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评课
《虎门销烟》教案和教学反思
含山县前进小学2012~2013学年度(上)语文示范课《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执教人:张虹执教学校:东关前进小学执教时间:2012.9.277、虎门销烟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图画、投影。
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导语:同学们,在一百六十八年前,发生了一件长中国人民志气,灭洋人威风的历史事件,那就是——虎门销烟。
(板书课题)2、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可能是一些点位上的答案,如百姓十分兴奋,对销烟很拥护;销烟的步骤;销烟的意义等。
)3、再让学生将这些点位上的知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二、直奔主题,提纲挈领1、课文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是怎么评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并勾画出来。
2、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勾画。
3、生读,出示“这一壮举,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4、质疑:孩子们真会读书!针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称这是“壮举”?为什么说“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过渡:问题提得真好!这个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
三、细读品味,探究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1、请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去勾画语句,寻找问题答案。
(学习小组内交流)。
2、自读自悟,小组交流3、汇报交流。
刚才孩子们读得认真,说得精彩。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是“壮举”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学习成果。
要求:生先读相关语句,再谈体会。
(1)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
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评课稿《虎门销烟》评课稿1课文介绍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
王素霞老师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感悟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
有以下优点:一、大量补充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
针对最后一节中“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也可由教师补充: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向中国大量走私,仅1835年,就向中国走私鸦片35445箱,约1800000千克,中国吸食鸦片人数约200万。
让学生们认识到外国商人在中国贩卖鸦片,实在是“肆无忌惮”、实在是“无法无天”。
而虎门销烟就像一记耳光抽在他们的脸上、就像一声巨雷炸在他们的头上。
从而指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读好最后一节。
三、以“爱国”为切入点,读了另外四篇课外文章,突出了语文主题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课内阅读量。
《虎门销烟》评课稿2《虎门销烟》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黄世兰老师教这一课时,有如下亮点:1、激情洋溢,进入情境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黄老师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发挥主动性,学会学习本课其中的一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体会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去读书,找到有关“壮”的语句,再去读,黄世兰老师也从中鼓励学生,如“你真会读书,抓住了重点词来看出人多!”3、联系生活,感情升华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黄老师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和他的。
虎门销烟评课稿
虎门销烟评课稿篇一:《虎门销烟》说课稿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虎门销烟》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一共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
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很好地渲染了当时欢快激动的场面,从侧面反映了,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个壮举,真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御外侮的精神,同时,也通过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让他们要明白:虎门销烟》说课稿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虎门销烟》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一共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
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很好地渲染了当时欢快激动的场面,从侧面反映了,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个壮举,真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_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2、了解鸦片销毁的经过,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教学重点:理解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练写表达动作的句子。
教学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万恶之首----鸦片,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以下内容:1、展示图片(鸦片的危害。
)想一想: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提示:看了图片,我想说------------------------。
)2、小结:同学们,民族英雄林则徐听了你们的想法,一定会倍感欣慰,因为他就是抵抗鸦片的先锋力量,早在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就掀起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虎门销烟。
(板书:虎门销烟)二、自读课文,感悟销烟1、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一两个词语来说明虎门销烟是怎样的事件?(板书:壮举)2、壮字的理解,展示:“壮”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A、健壮有力。
B、伟大,有气魄,气势盛大。
C、增加勇气或力量。
你认为“壮举”的“壮”的意思应该选择()。
3、这是词典中的意思,轻声朗读2、3、5、6节,你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虎门销烟是壮举呢?划出关键的词句。
↗人多而广板书:→仪式隆重壮举→销烟过程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数量众多↘意义深远三、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1、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民工销烟的句子,划出关键动词。
2、多媒体展示:撒盐巴--------抛鸦片---------倒生石灰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先-------------再-------------然后---------------3、这里作者用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几个动作连贯起来,组成了一段通顺的话,同学们,你能做到吗?(1)师做表演,生表达。
(2)生做表演,生表达。
4、旋转上升,挑战难度。
虎门销烟说课及反思
《虎门销烟》第二课时说课稿党武中心完小李文云一、说教材《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讲述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过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真正领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意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昂扬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四、说教法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五、说教学过程1、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引出1、6自然段,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说说。
随后向学生发问: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虎门销烟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值得纪念伟大壮举2、接下来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紧扣“壮”引导学生去体会虎门销烟之壮。
3、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学生能感受到虎门的人多,从“水泄不通”可以体会出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表示人多的词语。
老百姓、文武百官、外国商人他们的到来分别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虎门销烟的关心,朝廷对禁烟的重视,以及想打击外国商人嚣张气焰的决心。
《虎门销烟》教学实录及反思
引导学生理解虎门销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80%
销烟过程
详细介绍虎门销烟的步骤和具体 操作。
100%
历史背景
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社会状况, 以及鸦片对当时社会的危害。
80%
意义与影响
分析虎门销烟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
内容特点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提高自己的专 业素养。
提升教学技能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参加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学习借鉴他人 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创新教学方法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 高教学效果。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05
教师自我评估与提升
教师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评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包括学生对《 虎门销烟》一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方法有效性
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 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氛围营造
评估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是否良好,是否能够让学 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教学有效辅助了课堂教学 ,特别是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
观地理解了历史件。
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环节较多,有效激发了学 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课 堂参与度。
个别指导
针对部分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教 师进行了有效的个别指导,帮助他 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调整建议
增加背景资料
在讲授虎门销烟之前,可以增加 一些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
虎门销烟-评课
《虎门销烟》评课稿城关第一小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介绍了清朝末年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在林则徐的带领下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
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
全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赵转周老师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
有以下优点:一、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寻“壮举”。
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学习课文时,赵转周老师紧紧围绕“壮”,找一找哪些词句能表现“壮”,将这些词句画下来。
再读一读,把你读懂的内容批到书上。
学生先自主尝试,再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启发点拨。
学生从销烟前的场面、销烟的经过中体会到了虎门销烟的壮情。
二、感悟和指导朗读结合——读中想象,悟“壮情”上课伊始,赵转周老师满含激情引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169年前那段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历史。
”学生齐读课题。
虎门销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它究竟是个怎样的事件呢?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并板书:伟大壮举。
针对最后一节中“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也可由教师补充: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向中国大量走私,仅1835年,就向中国走私鸦片35445箱,约千克,中国吸食鸦片人数约200万。
让学生们认识到外国商人在中国贩卖鸦片,实在是“肆无忌惮”、实在是“无法无天”。
而虎门销烟就像一记耳光抽在他们的脸上、就像一声巨雷炸在他们的头上。
伴随着学生的交流,让学生透过课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指导朗读。
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凭借朗读让师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 样?
交流。(指名答) 2、自读课文 三、逐段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答)请 6 位同 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请仔细 听清楚他们的朗读有没有错误。 (师生评议,纠正错误的朗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 。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
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我们班有 21 个学生,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基础较
学生学习能 薄弱。对于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这加大了课
力分析 文理解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我国
的社会时代背景。
教学策略选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
择与设计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我
们这里有一些他们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你认识的就
说一下他的名字。 2、提问:有谁知道他的一些事吗? 3、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林则徐做过的一件了不
起的事——虎门销烟。 4、介绍虎门的位置及鸦片的危害。 (查字典理解“销烟”的意思。) 5、读了课题后,你现在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一起来听课文录音,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的日子()的工人挤得()
装点得()()盐巴()的气味
()的海滩()池内()的大海
2、判断搭配是否恰当。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虎门销烟教研点评稿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虎门销烟教研点评稿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单元标题为“屈辱与抗争”。
此单元的目标为:初步了解我国近代历史上屡遭列强侵略得史实,初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知道近代我国人民反抗侵略反对压迫得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体会中华民族得爱国传统,激发对爱国志士得敬佩之情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志向。
分为4课。
今天奚岚老师执教的是第9课《虎门销烟》,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知道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认识近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并体会到林则徐所领导的虎门销烟是爱国之壮举,大长中国人民之志气。
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对近代史的了解学生还处于一个真空状态。
因此,课前,老师与学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上网或通过查阅书籍、资料等方法简单了解罂粟的用途、虎门销烟的经过等,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的制订在教学中,奚老师参考教参中的目标,并根据自己设计的课时,拟订的教学目标为:1. 知道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认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
2.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感受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屈辱,初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 体会林则徐所领导的虎门销烟是爱国之壮举,大长中国人民之志气。
4. 知道在鸦片战争期间,我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与侵略者进行的抗争。
5. 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来领悟道理的方法。
三、课时目标的制定:1. 知道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认识近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
2. 体会林则徐所领导的虎门销烟是爱国之壮举,大长中国人民之志气。
3. 用合作分析资料的方法,初步激发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环节落实的相关教学目标有了这些基础,我在设计本教时的过程中,将教学活动分为六个活动板块,分为两教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到活动三。
活动一:不堪回首——鸦片的毒害。
1、以罂粟花的美丽图片引入,进行一系列相关图片的切换和相应内容的解说,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让学生初识鸦片。
虎门销烟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虎门销烟》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一共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
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很好地渲染了当时欢快激动的场面,从侧面反映了,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个壮举,真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御外侮的精神,同时,也通过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让他们要明白:拒绝毒品,珍爱生命!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片段,并用“先??再??然后??”造句;○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是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能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与反思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虎门销烟的背景及原因2.虎门销烟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投影幻灯片或展示相关图片,向学生介绍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与讨论教师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及原因,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虎门销烟是什么事件?它发生在哪个时期? - 为什么虎门销烟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 虎门销烟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相关的历史案例,与学生一起分析虎门销烟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文章或文献,让学生进行独立研读和讨论。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虎门销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要求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关于虎门销烟的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报告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 通过本次教学,你对虎门销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你觉得自己在小组讨论和研究中发挥了哪些优势? -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如何改进你的研究和报告?四、教学评价1.学生小组研究报告的内容完整性和准确性。
2.学生在课堂展示和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学生在反思中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环节的引发学生兴趣,讲解与讨论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分析的归纳总结和小组活动的合作研究等。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本教学设计缺乏实践环节,可以考虑加入虎门销烟相关地点参观或实地调研,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受历史的真实性。
四年级上册语文《虎门销烟》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虎门销烟》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虎门销烟》课堂实录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次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育同学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主要经过。
难点:懂得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预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挂图,这幅图上的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简介林那么徐。
2、板题、解题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鸦片的危害,理解“销烟”。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生字词。
出示,指名领读师生提示留意:寨渣〔翘舌音〕轰〔后鼻音〕讯盐斤〔前鼻音〕2、出示争论:〔1〕“喝啊,叫啊”的“啊”读轻声;“身着朝服”中的“着”读“”,“朝”读“”“倒下去”的“倒”读“”“格外”的“分”读“”“一担担”的“担”读“”;“应邀”的“应”读“”〔2〕长句子的朗读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考虑: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怎样?四、质疑,适时解答局部疑问五、指导写字1、“讯、轰、侮”按笔顺描红2、“寨、轰、抛”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范写3、同学描红、临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次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育同学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教具预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讲讲课文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1、〔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知我们什么?〔3〕什么样的日子“值得纪念”。
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阅读
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阅读《虎门销烟》课堂实录1教学要求一、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熟悉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育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主要通过。
难点:知道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进程一、揭露课题1、出示挂图,这幅图上的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简介林则徐。
2、板题、解题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鸦片的危害,理解“销烟”。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
出示,指名领读师生提示注意:寨渣(翘舌音)轰(后鼻音)讯盐斤(前鼻音)2、出示讨论:(1)“喝啊,叫啊”的“啊”读轻声;“身着朝服”中的“着”读“”,“朝”读“”“倒下去”的“倒”读“”“额外”的“分”读“”“一担担”的“担”读“”;“应邀”的“应”读“”(2)长句子的朗读礼台下,| 一侧| 是身着朝服的| 文武官员,| 另一侧| 是应邀前来观看的| 外国商人。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考虑: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址?大致经过如何?四、质疑,适时解答局部疑问五、指导写字1、“讯、轰、侮”按笔顺描红2、“寨、轰、抛”结构要均匀,笔画要紧凑,范写3、学生描红、临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温习检查讲讲课文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1、(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知咱们什么?(3)什么样的日子“值得纪念”。
全国中小学教案评比《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林则徐的禁烟壮举。
2. 通过分析虎门销烟事件,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虎门销烟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 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的禁烟令及执行情况。
3. 虎门销烟的意义:民族尊严的捍卫,国家主权的维护。
4. 林则徐的形象:英勇、智慧、忠诚、担当。
5. 虎门销烟的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爱国主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意义及林则徐的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虎门销烟事件背后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林则徐的禁烟壮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虎门销烟事件对当代的启示。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虎门销烟的历史氛围。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等相关教材。
2. 课件:虎门销烟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虎门销烟相关模型、图片等。
4. 参考资料:关于虎门销烟的历史文献、论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虎门销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背景: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
3. 分析过程:详细讲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强调林则徐的禁烟令及执行情况。
4. 讨论意义:组织学生讨论虎门销烟事件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5. 案例分析:分析林则徐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他的英勇、智慧、忠诚和担当。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全国中小学教案评比《虎门销烟》
②仪式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教学重难点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虽然本文仅仅是个内容较简单,但这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丰富了,是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我注意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用“先……再……然后……”复述故事和说话、理解“礼炮轰鸣”“群情沸腾”等词语……等等,另一方面,我更加注重教学时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熏陶,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耻辱,了解一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在全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以“读”为主,讲读结合,结合录象片段,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在这个情景中体会到那种中国人的自豪,从而达到以看促感、从读中悟的效果。最后,再将学生的思想感情从对林则徐的敬佩提升到对祖国的热爱。此外,还可以借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形成拒绝毒品的意识。
小结:这些花虽然有着美丽娇艳的外表,但它们的果实却能制成一种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毒品,那就是鸦片,俗称大烟。
2、1839年6月3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与鸦片有关的重大事件,那就是——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人物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说。(理解“销烟”:销毁鸦片)
三、精读课文,了解销烟经过
(一)讲读六自然段。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如果从课文中找一个词语来说明这一事件,你觉得那个词最合适?(板书:伟大壮举)。
【苏教版】2019三年级下语文17《虎门销烟》优质教学设计、反思
第17课虎门销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销、沸、盐、缴、毁、彻、咆、哮、欺、侮”等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历、史、值、宽、阔、搭、官、斤、沉”等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虎门销烟资料、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影片倒入,激发兴趣。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我们观看了《鸦片战争》,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
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论。
)2.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自由发言,说出理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3.你们了解林则徐吗?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1838年他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并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禁烟。
12月,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次年3月到广州查禁鸦片,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近两万箱,在虎门当众销毁。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
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
10月林则徐被革职,不久被发配x 疆,垦辟农田。
1849年因病返籍。
1850年受任钦差大臣,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1839年6月3日的一件事情。
教师板书:虎门销烟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本课的生词,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销、沸、盐、缴、毁、彻、咆、哮、欺、侮”指名读、齐读。
教师正音。
(2)出示词语。
销烟沸腾盐巴收缴销毁响彻咆哮欺侮指名读词。
(3)理解词语“水泄不通”的意思。
虎门销烟评课
胡高雪《虎门销烟》评课《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组课文是以“典范人生”为文化主题。
这篇课文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林则徐的凛然正气。
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亮点:一、教材把握到位,教学目标明确,达成度高。
从胡老师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她根据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合适的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体会鸦片的危害,体会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2.学习文本环境衬托、用“先….然后….再….”进行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胡老师运用抓关键词句理解、语言渲染、多媒体辅助、反复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理解了课文内容,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激情导入,披文入情,唤起情感的共鸣。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罂粟花图片及吸食鸦片图片,配以教师深情的语言,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鸦片的害处,了解了历史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找准切入点,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受到这是“伟大壮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写写,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从课文描述的场面隆重、成果大、意义重大的具体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销烟的伟大意义和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使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三、以学生朗读为主线,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使朗读和理解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门销烟评课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胡高雪《虎门销烟》评课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组课文是以“典范人生”为文化主题。
这篇课文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林则徐的凛然正气。
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亮点:
一、教材把握到位,教学目标明确,达成度高。
从胡老师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她根据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合适的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体会鸦片的危害,体会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2.学习文本环境衬托、用“先….然后….再….”进行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胡老师运用抓关键词句理解、语言渲染、多媒体辅助、反复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理解了课文内容,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激情导入,披文入情,唤起情感的共鸣。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罂粟花图片及吸食鸦片图片,配以教师深情的语言,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鸦片的害处,了解了历史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找准切入点,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受到这是“伟大壮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写写,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从课文描述的场面隆重、成果大、意义重大的具体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销烟的伟大意义和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使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三、以学生朗读为主线,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使朗读和理解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本节课不论是理解课文,还是感受人物精神,都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等不同形式全方位的接触文本语言。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们兴奋心情和销烟的壮观场面,通过朗读体会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的英雄气节,学生自然产生了愤怒、激动、崇敬等强烈的情感体验。
老师此时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把书读好。
四、重视学法指导,突出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作为范例供学生学习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去挖掘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胡老师本节课就巧妙地渗透了学法和写法,时机合适,效果不错。
学法:1.拓展课题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2.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写法: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用“先….然后….再….”等关联词,进行条理叙述的方法。
不足:
1.如果能找到“销烟的壮观场面”和“人们欢庆的热闹场面”视频录像,把课文中对观看人群、销烟过程的描绘转化成活动的画面,就会对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场面的宏大,更真切地体会到老百姓欣喜若狂的心情。
2.补充林则徐销烟时内外上下的重重阻力的资料,配以课文插图中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会让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丰满。
听课反思
一、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胡老师曾经教过语文,但却是数学老师出身,即墨市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今年也以数学老师的身份积分进城。
但胡老师把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学的路子、新的理念胡老师都装在心里,语文课上的有板有眼,
这与她自己的认真学习、细心琢磨是分不开的。
听说她每天坚持备课到深夜,自下发通知以来,她就开始认真准备,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反复修改教案,最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所以说,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从这堂课来看,老师引导学生既认了字,又理解了课文,还学习了很多写法,课堂效率非常高,第二课时老师完全可以拓展阅读文章、听写生字、、做做配套、进行片段练笔,如此高效这都源于老师透彻的解读教材,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一切都源于课前的精心准备。
以前也听过不少课,老师没认真准备,不知讲什么,不知目标是什么。
一篇课文3、4课时才讲完,费时、低效,教学成绩也不会提高。
上课前请老师们仔细阅读教参,吃透教材,互相议一议,也可到网上搜搜精彩的教学设计,充分准备、胸有成竹的去上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集体智慧成就精彩课堂。
胡老师的课是四年级教研组集体打磨的结果,江锐、江俊、盛老师、李宝凤他们一起探索、研究,最终成就精彩课堂。
一小语文教学的阵营里,有老当益壮、经验丰富的宫老师、盛老师、王老师;有刘华、吴艳等等骨干老师,还有一批批成长起来的新导入的老师,可以说,我们一小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富有战斗力、优秀的团队,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