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0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0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0篇)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渗透变换思想,应用补十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老师:今天,钱老师想带一(1)班的孩子们去参观运动会。

走之前,我先考考你。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10+210+310+410+510+610+7lO+810+9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

师:我们来到运动会场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

(指名回答)总结:运动场馆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跑步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子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说说想法。

老师:服务队的孩子们给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

纸箱里有多少盒子?散了多少箱?你知道有多少箱饮料吗?(按名字回答,黑板上的公式)老师:你怎么数有多少个盒子?(指几个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3.得出最佳方法。

老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思考。

你想了那么多好的补充。

第2课时数量关系

第2课时数量关系

学习目标:1.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完整表达题意。

知道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相关问题可以组成完整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能够用有层次的三句话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基本步骤。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与用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加法模型和减法的含义,能借助情境图正确分析、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能够完整表达图意,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示意一、情境引入二、整理加法模型三、整理减法模型四、对比练习五、总结提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一)出示主题图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生:我发现左边有5只小鸡,又来了2只小鸡,一共有7只小鸡。

(二)提数学问题并解决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1:我用左边有5只小鸡,右边有2只小鸡这两个信息,可以求一共有几只小鸡。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生: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就是把左边的5只小鸡和右边的2只小鸡这两部分合起来,列式是5+2=7(只)。

预设2:我想通过一共有7只小鸡和左边有5只小鸡这两个信息,求又跑来几只小鸡?生:从一共有7只小鸡这个整体里去掉左边的这5只,就是又跑来几只,列式是75=2(只)。

预设3:知道一共有7只小鸡和又跑来2只小鸡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左边有几只小鸡?生:从一共有7只小鸡这个整体里,去掉右边的2只,就是左边有几只。

列式是72=5(只)。

小结:你们真会思考!同样一幅图,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不一样的问题。

二、整理加法模型(一)完整说图意看,图中多了什么?没错,是大括号和问号,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问号呢?追问:要解决“一共有几只小鸡?”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信息?预设:需要“左边有5只小鸡”和“右边有2只小鸡”这两个数学信息。

师:请你试着把这2个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刚刚你们说的就是这幅图的图意。

左边有5只小鸡,右边有2只小鸡,是这幅图的2个数学信息;一共有几只小鸡,是问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64—65页、练习九1——3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64—65页、练习九1——3题。

《10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64—65页、练习九1——3题。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其中,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擅长识别物体的特点、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能很快并很容易地掌握任何一个物体所固有的特征。

在数学活动中,可多为一年级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进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来体验、认识、探究、使用数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10的组成以及10的写法。

能力目标: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目标:结合主题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学具准备:小棒10根、报告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上课前,我听语文老师说同学们学过一首诗叫《一去二三里》,现在请大家一起背出来给老师听听。

(预设:学生齐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师:同学们背得真流畅,声音真响亮!这首诗里面有哪些数字是我们数学课上学过了的?3.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对,1,2,3,4,5,6,7,8,9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那么,刚才背的诗中有哪个数我们还没有学呢?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字朋友“10”。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教案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个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都装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认识这几个朋友吗?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很好,同学们说的非常棒。

【设计意图】以学生好奇心为切点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1、分一分,揭示概念师:能不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给他们分分类?并且说一下你为什么这么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物品都穿着花外衣,脱掉它们的花外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学生观察,老师随即板书课题。

展示课件,连一连找一找。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2、摸一摸,感知特点。

【长方体】师:从你们的桌面上找一找长方体有哪些?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实物。

师: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动手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
“准 备 课 ”分 为 两 部 分 。第 一 部 分 “数 一 数 ”,保 留 了 “开 学 图 ”和 “数 一 数 ”、“认 数 ”、“读 数 ”的 内 容 ,初 步 了 解 学 生 的 数 数 、读 数 的情 况 。 第 二 部 分 “比 多 少 ”,保 留 了 “同 样 多 ”“多 ”“少 ”,充 实 了 内容 ,增 加 了 练 习 一 。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评 价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全 面 了解 学
为 了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数 学 的兴 趣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生数 学学 习的过程 和结果 ,激励学 生 学 习和改 进教
习 动 机 ,了 解 数 学 知 识 的 历 史 ,教 材 安 排 了符 合 儿 童 师 教 学 。评 价 不 仅 要 关 注 学 生 的 学 习 结 果 ,更 要 关 注
问 题 ,8、9的 认 识 和 加 减 法 、解 决 问 题 ,以 及 10的 认 也 就 是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问 题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识 和 加 减 法 三 段 教 学 。
第 三 步 :解 答 正 确 吗 ?要 求 学 生 反 思 、检 验 ,并 学
如 几 何 图 形 ,先 认 识 “上 ” “下 ”“前 ”“后 ”“左 ” 习 填 写 答 语 。
整 理 知 识 的过 程 ,就 是 形 成 数 学 认 知 结 构 的过 程 。
(六 )注 重 有 关 知 识 的 渗 透

教 材 给 出 了 整 理 的 线 索 ,引 导 学 生 主动 参 与 数 学 知 识
1.第 一 单 元 渗 透 了集 合 、对 应 的 思 想 ,第 6单 元
的整 理 过 程 。后 边 知 识 的 整 理 ,又 是 前 边 知 识 的完 善 。 主 题 图 渗 透 了分 类 的 思 想 ,有 的 练 习 中 还 渗 透 象 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第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第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时第几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0页。

本节课是在感知过1~5各数基数的含义后学习的,知道自然数不仅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二)核心能力“第几”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部分的内容,借助“第几”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从生活中的排队入手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再将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进行对比,学生经过辨析、理解,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实现数感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1.通过情境体验,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能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对比,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四)学习重点理解序数的含义(五)学习难点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第几》PPT课件、《第几》课时作业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你能给这些数字宝宝排排队吗?3 5 14 2你是按什么顺序在排队呢?2.足球运动员的衣服上印着2、3、5,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呢?(二)课堂设计1.导入师: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了,对吧?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一个不饱,又吃一个还不饱,直到他吃到第4个才觉得饱了。

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哎,要知道吃第4个能吃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师:同学们为什么听后哈哈大笑啊?你们笑什么呢?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第几”的知识。

【设计意图:由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几”。

】2.问题探究(1)初步感知序数的含义(课件出示P20的主题图。

)师:星期天,明明去动物园游玩。

瞧!小明在干什么呢?师:小明真是一个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学生,我们也要养成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师:从图中你看到数了吗?师:谁愿意给大家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数几?你在哪里发现的?师:谁还看到了不同的数?师:如果小明排第2,他前面的阿姨排第几?他后面的这个阿姨排第几?排在第4的是谁?最后这个叔叔排第几呢?(2)区分几和第几师:叔叔排第5,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这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师:看来,5既可以表示一共有5个人,也可以表示叔叔排在第5个位置(指的是一个人)。

4.1 10的再认识(教案)人教版(2024)数学一年级上册

4.1  10的再认识(教案)人教版(2024)数学一年级上册

预设2.数灯笼: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3个3个地数,一共15个。

预设3.数小花: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20个。

预设4.数小朋友: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还可以先数外圈的10个再加上中间的1个,一共11个。

预设5.数小花的时候,也可以10个10个地数,一边10个,两边正好20个。

4.比较师:大家现在一眼就能看出小朋友一共有11个,那么能一眼看出灯笼有多少个吗?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第10个时将这10个圈起来。

发现10个一组,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

5.举例:做一做1你还能举出把10个事物作为一组的例子吗?学生思考并发言交流。

二、升级计数单位,由“10个一”到“1个十”1.揭示课题师:“10”是一个我们认识的数,但在数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10有许多特别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认识10。

(板书课题:10的再认识)2.计数单位对比师:请你摆出十根小棒,你会怎么摆。

学生自主完成,展示两种情况并对比。

情况1:摆10个一情况2:摆1个十(如图)师:这两种都是“十根小棒”吗?有什么区别?预设1.左边是分散的,右边是捆起来的。

预设2.左边是一根一根地,一共有10根,右边是一整捆,这一捆有10根。

预设3.左边是10个1根,右边是1个10根。

小结:10个一,是1个十(板书)。

这儿的“一”“十”就是数数的“单位”(板书:单位),前面的10、1是用这个单位数得的个数。

3.在计数器上加深认识师:刚才我们用小棒表示了10,如果请你在计数器上用小珠子表示10,你会怎样表示?同桌商量一下,一起拨珠。

学生同桌拨珠。

抽选一桌上台展示,展示两种拨珠法:情况1: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情况2: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讨论得出“两种都是对的”,进一步要求动态展示“情况一是怎么变成情况二的?”重点展示“满十进一”的过程。

师:说一说这两种表示方法表示的10有什么不同?生:第一种是有10颗珠子,第二种是用另一个柱子上的1颗珠子表示10。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分类与整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分类与整理

分类与整理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材分析: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

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

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教学目标1、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重点难点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学具课件、气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看,快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件礼物?想一想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啊,我有一个疑问,你们看,我们都是想解决一定有多少件礼物的问题,你们为什么方法都不一样啊?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

二、探究新知师:现在想不想看看第一件礼物里有什么?出示例题1的情景图。

师:你看小朋友手上的气球课真多啊!有多少个啊?我们能怎么办啊?生:可以按颜色分类,分为三类。

师:可以么,那请你上来给大家摆一摆。

生上黑板演示。

师:他刚刚说按颜色分,你把它们分成了哪几类?生:红色,黄色,绿色。

师:对不对,真棒!请回位,大家看他把气球按颜色一堆一堆的放在一起,在分别数它们的个数,那还有没有觉得比他更好的摆法?谁敢上来摆一摆?生上黑板演示。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把球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摆成一排一排的?生:一堆一堆的不方便数,这样摆方便数。

师:好不好,他说的特别方便看,我有一个问题了,你们能一眼看出来谁最多谁最少?生:黄的最多,红的绿的一样少。

“0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0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0的认识》说课一、说教材“0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

本课可分为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第二课时进行巩固练习。

今天,我准备讲第一课时。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过0,具有0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在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教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话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两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学会正确地读、写“0";理解有0的加减法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有0的加减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话动,认识到数学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合作,知道0的两种含义,会读、会写0。

2、难点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感知和理解0的含义。

二.策略选择鉴于以上的选择目标定位,本课设计时基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拓展拓展学生思路,并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

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采用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地观察、猜测、交流的话动化的教学方式。

在这些策略中,将涉及以下几种教学法。

三、说教法学法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数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讲授“猴子吃桃”时用课件出示吃的过程,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情境教学法:数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

《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差不多积存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进行“上、下、前、后”这些差不多方位的判定或表达。

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

同时也为第二学段有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地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位置”这节课,通过经历物体之间位置相对性的确认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的差不多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

2.借助主题图,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学习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差不多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白得“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和用语言正确的表达。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位置》PPT课件、《位置》随堂小测、《位置》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上、下、前、后”,并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2)预习课本第9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

摸索: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如何样的呢?。

练习:(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你们家里的人或物品。

()在()的上面,()在()的下面。

()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2)看图说一说。

观看图中,都有什么?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摸索: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什么?(二)课堂设计1.借助活动,初步感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4 11~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4  11~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

11~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8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

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加几和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感受方法多样化,并能优化自己的方法。

3.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优化方法。

[脚本正文]一、复习铺垫,夯实基础同学们,大家好!前面我们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上节课我们又一起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第一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请你先独立完成。

是这样吗?4+6=10表示图中有四个绿色的圆片加上六个红色的圆片,一共是十个圆片。

当然也可以用6+4=10来表示。

第二个算式10-4=6表示一共有十个圆片减去四个绿色的圆片,就等于六个红色的圆片。

10-6=4表示一共有十个圆片,减去六个红色的圆片,就等于四个绿色的圆片。

你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二题。

你知道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计数器,个位上有5颗珠子,表示5个一,所以这个数是5。

第二个计数器的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所以这个数是20。

第三个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1个十,个位上有4颗珠子表示4个一,1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一共是14。

同学们,和你们想的一样吗?二、自主探究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一)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理解算理接下来,请你用小棒摆出13这个数。

是这样吗?左边摆1捆,表示1个十,右边摆3根,表示3个一,合起来就是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六盆花,不运动的女生……

单杠,向老师行礼的学生,看踢足球的学生,读书的学生,黄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

鸽子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楼房左面的大树,跳绳的学生,互相问好的老师和学生……
8
大雁,所有的大树,锻炼身体的学生……

垃圾筒,向日葵……

所有女同学,不戴红领巾的男生
5
花坛里的花,五个大字,国旗上的五角星,楼房右边的大树……
(1)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创设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情境,有4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出所学内容;三是为教学知识提供现实背景;四是渗透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可以这样讲解: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4. 数身边的数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
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你有几只眼睛……)。
5. 课后延伸
师: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
1. 激发观察兴趣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第一层是借助小兔和砖比较、小猪和木头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理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第二层是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寻找资源,充分地进行比较。如小猪与小兔只数的比较、小兔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苹果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凳子与动物只数的比较等,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 作者:
———————————————————————————————— 日期: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三)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

一、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小白兔、小猪、鱼和砖、木头、板凳、胡萝卜、苹果、花等可供比较的资源。利用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个数的比较,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与少。
(3)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10
所有男同学
(3)在充分计数的基础上辨认1~10各数。
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3. 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为了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如接龙数数游戏、跳数10个数等。)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做一做;三是和此部分内容配合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2.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 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表1-1 美丽的校园中各种人和物的数量统计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足球,带红领巾的学生,戴头巾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