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②伸缩限制制,即国家规定信用发行限额,经政府批准的
超额发行须缴纳一定的发行税,1875年德国曾采用此制;
l ③比例准备制,即规定纸币发行额须有一定比例的现金准
备,如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l l
1870
法 国 自 年 起 采
金 准 备 比 率 由 中 央
的 最 高 限 额 , 实 际
• 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同户部银行相差无几。清 末钱庄、银钱店、官银局都发行纸币,有银两票、银元票、钱票等三 种。都以当时银价定值,缴纳钱粮赋税均可通用,谁家发行由谁家负 责兑现。既未规定发行限额,也未建立发行准备制度。
• 1909年6月清政府颁布《兑换纸币则例》19条,明确规定纸币发行权 属于清政府,一切发行兑换事务统归大清银行办理,所有官商钱行号, 一概不准擅自发行纸币。但当时币制混乱,银、钱、纸币混合流通, 未能形成真正的纸币发行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小组成员:朱力
张磊
刘晋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 定义 - 概述 •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 中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演变 • 货币发行准备率
定义-概述
l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
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
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
l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从演进轨迹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是由国家规定银行券信用
发行的最高限额,超过部
分须有百分之百的现金准
备。随着发行权的集中,
这种限额可以在一定限度
内增加。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l 发行额间接限制制 l 包括: l ①证券托存制,即以国家有价证券作为发行保证,在这种
制度下,国家公债是银行券发行的保证,如1863年美国的 《国民银行条例》;
• 1948年12月 1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以及人民币开始投入 流通,标志着中国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制度逐步成熟和巩 固。
中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演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 人民币的发行,是以国家掌握的能按照稳定价格投入市 场的商品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资产,同时,人民银行集中 掌握黄金和外汇储备,用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际货币 清算。中国人民银行为人民币的唯一货币发行机关,发行 数额须报经国务院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对市场增 加货币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经济发行原则,根据国民 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来发 行货币;人民币的发行以十足的商品物资价值为基础,即 “钱出去、物回来,物出去、钱回来”,以保证币值的稳 定;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专库管理,无出库命令,任何 人无权将发行基金的现钞转为银行业务库的待支付现金, 保证国家对纸币生产和供应的绝对控制权;人民币限于境 内流通。
• 1936年5月,国民政府与美国财政部签订《中美白银协定》, 确定法币与美元汇率挂钩,法币100元等于美元30元,美 国向中国续购白银5000万盎司,换成美元存入纽约的美国 银行作为法币发行准备,以维持法币汇率。
中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演变
• 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制度
• 1928年2月海陆丰苏维埃劳动银行发行银票,各革命根据地 都曾发行过自己的货币。各根据地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有 银元、银角、铜元、铜币、布钞和纸币,以纸币为最多。 发行前都筹集了一定数额的基金作准备,主辅币可以兑现。 坚持有多少财力就发行多少票子,财力包括银行基金、缴 获的金银、征收的公粮,折价后发行相应数量的纸币;坚 持按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行货币;保证铸币的成色和重量, 保证纸币同银元自由兑换。根据地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时 期边区的纸币发行是以物资作保证的发行。
两种。一种是现金准备,包括有十足货币价值的金银条块、
金银币和可直接用于对国外进行货币清算的外汇结存。另 一种是证券准备(又称信用担保),即以政府债券、财政 短期库券、短期商业票据及其他有高度变现能力的资产作
为发行担保。从历史上看,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有过以下五
种基本类型。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l 十足现金准备制
• 中华民国时期
• 1935年11月2日,以财政部布告和宣言的形式公布了《法 币政策实施办法》,主要内容是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 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1936 年2月,又规定中国农民银行发行之钞票亦视同法币),一 切公私款项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银币、生银、 银锭、银块等现金。法币的价值基础不再是银本位,没有 规定含金量,以对英镑的汇率来表示法币的价值,规定法 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匧便士,以白银运到伦敦换成英镑存 在英国作为发行准备,以维持法币的稳定。
美国于1968年1月取消了银行券的黄金保证。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货
币发行,主要以国家证券作保证,黄金实际上已作为一种普通商品在
市场上流通,成为一种取得外汇的最简便的手段。世界货币发行制度
的总趋势是发行银行券由可兑现金银向不兑现金银、由现金准备向保
证准备、由保证准备发行向货币供应量的管理与控制逐渐过渡。在这
l
又称单纯准备制,即
发行的兑换券、银行券要
有十足的现金准备,发行
的纸质货币面值要同金银
等现金的价值等值,实际
上这种纸质货币只是金属
货币的直接代用品,只是
为了便于流通。这种制度
仅在金属货币时代适用。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l 部分准备制
l
又称部分信用发行制、
发行额直接限定制、最高
保证准备制。部分准备制
最先在英国出现,其要点
货币发行准备率
l 货币发行准备金的比率
l 1、是指一国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占货币 发行量的比率以及在发行准备中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各占 的比例。现金准备缺乏弹性,证券准备不易控制,因而世 界各国往往二者兼用。
l 2、由于固定比率不能适应经济状况的变化,有些国家实 行弹性比例制,即当增发钞票使得现金准备金率低于法定 水平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金率部分的发行课征发行税 ,以此作为顾及弹性和安全两方面的控制方法。央行操作 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则实行100%的证券准备。
第一是金银准备阶段,第二是保证准备阶段,第三是管理
准备阶段。其中金银准备阶段是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实行的,
后两个阶段是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实行的,这些阶段的演
化与交替的经济根源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客观需要。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l
各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因国情不同而内容各异,最
核心的是设置发行准备金原则的区别。发行准备一般分为
l 3、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国家的货币发行现金准备率 都较低,主要以证券准备作为发行的基础。
需求。因此,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各国普遍实行不兑
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这种信用货币形式上仍是银行券,但其实质已接
近纸币,黄金已退出流通,信用货币不仅不能与黄金兑换,而且已不
用黄金作为发行准备。法国于1939年取消了银行券的黄金保证制度;
英国于1939年 9月颁布法令将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全部移交国库;
以 法 律 规 定 或 调 整
又 称 法 定 最 高 限 额
最 高 限 额 发 行 制
百度文库用银发银发
这行行行行
一掌额券制
制握和发,
度。现行即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商品足值保证制 即以计划价格投入流通的大量商品作为纸币发行的保证。在
中国则表述为"百物本位制"。80年代末以前,苏联以及东 欧各国大都采用过这一制度。
一转变过程中,中央银行的纸币发行中隐含着政府的纸币发行因素,
为稳定通货带来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中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演变
• 中国纸币产生于宋代,而法定纸币的发行起于清末。
中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演变
• 清代
• 1897年5月27日成立中国通商银行,清政府授予发行纸币特权。
• 1904年3月14日清政府开始计议设立大清户部银行,1905年8月在北京 成立户部银行,制订章程32条,授予户部银行铸造货币、代理国库、 发行纸币之特权。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实为银两兑 换券。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类型
l
各种货币发行准备制度都曾以某种方式规定了中央银行的黄金准
备数量,但由于经济制度中的矛盾,经济活动规模的迅猛扩张,黄金
准备占银行券发行总额的比例普遍锐减。货币发行制度过于依赖黄金
准备,银行券的稳定只有依靠与黄金兑现来保障,必然导致货币流通
数量不足,中央银行集中的黄金准备也无法应付剧烈波动的经济货币
• 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办中央银行。 • 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央银行条例》,1928年10月公布
《中央银行章程》,11月1日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 • 1935年9月又公布《中央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享有发
行兑换券的特权。
中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演变
中国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演变
• 中华民国时期
• 1912年,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中国银行被授予兑换券发行权,但 各省纸币发行过滥,币制未能统一。
• 1913年春,北洋政府筹划币制改革,于1914年2月颁布《国币条例》, 决定采用银本位制,因币制问题争论未能实现。
• 1918年又公布《金券条例》,预备实行金本位制,因无发行准备,筹 划落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