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和细菌内毒素
热原与细菌内毒素
![热原与细菌内毒素](https://img.taocdn.com/s3/m/3d38b017fad6195f312ba6df.png)
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联系和区别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所以热原有外生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之分。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 Saccharide)和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它的特殊性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
一般来说内毒素是热原,但热原不全是内毒素。
欧洲药典委员会副主席J.Van Noordwijk提出:“严格地讲,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结构,但所有已知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都有热原活性”。
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
热原检查法系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现已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三部内广泛应用,但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内一个药品都未运用,这主要是由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持点所决定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具有较家兔热原检查法灵敏、快速、简便易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等优点,目前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已广泛应用于西药、生物制品。
但同时也应该指出,细菌内毒素检查是一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生产工艺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其干扰的增加,然而根据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中药注射剂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家兔热原检查法。
但是对一些具有解毒降温作用的药物,因会干扰家兔的生理活性,引起体温下降,用家兔法检测不准,还是应考虑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由此可见,热原与细菌内毒素两者之间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还是有区别的。
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
![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7a6e5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e.png)
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细菌内毒素是一种由细菌生成的毒性物质,在多个方面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其中之一是它对热原的影响。
热原是指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或生物。
细菌内毒素是细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可以通过细菌细胞壁破裂、分解或释放进入周围环境以及宿主体内。
当细菌感染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反应,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
然而,细菌内毒素被认为是诱导这些炎症介质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细菌内毒素会与免疫系统之间产生一系列的交互作用。
一方面,细菌内毒素可以刺激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例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
这不仅会使体温升高,还会引起其他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
特别是在严重的细菌感染中,细菌内毒素的作用极为明显。
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还会释放一些特定的趋化因子,吸引和激活大量的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迅速聚集至感染部位。
这些免疫细胞在感染部位发挥其杀菌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常常导致热原的过度活化,使体温上升,进而引发发热症状。
此外,细菌内毒素还可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机制影响热原。
例如,细菌内毒素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并与神经元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紊乱,使得热原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产生发热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某些细菌内毒素具有较高的毒性,可以迅速引起炎症反应和发热症状。
而其他一些细菌内毒素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影响热原的效果。
综上所述,《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细菌内毒素对人体热原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感染的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注射剂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查
![注射剂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ca04ebab03d8ce2f01662333.png)
1→3-β-D葡聚糖
B因子
活化B因子 活化G因子
G因子
前凝固酶
凝固酶(显色基质法)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
(比浊法,凝胶法)
鲎试剂凝集反应过程
二.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
(一).四国药典比较
❖ 热原:家兔体重(无上限),初温,测定 次数,结果判断
❖ 细菌内毒素:方法,标准品(保存时间), 检查用水(限值),试验准备(除热原, PH),检查限值,关于0.5~2.0的范围
中国药典部分注射剂计算限值与规定限值差异
品名 人最大用量 计算限值 规定限值
❖ 5%葡萄糖 5ml/kg.h 1EU/ml 0.5EU/ml
❖ 50%葡萄糖 1ml
5 (10EU/g) 0.5
❖ 两性霉素B 0.16mg 30EU/mg 15EU/mg
❖ 青霉素钾(钠)16万IU 0.00003EU/IU 0.0001
克林霉素
0.1
0.58
(四).2005版检查品种的增加研究
❖ 1).拟定了中美英药典热原内毒素对照表
化学药品约120种,生物制品约35种,根据 人用最大剂量参考热原和国外药典,初步 确定内毒素限值。
❖ 2).分工研究,化学药品146种,确定了研究 的指导原则,28家药检所负责
❖ 3).试验结果
❖ ①多数品种比较一致,用0.125~0.5EU/ml 灵敏度可以进行限值检测
❖ ②有的品种需要用0.03~0.06EU/ml才可检 测(肝素钠,放线菌素D等)
❖ ③少数品种不干扰浓度相差较大 抑肽酶 0.75u/ml 14u/ml 妥布霉素 0.5mg/ml 0.125mg/ml 丝裂霉素 1mg/ml 0.0125mg/ml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0.3125mg/ml;5mg/ml 氯唑西钠 5mg/ml 1.25mg/ml
细菌内毒素法和热原法检测顺铂注射液的比较试验
![细菌内毒素法和热原法检测顺铂注射液的比较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789980c4ad51f01dc381f118.png)
S HI Me i , T o n g L i - q i n g, Wa n g D a n - f e i ( N a n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f o r F o o d a n d Dr u g C o n t r o l , N a n j i n g 2 1 0 0 3 8 , Ch i n a )
可以应用细 菌内毒 素
摘要: 目的
菌内毒素检查 法和热原 家兔 法进行 比较试验 。结 果
法代 替 热 原 法检 查顺 铂 注射 液 。
通过对 4批顺铂注射 液的检 查 , 两种方法符合率 为 1 0 0 % 。结 论
关键词 : 顺铂注射液 ; 细 菌内毒素 ; f -  ̄
; 热原
中图分类号 : R 9 2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7 6 5 ( 2 0 1 7 ) 一 1 2 5 1 5 O J D o 8 5 旬3
[ 4 ] 岳红文, 胡小琴 . 葛根及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用 价值 [ J ] .中
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1 9 9 6, 1 6 ( 6 ) : 3 8 2 - 3 8 4 .
[ 5 ] 郭建平 , 孙其 荣 , 周全 .葛 根药 理 作用 研究 进 展 [ J ] .中草 药 ,
a t i n i n j e c t i o n , 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e x p e i r m e n t s 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 ME T HO D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m e t h o d s o f t h e a p p e n d i x
热原检查法
![热原检查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70999633687e21ae45a914.png)
实验动物的选择
—
体重
性别
条件
饲养温度 试验温度
中国药典
>1.7kg
不限,雌兔 应无孕
使用7天预养期未见异常的未试
动物,或已试的符合热原规定的 动物。
美国药典
≥2.0kg
不限,雌兔 不使用3天内已试动物,不使用 应无孕 热原试验不合格的动物。
17-25℃ 变化≤3℃
20-23℃ 选定温度 ±3℃
英国药典 ≥1.5kg 不限,雌兔 应无孕
新方法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新方法的研究与国际相比有一定差距, 2010版中国药典未收录新热原检测方法。 国家药典委员会已经启动了体外热原检查法 的课题.
已开展的研究方法
兔新鲜全血法 鼠新鲜全血法 人新鲜全血法 人冻存全血法 PBMC细胞法
感谢聆听!
第三组:王雅静、吴显婷、郭帅、祁宇
时间:2017年4月
20-23℃ 变化≤3℃
—
中国药典
时间
3-7天
给药
N
美国药典 7天内
N
测量次数
选择条件
8次 30min/次
8次体温均在38.0-39.6℃之间, 且最高与最低体温相差≤0.4℃,
个体间体温差≤1℃
8次 30min/次
体温不超过39.8℃,个体间体 温差≤1℃
英国药典
1-3天
10ml/kg生
10次
体温在38.0-39.8℃之间,个体
理盐水 30min/次,舍
(38.5℃)
去前2次
间体温差≤1℃
注意事项
1. 抓取兔子的正确方法:一手抓持兔颈背部皮毛,一手托起兔臀部。 2. 在热原检查前1~2日,供试用家兔应尽可能处于同一温度的环境中,实验室
细菌内毒素检测无法完全取代家兔热原法
![细菌内毒素检测无法完全取代家兔热原法](https://img.taocdn.com/s3/m/9759a2deb52acfc788ebc979.png)
细菌内毒素检测无法完全取代家兔热原法关键词细菌内毒素热原鲎试剂试验用家兔在药品药理检测中,目前有两种常用的热原检测方法细菌内毒素法(鲎试剂法)和家兔法。
虽然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重现性好等优点,且原来许多利用家兔热原检查法检测的药品均被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所替代。
但由于部分中药注射剂成分较复杂无法通过稀释法消除干扰,再加上鲎试剂对革兰阴性菌以外的内毒素不够灵敏,故细菌内毒素检测法无法完全取代家兔热原检测法。
概述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通常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细菌内毒素。
可见细菌内毒素是热原之一种。
细菌内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外毒素是一种毒性蛋白质,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产物,一般活体细菌不会产生,只有当细菌死亡或黏附在其它细胞时,才会释放出内毒素,而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
热原按检查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毒素热原,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分;另一种是非内毒素热原,除内毒素外的热原。
目前热原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家兔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测法(鲎试剂法)。
热原检查法(家兔法)可用于检测上述两种原因产生的热原反应;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只检测产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
当前医药工业中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控制内毒素污染就等于控制了热原污染,这也是内毒素检查法迅速普及的原因。
热原检查法家兔热原检测法的建立:由于家兔对热原的反应与人基本相似,所以半个世纪以来用家兔来检测热原,为保障药品质量和人类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家兔法仍为各国药典规定的检查热原的法定方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热原检查法系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检查
![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1e1107a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c.png)
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关系前面看到过关于无菌和内毒素区别的帖子。
那么请问各位,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究竟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本人我在微生物方面比较白,只是觉得这四项都和细菌有关,都需要培养基,都要在无菌台里做…… 汗~~ 其他的实在不知了。
头都大了,希望各位指点迷津,谢谢。
[楼主] | Posted:08-09-09 10:22|珊瑚礁级别: ★会员发帖: 292威望: 6财富: 95注册时间:2008-03-06最后登陆:2010-11-25无菌,最终灭菌产品和百级生产非灭菌产品需要检测的项目,一般采用薄膜过滤法;如,粉针剂、大输液产品。
微生物限度,允许结果有菌落,但有限度,是一定范围,一般采用半封闭薄膜过滤法和平皿法。
指非灭菌产品,如口服制剂和食品、外用药。
热源,目前很多品种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代替,简单,成本低。
但必须按照国家标准。
内毒素和热源一般是大输液产品的检测项目。
想了解很多,应该多看看专业书籍啊[1 楼] | Posted:08-09-09 12:21|洲际捣蛋级别: 论坛版主发帖: 2500威望: 315财富: 42注册时间:2008-03-15最后登陆:2010-11-08热原---不需要培养基兔法看药典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细菌内毒素----不需要培养基一般工作环境也可以做无菌----需要培养基薄膜过滤法直接接种法也可以参照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需要培养基薄膜过滤法梯度稀释图布平板法区别: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的不同但检验的东西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另外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比热原检查法灵敏10倍,根据各种药物的特性,规定检查热原还是细菌内毒素。
注册时间:2008-03-10最后登陆:2010-10-11zyb3421060级别: ★会员发帖: 65威望: 3财富: 1注册时间:2008-03-10最后登陆:2010-11-12还不是很明白[5 楼] | Posted:08-12-25 08:26|shabb007级别: ★★会员发帖: 649威望: 20财富: 20注册时间:2007-12-14最后登陆:2010-12-03这么说吧。
除热原内毒素
![除热原内毒素](https://img.taocdn.com/s3/m/60b536e7910ef12d2af9e754.png)
除热原/内毒素
工艺流程说明:
内毒素是存在于病原体如细菌内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毒性。
一般来说,内毒素不同于外毒素,活的细菌是不会分泌可溶性的内毒素的。
内毒素是细菌的结构成分,当细菌被溶解时而被细菌释放出来。
内毒素的典型例子是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脂多糖(LPS)或脂寡糖(LOS)。
电子级超纯水及医药注射用水对细菌内毒素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如美国ASTM—E—1级水要求内毒素含量
<0.03EU/mL中国药典(2000年版)对注射用水要求内毒素含量<0.25EU/mL,要达到这些指标,一般的加热灭菌法、活性炭吸附或普通过滤法等效果均不理想,而用膜法则很容易达到这些指标,超滤膜去除内毒素是被公认的先进工艺方法。
细菌内毒素成分
![细菌内毒素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f329515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d.png)
细菌内毒素成分
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组分,它是一种脂类分子,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被称为“热原”。
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内毒素是其中的一种成分,它紧密地嵌入细胞壁中,但也会不断地向周围环境释放。
虽然内毒素紧密地嵌入细胞壁中,但也会不断地向周围环境释放内毒素,这种释放不仅仅是因为细胞的解体和死亡造成的,也会发生在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中。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
请注意,虽然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大量摄入或感染某种细菌时,仍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涉及细菌内毒素的操作和处理时,应遵循相关的生物安全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
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https://img.taocdn.com/s3/m/56b94b1402020740be1e9bb5.png)
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一)热原质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在制备和使用注射药品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二)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如产气荚膜梭菌的磷脂酰胆碱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三)色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
细菌的色素有两类,一类为水溶性,如铜绿假单胞菌;另一类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色素。
(四)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少,只有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五)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细菌素与抗生素不同的是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六)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如人体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合成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热原的性质及去除思路
![热原的性质及去除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d5718c7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72.png)
热源又称为热原质或者致热源,从广义的概念说是指微量既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热源分为两类:①外源性热原,是指细菌内毒素,主要是指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是在细菌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的。
②内源性热源是指中性粒细胞,在外源性热源等作用下所释放出来的某些应激物质。
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热源通常是指外源性热源,大多数细菌、真菌甚至病毒都能产生热源,其中致热能力较强的热源是革兰阴氏杆菌所产生的脂多糖,脂多糖组成因菌种的不同而不同,热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约为1×106。
人体内注入含有热原的注射液,大约半小时后,就可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热原反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应热源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有人认为细菌性热源自身并不引起发热,而是由于热源进入体内后,使体内多形性白细胞及其他细胞释放一种内源性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引起5—羟色胺的释放而导致发热。
热原的性质1.耐热性:热源在100℃加热不降解,因此在一般注射剂的热压灭菌法过程中,热原不易被破坏,但在180℃加热3-4h,240℃加热60min,或者250℃加热30-45m in,可以使热源彻底破坏。
2.过滤性:热源体积小,约为1-5nm,一般的滤器均可过通过,用微孔滤膜也不能截留,但可被活性炭吸附。
3.水溶性:由于磷脂结构上连接有多糖,所以热源能溶于水。
4.不挥发性:热源本身不挥发,但在蒸馏时可由水蒸气中的雾滴带入蒸馏水,故应注意。
5.其他:热源可被强酸、强碱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破坏,也能因超声波及其它表面活性剂(如去氧胆酸钠)而失活。
热源、内毒素相关说明
![热源、内毒素相关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1dadafbe2bd960591c67708.png)
去除水中的内毒素(热源),可以选用超纯水系统来去除。
特别是在做细胞和组织培养、蛋白质分析和蛋白质纯化等实验时,内毒素(热源)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培养物的污染而失败,为此,应该用超纯水系统来除实验室用水中的热源。
如果进水为自来水,则一般的顺序是:1、预处理2、R O (反渗透)3、初级纯化(离子交换)4、双波长UV 灯消毒5、超滤柱(去内毒素)6、终端过滤器(最后一道过滤)。
这样得出的水就是实验室级超纯水,一定会符合你的需要。
我们昨天药剂课刚学的,水中内毒素的消除方法有: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蒸馏法和反渗透法制药用水热源的去除去除热原是制药用水系统设计建造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水的预处理开始,直到注射用水的使用点,水处理的许多工艺环节都考虑了去除热原的要求,如活性炭过滤、有机物去除器、反渗透、超过滤及蒸馏。
中国及美国现行版药典中,对纯化水尚没有控制内素的标准,但在欧洲药典2000 增补版中,已作出了“细菌内毒素低于0.25EU/mL ”的规定,这意味着对制药用水内毒素的控制将会更加严格。
至于对注射用水,中国药典和欧美药典对细菌内毒素的控制标准已完全一致。
现拟对制药用水系统去除热原常见的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反渗透反渗透膜的孔径最小,按其阻滞污染物(包括热原)的分子量大小计,一般在100~200之间。
由于热原的分子量在5X104以上,其直径大小一般在1~50 am之间,因此能被有效去除。
美国药典将反渗透作为注射用水的生产方法,意味着反渗透技术在去除热原方面的成熟。
2、超过滤微孔滤膜过滤有某种去除热原的功效。
它利用筛分、静电吸附、架桥,利用微孔滤膜拦截直径比较大的那一部分热原物质。
应当指出,这种去除是很不完全的,直径比较小的热原物质会通过0.22 的微孔滤膜,微小的热原可以透过0.025 z的滤膜,最小的热原体可以穿透所有的微孔滤膜,污染水体。
由于热原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就越强,因此利用微孔滤膜进行除菌过滤时,客观上可能会起到某些截留热原的积极作用,但它不能作为去除热原的可靠方法而单独使用。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https://img.taocdn.com/s3/m/ce9b0a4f89eb172dec63b73f.png)
热原pyrogen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
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热原通常是磷脂多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
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分子量为5×104~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
系能够致热的微生物的尸体及其代谢产物,即细菌的一种内毒素。
细菌、霉菌、病毒均可产生热原。
热原最主要特性为耐热性,其为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和固体膜之间。
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很强的热原活性。
热原分子量为10×105左右。
热原具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
当热原被输入人体后,约0.5h后,使人发冷寒战、高热、出汗、恶心、呕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可于注射剂灭菌时根据其特性彻底破坏热原。
注入人体的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μg/kg就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热反应通常在注入1小时后出现,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该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热原引起机体发热机理热原——白细胞——吞噬——白细胞崩解,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起的,1933年Boivin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热原质简述
![热原质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f0ed1ab8eefdc8d377ee3250.png)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 素。
二、细菌毒素
4、内毒素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 分子量大于10万Da,其化学结构由O-特异多糖、非 特异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个部分共价连接而成。其中 O-特异性多糖链游离于菌体表面,基部与核心多糖 相连;核心多糖的内侧端以其特有的2-酮-3脱氧辛 酸(reto-deoxy-octulonate,KDO)与类脂A相结合。 通常把KDO-类脂A部分称作核心糖脂,其结构和组 成在细菌中相当保守。脂多糖约占细菌干重的3.4%, 每个菌细胞外面,约有一百多万个脂多糖分子,脂多 糖分子通过类脂A锚定在外膜磷脂层的外叶中。
POLYSACCHARIDE
O OPO
O O
OH O
O
NH
O
O
O
O
O
HO O O OH
O
14 12
14 14
14
图2 大肠杆菌类脂A结构(12、14代表脂肪酸的碳原子数)
二、细菌毒素
核心多糖又称核心区,是由内外两部 分较短的低聚糖组成,见图3
外核(outer core)
内核(inner core)
二、细菌毒素
内毒素的致热性。人体内毒素的正 常阈值保持在0.001-0.05ng/ml之间,一旦 体内内毒素的浓度高于这个阈值时,就可 启动内外源热原质引起机体发热。另有资 料称,极微量的内毒素(1-5 ng/kg )注 射人体,体温于2小时内上升,可持续4小 时左右。
二、细菌毒素
2、外毒素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中的 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 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 阴性菌中的痢疾志贺氏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也能产生外毒素。
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4af7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a.png)
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方法热原细菌(Thermophilic bacteria)是一类生活在高温环境下的细菌。
这些细菌能够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利用物理性质对细菌进行杀灭或去除。
高温是热原细菌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利用高温杀菌的方法去除热原细菌。
传统的高温杀菌方法包括煮沸、高温蒸煮等。
通过将食品或饮水加热到高温,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去除内毒素。
此外,还可以利用压力蒸煮、蒸汽灭菌等高压杀菌方法,进一步提高杀菌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对细菌进行杀灭或去除。
常用的化学方法是利用消毒剂对食品和饮水进行处理。
消毒剂中的活性氯、过氧化氢等化学物质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达到杀菌的效果。
此外,抗菌剂也可以被用来防止热原细菌内毒素的生成。
抗菌剂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内毒素的产生。
然而,在使用化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的正确。
第三种方法是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是利用其他生物来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
常用的生物方法包括利用益生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来竞争热原细菌的营养和生存环境,减少细菌数量和内毒素的生成。
益生菌和乳酸菌能够产生乳酸等有益物质,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减少毒素的吸收和损害。
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或酶来降解热原细菌内毒素。
这些微生物或酶能够分解内毒素的结构,降低毒性。
第四种方法是物理-化学联合方法。
物理-化学联合方法是将物理和化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提高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效果。
例如,利用高温蒸煮结合消毒剂的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杀菌和去除内毒素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性质对细菌进行杀灭,再结合化学方法去除内毒素。
总的来说,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物理-化学联合方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
一、热原(progon)
医院临床在使用药品注射剂时,常有发生冷感、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时导致死亡,这种症状称为热原反应。
为提高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人们对热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直到1923年Seibert提出了用家兔检测热原的方法。
在1942年美国药典首先将家兔热原检查项收入药典成为法定方法,中国药典1953年版开始收载该方法,随后的世界各国药典都以动物热原检查法作为药品质量监测的方法之一。
家兔热原检查法的优点,可在规定时间里观察到家兔的体温变化,相应反应了热原质引起哺乳类动物复杂的体温反应过程。
所以,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原检查法,为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临床用药的要求,该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热原检查法,只局限于某种药物进入体内(血循环)是否能引起体温变化或热原反应作为判断药品是否污染热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
其缺点:
①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判断检查样品中存在的热原质到底是什么或是哪一种物质。
②由于试验动物家兔是处在被细菌污染的环境中,通过吸入或皮肤感染细菌内毒素而被免疫,导致动物的个体差异较大。
③试验动物受到药品的药理活性干扰,而影响体温变化(如放射性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等),实验结果难以判断。
④设备及实验费用昂贵(如建设动物房、水电、动物饲料等耗费),做一种药品需要280元/次,而鲎试剂仅28元/次。
综上情况分析,鲎试验法可避免以上动物热原检查法的不足,该技术的成功和应用真可谓是药品质量监控一场大革命。
什么是热原?目前国内外仍未有统一的认识,但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一个共同的意见,都普遍认为:它是指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
欧洲药典委员会副主席J.Van Noordwijk提出:“严格地讲,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结构,但所有已知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都有热原活性”。
在药
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
二、细菌内毒素(Endotoxin)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 Saccharide)和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它的特殊性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
其化学成分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及其它微生物(如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的细胞壁层的脂多糖,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由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
<一>、O—特异性链:位于脂多糖分子最外层的多糖链,是由3—5个单糖(一般不多于25个)连成为一个多糖链。
其单糖包括戊糖、氨基戊糖、已糖、氨基已糖、脱氧已糖等,单糖的种类、位置和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因菌种不同而异。
因此,它决定菌体热原的特异性。
<二>核心多糖:核心多糖的变异性较小,位于类脂A和0—特异性链(内层)之间,在结构上分为内核心和外核心。
外核心含有数种己糖,包括葡萄糖、半乳糖、乙酰氨基葡萄糖等组成。
内核心含有庚糖及特殊的酮糖(3-脱氧-D-甘露糖-辛酮糖KDO)。
这部分结构对不同菌株的LPS基本相似,而且KDO是以不耐酸的酮糖链与类脂A的氨基葡萄糖连接,是构成内毒素脂多糖的核心部分。
<三>类脂A:位于LPS分子结构的外层,是由氨基葡萄糖、磷酸和脂肪酸(10—18C)组成,故称之为糖磷脂,也是细菌外膜的一种,形成单体聚合物。
具有疏水性(强)和亲水性(弱)的双相性。
但是,类脂A可从O-特异链及核心多糖分离出来,游离的类脂A可自身凝聚成大分子的复合体而难溶于水,并具有生物活性。
所以,类脂A(Lipida)是内毒素多种生物活性或毒性反应的主要基团。
该基团没有种属特异性,所以各属细菌的类脂A结构相似,其毒性反应相似。
如发热、血液流动力学改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导致休克等。
(附图2)由于类脂A有4条主链和2条支链的脂肪酸与内酰胺连接组成,所以提纯的内毒素LPS是极为不稳定的。
这就要求内毒素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在工作中内毒素稀释应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并要现配现用。
三、内毒素的生物活性与疾病的相关性
据文献报道,在很早期(约19世纪末)的意大利学者Centanne通过菌属自溶的方法,从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提取出一种类似毒素的物质,因为这种物质对动物体产生致热活性的同时,亦产生出一种病理学病性反应,而被命名为致热毒素(Pyrotoxina)。
同时由德国的Buchner也从多种细菌中提取到相似的致热毒素,并证实了这种毒素在导致白细胞数目的改变同时,具有增强机体对细菌感染时的免疫能力。
因此建立了“发热疗法”。
在美国纽约的临床医师,William B·Coley用加热法杀死录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将上清滤液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肉瘤)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他将这种细菌上清液命名为Coley氏毒素。
此后murrayJ.Shear 证实Coley氏毒素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为内毒素。
直到1933年Boivin等学者在研究鼠伤寒杆菌的致病机理时,从鼠伤寒杆菌中提取出内毒素。
在50年代以后,对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内毒素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活性,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和静脉注射提取的内毒素溶液时,可导致动物体发生内毒素休克和死亡。
内毒素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由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伤寒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和其它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感染时,这类菌属随病灶渗液进入血液循环,并扩散到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细胞内繁殖,这类菌属在体内死亡和解体后,才稀放出大量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据初步实验表明,当机体内毒素浓度國值> 0.005ng/ml时,可诱生内源性热原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β2—干扰素等。
这些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细菌内毒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肝脏和胰腺时,可使肝细胞损伤,使糖原异生酶(如葡萄糖—6—6磷酸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降低,抑制糖原的异生和分解。
同时内毒素作用于胰腺导致胰腺功能障碍,并形成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升高致使并发心肌炎和心肌肿大的系列高血糖症状。
所以,革兰氏阴性菌属感染或在病灶中的细菌进入体液细胞繁殖,当其死亡或解体后产生的内毒素,可多次进入血液,引起反复发作,其病理变化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可被侵犯,而引起各器官的功能障碍。
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最常见,淋巴、脾、肝、肾、骨髓中均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肉
芽肿,以肝脏有肉芽肿外,还可发生冲血、水肿和肝细胞坏死,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其它器官亦有相似的毒性反应。
所以,加强对药品和人体液中的细菌内毒素监测,对确保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湛江博康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研制的定量鲎试剂和天津大学无线电厂研制的细菌内毒素检测定系统,为广大医药学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