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绪 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第2章南宋的诗文批评2.1复习笔记一、吕本中和张戒(一)吕本中1.吕本中及其著作(1)吕本中,字居仁,寿州人。

(2)著作:《东莱先生诗集》、《紫薇诗话》、《童蒙训》等。

(3)对江西诗派的贡献:江西诗派之称则是他率先提出并为大家所接受的。

2.吕本中的文学主张:论诗强调活法和悟入(1)活法说①含义:活法,是指作诗的一种方法,悟入为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的门径。

②他认为,作诗既要重法,又要能活用其法。

重法就能规矩备具,能活用又能摆脱规矩,自行变化,而始终不背于规矩。

③吕本中所讲的活法,主要是关于用字造句一方面的问题。

(2)关于如何掌握活法的运用:吕本中提出了“悟入”说吕本中认为,诗人要掌握活法,必须从领悟中得来,而领悟又必须从勤学苦练的实践工夫中得来。

一旦有悟,触类旁通,就可达到艺术技巧的神妙境界。

(3)影响:活法、悟入的原理,曾为江西派诗人以多种方式反复称说。

4.吕本中对江西诗派的批评和发展(1)吕本中作过《江西诗社宗派图》,推崇黄庭坚,倡活法、悟人之说,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他也有超越于江西诗派的地方,他劝人学习李白、苏轼的诗来挽救江西诗派作品规模狭小、缺少波澜的弊端,已播下了后来陆游、杨万里、姜夔等对江西诗派反思的种子。

(二)张戒1.张戒简介(1)张戒,正平人。

(2)著作:《岁寒堂诗话》。

(3)文学影响:张戒之作,是比较具有思想体系的,为严羽《沧浪诗话》的前驱。

2.张戒的文学主张(1)言志为本①基本观点:张戒论诗,推演《诗大序》旨意,强调兴、观、群、怨的作用而以言志为本。

②具体观点a.张戒提出“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志”,实当指诗歌作者的主体意识。

他认为言志咏物兼而有之的是李白和杜甫。

b.张戒在主张诗以言志为本的同时,又强调“思无邪”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在人的情志之中,总是有邪有正,诗人既能言志,又能无邪,才能符合《诗经》之本旨,才能发挥“兴观群怨”的作用。

③评价a.张戒所讲的“思无邪”,要求很严格,指出自建安七子至宋世诸人,不落邪思的只有陶、杜二家,这自然是过于偏狭的。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3.1复习笔记一、古文运动的前驱者(一)萧颖士、李华、贾至萧、李、贾三人早在玄宗天宝年间即已从事于文章复古。

1.萧颖士(1)萧颖士,字茂挺,郡望兰陵。

《全唐文》存文两卷。

(2)文学观点:重名教和复古的倾向①萧颖士重政教,认为作文的目的,只应是阐扬道德教化和宣明事实。

②萧颖士轻审美,对骈俪文体不满,认为作者若耗精力于描绘物象、追求奇丽,其文必浮浅而乖于正道。

(3)表现萧颖士曾评论历代文学。

所肯定者,均为晋以上文士。

①南朝仅裴子野因著《宋略》与其专心史学的志趣相合,故受到称赞,其他众多的诗文作者均在不加论评之列。

这本身显示了复古的倾向。

②在晋以上文士中,给以好评的,主要是议论政教而见解卓著者,以及好深沉之思、写作子书者。

2.李华(1)李华,字遐叔,赵郡赞皇人。

《全唐文》存文八卷。

(2)文学特征:文辞较之萧颖士更少骈俪成分而多散行之气。

(3)文学主张:论文强调宗尚儒家经典,发挥政教作用①具体观点:李华认为作者之志应合乎儒道,而由文章见作者的行事和世之盛衰,探求人伦、治乱之理。

若文章不能发生这样的作用,而徒求文辞之工,则不足取。

②表现:李华曾论及历代文章。

李华所肯定的只是儒家一系的著作,而屈、宋以下的文学发展全被否定。

③评价:李华认为后世有力量者不懂得文章须宣扬儒道、服务于政教的道理,懂得其道者却无力量以拨乱反正,故文章之道日益衰微。

这样的观点当然是颇为狭隘的。

3.贾至(1)贾至,字幼几,一作幼邻,河南洛阳人。

《全唐文》存文三卷。

(2)文学主张:由教化的立场出发,与萧颖士、李华一样,颂扬三代《五经》之文,而全盘否定《楚辞》以下的文学发展。

(3)评价:其态度也是十分偏狭的。

(二)独孤及、梁肃和柳冕1.独孤及(1)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

有《毗陵集》。

(2)文学主张①独孤及推崇《六经》是不可企及的文章典范,而以《楚辞》、汉赋为文风浇讹之源。

贬抑屈、宋,是当时复古者共同的论调。

②独孤及除尊经之外,很重视两汉文章。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第1章北宋的诗文批评1.1复习笔记一、宋初的诗文批评(一)柳开1.柳开及其著作(1)柳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

他因慕韩愈、柳宗元为文,曾名肩愈,字绍先。

(2)著作:《河东集》。

2.文学主张:柳开率先提倡古文与古道(1)柳开的的推尊韩愈之文,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表现的“道”。

韩愈所用的是古文,明的是古道,这正是柳开所遵循的道路。

他把“道”和“文”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自命为是这个道统与文统的继承人。

(2)柳开的“道”主要指古代儒学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他认为要阐述道必须采用古文。

他明确指出文章是明道的工具,工具不良,会损害道。

柳开兼顾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但他反对“辞之华于理”,却不反对“理之华于辞”,存在贬抑艺术美的倾向。

3.评价(1)影响:他所讲的“理”和“实”的内容,或许对北宋政权统一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意义。

(2)局限性:他的思想毕竟缺乏新意与进步内容,甚至儒家文论中批判现实与关心民生疾苦的因素也未见突现,而片面强调“文取于古”,显然偏离了唐代古文家韩愈、柳宗元理论前进的轨辙。

(二)田锡1.田锡及其著作(1)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

(2)著作:《咸平集》。

2.文学主张(1)田锡十分注重文学创作的谏讽作用,而在其间寓有深挚的感情田锡突出“抒深情”于讽刺诗的首要位置,“情”字既指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包括民众“下情”。

(2)认为文学创作应出于真情实意,符合人的本性与自然规律,体裁风格多样而不拘于一格①田锡讲“道”与“文”的关系,是强调“文”与“道”的自然契合。

②田锡关于“道”与“文”、“常”与“变”的论说中,既有关心现实、注意文学的美刺教化和社会作用的因素,也有尊重个性、感情之解放的浪漫意识。

(3)田锡提倡“文有我”,亦“我有文”①具体观点:田锡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自然界运动和文学发展的壮观,故而胸怀开阔,对散文、诗歌、辞赋以至骈文等各种文章体裁都不加轩轾,同时广泛展示许多流派作家各体作品的不同特色,主张根据自己创作意图的契合而选择吸取参用,不受拘束。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1.太康文学(太康之风)答:“太康文学”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文学。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画,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为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

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2.九歌答:《九歌》是《楚辞》篇名。

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代为抒写他人或神的感情,风格大都凄清幽渺,细腻动人。

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3.纳兰性德答: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他将清代词的创作推向繁荣与鼎盛,以“别样清幽,自然标格”之词风独树一帜,诚无愧为满洲第一大词人之称号。

4.骈文答: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圣才出品】

第6章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6.1复习笔记一、金人瑞(一)矛盾的思想认识1.金人瑞思想复杂而又矛盾的原因(1)金人瑞困苦的生活、低下的地位使他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

(2)儒家思想构成了他的思想核心,佛道两家对他也有很深影响。

(3)明末政治的极端腐败,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清初统治的野蛮专制,民主思想的逐步抬头,都给他的思想打上了烙印。

(4)他不满黑暗现实和政治压迫;但他并不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是竭力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

2.金人瑞在批本《水浒》中矛盾的思想认识的具体表现(1)反对人民起义,维护封建正统的表现①基于对造反为“盗”为“贼”者的否定,金人瑞竭力反对招安并称扬《水浒传》为“忠义”。

因此,金批本《水浒》以“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作为全书的结束,不取宋江受招安以后的情节。

②他对宋江的攻击的描写主要目的是为了“擒贼先擒王”,通过否定宋江来否定《水浒传》的“犯上作乱”。

(2)评点的进步性的表现①金人瑞却又是个主张“要放普天下人出头”的人,反对统治者无限制地压榨人民,而要求给百姓以安居乐业的条件。

金人瑞的评点又坚持了暴露黑暗、批判现实的创作精神。

②金人瑞评点《水浒》的进步性,还表现在他对受迫害的人民及其某些反抗斗争是同情的、赞美的。

(二)出色的艺术分析1.人物论(1)金人瑞将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明确地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并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①具体观点: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塑造人物形象。

②影响及意义:他将创造有性格的人物形象作为衡量小说艺术成就高下的根本标志,这是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2)金人瑞基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视,就在叶昼“同而不同”论的基础上,对《水浒》中的人物个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①具体表现: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对几十个《水浒》人物一一作了评论,其中有的分析还相当细腻。

②金人瑞人物个性分析的特点a.金人瑞在分析人物个性时,注意到了性格的多重性。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1章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1.1复习笔记一、钱谦益、吴伟业、冯舒和冯班(一)钱谦益1.钱谦益概述(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

(2)作品①《初学集》百十卷,收写于明朝的诗文作品。

②《有学集》五十卷和《投笔集》二卷,作于易代之后。

③编有明人诗歌《列朝诗集》、《钱注杜诗》等。

(3)钱谦益的思想发展①钱谦益早年受前后七子影响,后经亲友师长启诲,重新确立对诗文的认识a.散文方面使他认识了以归有光为晚期代表的唐宋派传统的价值和意义b.诗歌方面,则认同了“自初、盛唐及钱刘、元白诸家”,下及宋元“剑川、遗山”的创作成就。

②钱谦益也从公安派那里汲取了一部分思想养分。

2.别裁真伪,格量是非(1)钱谦益在文学批评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对明代三百年的文学发展作了一次自觉的总结,并始终贯穿着“别裁其真伪,格量其是非”的批评精神。

(2)论述特点他经常突出派别流变、更替、消长的变化和关系,而使史的概念又贯穿于其中,显示以流派为纲总结一代文学的方法特点。

①明代闽诗派、前后七子及竟陵派整体上遭到钱谦益否定a.因闽诗派与前后七子的主张和追求相近,其创作及理论存在着因续、互融关系,钱谦益将他们视为同属蹈袭一流。

b.评价:他的批评和结论有其剀切中肯之处,却又常有失公允,但重要的是,钱谦益从中引出了应当学古而且要善于学古的教训,这正是明清之际的批评家逐渐趋于一致的认识。

②钱谦益对公安派褒贬互参,褒大于贬a.褒的具体表现:钱谦益主要肯定他们提倡性灵,改变了七子的拟唐风气,给明诗坛注入新的生机韵趣,但认为他们自己在创作上矫枉过正。

b.贬的具体方面:他不满袁氏兄弟学白居易、苏轼未能尽得其长,批评袁中道有些作品不合风雅。

③茶陵派是唯一受到钱谦益全面肯定的诗派。

茶陵派寄托着他昌隆诗道的理想。

④唐宋派以文著称,钱谦益对他们颇有好评,尤服膺归有光a.他们经过持续的努力,终于由归有光完成确立了“以经经纬史为根柢,以文从字顺为体要”的文学传统,为人们取途唐宋之文,进而通经汲古树立了典范。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金元绪 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金元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成就(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发展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发展是其文化特殊成就的标志,宋文坛呈现群星灿烂的繁盛景象,这是其文化普遍高涨的一种体现。

1.原因(1)宋王朝任用文官,并重言职,对科举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大量吸收新兴知识分子。

(2)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与文化均迅速兴盛起来。

2.繁盛景象的表现(1)从宋初到中期,王禹偁、田锡以至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系列知识精英,以其卓识宏才,竞胜于文战之场而登上历史舞台,畅抒其怀抱。

(2)欧、苏等的诗文词赋诸体创作与文学理论造诣都达到历史上第一流水平。

(二)诗文革新运动的盛景的表现1.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首先是反对太学体与西昆体末流之弊,倡导内容充实、风格自然而丰富多彩之作。

2.苏轼对文艺创作的内部与外部规律更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

3.此外如梅尧臣、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黄庭坚等,在文学观与具体诗文批评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建树。

(三)诗文革命运动的具体观点1.北宋诸家大都强调以“道”为文之内容但对“道”的理解以及“道”与“文”关系之处理则大有不同。

(1)欧阳修的“道胜文至”、“事信言文”等说,既突出了“道”的时代现实意义,并肯定“文”的独立地位。

(2)苏轼所说的“道”既指客观事物规律,而将创作的形象思维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文章的语言方面(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主流大都崇尚自然之美而反对浮华不实与艰深模拟,保证“古文”朝着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

(2)含义①欧、苏等家说的“自然”,包含着对文采的高要求。

②他们提倡古文却并不否定骈俪。

3.欧阳修论诗(1)重视美刺劝戒,触事感物,并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的生活遭遇和社会实践对于创作成就的重要作用。

(2)影响及意义:他首著《诗话》,开创一种自由活泼而具有多功能机制的诗歌批评形式,从此作者蜂起,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景观。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绪 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批评简介(一)魏晋南北朝时代(包括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批评1.这一阶段出现了不少单篇文学论文(1)它们有的仍如汉代《诗大序》、《离骚序》那样,就一种文体、一部书或一篇著作立论(2)更有不少是论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这些单篇论文,既有陆机《文赋》那样独立成篇者,也有子书中的篇章,如曹丕《典论·论文》、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还有史书中的专论,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2.除单篇论文外,更出现了若干专著。

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论述深入、系统,标志着这一时代文学批评的重大成就。

3.文章总集的编纂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其编者往往通过序和论发表关于文学的见解。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特点1.不再强调以文学为服务于政教的工具,不再强调以功利性为文学的鹄的,而是充分体现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并不否定、反对政教作用,但总体而言,它所重视、所探讨的,主要是与文学审美功能、审美性质有关的各种问题。

3.较少探讨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而大量地探讨文学内部的各种关系。

“文学的自觉”,可以涵盖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一)对汉代文学批评的继承与发展1.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艺理论,虽然有过分强调文学功利目的而轻视审美的缺点,但其中某些内容还是合理的、符合文学本身的规律的。

这些观点,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所继承和发展。

2.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实际上是无法抹杀的客观存在,汉代统治阶级中不少人实际上是从作品中获得了审美愉悦的,而且也有人要求肯定文学的这种功能。

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儒学禁锢士人头脑的力量减弱了,原先被压抑的审美趣味便得以发展,被忽视的文学本身的性质、规律便得以被认识,被研究。

(二)汉末儒学的衰颓有益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展1.汉末儒学的衰颓不可避免的原因(1)当时经学日益繁琐僵化;(2)社会、政治动乱阻断了士人以明经获取利禄的途径,动乱时期的统治者更需要的是思想活跃、具有实际才干的人士。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文学、言、辞、文章(一)先秦两汉时代1.“文学”的含义(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2.“言”、“辞”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

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

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

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章”的含义(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

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

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2)“文学”也仍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但与先秦两汉相比,又有重要的变化:由于在知识分子中,写作渐渐成为极普遍的事,写作能力几乎成为士人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文学”自然而然地常常包括了写作之意,而可以理解为常兼指文章与博学两方面的意义。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1章魏晋的文学批评1.1复习笔记一、曹丕、曹植(一)曹丕1.曹丕及其著作(1)曹丕: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与卞氏所生长子,袭位为魏王。

后代汉称帝,国号魏。

在位七年,谥文帝。

有后人所辑《魏文帝集》。

他的文学见解主要见于《典论·论文》,此外在《与吴质书》等文中也曾经论及文学。

(2)《典论·论文》及其价值①《典论·论文》是曹丕所著《典论》中的一篇。

在曹丕以前,专篇的文学论文如《诗大序》、班固《离骚序》、《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或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或就一种文体立论。

②《典论·论文》从评论作家出发,论及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等。

全文篇幅虽然不长,但涉及范围颇为广泛;提出论点虽然仅仅引其端绪,但在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次,对后世甚有影响。

因此,《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论作家(1)《典论·论文》对当时著名文人孔融等七人一一加以评论,后世“建安七子”之称即出于此。

①这些评论有一引人注目之处,即以气论文。

这里说的“气”,是作家、作品给人的一种总体印象、感受,也就是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类似于今日说的风格。

气是指作品的风貌,也兼指作家的气质。

②在曹丕看来,作品之气与作者之气是一致的,而各位作者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2)《典论·论文》又总论文与气的关系①曹丕认为人们禀受之气有清浊之分,故其才性有昏明,写作文章也就有高下。

曹丕认为写作才能取决于自然禀受之气,取决于天才。

他认识到为文不易,感到文学创作有其难言的难处与妙处,不可能轻易传授。

他所强调的这一方面,是合乎事实的,但仅仅归结于天才而不说后天的学习,又不免片面。

②曹丕以气论文,与长期以来的哲学观念和东汉以来的人物评论风气有密切关系。

③既然关于气的理论应用于解释人的气质、才性,那么在东汉后期兴盛起来的人物评论风气中,人们很自然地用气来评述具体的人物。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七编【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七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两汉一、名词解释1.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

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

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2.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

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3.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

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4.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3章刘勰《文心雕龙》3.1复习笔记一、绪说(一)刘勰和《文心雕龙》1.刘勰《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2.刘勰及其著作介绍(1)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

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依沙门僧佑十余年,博通佛教经论。

受到爱好文学的昭明太子萧统的敬重。

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

(2)他的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尚存《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灭惑论》两文,均为宣扬佛理的作品。

3.《文心雕龙》全书的结构最后一篇《序志》是自序,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

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

(1)《原道》至《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总纲,表明了著者的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2)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各体文章分论,分别论述了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

(3)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写作方法统论,打通各种文体,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等问题。

(4)自《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

(二)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宗旨和条件1.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宗旨在于指导写作(1)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宗旨在于指导写作,纠正当时他认为不良的文风。

全书的前面三个部分,在论述中都鲜明地贯穿了指导写作的立场。

(2)但全书涉及到不少文学理论问题,并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又系统评述了先秦到南朝初期的文学发展与重要作家作品,有许多精辟的看法,因而它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价值。

2.刘勰对过去文论持比较客观的态度刘勰对过去文论所持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

“唯务折衷”,期于至当的态度,使他能够广泛地继承过去文论的有益经验,提出新见解。

3.刘勰著成《文心雕龙》的内外条件(1)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特点的认识日趋明确,文学创作较多地摆脱了过去常常依附于学术著作的状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隋唐五代绪 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隋唐五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隋唐五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一)隋唐五代的文学创作1.总特征隋和五代为期短促,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成就都远逊于唐代。

2.三个历史阶段划分依据: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倾向。

(1)隋和唐代前期①大致包括隋代和一般所说的初、盛唐,由隋文帝建国迄于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共约一百七十年;②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倾向:在批判南朝文学的基础上确立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的新标准。

其中主要是追求风骨和要求作品有深沉的感慨,关心现实。

(2)唐代中期大致由安史之乱至唐文宗初年,约七十余年。

重要内容:①要求诗文为政教服务,即有关“新乐府”和“古文运动”的理论;②反映当时诗坛追求清雅和奇崛倾向的言论。

(3)晚唐和五代由文宗迄五代末,约一百二三十年。

①特征:文学批评已近尾声。

②影响和意义:关于诗歌“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理论可视为长期以来要求景物描写有悠远韵味这一审美趣味的明确表述,在意境说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二)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1.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1)强调政教作用的理论再次兴盛,而注重文学审美与艺术的理论同时发展①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行不悖,许多批评家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

②唐代与前代相接续,文学批评似乎是走了一条曲折的、螺旋形上升的道路。

(2)诗歌批评的迅猛发展和诗、文批评的分道扬镳原因: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极其繁荣出现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同时,古文家的言论,往往专谈散文或着重谈散文。

他们在诗歌方面的观点,与其古文方面的观点并不相同。

这样,就使诗文批评分道扬镳的现象比较明显。

2.隋唐五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形式隋唐五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有诗、词、散文和小说。

(1)在文学批评中获得充分发展的是诗文批评。

(2)文人词的兴盛在晚唐五代,理论上的反映还不多。

(3)小说,当时地位不高,文人多视为游戏之作,因此创作成果虽然丰硕,在理论上却几乎没有反映。

二、重视政教作用的文学观(一)隋初和唐初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中,强调政教作用的观点的出现,常与政治历史环境有关。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2章南北朝的文学批评2.1复习笔记一、文笔说(一)文笔说的由来和定义1.魏晋时期:随着各种体裁文章的大量涌现,在论述文体、著录和编集作品时,人们往往将诗、赋、铭、颂等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将诏、奏、表、论等不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

这样以有韵、无韵区分文体的做法,颇为简便易行。

2.南朝时,更将押韵者称为“文”,不押韵者称为“笔”。

颜延之将文、笔对举,显然是指两大类不同的作品。

这是今日所见以文、笔分指两类文体的最早的资料。

3.刘宋时期:将文、笔的定义说得十分明白。

说此种概念始自“近代”,即大体上始于刘宋时期。

《文心雕龙》是按当时人区分文笔的习惯来安排其篇章结构的。

4.从表面上看,萧绎的说法似与刘勰不同,没有明确提出以有韵无韵为文笔之分,但其实大体上是一回事。

萧绎这里并未列举笔和文所包含的所有文体,在“文”中只举出了诗歌。

这并非说诗以外的有韵文体便不属于文,只是表明诗歌在其心目中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文”中最主要的体裁罢了。

这也是当时人普遍的想法。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又流行“诗笔”之语。

5.唐代及其以后:文、笔作为区分文体的用语,初唐人仍然沿用。

由于唐代诗歌创作极盛,故诗、笔的说法尤为流行。

后来由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诗与“古文”渐渐成为最重要的两种体裁,而古文又被称为“文”、“文章”,于是人们往往将诗、文对称,而南北朝文笔、诗笔之义日渐湮没。

至清代,有学者重新提出并加以考证。

(二)文笔说所反映的审美观念1.萧绎其人:萧绎(508~555),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东)人。

梁武帝第七子。

封湘东王,后即帝位于江陵,即梁元帝。

著述甚富,今有《金楼子》及《梁元帝集》,皆后人所辑。

2.萧绎概括诗歌特点所反映的审美观念:言及文笔之语见《金楼子·立言》(1)萧绎认为古代知识分子所从事者大致可分两类①传授儒家经典,称为“儒”;②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那样写作辞赋,称为“文”。

(2)今则可分四类①谨守儒家经典的“儒”。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要求作家应该尊重现实生活本身的内在规律性, 而不以自己主观偏见去任意改变它。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 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如在《书蒲永舁画后》一文中所说唐代孙位的画,由于“随 物赋形”,方能“尽水之变”,充分表现水汹涌澎湃之自然态势,而具有“神逸”之妙。艺术 创作本身并无固定格式,苏轼曾说“诗无定律”,形象描写准则应当是“随物赋形”而能“尽 物之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1 年文学理论基础(代码 807)真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 8 分,共 40 分) 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2.叙事学 3.隐含读者 4.发愤著书 5.春秋笔法
二、指出下面两题所引文字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滑,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 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 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曾记少陵狂,道细论诗晚节详。论词亦岂容疏放?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 律,也难褒奖。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
3 / 127
圣才电子书

4.发愤著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
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
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钟嵘《诗品》【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钟嵘《诗品》【圣才出品】

第4章钟嵘《诗品》4.1复习笔记一、绪说(一)《诗品》简介1.作者:钟嵘2.文学史上的地位: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与《文心雕龙》并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两大专门著作。

3.主要内容: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

4.影响和意义: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代的诗论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诗品》写作的宗旨和背景1.背景当时士人写作五言诗的风气很盛,但是各人的嗜好不同,意见纷歧,没有准则。

一些“轻薄之徒”,见识卑下,以鲍照、谢朓为古今独步,学习他们,也只得其皮毛;而轻视曹植、刘桢,笑为古拙。

2.目的和宗旨(1)《诗品》的写作,目的就在通过对诗人的品评,树立良好的准则,对诗歌创作发生指导作用。

(2)《诗品》要显优势,列品第,跟过去的文论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写作这书的宗旨。

①原因:钟嵘对当日“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风,深表不满,同时他认为过去的文论,没有对作家、作品进行品评,失去了文学批评对创作的指导作用。

②影响和意义:这显示出钟嵘在文学批评思想方面的发展。

③体现:书名《诗评》或《诗品》,即体现了写作这书的宗旨。

(三)《诗品》的主要内容:1.钟嵘《诗品》的主要内容《诗品》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

2.分品论人做法的原因(1)古代的文化学术传统。

(2)时代风气①自汉末清谈盛行,曹魏设立九品中正制度,自此以迄南朝,形成了一种喜欢品第人物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的影响及于文学艺术的领域。

②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比过去有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诗歌方面,产生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作家和作品,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园地,这对于《诗品》的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这时代文学理论批评也大大发展,除许多单篇论文外,还有若干专门著作。

3.《诗品》三卷,分三品论述历代诗人创作的特色和渊源流变(1)正文对许多诗人分别作了具体分析。

(2)序文则是全书的总论,提出了一些对于诗歌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于当代的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元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元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4章金元的文学批评4.1复习笔记一、金元的诗文批评(一)王若虚等的诗文批评1.金元诗文创作中有成就的作者和批评家(1)王若虚与元好问都是由金入元的文坛领袖。

(2)由宋入元的方回则为江西诗派的理论作了总结与发展。

(3)杨维桢是元代后期颇有影响的人物。

2.影响和意义:他们在宋明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金朝文坛的基本特征金朝文坛的两个派别,基本上沿袭北宋的余风。

(1)大都倾向于学习唐代的李贺、卢仝和北宋黄庭坚等,崇尚奇险艰深,偏重字句琢雕,以李纯甫、雷希颜、李天英、赵衍等为代表。

(2)大都继承苏轼的风尚,提倡自然通达,不拘一格。

赵秉文、周昂、王若虚等属之,元好问的观点也与他们比较接近。

4.赵秉文与李纯甫(1)简介①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老人。

②李纯甫,字之纯,号屏山。

(2)文学地位:都是当时文坛导师。

(3)赵秉文与李纯甫在旨趣上的差异①赵秉文有《与李天英书》,教他学诗文书法应该广泛向古代作者学习。

②按李纯甫较为重视作者个性的发挥,赵秉文则取径较为宽广,但两人都未摆脱复古的影响。

5.王若虚及其文学主张(1)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人。

(2)著作:《滹南遗老集》,其中有《文辨》四卷、《诗话》三卷,对诗文创作发表许多看法。

(3)文学主张①王若虚论诗文首先强调“以意为主”、崇尚“真”与“似”由此他分析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真实性问题:a.创作要以内容为主,形式应该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b.创作必须抒写真实的思想感情与符合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一,“妙在形似之外”、“不窘于题”之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比生活真实更高、更丰富的艺术形象规律。

第二,王若虚高度评价了白居易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捍卫了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传统与通俗化倾向。

②王若虚指出文章繁简,应该完全根据表达的需要,片面追求,都将是一种偏差a.他的肯定宋代散文,主要因为宋代散文无论欧阳修、苏轼都比前代更趋于平易近人和自然通达;b.他的反对宋代诗歌,则主要指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1章先秦的文学批评1.1复习笔记一、《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一)美刺和言志1.《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第一部总集在《诗经》的少数诗篇中,有些作者表达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态度,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朴素的认识。

(1)在我国,很早就有将文学创作与社会和政治相联系的观念。

这种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人物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在以后的《诗大序》中,就发挥成为“美刺”说。

(2)在很早的时代,人们就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这种观念,在理论上的概括,就是“诗言志”。

(3)“诗言志”的说法,与《诗经》中所体现的观念相一致。

即使这一说法正式提出较晚,也还是可以视为西周、春秋之际人们对于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

2.美刺和言志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诗歌的一种认识作者通过诗歌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于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

这种认识,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其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早在先秦时代。

(二)观志和观风1.从作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美刺;从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志”和“观风”。

2.“观志”赋诗者既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听诗者所观、所知之志也并非作诗者之志,并非诗歌的原意,而是与原诗无关的赋诗者之“志”。

3.“观风”“观风”见于记载比较晚。

虽然周代未必有完备的采诗制度,但可能有过采诗观风的事实。

据《左传》、《国语》记载,西周的开明统治者很重视从诗歌中了解下情,以利于改进政治。

《左传》、《国语》所说公卿列士以至盲瞽乐师所献的诗歌,可能有的是自己的创作,有的是别人的作品。

不论如何,可知统治阶级中某些人是重视通过诗歌考察民情的。

(三)三不朽1.《左传》、《国语》中还记录了一些人们关于言辞的说法,也关系到文学批评。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记三不朽之说,就对于后世很有影响。

2.对于三不朽的评价:穆叔的三不朽之说,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看法,它表明了他们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辞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功业之下。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3章近代的小说理论批评3.1复习笔记一、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一)梁启超的小说理论批评1.我国近代小说理论的新局面,是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并大力提倡“小说界革命”而出现的。

2.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强调各体文学为他们的政治运动服务时,特别注意到小说通俗易传,便于开通民智的特点。

3.“小说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启超(1)梁启超在1896年《变法通议》的《论幼学第五·说部书》中,就开始主张革新“读者更多于《六经》”的小说的内容。

(2)1897年,他在为《蒙学报》、《演义报》作序时,进一步指出“今日救中国第一义”为“教小学,教愚民”,而小说是其中最有力的工具。

(3)1898年10月,在日本创刊《清议报》,强调写作“政治小说”,并发表了由他亲自翻译的当时日本著名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其序即有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

(4)1902年春,他又创刊了《新民丛报》,发表了《劫灰梦传奇》、《新罗马传奇》两剧,表达了创作小说戏曲的目的,务在“振国民精神”,“把一国的人从睡梦中唤起来”。

4.梁启超的《新小说》杂志(1)历程:1902年11月在横滨出版,1906年1月停刊,共24期。

(2)特点:我国第一种近代新型的小说刊物。

它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理论、笔记等。

(3)《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发表①性质:具有纲领性的小说理论文章。

②特点: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号召。

③影响:在整个文坛上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迅速地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小说革新运动,使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4)《新小说》杂志的影响及意义:梁启超等进行小说革命的最重要阵地①它不仅发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新中国未来记》、《黄绣球》等重要小说作品,而且发表了《论文学上小说的位置》、《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等有分量的理论文章。

②从1903年第七号起,梁启超还仿照诗话、词话的体例,创设《小说丛话》的专栏,带头撰写和亲自组织短小活泼的理论性文章,在小说批评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批评
1.开明知识分子文学新变的主张
(1)背景及原因:l9世纪中叶前后外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滋长,封建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内政、取法西方、抵抗侵略的呼声,也提出文学新变的主张。

(2)首开风气的人物:龚自珍、魏源
①龚自珍的文学主张
a.在文学上揭橥“尊情”“宥情”,以充分抒写情感和完满地解放个性为创作首要条件;
b.提出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文学作品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和表达广大民众强烈心声。

②魏源的文学主张
a.具体观点:魏源认为诗文纂辑具有“考治”、“辨学”、“合听”、“合观”作用,强调诗歌的“言志”、“发愤”与“比兴”手法的结合,表现出对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b.评价:他以“其道常主于逆”来评定龚自珍的学术和文章,更鲜明地显示出他们追求变革现实的精神。

③对龚自珍、魏源文学主张的评价:龚、魏在学术上都属于“托古改制”的今文学派,文学上既崇尚创新,也涂着复古的色彩。

(3)其他代表
①冯桂芬突出诗歌在沟通“上下之情”方面的作用。

②王韬强调“自抒胸臆”,表现自我。

2.桐城派“姚门高第”的文学思想
(1)方东树捍卫桐城文统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并以桐城论文方法论诗;但也承认“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

(2)姚莹注意时事及与龚自珍、魏源思想交流,论文尚“奇”,注重“经济世务”的内容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曾国藩致力于支撑桐城文统,联络了一批文人,称为湘乡派
①曾国藩的具体观点:他注意文学的“怡悦”作用,又突出“经济”与“雄奇瑰丽之文”以补救姚鼐文论首标“义理”的空疏和文风偏于庸弱之弊。

②湘乡派的总倾向:力图重振奄奄待绝的桐城旧门楣。

③湘乡派中有的成员和弟子如郭嵩焘、吴汝纶的文艺评论中也是有某些较好见解的。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
1.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批评
(1)太平天国曾猛烈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采取过严厉而简单的禁书运动。

它开始对“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不准买卖藏读”,继而对四书五经进行删改后颁行。

(2)洪仁玕是太平天国领导阶层中思想比较新颖、知识比较丰富的人物,所撰写的《军次实录》和参与撰定的《士阶条例》、《戒浮文巧言谕》等,是关于文化政策方针的重要文献。

2.洪仁玕的具体观点
(1)他强调文章要阐发“天理真教”,但又要求能反映“民心公议”;
(2)他主张“文以纪实”、“言贵从心”及“朴实明晓”,但却不承认艺术的虚构、想像与夸张;
(3)他认为创作当根于生活,多读“书卷”,又将灵感归于“上帝默牖予衷”,充满着矛盾。

二、维新运动中的“诗界革命”和文体改革论
(一)总特征
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倡导新变,提出“诗界革命”与文体改革的主张,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维新运动中的“诗界革命”和文体改革论
1.维新变法领袖提出的文学主张
(1)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
①他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及其文学创作经验,力图以诗歌来为维新事业服务。

②他的作诗原则是反映时代现实与作者个性;广泛吸收古今诗文特点。

③他提出“我手写吾口”的口号,倡导诗文口语化,指出了语、文统一对发展文学、启发民智和保种强国的重要意义,实为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2)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理论宣传家
①具体主张
a.梁启超积极崇扬黄遵宪等人之诗,以为迈越前人。

b.梁启超还揭示“革命当革其精神”,指出“诗界革命”是“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有“深邃宏远”的“理想”。

②梁启超说的“新意境”和“理想”的含义:主要指近代科学、民主的思想和物质文明。

③局限性:他对诗歌形式革新方面却相对地注意不够。

(3)康有为对“诗界革命”也是支持的,提出要“更搜欧亚造新声”。

他认为黄遵宪的诗作乃是日辟“异境”的新声典范。

(4)蒋智由较注意吸取西方新的文艺思想,提出了创作“自由”、构造“理想之美”等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其认识水平超出了当时一般的维新派。

2.维新变法对通俗文体的提倡
(1)近代以来提倡通俗文体的代表人物:洪秀全、洪仁歼,王韬、薛福成、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

(2)正式高举“崇白话,废文言”旗号而作系统宣传的是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他把白话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强调国家兴亡征兆于民智程度,文言是“愚天下之具”而白话则是“智天下之具”。

(3)当时提倡白话文的还有陈荣衮等,可说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3.严复与林纾
(1)严复与林纾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与文学作品作为思想启蒙与促进维新的重要工作。

(2)严复创“译事三难:信、雅、达”之说,比较全面地列举了翻译艺术的标准。

他的译书成就很大,也有片面追求文字古雅而牺牲“信”“达”的情况。

(3)严复与林纾都反对白话文。

林纾鼓吹桐城派古文理论尤力。

其《春觉斋论文》等专著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古文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二百年桐城古文理论的总结。

三、辛亥革命前后民主革命派的文学思想与斗争
(一)章炳麟的文学思想与斗争
1.文学地位:章炳麟是民族民主革命的政论家与文学家。

2.具体的文学主张及其意义
(1)章炳麟同康有为保皇主张论战,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并大力肯定“跳踉搏跃言之”的风格,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统治与传统文艺教条。

(2)章炳麟还系统地考核了文学的定义界限,认为文学包括一切书面文字。

他着重批判了阮元等“俪语为文,单语为笔”的“文笔说”。

(3)章炳麟精审地论析了论说文与诗歌的特征,强调论说文的逻辑性与内容的充实、诗歌的吟咏性情与发扬意气。

(4)章炳麟还极力推崇晚周、魏晋之文,而完全否定中唐以后诗歌的发展。

(5)章炳麟晚年更对新文化运动持反对态度。

(二)金天翮的文学主张
在吸取西方美学观点与总结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阐发了“文学者之心”等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

(三)南社的文学主张
1.南社的定义:以柳亚子及陈去病、高旭为首的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进步文学团体,以反对满清王朝、宣传民族和民主革命为宗旨。

2.文学特点
他们的诗歌创作与评论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柳亚子对于当时活跃于诗坛上的王闿运、樊增祥、易顺鼎,乃至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而将宋诗派归为“罢官废吏”、“盗臣民贼”而攻击尤甚。

(四)“同光体”作家的文学主张
1.“同光体”的定义
近代提倡宋诗的,道光、咸丰之间有祁巂藻、郑珍、莫友芝、何绍基等,同治、光绪时期更有郑孝胥、陈三立、沈曾植、陈衍,所作称“同光体”。

陈三立实为魁首,陈衍尤致力于诗论。

2.“同光体”诗人的文学特点
(1)同光体诗人在政治上大都开始时还有一定维新要求,旋即退作旁观者,清亡以后更以遗老自居。

(2)他们论诗主要宗奉北宋黄庭坚,崇尚“清而有昧,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的艺术境界,体现了抱残守缺的幽怀孤绪。

四、近代词论的发展
(一)总特征
近代词学在清前中期繁荣的基础上有不少进步。

(二)代表性词人的词论主张及其评价
1.刘熙载
(1)注重词的社会现实意义,肯定苏轼、辛弃疾等的豪放词风,承认温庭筠、周邦彦等人的作品艺术精美,而不满其思想品质。

(2)关于词的艺术,他提倡情景交融、多种风格和表现手法的结合,尤重视整体之美。

2.谭献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接触到作品的意境深远、形象丰富所产生的联想作用问题。

3.陈廷焯论析沉郁风格和比兴手法颇为细致入微,但强调从温庭筠、周邦彦等绮语艳词中求寄托,贬低辛弃疾、陈亮等直抒胸臆之作为浅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