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专题讲座稿(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胜利小学高立新)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合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然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即使在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成熟的成果并不多见。所以,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今天,我将围绕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种类、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当前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认识问题等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它主要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以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学校的实验室、语音室、阅览室、图书馆、电教室、美术课中的彩纸、学生活动的塑胶操场、练习册、辅助用书、地图等各种资源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课程资源的本质是讨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课程内容的问题。例如,各科课堂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历史与社会课中地图的使用、课外搜集的有关二战资料在课堂上的展示。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常用的课程资源是指广义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在现有的课程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来源。课改前普遍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目前已经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还有除教材之外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待开发。如教师对于课外书籍的借鉴与介绍、对于网络的利用、对专业人士的请教等都属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课程资源的种类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目前还属于新兴的研究课题,因此对于课程资源的类型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分法。

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的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更多地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资源既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又可以称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

2.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特点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都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在性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比如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尤其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还没有全面铺开,社会教育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台湾学者林本按照各种课程资源的相互关系将现代学校的课程资源分为六类。

(1)科目本位课程:各教学科目分化孤立。(2)相关课程:增强各教学科目之间的联系。(3)融合课程,或称合科课程:它更增强各教学科目之间的联系,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为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象是富有意义的课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4)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同样的手段,只是取消多数的科目,代以少数的广域,而使之彼此联系。(5)核心课程:在广域课程的基础上,为使以上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其统一性,把比较价值上最为重要的一域作为中心,其他广域则为周边,而与中心相联系。(6)经验本位课程:比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更进一步,特别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由学生自由地选择并组织知识与经验来解决其接近生活的问题。

4.渤海大学郝德永博士在《课程研究方法论》中从课程的制约因素角度出发,将课程资源分为三类,即原生性课程资源——知识;内在性课程资源——学生;

外生性课程资源——社会。其中知识和学生两个维度在传统的课程中已涉及,社会性课程资源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乏的。

5.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可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

6.根据资源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7.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不同,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

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有关课程资源的分类主要提法是第一种和第二种。

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素材性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非生命载体和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一)非生命载体

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泛指素材性课程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及网络资源,就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些纸质印刷品和录音、录象、VCD等电子音像制品所承载的内容信息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而她们自身只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纸质印刷品与电子音像制品等载体形式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电教室、语音室、电脑室、文体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一样,都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它们并不能够成为课程自身的直接构成要素,不能成为课程的实质内容。

(二)生命载体

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

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也就是说他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的建设和优化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