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管道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田管道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长输管道技术的不断发展,油气田管道施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以高凝含腊原油为主的加热运输、原油热处理以及加剂综合处理工艺、天然气管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伴随着近年来油气田地面工程投资和成本控制压力的逐年上升,高效全新的油气田优化已成为当前油气田产业的首要任务。文章主要从国内外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方面技术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管道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油气田管道的发展趋势,总结概括出一条具有油气输送工艺、油气储存技术、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及配套技术、油气管道运行管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管道施工技术的油气管道行业系统。

标签:原油;天然氣;管道;设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评价

1 原油管道运输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长距离的油气管道运输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形势。就当前全球原油管道工艺的发展形势来看,如今原油管道主要采用密闭输送工艺,出现了冷热原油顺序输送以及原油成品顺序输送工艺等现象。我国油气田输送管道自2008年10月至今实现了原油稳定增长以及天然气跨越式发展。

2 目前我国油气田管道输送技术的现状

目前我国原油管道普遍采用密闭输送工艺,出现了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原油成品油顺序输送工艺。在这种情况下,高凝、高黏原油热加热和加剂处理工艺已成为目前全球油气田管道运输产业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不仅与降凝剂和减阻剂种类多、效果好、应用普遍有关,还与其环保、高效、节能型管道运输设备密不可分。

3 面对油气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具体应对措施及应用前景

近年来,伴随着原油长输管道建设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原油管道技术也在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密闭式输油工艺的不断改革创新、高凝高黏含蜡原油的输送、低输量运行的加热以及加剂综合处理工艺的不断革新。尽管近年来我国原油储运技术已较为成熟,但从某些层面上来看,我国原油储运技术仍与国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高黏易凝原油管输研究还不够成熟,研究成果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役管道的工艺改造,在役管道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面对我国目前原油储运技术的现况具体应对措施主要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快油田管道运输网络体系的建设

该体系的建设是国家油田输送建设的首要前提,管道运输作为与铁路和公路

运输相比大运量液态和气态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另外,在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方面均有较大的贡献。在这种情形下,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管道运输的需求,必须从政策和审批等政府工作职责上入手,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管道建设的政策和规定,进一步加快管道运输网络化体系的构建。

3.2完善管道运输法规体系是政府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

由于油气管道运输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因此,政府的监管对缓解我国目前油田输送来说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对油气管道运输的监管体制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在管道运营、市场推入、安全环保以及管道运输服务费用等方面都不完善。因此,完善我国油气田管道运输法规体系已成为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

4 统筹全国管道网络建设规划是我国管道运输的关键

管道运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之一,自发展以来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面对未来管道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油气田管道网络建设规划已必不可少。油气田管道网络建设规划不仅是指导未来管道建设的政策依据,还是促进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关键因素。

5 结束语

从我国目前油气田输送管理的现况可以看出,要缓解我国目前油气田输送的现况,就要求我国政府工作机关多管齐下,从而确保我国油气田管道运输的安全。一方面从加强维护抢修体系建设出发,提高我国油气田管道维护队伍的技术水平,为我国油气田输送技术的创新提供有效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应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搞好天然气管道的保护工作。在管道运营监管方面,健全运营方式和费率的制定,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环保工作的监督力度是我国油气田管道输送未来发展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雷宇.PCM法防腐层检测评级参数选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

[2]李薇.灰色系统理论在输气干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

[3]柳战良.长输原油管道泄漏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4]孙晓宝.油田防腐管道管输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

[5]曹丽芳.光纤式应力分布测量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