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规章制度地分类国别分布
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
(五)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 Exchange Rate) 浮动汇率制度( 1.概念 概念 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政 府不加以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府不加以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2. 类型 (1)按政府是否干预划分 ) 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自由浮动 又称"清洁浮动" 又称"清洁浮动"(Clean Floating) 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管理浮动 又称"肮脏浮动" 又称"肮脏浮动"(Dirty Floating)
货币政策独立性
汇率稳定
资本自由流动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
(三)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特点
1.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 2.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 3.有管理的汇率 . 4.浮动汇率 .
�
二,汇率制度与政策有效性
三元悖论" 也称"三难选择" 三元悖论" (也称"三难选择") 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在 在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基础上提出.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基础上提出. 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 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 本自由流动难以兼得 难以兼得. 本自由流动难以兼得.
一,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
(三)分类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 自由浮动,管理浮动 自由浮动, 金本位制下 体系下的固 的固定汇率制 定汇率制 单独浮动/ 钉住浮动/ 联合浮动 单独浮动 钉住浮动 19世纪初~ 世纪初~ 世纪初 1930s 金本位制度 1940s~ ~ 1973 1973至今 至今 纸币制度
汇率制度解释
汇率制度解释一、什么是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确定和管理其货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和汇率走势的制度和机制。
汇率制度的目的是引导和稳定外汇市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平稳运行。
二、汇率制度的分类1. 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将本国货币的汇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固定兑换比率,并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其中,最为典型和常见的形式是单一货币制度,即一国强制性采用其他国家的货币。
2. 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基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国家或地区的央行通常会干预市场,通过买卖外汇来影响本国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以达到汇率的稳定。
3. 债券与汇率制度:债券与汇率制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制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债券市场的参与者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
这种制度允许债券买入者通过购买债券来影响本国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改变汇率。
三、汇率制度的优缺点1. 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 稳定性:固定汇率制度可以稳定外汇市场,减少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干扰。
- 预测性:固定汇率制度使得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规划他们的国际交易和投资活动。
- 市场影响力:固定汇率制度使得政府可以通过外汇储备的管理来更好地影响和控制本国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2. 固定汇率制度的缺点:- 缺乏弹性:固定汇率制度可能导致汇率不能灵活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调整的难度增加。
- 外部冲击:固定汇率制度使得国家或地区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减弱,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
- 调控限制:固定汇率制度可能限制了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调控能力,对经济进行适时干预的空间变小。
3. 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灵活性:浮动汇率制度能够让汇率更加灵活地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 抗风险能力:浮动汇率制度能够提高国家或地区对外部冲击的抗风险能力,减少金融风险的传导。
汇率制度(经典)
第三阶段:1985年~1993年,汇率制度为从爬行钉住到 管理浮动(以钉住出口换汇成本为主),汇率政策 目标为平衡国际收支,汇率水平是持续下跌。
1985-1993年人民币汇率表
年份 1985 1986 美元加权平均汇率 (人民币/100美元) 293.66 345.28 372.21 372.21 376.51 478.32 532.33 551.46 576.2 日元加权平均汇率 (人民币/100日元) 1.2457 2.0694 2.5799 2.9082 2.736 3.3233 3.9602 4.3608 5.202 港币加权平均汇率 (人民币/100港元) 37.57 44.22 47.74 47.7 48.28 61.39 68.45 71.24 74.41
固定汇率制利弊分析
利
汇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有利于国际商品价格的决定、国际贸易成本的核算 保证国际债权债务清偿的稳定进行 减少汇率波动风险,抑制外汇投机活动 上下限及法定平价都是人为规定的,汇率不能正 确反映两国货币实际购买力 影响一国对内对外的同时均衡 传播通货膨胀 造成单向性货币投机
弊
(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
第一阶段自1949年至1980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 表现为严格管制和固定不变。 第二阶段为1981年至1984年,开始尝试对人民币 汇率制度进行改革。 第三阶段自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 剂价格并存。 第四阶段从1994年至2005年7月20日,单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五阶段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 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度。
货币局制(Currency Board)
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 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 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的汇率制度。 货币局制通常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通常是 百分之百)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且要求在货 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要求。这一制度中的货 币当局被称为货币局,而不是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失 去了货币发行的主动权。
汇率制度的类别及主要内容
汇率制度的类别及主要内容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来决定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的制度。
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其货币与其他货币的固定兑换比率。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政府通过买卖外汇和调整货币政策等手段来稳定汇率。
其中最典型的制度是金本位制,即以黄金为基础,货币可以以固定比例兑换黄金。
固定汇率制度能够提供稳定性和预测性,有利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
但是它也存在缺乏灵活性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的问题。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允许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的制度。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直接干预汇率,而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决定货币的价值。
这种制度下,货币兑换率随着市场需求和供应的变化而波动,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
浮动汇率制度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但在波动市场环境下,可能带来不稳定性和风险。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结合体。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允许汇率浮动,但同时会进行一定的市场干预来稳定汇率。
这种制度下,政府可以干预市场,通过购买和出售货币来调整汇率,并且可以设定一定的汇率波动幅度的上下限。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既能够确保汇率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又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汇率制度在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汇率制度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制度。
同时,各种汇率制度之间也存在转换和转变的可能性,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汇率制度的变更。
总的来说,汇率制度的不同类型为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选择合适的制度来管理和调整汇率。
无论是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还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因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是实现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八章 国际汇率制度.ppt
8 2019/11/15
(2)以浮动汇率的浮动形式为标准,可分为独立 浮动和联合浮动。 – 独立浮动,是指一国货币对其它任何货币的汇 率都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浮动。
• 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都实行独立浮动汇率制。
36 2019/11/15
– 联合浮动,是指在一个利益集团内部,各成员国 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汇率,而对集团外国家的货 币统一实行共同浮动。
• 如欧共体各成员国之间实行的是联合浮动汇率制。
9 2019/11/15
• (3)补充1:货币局制 也称为联系汇率制 法律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
定的兑换率,并对本国货币发行作特殊限制。货 币发行须以百分百的该种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 货币发行量取决于可用作准备金的外国货币数量 的多少。
② 外贸依存度大小
外贸依存度越高,当世界经济波动时,面临的冲击越大, 越倾向选择固定汇率制度。
17 2019/11/15
③ 外贸商品结构或地域分布状况
• 集中度高,往往选择钉住伙伴国货币的汇率制度
– 相对通货膨胀率
• 若一国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一般倾向采用固定汇率 制,以防止本国货币不断贬值。
• 若一国通货膨胀率较低,为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倾 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
• 近一些年来使用浮动汇率的发展中国家数目在不断 增加。
20 2019/11/15
选择浮动汇率制下的何种钉住汇率制? • 发展中国家选择何种形式的钉住汇率(一种是钉
住单一货币,另一种是钉住一种综合货币);
• 不仅是出于其传统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且要考虑其 对外贸易等关系的多样化程度。
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powerpoint67页
第一节 汇率制度
第二节 外汇管制
第三节 我国的外汇管制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五点 三十一分。
第一节 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及其分类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Regime or Exchange Rate System)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 的基本方式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或安排。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五点 三十一分。
3、外汇管制的方式 (1) 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是对外汇买卖的价格即汇 率进行限制,可采取直接管制或间接管 制的方式。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五点 三十一分。
1)间接管制:间接管制是指以外汇基金作为缓 冲体来稳定汇率水平。
2)直接管制:直接管制主要是规定各项 外汇收支按何种汇率进行交易,通常采取实行 本币高定值(Currency Overvaluation)和复 汇率制(Multiple Exchange Rate System) 的方式。
程度 5)国内外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五点 三十一分。
– 罗伯特.赫勒认为:
如果一国的 –进出口占GNP的比例较低(即开放程度低)
–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地域多样化
–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 –资本流入较为可观和频繁
–国内通货膨胀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
–选择浮动汇率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五点 三十一分。
3.区域性经济合作情况
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特别是当一国 对另一国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方面有很强的依赖性时, 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汇率比较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内的各个国家,其经济往来的特点往 往对它们的汇率制度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汇率制度
1949—195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和起伏回升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用汇 需求很大,但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外汇资源紧缺,进出口渠道不畅,侨汇汇率 阻塞。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国家建立外汇集中管理制度,人民币汇率主要作用 为调整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物价。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l972年底(1953—1972):人民币汇率处于基本稳定阶段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 理体制,国内金融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从西方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至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时期(1973—1978):人民币实 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钉住汇率制”。由于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 汇率体制岌岌可危,1971年8月,美国停止各国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货币纷纷实行浮动汇率,汇率波动日 益频繁。在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背景下,为了避免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促 进对外经贸的正常开展,我国采用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汇率制度选择考虑的因素 。 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1、对外贸易依存度(依存度越高,面临的冲击越大,
越倾向选择固定汇率制度
2、经济规模(大国经济独立性强和贸易依存度相对低
,较少从汇率角度考虑经济问题)
3、贸易伙伴国的集中度(集中度高,往往选择钉住伙
伴国货币)
(三)三元难题
四、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宏观调控能力弱化
汇率制度的分类国别分布
汇率制度的分类、国别分布及历史演进内容提要:汇率制度的合理分类是许多汇率制度实证研究的前提,不同的分类往往带来不同的实证结果。
以往的实证研究采用的主要是IMF的名义分类,近些年来IMF采用了新的实际分类方法,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提出一些更为合理的分类并利用不同的方法构造汇率制度分类的数据集。
本文对汇率制度分类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对一些汇率制度分类数据集进行介绍,并利用其中的一些数据集描述汇率制度历史演进情况,发现不同的数据集给出的汇率制度分类是不同的,描绘出的汇率制度演进也有很大差异。
根据IMF官方数据,我们也给出了2006年汇率制度的国别分布情况。
关键词:汇率制度名义分类实际分类一、引言汇率制度是指一国在经济开放中关于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名义汇率决定和调整的制度安排。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
在古典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一国往往在汇率制度选择上有较少的自由。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一个国家有更多的自由根据本国经济特征和本国与世界经济之联系去选择适合该国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安排也因此成为一个国家确定其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
目前我国已累积超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连年持续的巨大贸易顺差导致美国等国家施压人民币实行升值,进而要求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我国央行根据对实际经济金融形势做出的判断和评估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适度调整,将盯住单一的美元汇率转移到以盯住一篮子货币为参考,从而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空间和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制度将还要向怎样的制度转变,汇率制度变化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是对中国政府经济金融决策和管理能力的考验,也向中国学界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方面,目前国际上的理论相对零散,没有统一的模型框架。
一些问题上存有争议,更多的问题悬而未决。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而实证研究中无论是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条件还是不同汇率制度对经济表现的影响,首先面临的就是汇率制度分类问题。
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ppt28张)
浮动汇率制
汇率反映国际交往真实情况 外部均衡可自动实现,不引起过国 内经济波动 增强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性 减少国际储备量,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 避免通货膨胀跨国传播 增大不确定性和外汇风险危害 外汇市场动荡,容易引起资金频繁 移动和投机 使一国更具有通货膨胀倾向
缺点 容易输入国外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 容易造成汇率制度的僵化
– 例如,在一个低估的汇率下,一国可能出口本 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 浮动汇率就清楚的界定了本国所有商品的比较 优势和比较劣势(将各种商品转化成同一货币 比较)
•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的调整要积累到相当程度 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而这个调整是难以预 测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跨国合约都因为没 有进行套期保值而面临巨大风险。 • 固定汇率的缺陷还表现在丧失了本国货币政 策的自主权。 • 无法隔绝外国输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章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
一、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
三、汇率政策
第八章 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币与外币的比价 (汇率)所作的安排和规定安排的情况与规定的内
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汇率制度。 传统的汇率制度分类
2000IMF对成员国汇率制度的分类
主要的汇率制度分类
金本位制度下的 固定汇率制度
允许汇率波动范围
目标区下限
汇率在目标区内的表现
A 汇率
目标区上限
C
经济基本面
D 目标区下限 B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缺点
• 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 浮动汇率制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 固定汇率的最大优点是消除了个人和厂商从 事对外经济交往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对国 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 固定汇率制的另一个优点是以汇率固定承诺 作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一种外部约束机制,从而 可以有效地防止各国通过汇率战、货币战等 恶性竞争破坏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 • 有利于抑制国际货币投资
汇率制度
外汇交易机制
• 竞价撮合交易 • 询价交易 • 做市商制度
P127
国际货币一体化
• 国际货币一体化的概念 • 货币区域同盟 • 通货区 P128
通货区的特征及利弊
• 通货区的特征: • 1 通货区作为区域性的跨国货币汇率制度,以成员国放 弃本国货币管辖主权为前提, • 2 通货区统一货币,成员国的独立货币和互相之间的汇 率不复存在, • 3 通货区内成员国之间经济和金融相互依存性强。
(2)从汇率受到政府干预的程度来看,有两种形式: 第一,自由浮动。 第二,管理浮动。也称可调节的浮动汇率制。
3.1.3 各汇率制度及特点
• • • • • • 2、浮动汇率的主要特点 形式多样化 汇率是有管理的浮动 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大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多元化 “一篮子”汇价成为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
3.2 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
• 一、货币局制度 • 是一种关于货币发行和兑换的制度安排,不仅仅是 汇率制度。 • 最早 1849年 毛里求斯; • 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 • 20世纪60年代渐衰,20世纪90年代复兴
3.2.1 货币局制度
• • • • • (一)货币局制度的主要特征 1、本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并建立固定汇率关系 被钉住的强势货币称为“锚货币” 2、100%的货币发行保证 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特别是锚货币的外汇储 备为发行保证必须有100%的外汇储备或硬通货准备 • 3、汇率稳定 • 制订本币与锚货币的固定汇率,并通过外汇市场调 节机制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3.3 外汇管制
• 一、外汇管制概述 • 外汇管制:一国政府对外汇的收支存贷等方面所采 取的具有现在性意义的法令、法规、制度措施。 • (一)外汇管制的历史演进 • 1、一战。一战前不存在管制 •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 3、二战前后 • 4、20世纪60年代
国际金融之汇率制度介绍课件
联合浮动汇率制度: 多个国家共同制定汇 率政策,共同浮动
汇率制度的作用
稳定货币价值:汇率制度有助于
A
稳定货币的价值,防止货币大幅
波动。
促进国际贸易:汇率制度可以降
B
低国际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
的发展。
C
调节国际收支:汇率制度可以调 节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汇率制度可
D
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防止国际
0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预期、政策等
03
国际收支:贸易顺差、逆差、资本流动等
04
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债务水平、政策调整等
05
货币政策:利率、货币供应量、政策调整等
0 6 政治环境:政治济基本面:经济增长、通 货膨胀、就业率等
货币政策:央行利率、货币 供应量、信贷政策等
03
汇率制度多元化:各国将根据自 身经济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 己的汇率制度,如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等。
04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汇 率制度改革需要与货币政策协调, 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稳定。
汇率制度改革的挑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汇率制度改 革需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后续影响:浮动汇率制度逐 渐取代固定汇率制度,国际 货币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政府不干预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是:能够自动调节国际 收支平衡,避免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
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是:汇率波动较大,可 能引发金融风险。
浮动汇率制度是国际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汇 率制度之一,被许多国家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制度的分类、国别分布及历史演进内容提要:汇率制度的合理分类是许多汇率制度实证研究的前提,不同的分类往往带来不同的实证结果。
以往的实证研究采用的主要是IMF的名义分类,近些年来IMF采用了新的实际分类方法,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提出一些更为合理的分类并利用不同的方法构造汇率制度分类的数据集。
本文对汇率制度分类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对一些汇率制度分类数据集进行介绍,并利用其中的一些数据集描述汇率制度历史演进情况,发现不同的数据集给出的汇率制度分类是不同的,描绘出的汇率制度演进也有很大差异。
根据IMF官方数据,我们也给出了2006年汇率制度的国别分布情况。
关键词:汇率制度名义分类实际分类一、引言汇率制度是指一国在经济开放中关于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名义汇率决定和调整的制度安排。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
在古典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一国往往在汇率制度选择上有较少的自由。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一个国家有更多的自由根据本国经济特征和本国与世界经济之联系去选择适合该国的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安排也因此成为一个国家确定其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
目前我国已累积超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连年持续的巨大贸易顺差导致美国等国家施压人民币实行升值,进而要求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我国央行根据对实际经济金融形势做出的判断和评估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适度调整,将盯住单一的美元汇率转移到以盯住一篮子货币为参考,从而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空间和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制度将还要向怎样的制度转变,汇率制度变化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是对中国政府经济金融决策和管理能力的考验,也向中国学界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方面,目前国际上的理论相对零散,没有统一的模型框架。
一些问题上存有争议,更多的问题悬而未决。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而实证研究中无论是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条件还是不同汇率制度对经济表现的影响,首先面临的就是汇率制度分类问题。
要清楚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采取的究竟是何种汇率制度,首先也需要对汇率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分类。
教科书中或者理论讨论中的汇率制度,往往只有固定和浮动两类。
实证研究中,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汇率制度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是按照汇率制度的灵活程度在完全固定和自由浮动之间,又细分了形形色色的中间汇率制度。
早期的分类往往是根据官方宣告的名义(de jure)分类,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者采用较为“科学”的实际(de facto)分类。
在合理的汇率制度分类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利用定量或者定性的方法对各国各个时期所属的汇率制度进行划分,构造相应的汇率制度数据集。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99年以来的IMF 实际分类、Bubula & Otker-Robe(2002)在IMF实际分类方法基础上扩展到1990年的数据集、Ghosh,Gulde & Wolf(2003)的“一致分类”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数据集、Reinhart& Rogoff(2004)的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ification)数据集和Levy-Yeyat&Sturzenegger (2005)利用聚类方法构造的数据集。
不同数据集关于汇率制度划分的种类数目、国家数和时间长度都不一样,因此对汇率制度的演进描述也有所差别,我们这里对此进行讨论。
二、汇率制度的分类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中,汇率制度分类所根据的都是名义汇率的灵活程度和政府或货币当局对名义汇率的干预程度。
它们有着共同的两极:完全固定和自由浮动。
现实分类就是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对中间类型再细分类;而理论研究的抽象性使得理论中的汇率制度往往只考虑两极,或者将所有的中间类型统归于第三种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
一般的教科’书通常也只考虑两极,并且一般是这样描述的: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或货币当局通过储备的变动进行干预使得名义汇率不动或微小变动;浮动汇率制下,储备基本不动,名义汇率的变动不受约束。
在汇率制度的研究中,虽然理论的抽象性特点使得理论研究并没有必要依赖于现实中繁杂的分类,但是现实中对汇率制度的那种非常具体的分类却对实证研究有相当大的帮助,因为它细化了两极之间的中间情况,使得“汇率制度”这一变量更具有了量的属性。
本文讨论的分类主要是现实中的分类。
根据IMF采用的分类方法,现实中汇率制度的分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之前的名义(deiure)分类和之后的实际(defacto)分类。
所谓名义分类就是IMF根据成员国的官方通告进行的分类,汇总在IMF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 (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AREAER)之中。
它将汇率制度分成3大类:盯住汇率制度 (Pegged Regimes)、有限弹性汇率制度(Limited Flexibility Regimes)、弹性汇率制度(Flexible Arrangements)。
3大类又分为15个小类。
在 1999年IMF实际分类出现之前,IMF在 AEREAR基础上的名义汇率制度分类由于其涵盖国家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使其成为大多数实证研究利用的数据。
名义分类最主要的缺点是许多国家对名义汇率的实际操作与其宣告并不相同,一些宣称自已是固定汇率的国家,往往为了加强出口竞争力而频繁的贬值,使其名义汇率的行为更像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名义汇率行为。
一些宣称自己是浮动汇率的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往往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善而害怕浮动(Fear of Floating),或者一些国家为其反通胀目标树立信誉而采取事实上盯住其他国家货币。
IMF从1999年开始才用实际分类。
实际分类主要是根据成员国实际的名义汇率灵活程度和当局干预程度来划分的,它可能与一国宣告的汇率制度不同。
鉴于IMF的权威性,而且目前实行的也是实际分类,我们在本文将主要根据IMF的实际分类给出各汇率制度类别的含义,目前IMF的实际分类主要有以下8类:1.无独立法定货币:另一国家的货币作为惟一的法定货币在本国流通(即美元化),或者该IMF成员国属于某一个货币(通货)联盟,在该联盟内,各成员采用同一种法定货币。
在这种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完全放弃了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控制。
2.货币局:这一货币体制以法律形式明确承诺本币和某一特定的外币之间以固定的汇率进行兑换,同时要求本币发行机构确保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本国货币的发行需要完全的外汇资产作支撑,本国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权,失去了传统中央银行功能,如货币控制和最后贷款人。
3.传统盯住:本国货币盯住另一国货币,并限制在±1%甚至更狭窄的范围内波动;或者一种类似EMRⅡ的协作安排;或者盯住一篮子货币,其中该货币篮子由该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和金融伙伴的货币组成,其权重反映了该国贸易、服务和资本流动的地理分布。
货币篮子也可以标准化,像SDR。
在这种汇率制度下,盯住并不意味着一国承诺永久维持某一固定平价。
名义汇率可以在中心汇率上下小于1%的幅度内波动,或者说汇率的波动幅度要小于2%,而且要维持至少3个月。
货币当局通过直接干预 (通过买卖外汇)或者间接干预(例如运用利率政策、外汇管理、约束外汇交易的道德规劝或其他公共机构干预)来维持固定的平价。
货币政策虽然灵活度有限,但比无法定货币和货币局的情况要灵活,货币当局至少可以调整汇率水平,虽然频率较低。
4.波幅盯住:币值的波动范围维持在中心汇率上下至少1%(或者说波幅超过2%)。
就像传统的盯住汇率制度一样,可以参考单一货币,也可以参考货币篮。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并且与波幅大小有关。
5.爬行盯住:币值以固定速率或应所选数量指标的变化而定期小幅调整,所选指标可以是本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历史通货膨胀率之差、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与预期值之差。
爬行的速率可以根据度量的通货膨胀或其他指标,也可以根据事先宣告的固定速率。
维持爬行盯住对货币政策的约束类似于盯住汇率制度。
6.波幅爬行盯住:币值的波动范围维持在中心汇率上下至少1%(或者说波幅超过2%),并且中心汇率或波幅以固定的速率或应所选数量指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
汇率灵活程度与波幅有关。
将名义汇率保持在波幅以内的承诺约束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与波幅宽度有关。
7.管理浮动:货币当局试图影响汇率,但并没有确定的路径和目标,汇率管理的指标也大都基于货币当局自身的判断(例如国际收支头寸、国际储备、平行市场发展程度),而且调整不是自动的。
干预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8.独立浮动:汇率由市场决定,当局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在于缓和汇率变动速率和阻止汇率的过度波动,而不在于建立一个汇率水平。
IMF的分类,仅仅是一个代表。
事实上,不同汇率制度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分类,如Edwards & Savastano(1999)、Frenkel(1999)、Bordo(2003)、Ghosh,Guide & Wolf(2003)等人均在其文章中给出汇率制度的分类。
这些分类与IMF的分类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表1给出了这些研究者对汇率制度的分类情况。
汇率制度的实际分类虽然比名义分类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但其本身也有一些问题。
汇率制度的划分理论上应该根据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对外来冲击造成的名义汇率面临的变动趋势是否采取干预或者多大程度上干预来划分。
如果一国名义汇率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它会表现得比较平稳,但我们就无法判断它的汇率制度属性。
表面上比较平稳的名义汇率时间序列,可能是政府或货币当局干预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经济本身缺乏冲击造成的。
表面上变动比较剧烈的名义汇率时间序列,有可能不是政府听之任之的结果,而是政府想控制却无力控制局面的结果。
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历史数据,我们不能说名义汇率变动较小的就是固定汇率,名义汇率变动较大的就是浮动汇率,变动较小的也有可能是浮动汇率制,变动较大的有可能是固定汇率制。
名义分类强调预期效应,政府的宣告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释放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影响公众预期的形成,从而不同的宣告具有不同的经济影响;实际分类强调政府的实际操作,如果政府或货币当局宣告的汇率制度是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它却经常采取积极的政策手段去干预名义汇率走向并稳定名义汇率波动,那么这种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度本质上仍是固定汇率制,它反映了政府的言行不一。
我们可以根据事后名义汇率的波动程度来对汇率制度进行分类,但困难在于,名义汇率的稳定并不总是政府或货币当局积极干预的结果,有时候也是经济本身遭受较少冲击的结果,而且实际中不同的国家往往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受到的冲击类型也不一样,很难根据事后的名义汇率数据去推断政府的政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