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合集下载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中国国画简介介绍

中国国画简介介绍

未来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未来,中国国画将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继续发展。通过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技巧,国画将焕发出 新的生命力。
国际交流与推广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国画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播,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艺术 界的影响力。
05
中国国画鉴赏与收藏
鉴赏标准与方法
气韵生动
国画追求意境和神韵,气韵生动是首 要标准。鉴赏时需观察画面的整体氛 围,体会画家的情感表达。
构图巧妙
中国国画在构图方面注重 巧妙布局,通过虚实相生 、藏露结合等手法,使画 面更加生动有趣。
代表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以城市风光为描写对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繁荣与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历史价值 。
《庐山谣》
这幅作品以庐山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构图布局
国画构图讲究章法,通过画面元素的 排列和组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鉴赏时需分析画面的构图、透视和比 例关系。
笔墨技巧
国画注重笔墨运用,通过笔触、墨色 变化展现画家的功力和风格。鉴赏时 需仔细观察笔墨的浓淡、干湿、粗细 等变化。
主题与意境
国画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 ,通过描绘自然或人物形象表达画家 的思想和情感。鉴赏时需理解画家的 创作意图和主题内涵。

墨是中国国画中重要的绘画材料 ,常用的墨有油烟墨、松烟墨等 ,不同的墨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 范围。
宣纸
宣纸是中国国画的主要绘画载体 ,常用的宣纸有生宣、熟宣等, 不同的宣纸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 范围。
技法与材料的结合
笔法与墨法的结合
在国画中,笔法和墨法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 画面效果和情感表达。

试论国画与中国文化

试论国画与中国文化

试论国画与中国文化关键词:国画;艺术;中国文化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

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

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或者说国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

历朝历代有着众多的著名画家,有着数不尽的作品,可时至今日,画国画的人,看国画的人,很多并没有弄清楚国画的本质特征,这就影响了从文化的高度欣赏国画,影响了判断国画与西方画的各自特性,影响了画家坚守国画独特优势的自信心。

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国画的本质特征。

一、注重个体心灵体悟国画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于静寂观照中,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以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

国画不是纯客观刻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作画的客体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去创作意境深远的胸中画面。

作画首要是观察自然,国画家是在行动中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边走边观察景物,逐渐将自己融入景物之中。

此时在画家的心目中“物”即“我”,“我”即“物”,只有这样才最能表达画家感悟到的情意和物象。

这样画家就不是以一时一地的真景物为表现对象,这种在行动中观察客观事物的角度,衍生出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方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不苛求自然时空的合理性,不以描绘眼前所见景物为满足,而是凭自己的思想、感觉充分发挥想象力,竭力追求对自然的全面感受。

从认识论的发展来看,绘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伴随着认识论发展的过程。

从陆机的“存形莫善于画”到南朝宗炳的“应会感应、神超理得”,从谢赫的“气韵生动”,到五代荆浩的“气质俱胜”,都是对绘画是人的自由活动的解释。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含蓄 、 玄淡 、 浑茫和 中庸 柔和之美 , 极少有浮躁不安 、 剑 不同的民族 、 地区 , 必然产生 不同的文 化现象 , 艺 术是民族文化 中最突出 、 最活跃 、 最深刻的表现形式 。 作
为重要画 科之一 的山水画 , 蕴涵着丰富 、 刻的民族 文 深 化精神 , 根深蒂 固的儒 、 道思想可谓是我 国民族文化 的
表 达 ”而 且 讨论 了 空 间 的 表现 , 定 了 中国 山 水画 的理 , 奠
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不重形似 ,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 。中国山水画的整 体
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 、
论基础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 , 中国山水画才可 以说 出现了展子 虔 、 李思训 、 王维 、 张璨 等一 大批专画 山水 的大师 。 这些大师注重写实 , 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 。 将 展 子虔的 《 游春图》 ,反映 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 的面 目, 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原 味 , 但写实 力已经有 了较大提高 , 极能抒 发作者的情怀 , 已能将 山水画和人
似之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也。 正是直接或间接地受 儒家 “ 中庸” 思想之影响所致 。 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
是一种含蓄 、 玄远太虚的朦胧之美 。也正是这 “ 大象无
形” 之美赋予了山水画 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 以看 出 : 山水不像人物 、
深 至广 , 中国山水画来 说亦颇 有启示 : 对 过分追 求 自然 山水之形质 , 就会走入“ 媚俗 ” 自然主义之极端 ; 相反 , 丝 毫 不顾 自然山水之形态 , 一味追 求笔墨技巧 , 表面点 搞 缀, 势必陷入“ 欺世” 的形式主义之窘境 。五代末北宋初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范⽂3篇略论近世国画⽂章⼤家楼笙华⼜名楼森华,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画⼤讲堂》主讲,中国开放⼤学中国画教程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学术主持,浙江⼤学艺术鉴赏与收藏投资⾼级研修班主讲,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副主编,黄宾虹国画院院长。

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浙江⼤学、厦门⼤学、宁波师范学院执教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

个展:2014 《秋⼭问道》⼭⽔画个展2013 《听此太古⾳》楼森华⼭⽔画展(中国美术学院)2012 《古雅之道》楼森华⽔墨画个展(宁波)2012 《钱塘时代》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11 《⼗⼆⽉》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8 《澄怀观道》楼森华⼭⽔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0 《楼森华⽔墨与油画》个展(台湾⼤学)1997 《回望传统》中国画个展(宁波展览馆)等近世国画⽂章⼤家,五百年间名世者黄宾虹有云:上古书画同源,仰观俯察,以造六书,取乎象形,⾃有丹青之画,书与画分,后世因重⽂⽽轻艺,有⼠夫之画,画与图分……⼜云:⾃来书画同源,书是⽂字,单体为⽂,孳⽣为字,以加偏旁。

⽂字所不能形容者,有图画以形容之,尤易明晓。

故图画者,⽂字之馀,百⼯之母也。

今求画学之途径,⾮讨论⽂字,⽆以明画之理,⾮研究习字,⽆以得画之法……学画之⽤笔,⽤墨,章法,皆源于书法。

舍⽂字书法,⽽徒沾沾于缣墨朱粉中以寻⽣活,适成其为拙⽽已,未可以语国画者也。

其语何出!六朝谢赫著画有“六法”,所谓⼀⽓韵、⽣动是也;⼆⾻法,⽤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元初赵孟\⾔书画同体(即后世曲解为“书画同源”),明季董其昌借禅宗以分画有“南北宗”。

⾄于后世影响甚巨,此后史学家竞相引证。

赵孟\有诗证⽈:《题柯九思画⽵》“⽯如飞⽩⽊如籀,写⽵还应⼋法通,若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论以理论⾼度指明了绘画的技术要旨。

⽆论这“本来同”的是源、是体、还是法。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作者:刘桂珍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4期摘要:中国画属表现艺术,它并不追求物体表面的形似,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具有独特构图特点,它以线造型、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提倡诗情画意。

中国画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结晶;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以形写神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39-03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在远古无确定称号,普遍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画在绢上和纸上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为区分西方油画或其它外来绘画称为中国画,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墨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的艺术。

在东西绘画两大统系中,中国画是东方统系的代表,实处东方统系中的最高水平地位。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的艺术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方法。

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

中国画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等表现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画种、独领风骚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透视、造型规律及中国画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等方面来浅谈其审美特征。

一、中国画的透视“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画家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指画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立脚点上作画,而是根据画家的需要,移动立脚点,把不同事物安排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通过其相互关系形成透视空间。

在中国山水画中最为常见。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全景和各阶层人物的各种活动。

宋代文人画艺术特点论述题

宋代文人画艺术特点论述题

宋代文人画特点是什么?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尤其是北宋的文人画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画派之间的斗争也极其频繁,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冲击了宋代院体画画家们的审美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宋代文人画艺术对文人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离形得似寓心于物宋代文人画“意”的表现在绘画中受到重视,没有形的约束,绘画思想更加自由、绘画表现更加彻底、绘画风格更加多样、绘画题材更加宽广,绘画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部精神的追求。

画家们的创作动机由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转向了自我表现,自我抒发,自我欣赏.文人画的一个特点是画的精神,熟练的技巧似乎只是必然的副产品,它的最终目标是完美人格,净化心灵。

如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文人画家的诗文书画活动非常活跃,频繁。

他们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反对过分拘泥形似的临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求天真清新的风格。

(二)萧疏简淡从理论上说,文人画的理论提出者苏轼和总结者董其昌都是受禅学影响的。

随物赋形,是道禅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由于禅宗的超然特性,容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的精神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文人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禅的因素:简单、微妙、含蓄、宁静、,以简代繁,以空代实,以淡代浓,,以不似代似,以刹那代永恒!在山水画上逐渐呈现由以重着色转向重水墨淡彩的风格,在简古、平淡的形式外表中,蕴含着丰腴、绚丽、隽永的深意,使作品摆脱了早期秾丽的色彩和拘泥于物的技法,山水画论重视自然、天机、气韵、追求天真平淡,主张表现无穷深向。

(三)形神情思兼备形神情思兼备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宋代画家们都乐于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形神是描绘客观绘画对象的标准和要求,情思是画家的主观之“意”,包含画家的主观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对绘画对象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绘画

• 这一时期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 得到张扬,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 卷轴画开始兴起,卫协、曹仲达、顾恺之、陆探 徽、张僧繇等一批优秀画家脱颖而出,成为划时 代的艺术大师。 人物、山水、动物题材展现于画面,但尚未脱尽 传经载道的窠臼,可见传统影响之深远。 绘画理论的研究开始发端,谢赫的《画品》提出 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标准,无疑这种专业评说 使绘画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
• 莫高窟的北朝绘画内容,主要是 讲述佛祖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 事,与佛出世成道后的说法场景。 佛本生故事内容丰富,宣扬佛家 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故 事以连续的场面展开,从左右向 中心发展,构思完整。
敦煌莫高窟外景
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
隋唐五代时期绘画
• 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是 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 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 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 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 系融洽,中国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 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顾恺之《洛神赋图》
•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 描绘自然花卉的静 物装饰画,而是一 幅表现太阳的画, 是一首赞美阳光和 旺盛生命力的欢乐 颂歌。画中,那一 朵朵葵花在阳光下 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 己所说“这是爱的 最强光!”
凡高 《向日葵》
二、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
[汉]墓室壁画《宴饮观舞图》(局部)
[汉]墓室壁画《车骑出行图》
绚丽的马王堆汉墓帛画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字形“非衣”, 系驮侯利仓之妻盖棺的吉祥物。画面分 天朝、人间、 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 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 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 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 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 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气界为驮侯 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 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 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 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 孔武有力。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1、忠实于客观物象: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的设计表现形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形成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作品。

2、形象特征: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人体的造型、动物的造型、植物的造型、器物的造型或者是自然的造型。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绘画艺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线条和颜色的结合,或者是其他特殊材料的运用,如油画、水彩、素描、版画等。

4、表现力的强:绘画艺术不仅能够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够呈现出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见解。

5、表现空间的丰富性:绘画艺术能够在二维的空间内创造出三维的空间感觉,这是通过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结构等多种手段来实现的。

6、文化的传承:绘画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它记录下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7、民族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底蕴,如中国的写意画风、西方的写实主义等。

技术
手段的多样:绘画艺术涉及到的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使用,以及对光线、阴影的处理等。

8、内在精神的表达:绘画艺术不仅仅是在外观上模拟事物的形态,而是更多地倾向于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略论传统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性

略论传统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性

183作者简介:李明明(1990— ),男,汉族,山西吕梁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

在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中,颜色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明清之前,中国绘画的名称不是现代所称“中国画”,而是用颜色中的两种色彩名称“丹青”为其命名,由此可见颜色是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魏晋之际,在色彩的探索、研究和运用上,已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用色原则和方法。

南齐的谢赫将中国绘画特有的设色规律和用色原则加以总结,在其《画品》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敷彩制形理论。

唐宋之际,中国画的色彩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宋之前,色彩是绘画的一个重要表现语言,南朝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还强调色彩在表现对象、塑造形体方面的重要性:“画家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但是,到了唐朝,这一“以色貌形”的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则变为弃色求墨了,他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并由此肯定“运墨而五色具”。

这种墨可胜色的理论和实践,最终演化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审美追求和品评标准。

尽管如此,唐朝时期的绘画还是以工笔重彩为主,仅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颜料的品种就达七十二种之多。

宋之后,由于大兴水墨写意之风,色彩在画面上逐渐淡化,施彩的原则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只施以一些透明的淡色或少许矿物质颜料,与此同时,颜色品种也在迅速减少。

据王绎在《写像秘诀》“采绘章”中记载,到元朝时中国画的颜料就只剩三十多种。

但在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工笔画中,颜色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再识中国画的颜色与色彩(一)中国颜色的发展颜色即指色彩,但在古代中国“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

比如《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

《说文解字》里说:“颜,眉目之间也,颜即印堂”。

“色,颜气也,指脸上的七色、神情”。

“彩,文章也,指文彩”。

段玉裁的注解是:“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最初“颜色”指的是面色,而并非万物之色彩。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一)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一)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1. 内外合一的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在和外在的统一,认为审美是一种内外合一的体验。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类的美视为一体。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内心情感的体验。

2. 周密而简约的构图风格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周密而简约的构图风格。

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建筑,都注重整体与细节的平衡。

传统文化强调”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即通过遗漏与想象来表达事物的美。

这种审美特点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平静、悠然自得的心态。

3. 融合与变通的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思想,即取中道而行的理念。

这种审美特点反映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音乐、戏曲还是诗词,都注重融合与变通。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调和、平衡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的和谐和外在的平衡。

4. 寓意与象征的审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加重视寓意与象征的意义。

传统文化中,很多艺术形式都借助象征和寓意来表达审美情感。

这种审美特点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富有哲学性和文化深度。

5. 人文情怀与道德观念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强调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的渗透。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新陈代谢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突显了内外合一、周密简约、融合变通、寓意象征、人文情怀与道德观念的追求。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并对今天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自然与人类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强调自然与人类的融合。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题,通过绘画表达自然美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刻敬畏和追求与自然融合的态度。

7. 和谐与平衡的审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注重节奏与和谐的表达。

【高中美术】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高中美术】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2)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
(3)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
(4)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课后拓展
写一篇小论文:你喜欢哪一种形式的中国传统绘画?从主题表现方式、题材、技法等方面进行阐述。谈你的理由。
完成49页的学习评价
课堂内容拓展、这是延伸。




1.观察分析郭熙的《早春图》,说出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景物?试着说出此画的意境?
2.了解笔墨纸砚的特点,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
3.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与自然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认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价值。(文化理解)
学习重点
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重要中国画作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习难点
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领会中国话的表现技法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学习准备
教具:中国画、线描稿
学具:宣纸、毛笔、墨汁等中国画工具
教研共案
个性调整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通过一组图片导入本课,教师展示一组包含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画种的图片,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
3、分别说一下这三种构图给我们的感受?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注重传神写照?
作品展示:阎立本的《
历代帝王.晋武帝司马炎》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1、思考:阎立本的《
历代帝王.晋武帝司马炎》给我们的感受?
2、经典解读《虢国夫人游春图》,体会画面给人的感受?

中国绘画艺术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论文

【摘要】中国绘画在传统文化的整体环境下,富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中国绘画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种人文精神以理论形态出现于画论中。

更通过中国画家独特的笔墨写意和比兴手法等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绘画;人文精神;画论;笔墨中国绘画是东方艺术及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悠久而绚烂。

经千年的不竭创作及发展流变,中国绘画确立了自己独特、成熟的艺术体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审美标准及人格精神。

中国绘画追求形神兼备及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独有的文化内涵、艺术气质及精神特质,使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也使之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其他民族文化和艺术所难以比拟而永远不可替代的。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和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它是从价值论角度对人的本质探索思考的意识形态的结晶。

中华民族发源于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流域,长期稳定发达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循环辩证的思维方式,其间渗透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而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华夏文明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载体之一,在记录和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和审美意识,从而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气息。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技法和风格方面表现出多种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

简言之,西方绘画有着根深蒂固的科学精神,中国传统绘画则包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

下面我就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和绘画的表现方式两大方面试作探讨。

第一方面,中国画论作为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包含和贯穿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源自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自由思想。

首先,中国画论的概念范畴来源于人物品藻。

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审美特征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源远流长,渊源流深,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审美特征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历经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一部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绘画主要是用雕刻和刻画的方式表现。

随后,随着青铜器和陶器的出现,绘画也逐渐发展出特有的风格和形式。

在西周时期,绘画已经成为宫廷和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秦汉时期,绘画技艺不断提高,且取得了很大发展。

唐代,以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诗句为题材的中国绘画达到了巅峰。

宋元时期,绘画更多地强调自然、清新、雅致的特点,成为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门徒制逐渐形成,门徒的技艺不断提高,中国画的发展也保持着持续的趋势。

现代中国画则逐渐走向世界。

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

第二部分:中国绘画的风格中国绘画的风格独特,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明暗法、透视法、色彩法等,而是更注重笔墨、线条、造型等技法,更强调画家的个人感受和创意。

它强调意境、氛围和符号,总的来说,中国画具有线描清秀、色彩含蓄、用笔流畅、意境深邃的特点。

首先,中国绘画的线条十分特别,用线描绘形体,线条的粗细和厚薄十分讲究,能够表现出画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中国画注重笔墨,通过用墨粉勾画出非常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物象形态,同时又往往能够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深邃的情感或者意境。

另外,中国画最出名的风格就是色彩含蓄,其本质就是:隐含的美。

再者,中国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空白。

在中国画的空白之中,“有岁月的沉淀和情思的升华”。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自然、清新、雅致的特点。

比如山水画,往往表现出崇山峻岭、清流瀑布和浓浓的云雾,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画家所想所感,保留下一些不那么精确的细节,这正是中国画的特色。

第三部分: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也是独具特色的。

美术初步了解中国的特点

美术初步了解中国的特点

美术初步了解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美术传统深深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中国美术独树一帜,展现出与其他文化区别明显的特点。

本文将初步了解中国美术的特点。

一、中国美术的历史渊源中国美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遗产之一。

早期的中国艺术主要表现为石雕、陶器和壁画,具有浓厚的神话和宗教色彩。

二、中国美术的审美观念中国美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美术中,人物画和山水画是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人物画注重形态的准确和生动,在人物形象中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山水画则追求写意和意境,借助自然景色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中国美术的传统元素中国美术中的许多传统元素至今仍然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

其中,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如墨写、水墨和宣纸等,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绘画中。

此外,中国的传统色彩观念也深深烙印在艺术作品中,如红色象征吉祥,绿色象征自然和和平,黑色象征庄重和沉思等。

四、中国美术的哲学观念中国美术中的哲学观念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美术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例如,道家追求的是自然的内在和谐,表现为意境的追求和抽象的表现方式。

而儒家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的是社会道德和意义的表达。

五、中国美术的艺术形式中国美术多样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其特点之一。

除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外,中国还有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剪纸、年画、陶瓷和丝绸等。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六、中国美术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中国美术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中国当代美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平衡,他们吸收了各种国际先进的艺术潮流,同时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

现代中国美术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展现着对世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

中国古代绘画的论文

中国古代绘画的论文

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

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

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中国古代绘画概述

中国古代绘画概述

六、继续发展的五代绘画
五代(公元907-960)是一个纷扰割裂的时期。 北方和中原战乱频繁,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 苦,文化艺术发展受到压抑。 南方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因 而绘画艺术在南方获得发展。 南唐和西蜀,都设有画院,我国历史上从此开 始正式设立画院。
1、人物画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
范 宽 《 雪 景 寒 林 图 》
北宋
《寒林平野》呈现烟林平远景色,林木薄疏, 小丘起伏。李成注重真实的山水写生,深合透 视画理,此画面墨法变化微妙,意韵精致。另 外,用墨不浓,轻淡如在烟雾里,显得缥缈幽 清,李成的“惜墨如金”,由此可见。
• 李成善画烟林平远 之景,变雄劲、深 厚为清旷萧疏。
北宋
三、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
山东嘉祥武氏 祠中的画像石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这一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绘画特点: 1、产生了帝王画家和专职的文人画家。 2、宗教美术题材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产生了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画论,其中,最著名 的是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理论。
敦煌莫高窟壁画 库
》唐 李 思 训 《 江 帆 楼 阁 图
《明皇幸蜀图》唐 李昭道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皇幸蜀图》唐 李昭道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维 雪溪图
中晚唐的水墨山水
• • • •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这种画法的特色,发展到了唐代的李思训、李 昭道父子,便形成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 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在唐代艺术整体繁荣的局面下,山水画也步入 成熟阶段,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 一是以唐宗室武将李思训、李昭道(俗称大小 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文人士大 夫王维(世称王右丞)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

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

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

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山水似形媚道。

“以形媚道”即是说明了绘画是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

“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

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

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的“道”。

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

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

P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老子哲学中所具有的某些朴素辨证法思想,如“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万物交感运动的观念,都曾渗透在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并被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绘画的创作过程,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笔运作时,提出“存心要恭。

落笔要松”:在处理客观物象与主观理性关系方面,强调“似与不试之间”,得“不拭之拭”:在画面布局技巧上,要求具备宾主、开合、聚散、疏密……等关系:在笔墨技巧上应体现运笔的轻重、起伏、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等等。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绘画语汇都直接起源于谈论哲学和宇宙观的用语,虚实、气理、向背、心意等。

能体现这些辨证关系的经典之作是《石涛画语录》。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质是道家精神,道的特征与天地之美的契合,这庄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正不折不扣地是魏晋南北朝问中国艺术史上山水题材的勃兴的思想渊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那里,充满了对天地之美的热情赞颂,和对与天地之美相牟的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倾心向往。

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

追求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

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天地之大美,着力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表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表现这种大化生命的宇宙精神。

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体现生命、生机,追求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从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到剂浩提出的“水晕墨章”,很明显是一个由重视色彩表现到重视水墨表现的绘画观念转变,这就是阴与阳的哲学思维主导下的特殊色彩意识。

“运墨而五色具”的思想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墨分五色”——这一色彩魔方吸引了无数历代画手。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哲学的玄想思维的作用。

应该说,水墨世界从真实感上言是无色的、
虚幻的,但它却因此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无色之色”,是十分哲理化的表现,具有特殊的“理趣美”。

用相对单纯的黑白(纸地)色来表达天地万物、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概括力。

中国绘画中的儒学因素,过去人们往往只用“成教化”、“存乎鉴戒”来解释儒学的艺术功能说,是很片面的。

其实,孔子是把艺术更多地视为白反自修、成就人格、求仁得仁的内省功夫的一部分。

于是,我们看到,孔子儒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循着一条这样的原则的:关注人伦事物,但不曲意媚合强调个体独立价值和个人内心情感表现,但不宣扬“个人主义”:提倡推以及人的方式对忧患有自觉的认识和敏感的体验,但不渲染,不夸张,不愤激,而保持达观、平和的态度和勇于牺牲的现身精神,这里面闪耀着人文理想的光辉。

作为一种传统,它对忧患意识的偏爱和对敦厚之风的执着,把艺术表现意识导向了沉郁、豁达、宁静、超脱的内在境界……这或许是孔学儒家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形成的最大影响。

因此,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有时既强调变化,也注重和谐,绘画语言虽有起伏,但不张狂,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打动力,但格调平和,合乎法度,显然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绘画表现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空灵旷远的意境,富有哲学的思索,最终使人感到自然天成、不可言状的生动气韵,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南北朝的宗炳到清代的八大山人,其中画史上重要的画家大都将禅宗封为圭臬。

宗禅要求“不立文字”、“以物观物”,靠的是直觉的领悟,无需理智的分析和那种相互对立、比较的感受。

这把中国土夫文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审美观推进到更奇异、更神秘、更空澈晶莹的世界。

更沉迷于对宁静、淡泊的审美境界的探求,和对瞬间即是永恒的壮阔幽深的宇宙情感的体验。

它在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静默观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自然、简练、含蓄的表现手法,使画面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以疏简、草略风格独立于中国绘画之林的“减笔”画风,其形成可以说直接源于禅宗思想。

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是宋代的“减笔人物画。

其笔势粗阔、减练豪放,墨色浓淡多变,不拘于形。

但由此而表现出的视觉形象却流露出一种“笔情墨趣之外”的丰富内涵这些作品如同禅家解经,并不关注客观现实是什么,而旨在通过疏逸的“戏墨”追求禅的境界,追求自我的解脱。

所以,“画贵有禅趣”,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绘画于禅宗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对中国绘画品评的一种标准大大地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深度。

中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是“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终归“道器不二”、“心物不二”、“物我相忘”、“天人合一”。

故而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不离此道。

在客体与主体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生、物质与心灵之间找寻一种平衡和整体性的和谐。

中国文化宏深而博大,在众多丰厚的文化质点中,无论是哲学,还是书法、诗文、戏曲等等,中国绘画都与他们息息相关、辉映交融。

法国华裔汉学家弗朗索瓦一陈曾经说过:要想看懂一幅中国画,必须具备高深的文化素养。

它不仅道出了中国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且,看出了中国绘画很大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中国绘画是一个白成体系的艺术领域。

它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画面的视觉效果,都迥异于西洋绘画。

“笔墨”作为构成中国绘画独特美学品格的外在符号,有着相对完整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画家作画时,有时仅用一只“单纯”的毛笔,蘸上看似黑团团的墨色,在具有一定渗透感的纸、绢上,或疾或徐地有节奏地挥动,即可迹化出一幅变幻多端、形神兼备的视觉形象。

作为交流思想情感的绘画语言——“笔墨”,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日臻成熟,已从材料工具意义上逐渐脱离出来,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

而且“笔墨”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绘画“形式”本身它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绘画高度概括、凝练的艺术思维能力。

在表述媒介方面,“笔墨”从一开始就烙印上了中国文化“以简驭繁”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