读出了那种激昂的“豪壮”气势。第四自然段描绘述了“老百姓对销烟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教学参考书语)。透过字面,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前者,但对于后者理解则相当吃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在欢呼的人群中,有沾染鸦片成瘾的年轻人,他们会说_____;有深受鸦片毒害的家人,他们会说______;有正直义愤的读书人,他们会说_____……”在此想象的基础

虎门销烟评课

虎门销烟评课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胡高雪《虎门销烟》评课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以“典范人生”为文化主题。这篇课文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林则徐的凛然正气。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亮点: 一、教材把握到位,教学目标明确,达成度高。 从胡老师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她根据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合适的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体会鸦片的危害,体会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2.学习文本环境衬托、用“先….然后….再….”进行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胡老师运用抓关键词句理解、语言渲染、多媒体辅助、反复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理解了课文内容,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激情导入,披文入情,唤起情感的共鸣。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罂粟花图片及吸食鸦片图片,配以教师深情的语言,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鸦片的害处,了解了历史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找准切入点,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受到这是“伟大壮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写写,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从课文描述的场面隆重、成果大、意义重大的具体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销烟的伟大意义和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使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三、以学生朗读为主线,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使朗读和理解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本节课不论是理解课文,还是感受人物精神,都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等不同形式全方位的接触文本语言。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们兴奋心情和销烟的壮观场面,通过朗读体会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的英雄气节,学生自然产生了愤怒、激动、崇敬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老师此时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把书读好。 四、重视学法指导,突出能力培养。

红色经典读后感

纪念我心中的英雄刘胡兰 学校:日照街道四小班级:五年级二班指导老师:李冬梅 姓名:葛一力通联地址: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四小最近我读了一本英雄人物故事书《刘胡兰》,看完《刘胡兰》这本书后,刘胡兰的高大形象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刘胡兰这个响亮的名字,这位英雄的事迹,强烈的爱国之心让我为之震撼。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1946年,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举办的“妇女干部培训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后,就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工作,并成为了中央候补党员。 1947年的1月12日,敌人突袭云周西村,封锁了村子的所有出口,将村民们集中在大庙前。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不幸被捕。敌人在抓捕过程中,残忍地想要打上来保护刘胡兰的村民。刘胡兰看见后,怒喝:“不要打他们,我自己走”。敌军军官从叛徒嘴里得知刘胡兰是共产党员、区干部,就让她供出更多的情报,而刘胡兰不为所动,毫不屈服。敌人就当着她的面用铡刀铡死了六位同志。刘胡兰大怒,说道:“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是死也不会说的,共产党是杀不尽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快到了!”说完,刘胡兰昂首挺胸地走向铡刀,面不改色的就义了。当读到这里时,我想,如果我面临这种情况,我一定会害怕的,可是刘胡兰没有,她面对敌人临危不惧,如此大的勇气,让我由衷的敬佩,我决心要像刘胡兰学习

做一个不怕困难、英勇不屈,将来做一个坚强的人。那时,她还不满十五岁。毛主席曾经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她短暂一生的精辟概括。 在革命战争年代,像刘胡兰这样的革命英雄不计其数。那些有名无名的革命烈士们,在被敌人逮捕后宁死不屈,至死也不会改变他们的革命信仰,他们为革命,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将名垂千古。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做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着想的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国家建设的更美好、更强大。

《虎门销烟》说课稿

《虎门销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的关键词是“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第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的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地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地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二、说学生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不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地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 三、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销烟的的方法、顺序。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

拒毒品的意识。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壮观场面及销烟过程。 2.明白: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五、说教法、学法 1.运用勾画法找文中重点动词。 2.观看图片,体会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3.感情朗读体会销烟经过的壮观,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4.利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这一写作方法,进行实践学习。 六、说过程 (一)了解鸦片、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于事件离学生年代久远,出示图片,进行解说,创设情境,可以了解此次销烟的背景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当时在受欺侮。 (二)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事件重大。 1.(出示图片,说图找相关段落)品读第2自然段,在明白的地方做批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 2.交流:(壮观、隆重) 为什么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格外美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赶来观看?(关心此事、禁烟愿望强烈)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2篇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2篇 Reflection on teaching destructed opium in H umen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2、篇章2:《虎门销烟》教学案例反思 篇章1:《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是一直充满激情的去上课的, 孩子们的朗读也很有水准,整堂课的氛围一直不错,对于文本细 节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虎门销烟》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历 史事件离学生们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 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回到当时的场景中,让学生 能够深切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假 设孩子们和广州老百姓一起,作为销烟的见证者,一起观看销烟,

效果不错,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但还是有些遗憾产生的。 我想,如果没有前期铺垫,学生们是不会很快入境,但是,大量的铺垫的话,30分钟又远远不够。最后我决定重点放在销烟 时和销烟后去讲,前边两段选择回忆导入。可这样一来,整篇文 章便有些断开的感觉,衔接的不是很好,影响了文本的整体效果。显得过渡不自然。一堂课应该是一个整体。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 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紧凑而一体。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过渡。生涩的过渡会割裂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过渡一定要自然,要做到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让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另外我对课堂的预设不够。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冷场了一下, 虽然我用了一句话:“看,你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了。”掩饰过去,但自己知道,孩子是因为理解的不到位才没有回答出来的。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课堂的生成性是很大的。因此教 案当中必须对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表现做多种预设。这样才能够 保证遇到特殊情况或是偶发事件能够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还有,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忽 视的一部分。好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评价语 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 到细、准、精。要做到因材施评。只要有了针对性,评价的多样 化自然就有了。

读《守望》有感

读《守望》有感 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有人会犹豫不决,有人会勇往直前,有 人会断然放弃,有人会选择逃避……而我们该怎么选择呢?在读《守望》中《逃避》这篇文章时,我突然有了决定。 林林为了不想打扫乱成一团的教室,选择了逃避。可当她再 一次回到教室,看见一尘不染的教室时,她有一种做错事的感觉。最后,她撒了一个谎来安抚自己的良心,可是,林林真的可以欺 骗自己的心吗? 我沉思着,我们每一个“逃避”背后是否都要一个“谎言” 来圆呢?如果不是,那我们“逃避”什么呢?“逃避”后如何面 对亲人、朋友呢?如果是,你的良心可以平静吗?长久下去,你 不怕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圆这一个谎,你不怕整天生活在谎言中完 全有可能迷失自己呢? 爸爸一直喜欢听台湾歌手郑智化的一首《水手》,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 还有梦。”爸爸告诉我,郑智化是残疾人,可他却选择勇敢面对 生活,甚至还用他的歌声,他的勇气,他的坚强影响了许多人。 今天,和爸爸一起聆听这首歌依然感觉那么鼓舞人心。诺贝尔面 对困难、危险没有“逃避”,他发明了火药;林则徐面对鸦片没 有逃避,才有了“虎门销烟”的壮举;刘璇面对年龄、伤病压力 没有“逃避”,她获得了奥运冠军……人类的奇迹也都是在没有

“逃避”中诞生的。 选择“逃避”的失败者也不在少数。我一个阿姨的儿子,他 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就接到了去偏远山区支教的任务。可是, 他怕那边条件差,生活苦,所以选择“逃避”了。可是当代他去 支教的那位大学生回来后,他发现那位大学生有了那边的历练后,在工作中更勤奋了,做事也考虑得更周全了,社会对他更认可了,一所名校高薪聘请他去,一个月能挣几万块钱。而阿姨家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只想要安逸生活,逃避困难的大学生现在还在家里无 所事事。这正如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的那样:“平静 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选择“逃避”,也许你将一生碌碌无为,反之,也许我们可 以获得机会,我们可以增强意志,我们可以创造奇迹……就好像 现在,我写下一篇读后感,我经历了一次读书的思考,享受了一 次心灵的洗礼,我给自己制造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我也相信我的 明天会更好。

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理念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从教材内容与地位、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教材的内容与地位:1.本课是教材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的开篇章。2.鸦片战争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了解虎门硝烟和《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分析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认识英国借口虎门硝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他们由现象到本质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情感。

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强中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一致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透露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时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反观此时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封建专制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所以中国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让学生明白,强大战胜弱小是历史规律,先进生产力,打败落后的生产力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将鸦片战争的原因作为重点。但是学生对于世界历史处于未知状态,因此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其中《南京条约》是危害最大的,所以作为了重点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学生难以理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因此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又对学情进行了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虎门销烟优秀评课稿

《虎门销烟》评课稿 《虎门销烟》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武老师教这一课时,有如下亮点: 1、激情洋溢,进入情境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武老师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发挥主动性,学会学习 本课其中的一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体会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去读书,找到有关“壮”的语句,再去读,武老师也从中鼓励学生,如“你真会读书,抓住了重点词来看出人多!” 3、联系生活,感情升华 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武老师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

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和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和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是学生们也许是有话不知如何说,当学生说到自己的感想时,武老师又不善于去引导、总结,因此造成在这一环节上有些浪费时间。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创设问题情景:“鼠首和兔首为何流入国外”,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相比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

继续和扩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仪,将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变化及两次鸦片战争比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并加深印象。最后配以课堂习题检测加以巩固,效果很好。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心得体会-鸦片战争观后感 精品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一鸦片战争观后感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是很揪心。 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 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 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 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 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是挺精的。 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 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 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 割土地无疑是要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命。 但是琦善还是向英军赐和赔款不说还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这让我想到关天培将军所说的那句话牙齿乃骨骼所生,肤发乃血肉之表,血肉骨骼捷受之于父母,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了他人,最后只能变得血肉模糊吗。

虎门销烟

8、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综合性学习,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银铃话吧——我知道的英雄人物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虎门销烟》,认识了一位英雄人物——林则徐。你还知道哪些英雄,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二、复习导入 1、总结话吧:越是危难时刻,越能见出英雄本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虎门销烟》,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课文中是怎么形容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壮有三种解释。出示:A.强壮;B.伟大、有气魄;C.增加勇气或力量。 请同学们选出最准确的答案。谁能说一说伟大壮举是什么意思? 二、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作者说虎门销烟是一伟大壮举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一)自学时间 目标展示: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能表现“壮”,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这些语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二)汇报交流。 1、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第二段。 (1)第一句:平常的虎门寨就很美丽壮观。而今天则显得分外“壮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心情。(课件)原来作者描写虎门寨壮丽的景色是为了衬托人们期待和激动的心情。 (2)第二句:出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你是如何感受到它是伟大壮举?(水泄不通,理解,泄,溢出。连水都流不出来,形容人多。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当时人山人海的场面吗?) 还有其他同学也找了这一句吗?你们又从哪里感受到当时的壮观景象呢?

(各地、闻讯而来、挤、宽阔的海滩)(两个人朗读、齐读) (3)第三句:出示,除了人多,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场面的壮观? (彩旗林立、身着朝服、外国人到场说明了什么) 总结:人多,彩旗多、官员多、外国人也到场,说明场面壮观,从而让我们感觉受到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 引读:如果给你配乐,你觉得第二小节应当搭配什么样节奏的音乐?为什么? 生:节奏快一些的音乐,因为人们的心情很轻松,大家兴致勃勃。 生:紧张的音乐,因为害人的鸦片终于要销毁了,不能出任何差错啊! 师:语文,是感性的。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不同,体会各有千秋。试着读出你自己的节奏。(生练读——请一生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还有哪里能让我们感受到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 出示“午后二时许……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学生自读)—— 在这一段中,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理解“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闭上眼睛,想一想很多门礼炮一齐鸣放的场景,有什么感觉? “沸腾”这个词语是不是很熟悉?还记得江主席乘坐的专机降落时人们沸腾的场面吗?还记得天安门广场上鲜花与彩灯浑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的沸腾场景吗?现在你能读出当时的壮观了吗? 其他同学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说明虎门销烟是令全世界都震惊的事情。这也说明它是一个伟大壮举。 师:是啊,这是一个让历史铭记的声音,一个让世界记住的时刻。能读出你心中的旋律吗? 【硝烟的过程】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销烟的过程很详细。 师: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能体现它是伟大壮举呢? 生:只见一群……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师:你真会查找信息,能领着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吗?(出示句子)作者是怎么把销烟的过程写清楚的呢?在这句话中找一找,看看销烟的过程分为哪些步骤。用笔圈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