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优秀课件 (18张)

合集下载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公开课优质课件33张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公开课优质课件33张

-:
9
八岁入小学及学习内容
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开始,渐渐地学习“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 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语、礼貌、态度。
“六艺”所包括内容很广:
礼:是文化的统称。 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 射:是学习武功,上古远程攻击的武器,以弓箭为主,所以用射箭的 射字作代表。 御:是驾御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 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 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 最高境界。
叹为观止,古文观止大学之宗旨“大学之道, 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 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 是自身的修养。
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 而言。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 “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章句集注
•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 学(古称太学),没有中学。
• 朱熹:“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 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 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 道。……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 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 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 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 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 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 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大学之道》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31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 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 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 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 题目是编者所加 • “大学之道”: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 听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定静安虑得
本末 终始 先后
古: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 今:家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指代>
……的人
使……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使>
使……端正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使>
使……真诚 <使>
小结

5.2《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课件

5.2《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课件

文本探究
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
知道要到达的最高境域“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 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 所收获,到达至善的境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题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道理。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 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 样有“博学”的意思。
注释: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致其知: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普通百姓。 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古代想要把完善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 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 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 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 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 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
欺。 “正心”:就是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中正平
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
《礼记》: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 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小戴
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小戴礼记》则由 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又有董仲舒、程颐、程颢等大儒的推崇,在儒
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 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使...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重点字词: ➢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谐,家业繁荣。 ➢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 (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 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B.“止”,应译为“达到” C. “安”,应译为“性情安和” D. “知”,应译为“认识”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 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 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 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 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 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 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 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 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 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 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 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 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 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 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②。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④。 致知在格⑤物⑥。
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 ②意:意念。 ③致:取得、得到 ④致其知:获得知识 ⑤格: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 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②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②道:规律。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 大学的宗旨了。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大学之道”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 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 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视频索引
诵读指导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 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 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此三者, 大学之纲 领也。 (朱熹)
你知道“他”是谁吗?
曾子杀猪
大曾家子就之用妻“之曾市子,杀其猪子教随子之” 来而表泣示。人其应母该曰言:而“有女信还,,诚顾信反 待为人女,杀尤彘其。是”在妻孩适子市面来前,,曾一子 定欲要捕注彘意杀自之己,的妻言止行之,曰要:说“到特 做与到婴,儿给戏孩耳子。树”立曾诚子信曰的:榜“样婴; 父启将以以品儿待。欺成蒙母来作身德非父今子教老是 的 为 作 。与母 子 , 。孩 成 家 则师而 欺 子戏”子 长 长 ,。学 之 而耳遂父的 起 在 以。者 , 不烹对 很 孩 培母也 是 信婴彘待 大 子 养的, 教 其儿也言这 的 面 他非听 子 母。个 作 前 们行父 欺 ,有世 用 要 良对母 也 非知界 , 处 好子之 。 所也的 所 处 的女教 母 以,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合作探究
1.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2. “八目”指什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三纲”与“八目”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现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内心树立真正“修己” 的诚意: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 极大的满足。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
所以分也。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

亲民
;
出 强水
外 王
(外王)
调到 循渠 序成

止于至善 进
最高境界 最终要求

定→静一安一虑→得
八条目(具体操作)
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事。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端正,有正确三观,有正确道 德观。
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
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5.2 《大学之道》课件 (共5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课件 (共5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 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 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 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 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 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 实质。孔子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 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 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 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 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侧重“内圣” 侧重“外王” 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反映了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研读文章第二段 何为“八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 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 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 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 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 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 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传承“修、齐、治、 平”的精神追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到。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 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 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 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语后置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 舆,鲁国南武城(今 东平邑,一说 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 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 师孔子。
•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 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三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
《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 《孟子》。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 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 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 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 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 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 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 程。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 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5)庶人:普通百姓。 (6)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
虽然要做到绝对极致,是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心底无私天地宽, 止于至善,就是要少点私心再少点私心,新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强调“明德”,关键在“自明”;“新民”重在“作新 民”,强调率先垂范;“止于至善”就是追求的理想目标和处世原则, 突出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自身素养和人生境域。 可见,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目的是引导人们以道德 修养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
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 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 如何到达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 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初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于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清、亲民,皆当至于 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大学章句》 2)盖必其有以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大学章句》
后经朱熹解读,强调了要将个人的主动性发挥到最高点的“尽天理,灭人欲”。
深入解读:人要吃饭是天理,暴饮暴食则是人欲。人吃七分饱是一个极致理想的状态。 为客户做好服务是天理,想自己的客户明年还和自己签约这是人欲。不考虑明天对方是否和我们 签约,都要以最高的标准服务顾客,以顾客利益为重,这是一个极致服务的状态, 当我们把这一个个发端扩大到其他每一件事上,就能至于至善。
什么是大学?
“大学”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如《白虎通》:“八岁入小学, 十五入大学是也。 孔子开班教学,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
二是指“大人之学”,即“为政的大学问”以及“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之道”。
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
• 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的“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 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将人的精神的 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行,是激发求学者完 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 “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 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 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 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 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 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 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 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 印,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本 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 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级“齐 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 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 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
具体研习
第二段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大学之道》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与积累
考点链接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 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 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 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 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答案】:A项,《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资源与积累
《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 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 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 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 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 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这段文字主要讲了哪“八条目”?它 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修身”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个 方面的枢纽。 “修身”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 身”,与“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修 身”是根本。
资源与积累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 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 重要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是什么?
《大学之道》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输归入纳标总题结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 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 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 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 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 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之道
《礼记》
输入标题
学习目标 壹 语言建构与运用: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篇本被称为《大戴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 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 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 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因而得以统一。这就启发我们: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 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 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 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输归入纳标总题结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 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 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 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 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 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 思虑周详, 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 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 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 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后,就会拥有知识; 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真诚;心意真诚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 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好的治理; 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输大入学标之题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 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 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即美德。 ③亲民:“亲”应为“新”,即革新、去旧立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美德彰明,在于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输归入纳标总题结
前面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后面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 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
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输归入纳标总题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 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身立德的一致性。 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 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没有具体刻意化分割,
输作入品标简题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成文。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是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 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1》《2》《3》《4》编在一起。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四书章句集注》, 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 《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 所以称为“集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