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初探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论文—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商业规划探讨

城市规划论文—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商业规划探讨

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商业规划探讨一、探讨背景:目前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正进行着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

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全国各大城市都正经历着或将要经历郊区化,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为代表的城市功能要素纷纷从城市中心迁往郊区,广阔的郊区成为了城市化的新战场。

大学城基本都是在城市边缘或者以卫星城的形式在城市周边出现,它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1]。

大学城不同于普通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其它区域,大学城具有自身的主导功能、空间组织、开发模式以及特定人群,在这些综合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城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这种气质是大学城居住板块能够存在并发展的根源。

1.大学城发展模式大学城作为政府支持高等教育超前发展的成功模式从南到北,从沿海发达城市到西部欠发达城市都在划拨大量土地飞速建设大学新校区[2]。

大学城多位于城市郊区,目的是方便大学城的扩展,促进周边经济的发展。

但给大学城内师生的生活和消费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大学城的商业区便成为了满足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商业场所。

再加上高校的后勤管理逐渐社会化,大量第三产业走进了大学校园,如今的大学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区,以及自身特定的消费群体。

2.大学城商业区的商业特征大学城的显著特征首先表现为人口素质高。

大学城具有人口密集,智力密集,流动稳定,需求多样,思想活跃,人文荟萃的特点。

其次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比重大。

大学城不是孤立的,离不开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大学城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学城内的人群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持续稳定的需求。

大学城内的消费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其中学生占的消费比重比较大。

我们对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再将消费的主要内容停留在伙食消费、生活必需品消费、学习用品消费的支出上,已经成一种多元化趋势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情况早期形成的大学城主要是大学自组织发展起来的,比如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的坎布里奇大学城。

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关键 词 : 路 规划 ; 道 园林 规 划 ; 园道 路 系 统 校
中图分类号 : TU94 1 8.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5 8 ( 08 O 一70O 1 7—7 12 0 )6O 7 一3
在大学 校 园中 , 园道 路是人 们在 校园 中行 进 的 校 载体 和校 园规 划 中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道路 在 校 园 中 不但 是疏 导交通 的通 道 , 构成 校 园 的骨 架 , 且 为 是 而 在校 园 中行进 的师生 提 供 观赏 风 景 的通 道 。合 理 的 交通 规划 、 流 车流组 织 、 路设 计 便 于 师生 们 在校 人 道
活动区域 , 以人工化景观为特色 , 大体表现为“ 三轴多
环 ”结构 :一轴 ” “ 是校 园主人 口、 主入 口广场 、 书馆 图
等构成的西北向轴线 ;二轴” “ 是贯穿“ 位于丹霞路上 的北入 口、 学生食堂、 服务 中心、 风雨球场 、 口 入 广场、 实验楼、 教学楼、 行政楼等教学生活空间的南北 向轴 线”“ ;三轴” 是由“ 西人 口、 经小型的人 口广场 , 喷泉水
活 区的步行 系统组成 完整 的步行 网络 。
作者简介 : 天清 (9 6 , , 沈 1 7 一)女 上海市人 , 士, 硕 合肥: 业大学工程师 ; I :
王 梅 (9 O , , 1 7 一)女 安徽淮南人 , 硕士 , 合肥工业大学高级工程师 7O 《 7 工程与建设》 2 0 年第 2 卷第 6 08 2 期
2 2 道路 系统规划 .
车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 , 设置了若干
条完 整的车行 主要 环道和 次要环 道 , 高效 快捷地联 系 各 区。同时 , 车辆在各 区 的外 围亦 可进入该 区 的各个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1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城概念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热门话题。

大学城以高等教育为核心产业,以校园文化为特色,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又是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些大学城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建设思路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等,导致一些大学城形成“大学传媒城”、“大学房地产城”、“大学商业城”等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城”的规划建设,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战略调整。

首先,要加强规划与产业的衔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仅仅关注大学城的硬件建设,而不重视发展产业链和开展产学研合作,难以打造产业升级、智力密集型的大学城。

因此,大学城规划应以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

同时,大学要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完善科技创新链条。

其次,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规划建设中。

由于大学城的建设大多在郊区、山区或水边等地,一些未经科学规划的建设将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令城市绿化、水源保护、空气质量等问题日益加剧。

因此,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中,应该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机制。

例如,扶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加强城市绿化和城市水资源管理,建立全过程的垃圾处理设施等。

最后,要加强大学城内部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众所周知,大学城的领域非常宽广,其中涉及卫生、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大学城管理难度较高。

新时代大学城规划和建设必须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学城的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功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化社区服务设施,以大学为核心,形成兼容并蓄的社区。

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

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
关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 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大学城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大学城规划设计的成 功经验,提高我国大学城规划设计的国际水平。
重视大学城运营管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促进大 学城内的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研究不足与建议
01
本次研究仅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未能全面涵盖不同类型的 大学城,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案例2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采用轴线式布局,以校园轴线为核心,规划多个功 能区域,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和景观塑造。
05
大学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
大学城交通规划设计原则
适应学生和教师出行需 求
大学城内的交通规划设计应首先考虑满足学 生和教师的出行需求,包括通勤、购物、旅 游等。
保障交通安全
大学城交通规划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障交通 安全,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 出行。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有助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研究目的
研究大学城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针对大学城规划设计的现状和问题,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城规划设计原则、 方法和标准。
探索大学城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城发展趋势和成功案例的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城未 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3
比较国外和国内大学城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 经验,可以更好地借鉴优秀案例,提高我国大 学城规划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04
大学城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研究
大学城空间布局规划设计原则
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满足大学城内各高校教育发展需求,合理 规划学科专业空间布局。

我国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的开题报告

我国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的开题报告

我国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学城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大学城建设旨在打造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配合、文化活动和社会服务为补充的多功能社区。

广州大学城是我国首批大型大学城之一,也是广东省内唯一的一座大学城,对该大学城的研究可作为参考,进一步探讨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发展与影响,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大学城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为大学城建设提供帮助和指导,同时丰富国内大学城建设研究,有助于探索大学城建设在我国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1. 研究问题- 广州大学城的背景资料、发展历程;- 大学城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大学城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加强大学城建设引导的对策措施。

2. 研究目标- 揭示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分析大学城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提出加强大学城建设引导的对策措施。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的相关文献、规划纲要和实际工程进行分析,采用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2. 研究步骤- 收集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相关资料、规划纲要和文献资料;- 实地调查广州大学城建设现状及影响;- 分析大学城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提出加强大学城建设引导的对策措施;- 撰写论文,并进行论证和修改。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填补了广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空白,有效地推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 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银川市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探讨及建议论文

银川市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探讨及建议论文

银川市大学城发展规划问题的研究及改进措施的探讨Study on Yinchuan City University City DevelopmentPlanning Problem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指导老师:张居平摘要:《教育大词典》将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为高等教育提供生存发展的适时的充足的物资与精神资源。

大学城总体特点是:第一,建设模式多样化(有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多元发展型等);第二,大学城空间布局集化,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带;第三,大学城建设规模大化,占地庞大,耗资惊人。

大学城这一新生物的迅猛发展有于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提高办学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发展现实中大学城建设扩大了区域的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然而现如今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思考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必要条件以及对国内外优秀大学城建设案例的思考和借鉴,对银川大学城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希望实现银川大学城对银川乃至宁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Abstract: "educatio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 dictionary of University City: around the University established in the commun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5-10 million, can provid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nvenient accommodation for students. The traffic conditio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ly provide enoug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City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re: first,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pattern (a government dominated society. Lead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Etc); second, university city space layout set,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such a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ird, University City construction scale big, sprawling, too cost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ity this new creature there is in favor of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higher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development".University City Community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has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The lif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cialization.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expands the area of consumer market,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development. But now the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nd thinking of cas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university city and the model, propose a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University City of Yinchuan, hope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Yinchuan University City of Yinchuan and Ningxia. Keywords: University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 sharing目录第一章:大学城的概述1.1大学城的概念1.2大学城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1.3大学城建设的必要性1.4大学城的特性第二章:银川大学城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银川大学城的规划定位1.2银川大学城的规划政策及定位1.3银川大学城现状1.4银川大学城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国内外大学城发展建设优秀案例综合分析1.1日本筑波大学城1.2斯坦福大学城1.3广州大学城1.4国内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实现银川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建议1.1大学城的发展趋势1.2宁夏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及其政策支持1.3实现银川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措施第一章、大学城的概述1.1大学城的概念"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

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

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

03
通过调整空间结构,实现大学城内部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提
高整体运行效率。
功能区划分与配套设施建设
01
功能区划分
根据大学城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需 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如教学区 、科研区、生活区、商业区等。
02
配套设施规划
03
道路交通系统
针对各功能区的需求,规划相应 的配套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 、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
大学城作为文化高地,能够提升区域的文化 品位和形象,增强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 力。
02
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布局 优化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
分析大学城所在区域的土地资源总量 、分布特点,包括土地类型、面积、 权属等。
土地资源潜力评估
评估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包括可开 发用地、后备土地资源等,为规划提 供依据。
的能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多样性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 术馆等文化设施,提升大学城
文化内涵。
建设体育场馆、游泳池、健 身房等体育设施,满足师生
运动健身需求。
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师生课余生活,促进交流合作

商业配套服务完善度提升
01
规划建设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商业设施,提供便捷购物服务。
0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大学城规划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影 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出行方式与结构研究
分析大学城内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结构,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为制 定针对性的交通政策提供依据。
道路网络布局优化策略
完善道路等级结构
构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层次 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网络。

新大学城的规划探讨

新大学城的规划探讨

新大学城的规划探讨作者:刘鼎纳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7期[摘要]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怀柔园区的规划为例,探讨实现大学城规划设计“科技”、“人文”、“绿色”统一的新思路、新途径,推动大学城规划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城规划集合式多学院交流平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教学资源不足、校舍紧张,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馆、学生宿舍及活动场所等都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要求。

另择新址建设新校区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地新建的“大学城”应运而生。

如何在给定的地块上整合资源、合理配置、精心规划设计,以新的理念让高等学校新校区有尽可能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在传承与发展的连接点上规划好大学园区,是从事这项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以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园区设计为例,探讨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图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怀柔园区总平面布置图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中科院在设计初始即提出了“注重项目特点,引入先进理念,科学实用、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地将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有关单位据此拟定了“三个强调”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具体如下:1.1 强调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扬人与自然共生长的精神,设计尽可能节省土地(资源),整个用地安排考虑预留发展用地;使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校区成为具有相当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1.2 强调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结合建设步骤安排总体布局注意功能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内部机构特征,科学地规划、组织功能分区。

同时依据计委的批复和业主对分期建设的设想,安排好整个区域的总体规划,尽量避免各时段交叉建设对先期建设部分产生负面影响。

1.3 强调结合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出良好的人文学院环境新校园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建设目标、功能、用途,基地地形环境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建设要求和标准等因素,确定以“景中景”为核心,在大的景区中创造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地域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校园景区。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规划建议。

主要从时代发展、学校教育事业和科学建设、教学资源分配以及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在大学城校园规划的过程中引起注意,也对院校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大学城;新校区;规划引言:对于大学来说,落户于大学城新校区不仅受到校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在校学生和向往进入本大学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

对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笔者分析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简要提出应当如何处理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希望对于新校区的校园建设能够有所帮助,为大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国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为大学城建设提供契机1.1国际上大学城建设的历史国际上大部分大学城的形成都是由于基础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科研成果具有市场化前景所决定的。

基础学科的相互融合诞生了许多新兴综合多基础的学科,现有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科的发展,要借助其他院校的力量,故兴起了大学城的建设。

此外,高效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逐渐走向市场,使得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学习机构,而成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社区化大学城。

随着我国向教育强国推进,国内的高等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也引入了大学城的概念,大学城的兴起,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内部共享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具有深层次含义的。

1.2国内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扩大了招生规模,使得国家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大幅度发展的契机。

招生规模的空前扩大,使得人均教育资源比例急剧下降,生均的学习生活用地进一步缩小。

为了调节资源分配,各大高校不得不向外扩张,校外宿舍区的建立,生活区与临近的居民区融合在了一起。

然而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简单的旧校区面积外扩已经无法满足合理的资源分配要求,故此,大学城的概念逐渐进入高校发展建设任务承担者的视野,人们意识到大学城的建设势在必行。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调研报告[5篇范例]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调研报告[5篇范例]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调研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调研报告1总体环境我国高校的老校区基本上历史都比較悠久,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千建筑物的增加,导致建筑和路网密度增加,而开放空间渐渐缩小,再加上树木比较高大,因此校园户外空间的尺度往往不大,各个功能区相互混合, 户外空间体系中各个部分的界限被模糊。

原先的规划格局除局部外, 已经不再明显。

整个校园不同部分之间的活动与环境差异減小, 呈现出均匀化的分布趋势。

量然大部分老校区集中绿化比较少,但是对已有的绿化的人为干涉会比较少,由此得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另外,校园中往往有历史比较悠久的建筑或纪念物。

新建的大学则刚好与之相反, 由于功能分区明确,所以往往户外空间系统整体性很好,并且具有明确的等级一以绿化系统为例,“校园中心绿地一组团绿地一建筑绿化关系明确,界限清楚。

由于新建大学建筑体量一般比较大, 造成校园户外空间的尺度也相应加大,再加上树木尚未长大,更强化了校园户外空间的空E广感。

户外设施比较齐全, 相比老校区一般环境设计的种类会更多样。

因为新建校园往往会追求绿化率, 所以绿地较老校区多, 特别是草坪很多, 而树林比较少, 尤其是高大乔木组成的树林。

在建造时,新校园大多会采用整体平整再重建的方式, 而且大部分新校区的景观基本上属于人造景观, 所以除非利用校区的外部条件, 否则绝大多数新建校园都没有形成生态系统。

2 行为一环境关系空间的差异造成了行为的差异。

如前文所述, 由于新校区比较重视户外环境设计, 因此更能吸引学生到户外活动。

另一方面, 老校区拥挤的状况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定出室内。

但是比较矛盾的是除了在拥挤和由此引发的服务设施、交通以及安全的问是题上,在其他方面,老校区的学生户外环境的满意度似乎比新校区学生更高。

更重要的事,在校国特色和校园氛围上,老校区比新校区拥有相当大的优勢.对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在于大部分新校区尚未建立起固定的环境一行为关系。

大学城概念及其规划探索

大学城概念及其规划探索
校园规划要注意 节约 土地 资源 , 注意 土地 的集 约化 使 用 , 适当控制建 筑密度 和容 积率 , 创 造舒适 、优美 的校 园 环境 。具体规划 时 , 注意使 各种 设施 的布局 集约 化 , 充 分 保证公共空间的用 地 , 避免 形成各 自围 墙封 闭的学 院用 地 模式 , 使公共环境 能最 大化地 达到社 会共 享 , 塑造 高质 量 的环境形象 。
建筑适度集 中 ,要综 合 考虑 建筑 组 团的 定 性 、规模 (体 量 )与联系 ;同时注意教学与信息的网络化 ,采用 网络 、细胞
[收稿日期 ]2008 - 02 - 28 [作者简介 ]张 婉嫕 ( 1985~) ,四川成都人 ,规划与设 计 专业研究生 ;周波 ( 1964~ ) ,重庆人 ,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 导 师。
大学城应做到智能型校园设计和可 持续发展原 则 ,适应 现代教学手段 ,使用自 动化 教学设备 ,设 置各类布线 系统 ,构 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强调校舍设计的 通用性与不 变性 ,以 满足校舍的可持续性使用要求 。
大学城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设计 类型 ,其规划理 念是 体现人类的互动关系 。在总体规划上 ,应注意 对校园特 色的 把握 。 212 设计特色
大学城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 济效应 ,从而对 城郊 乃至整个城市经济起 着拉 动作用 ;它 优化 城市地 域结 构 ,促 成其集聚和分散 ;促进资 源共 享 ,教学硬 件和 软件设 施也 可
共享 ;方便信息流畅 ,为知识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 表 1 国内主要大学城建设基本情况
大 已建成
重庆虎溪大 重 庆 沙 坪 坝
学城
区虎溪镇
11
15~20 2115 已建成
昆明呈贡大 呈 贡 新 城 雨

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探讨——以福州地区大学城福建江夏学院校区详细规划为例

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探讨——以福州地区大学城福建江夏学院校区详细规划为例
展全局性 、 先导性 、 基础性的关键领域 。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
2 总平 面设计
校 园总平 面( 见图 1 ) 设 计 由五个 区块组成 , 即校园 中心 区、 教学实验 区、 科研开发区和两个体育运动 区。五区统筹 布 局, 形成“ 动” 、 “ 静” 分 明, “ 内、 外” 有别 的布局结构 。四个路 口
区建设 , 改变福建省高 等教育发展相对 滞后 , 推进高等 教育 布局调 整 , 提 高办学水平 , 按 福建省人 民政 府的部署及福 州 市城市 规划的总体要 求 , 规划和建设福 州地 区大学城 , 福 建
江夏学院也在福州地 区大学城规划 系列之 中。 本文 以福州地
分别设在沿闽江中路 、 学园路 、 厚庭路 、 3 1 6国道 。 主入 1 2 1 设 在 闽江 中路上 , 其 中轴 线是 图书馆 , 与办公楼群形成 中心 区域 。 西南面 的学 园路上设有次入 1 2 1 ,使校 区与学生生 活区相接 ,
3 1 6国道 主要为企业工厂用地 ,东南西南 两面主要 为村庄用
地, 基地 中部偏东还有一所变 电站 。
图 1校 园总平面 图


建 医科 大学新校 区 , 南 临福州大学新校 区 , 基地 四周 皆为城
合 成一个 自然生 态和环境相结 合的具很强 向心性 的校 园中
心 区, 并以此作 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见图 2 ) 。
市规划道路 , 呈 斜 向“ 口” 字型几何形状 , 其 东北面 临 3 1 6国
道, 东南 面临的闽江 中路 是城市交通 主干道 , 西南面 的学 园
教学实验 区有两个教学楼群和一个实验楼群 , 是本校 的主要 学 习建筑场所 。图书馆在校 园的主 中轴线上 , 是本校 的标 志

高校街区设计调研报告

高校街区设计调研报告

高校街区设计调研报告高校街区设计调研报告一、引言高校街区的设计对于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现有高校街区设计的情况及其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

我们选择了几所著名高校的街区作为调研对象,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采访了相关负责人和设计师。

三、调研结果1. 空间规划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校街区的空间规划比较合理,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休息需求。

然而,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某些区域的规划不够科学,例如学生活动中心和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过远。

2. 设施配套大部分受访者对高校街区的设施配套比较满意,例如图书馆、实验室和食堂等。

然而,也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设施不足,希望能增加一些娱乐和休闲设施,如阳光草坪、篮球场等。

3. 环境氛围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高校街区的环境氛围评价较高,认为它们有利于学习和交流。

然而,也有一些受访者认为高校街区的环境氛围过于拥挤和喧闹,希望能增加一些安静的学习和思考空间。

四、解决方案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空间规划方面,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街区内各区域的布局,以便学生能够更便捷地进行学习和活动。

2. 设施配套方面,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一些娱乐和休闲设施,如室外运动场和绿化空间等,以提供学生全面的学习和生活支持。

3. 环境氛围方面,应采取措施减少拥挤和喧闹,创造出安静的学习和思考环境,例如设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区。

4. 与学生、教师和设计师的互动沟通非常重要,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和设计研讨会,收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高校街区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现有高校街区设计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希望我们的调研结果能够为高校的未来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对高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索

对高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索

对高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索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学校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而学校的物质建设则逐渐的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脚步,严重的限制了高等院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所以相应的物质形态的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的主要问题,其中高等院校扩建问题尤的为重要。

本文主要通过高等院校新校区的建设的详细情况,进行高等院校扩建规划设计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扩建;规划设计1从整体区域系统上出发,以城市设计手法为参考,进行高校扩建1.1高校扩建校区面临着的城市问题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的物质建设逐渐跟不上学校的发展脚步,在此校区的扩建则是不可逆转的。

高校在扩建校区时,新校区的地址一般都是在城市郊区的单独区域内或者是市区规划的高等校园内进行选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建设中,城市的郊区区域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在此高校扩建新校区的地址选择则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传统内向型的校园管理模式基本已经确定了高校扩建后新校区的布置格局,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会导致高校扩建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校园内部空间的设计上和内部特色的设计上,所以导致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扩建,都是追求内向型的校园布置格局,或者说高校扩建的新校区内部空间的特色规划设计是当前高校扩建的一种默认方式。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以及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中,这种传统的内向新校园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从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教育功能单元出现的新扩建的校区,整体上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此则必须考虑其对城市规划空间上或者是界面限定上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校园扩建所选的地址往往都会被城市规划成具有一定密度的路网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校园的整体性如何不被破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在此也要明白,校园功能区的划分是否会能够影响到学校社会功能的有效连接,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新校区的建设是否具有社会化服务的活力,所以在此一定要整体性的考虑问题。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学城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城市模式,其规划设计对于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城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交通、建筑风格、环境保护、文化活动等。

首先,大学城应该考虑到整体规划。

大学城是一个集教育、文化、科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大学城规划设计应该根据大学城本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整体规划。

因此,在规划大学城时应该根据人口、土地利用、交通、能源等因素,确定大学城的整体规划。

同时,还应该结合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对大学城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大学城的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

其次,大学城的交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城的交通规划应该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内部的交通组织,打造绿色、低碳的出行环境,提高居民的交通便利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大学城的交通运输功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方便居民出行、节约时间和成本,以便为大学城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和后勤保障。

再次,大学城的建筑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城是一个高等学府和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因此建筑风格应该和这一特点相符。

同时还应该注重打造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最大化地体现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建筑设计方面,大学城应该注重创新和个性,建筑应该具备高品质、高效率、高空间利用率、高可持续性和可规划性的特点,以满足大学城的发展需求。

最后,大学城的环境保护也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城是一个文化创意、人文精神和生态环保的重要节点。

因此在其规划设计时也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一个宜居、宜商、宜人的环境,使之保持自然的、和谐的、美丽的状态,并加强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大学城。

综上所述,大学城规划设计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整体规划、交通、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等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提高大学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并为城市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大学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大学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大学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学城建设也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和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众多大学城,但在实际运营中,也面临诸多难题。

例如,学校规模过大造成的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城建设,既能够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又能使城市和社区内的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大学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优化我国大学城建设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分析我国当前大学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2.调研国外大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究其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借鉴价值。

3.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大学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论述其可行性和实现路径。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府和高校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大学城建设,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活水平。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我国大学城建设现状的概述和分析,主要调研对象为我国大学城的规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国外大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调研对象为国外大学城建设的模式、经验和管理措施。

3.优化大学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是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

对于文献资料法,主要是从政策文件、论文和书籍等方面进行搜集和分析;对于实地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我国大学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对于专家咨询法,主要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进行交流和评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2周)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并进行初步的文献研究和资料搜集。

重庆科技学院 校园规划 案例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 校园规划 案例分析
“一心,一核,一带”
“一心”(水):一山一湖 的核心空间格局。水体,绿 带和步行空间向周边渗透。 共享的自然开放区与核心景 观 “一核”(城):核心教学 空间,鲜明统一的整体形象, 理性的内部空间环境,疏朗 的外围景观环境 “一带”(山与城):外围生 活区,结合地形,“依山而 筑,临水而居” 功能分区:规整式布局与自 由式布局,刚柔相济,理性 而又富于变化
无序,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原因:①停车位总体数量不够; ②停车位布局不够合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明真相:第一教学楼西北方向地块
原规划的停车场在实际建设 中变成了校园的休息绿化场地。
自行车停放处
宿舍区自行车停放状况
• 广场上设有雨棚搭建的停车处; • 利用依山而建的宿舍的台地的地下 部分存放学生自行车。
教学区自行车停放状况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
图书馆
先进的发展观—分期建设与预留发展
学科交叉与 交流的可变 性和灵活性 分三期建设 图中标记处 为还未建设 的建筑
全面的场地设计—竖向设计
基地中部充分利用开阔 湖面,将其周边设计为 绿化缓坡,令周边雨水 及建筑中水可流向湖面, 采用雨水利用,中水技 术引水蓄水,使其成为 校园中最主要的绿化景 观水体
散步
看书
休息
行为活动——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也发生在环境适宜的地方。 多为线性空间,缺少平坦开敞的大面积的活动区域。
爬山
谈恋爱
玩耍
聊天
小结
• 公共教学区尽可能置于校园中心地段,方便学生生活; • 因地制宜地设置服务设施,使校园空间形式多样;
• 创造环境宜人的景点,为师生的自发性、社会性行为提供 场所;并兼顾安全因素的考虑。

大学城规划设计探索

大学城规划设计探索

大学城规划设计探索
宋洁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4(030)017
【摘要】通过对校园规划的特色分析,从大学城规划设计难点、设计要求、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索,总结出大学城规划的主要设计原则与理念,为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宋洁
【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4
【相关文献】
1.上海松江大学城建筑及规划设计探索 [J], 王扬;许喆
2.大学城周边村镇发展新模式探索——以厦门集美大学城为例 [J], 叶茂乐;李艳艳
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优秀奖: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中国)/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中国) [J],
4.生态大学城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沈北大学城生态规划设计 [J], 赵卉忱;陆祎晨;毛伟伟;王晶彤
5.住宅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①--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J], 燕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工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论文作者: 张雅雯学号:1091403322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专业: 建筑学题目: 淮安大学城规划研究报告朱文元指导者:2012 年 5 月淮安大学城规划研究报告摘要: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文化整合即各种文化要素或类型相互适应、协调,最终成为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

大学城各高校之间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并逐渐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本是大学城文化的应有之义。

各所高校由于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本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整合性。

但事实上相互之间的文化共享与整合度却不高,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共享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调,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各种文化冲突。

高校之间文化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资源的闲置,这种教育资源的闲置既包括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资源的闲置,也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等资源的闲置。

高校之间文化共享与整合方面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图书馆、机房、食堂等部分硬件资源的共享较易达成,师资、课程等软件资源的共享相对滞后,与之相关的教育理念、价值规范及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共享和整合则更需时日。

当然,大学城高校之间的文化共享和整合永远建立在各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之上,不可能也没必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整合,而在大学城建设的初期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文化冲突现象,可能也是中国大学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关键:大学城,文化,淮安城市规划,特征Title Huaian College Town Planning Research ReportAbstractCulture, as a system, is by the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hat is all kinds of cultural elements or type adjust to each, coordination, and ultimately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culture of the process. The university college through the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between the, mutual complementary, and gradually achieve the sharing of culture and integration, thi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university culture. Universities have clear education purpose because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ty, relative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 this should have strong cultural integration. But in fact the mutual cultural sharing and integrity is not high, plus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involves all aspects of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in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process may also produce all sorts of cultural conflict.Keywords The university, the culture, huaian city planning, features1.引子由2002年新闻得知“11月3日,省教育厅与淮安市政府在淮安正式签订共建江苏淮安高等教育园区协议书。

此举标志着淮安在主城区南翼建设一座大学卫星城已进入了正式启动阶段。

这一高等教育园区位于古城淮安中心区的东南部,已批准实施的园区总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总体规模在校生将达8万人左右。

首期用地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将在二三年内建成,总投资达15亿元。

首批进入园区的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所需的主要建筑,将于明年9月前完工,以迎接新生入校。

为保证大学城的顺利建设,淮安市在地价、拆迁、安置、规费减免和补贴、“八通一平”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优惠和补贴。

市委书记丁解民说:“我们将举全市之力把高等教育园区建设成一流水平、一流服务、一流标准的示范园区。

””宏观淮安市的城市规划总图,目前大学城处于举足轻重的地块,连接着淮安的几大主要区域。

2.大学城的总体情况2.1大学城的定义《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

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

”这样的表述,基本表达出了大学城的许多特征和要求,但并没有完全的诠释现代大学城概念的丰富内涵。

事实上,对于大学城,许多诸如大学园区、高教园区、教育园区、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城、大学社区、大学城镇、大学区等概念都与大学城相关、相似,由此可发现,“大学城”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笔者以为,按照现代大学城出现和发展的背景来看,无论是大学科技园区、科学城都应该被视为大学城,因为他们具备了相同的开发背景、相同的开发目的、相似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还有许多相同的属性和特点。

“大学城”实质上是一个以大学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城市社区。

故当前普遍使用“大学城”这一称呼方式来指代这种近年来各地建设大学园区综合体,也是对大学城作为城市的新型表征定义的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城”所包含的城市概念,应该是有所限制的,它并不是一个大城市,如果要在城市的体系中寻找一个定位的话,应该处在“城镇”的阶段上。

这个定位,是根据大学城实际的功能需求和环境氛围的要求,以及合理的规模所作出的,参看国外比较著名的大学城如剑桥、牛津、普林斯顿等成功先例,这样的定位也可以得到印证。

把握这一定位,对于我国目前诸多新兴的大学城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2大学城基本特征(1)大学城的城市属性科布西埃(Le?Corbusier)说过:“每所学院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无论大小它都是绿色城市。

”大学城是城市的一种形态,这一切决定了大学城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城市属性,这是其区别于普通大学校园的本质所在。

大学有着其与生俱来的城市属性,随着大学的扩大,大学的城市化是必然的结果。

聚焦人口的特殊性大学城的人口组成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学生数量大。

大学生是大学城主要使用人群,占到50%以上。

二、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

大学城的居民除了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外,从事高科技产业研究和开发的工作人员也是占有很大比例的人群,这类人群都普遍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

这样的人口构成,年龄层比较低,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兴趣广泛;受教育程度高,具有相当的文化品质要求,生活质量要求高,这对大学城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要求。

(2)特定的功能和功能空间构成笔者把大学城内部主要的组成功能分为三类,而其分别相对应三个主要功能空间。

首先是大学城的核心功能,那就是教书育人,与之相对的就是教学空间;其次是大学城的扩展功能,即研究与生产的结合,这就要求有专门的产业开发空间;最后是大学城的辅助功能,主要包括住宿、运动、餐饮、休闲以及市政等服务功能,它们需要相应的辅助空间。

(3)良好的共享性各种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的开放性共享使大学城内各个学校减少重复建设、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

与异地独立建分校相比,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放到教学和科研方面,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4)生态性当前,国内正在建设的大学城,一般都选址于城市郊区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场地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基础。

而现代规划,生态观是一个必备理念,几乎在每个方案中都是作为规划原则被提出和强调,因此,新建的大学城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区环境和社区环境,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5)大学城文化的历史积淀性从高校文化层面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性,侧重文化,过教学、科研、社团活动等途径传承现有文化,使年轻人逐步完成社会化过程。

高校是文化濡化的重要机构之一,更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相对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濡化机构,对青年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而大学城以高校为核心,同时配有社区和商业区等相关设施,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大学更具有社会性,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功能就显得更为鲜明。

大学城文化的整合性从各高校之间的文化关系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相对整合性,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步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

相对于传统的高校,大学城文化更具开放性的特征,高校之间虽然相对独立,但又同属一个大学城。

首先在建筑规划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就具有相通性;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无论在教学设备、课程和师资等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非正式的学生社团方面,都会逐步达成共享,最后整合成一种高校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大学城文化。

大学城文化的创新性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转换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创新性,并能进一步将创造的新文化转换成其他形式,甚至产生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由于文化的创新需要文化的长久积淀,更需要高级人才和硬件配套的支撑,高校历来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城的大环境下,由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自然和紧密,文化的转换渠道更畅通,高校内的文化创新因素可以更便捷、更直接地进行转换,从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应。

大学城文化的传播性从高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关系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传播性。

通过和周边社区的长时间接触,高校文化向周边社区传播,同时吸纳社区的文化特色,甚至有可能通过文化涵化形成相互融合的文化整体。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目前的大学城普遍存在文化缺失现象,其文化内涵并未呈现出上述四大特性。

下文对中国大学城文化缺失现象的阐述及原因分析,主要以高校文化这一大学城文化的核心组成要素为中心而展开。

高校的文化底蕴——积淀与传承尚需时日大学文化是具有个性的,这种个性与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并主要通过文化濡化等方式,被一代代学生传承和发扬,最终受到社会的公认而成为其特有的品格与特色。

英国牛津、剑桥的博雅之风,德国柏林、的研究之气,美国哈弗的开放之习,巴黎的精神,不但能熏陶本校师生,还能感染整个社区乃至社会。

文化底蕴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西方诸多大学城(尤其是自然发展型大学城)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化,才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高校文化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