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2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音乐史原始社会、夏、商时期的音乐1、我国音乐历史的开始从何时算起,依据是什么?1986-87年间,考古界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与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14测定,被测的骨笛年代距今有7920年。
这样我们可以有科学根据的说,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为8000年。
2、原始社会音乐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远古、夏、商都出现了哪些古歌与古乐舞?主要音乐形式是歌舞和乐舞古歌有:黄帝时作的《弹歌》,反映狩猎生活;《葛天氏之乐》反映农牧生活;《蚱(蚱)祭》古乐舞有:黄帝《云门》;尧《咸池》;舜《韶》;夏《大夏》;商《大濩》3、远古,夏商的乐器都有哪些类型?请列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这一时期主要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鼓,磬,钟,铃,骨笛,骨哨,埙,缶,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据目前发现的史料,在河南舞阳骨笛之后近5000年的晚商时期,才有可以肯定存在五声,六声音阶,以至半音关系的实证。
依据是:在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好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周代1、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3)器乐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4)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调,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5)西周末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6)春秋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理论水平。
2、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音乐机构——大司乐,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有明确体系的音乐教育结构。
3、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1)六代乐舞——简称六舞。
大多是现代流传下载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濩》,周时代的《大武》。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小题1.(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 下属的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
2.(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结构, 宫廷梨园中有(三十多名15岁的儿童)组成的(“小部音声”)。
3.(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和文康伎。
其中(清商伎)是汉代传承的。
4.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与(琴曲)两类。
5.《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要歌词。
6.敦煌曲谱记录了(25)首唐代乐曲。
7.琴曲《离骚》是唐代琴家(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而作。
8.(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
9.重要的记谱法有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舞谱。
10.《乐书要录》: 一部通俗性的音乐理论专著, 由(元万顷)编撰。
12.《教坊记》: 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事的著作。
13.《羯鼓录》: 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
14.《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所撰写记载唐代歌唱家、演奏家等问题的唐代音乐见闻录。
15.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所集中的地方—(瓦舍)16.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游棚”)17.唱赚: 北宋产生的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的, 并在(缠令)和(缠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
18.北宋杂剧包括了(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
19.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 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
20.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海青拿天鹅》琵琶谱, 收于(1819年刊印的华氏《琵琶谱》)。
21.(南宋蔡元定十八律), 是来解决其旋宫存在的音准问题。
22.(张炎《词源》)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
23.(朱长文《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 全书共六卷。
24.明代文人冯梦龙搜集刊布有(《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
25.(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 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
大学中国古代音乐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大学中国古代音乐史论述简答题整理
古代中国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丰富的内涵。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简答题整理。
1. 什么是古代中国音乐?
古代中国音乐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发展并广泛流传的
音乐形式和作品。
它包括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
类型。
2. 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时间是什么时候?
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大约距
今有数千年的历史。
3. 古代中国音乐的分类有哪些?
古代中国音乐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音乐的用途、演奏方式、音乐形式等。
常见的分类有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农耕
音乐、舞蹈音乐等。
4. 古代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古代中国音乐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例如《广陵散》、《阳关三叠》、《渔舟唱晚》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古代中国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古代中国音乐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用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被广泛应用于宴会、仪式、祭祀、庆典等各种场合,是人们交流感情、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6. 古代中国音乐的演奏方式有哪些?
古代中国音乐的演奏方式多样,常见的有笛子、琴、瑟、鼓等乐器。
古代音乐的演奏也常伴随着歌唱和舞蹈,形成多种形式的表演艺术。
以上是对大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简答题整理,介绍了古代中国音乐的定义、起源、分类、代表作品、社会作用以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人们,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二第七讲授课内容:第三节歌舞音乐(下)教学目的:了解百戏、鼓舞和公莫舞,掌握曲子和燕乐大曲重点、难点:曲子、燕乐大曲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百戏、鼓舞和公莫舞2曲子3燕乐大曲百戏“百戏”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
后汉张衡的《西京赋》中曾对“百戏”的表演有非常具体、生动地描写,我们还可以从山东沂南汉、晋墓百戏画像中看到当时百戏表演的情况。
鼓舞和公莫舞鼓舞和公莫舞是汉代盛行的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多样,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汉代歌舞的情况。
鼓舞一般是由表演者在建鼓旁一边击鼓,一边舞蹈;也有将几个小鼓平置于地上,一人或数人在乐队的伴奏下在鼓上及周围边歌唱边舞蹈,文献中称这种舞蹈为“般鼓舞”、“盘鼓舞”或“七盘舞”。
公莫舞也叫巾舞,在表演时以表演者双手挥动长巾或长袖为主要特点。
曲子曲子概念: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作“曲子”。
这种被选择、推荐、加工的民歌,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民歌形式,而是一种艺术歌曲了。
当曲子流传到都市以后,得到了文人们的青睐,并成为唐代市民音乐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成为文人们写作新作品一种好形式。
在音乐方面,曲子又有了新形式出现。
曲子的内容:①反映统治阶级的残暴剥削的;②反映农民起义的;③描写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歌曲的;曲子的结构、特点与应用:曲子的结构形式有多样,一般以单遍的只曲为主,也有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之为“双阕”等。
我们可以从敦煌发现中唐五代的《望江南》、《菩萨蛮》等曲子谱中,可以领略到唐代曲子的风貌。
曲子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其歌词接近口语;在曲式上,曲子词大部分为“长短句”,这是为适应音乐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
从应用范围来看,曲子有用于说唱的;有用于歌舞音乐的,也有用于扮演“戏弄”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部分:填空(20分)历代音乐机构汉乐府隋太乐、清商(后罢)、鼓吹、教坊唐大乐署、鼓吹署、太常寺、梨园宋大晟府教坊历代音乐家周屈原荀况春秋战国王豹绵驹韩娥先秦师旷师文伯牙秦青汉李延年司马相如蔡邕蔡琰嵇康魏晋阮籍南朝丘明隋唐万宝常郑译李隆基念奴永新李龟年贺怀智段善本宋姜夔元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普明汤显祖程长庚乐律学家:朱载堉(新法密律)朱权(神奇秘谱)第二部分:连线题(40分)1 将音乐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阮籍——《酒狂》、《广陵散》屈原——《九歌》、《离骚》、《天问》、《招魂》李隆基——《霓裳羽衣曲》、《龙池乐》、《凌波仙》荀况——《战相篇》伯牙——《高山》、《流水》丘明——《碣石调·幽兰》李龟年——《渭洲曲》嵇康——《琴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杏花天影》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普——《西厢记》郭沔——《潇湘水云》汤显祖——《牡丹亭》2 音乐典故与主人公或曲名联系起来※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司马相如※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管仲※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秦青※“余响绕梁,三日不绝”——韩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钟子期※聂政苦学10年用弹琴的机会刺杀韩王——《聂政刺韩王曲》3 观点和作者※“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大音希声”——老子※“非乐”——墨子※《声无哀乐论》:音乐史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嵇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发乎情,止乎礼”、“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中国音乐史复习题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复习题来回顾中国音乐史的重要内容。
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你巩固对中国音乐发展的理解,并且激发你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1.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答案: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在中国境内发现了一些古老的乐器遗迹,如骨笛、陶笛等,这些乐器的存在表明古代中国人民在生活中就已经开始使用音乐。
2.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包括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注重和谐与平衡、以及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
古代中国音乐强调音乐与文学、舞蹈、礼仪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音乐被用于祭祀、宴会、军事等各种场合。
3. 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答案: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包括《大风歌》、《广陵散》、《阳春白雪》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古代中国音乐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4. 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乐器有哪些?答案: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弦乐器、管乐器、鼓乐器等。
其中,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箫等是比较常见的乐器。
5. 中国古代音乐在哪些方面对世界音乐产生了影响?答案:中国古代音乐在音乐理论、乐器制作、音乐演奏技巧等方面对世界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音乐的五声音阶对西方音乐的调性产生了影响,许多乐器制作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6. 中国古代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传承和发展如何?答案:中国古代音乐在现代音乐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许多古代音乐作品被重新演绎和改编,以适应现代音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音乐家也在创作中融入了古代音乐的元素,使得现代音乐更加多元化。
7.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有何不同?答案: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音乐理论、音乐结构、音色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而西方音乐注重音乐的和声和旋律发展,强调音乐的结构和形式。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复习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鸟鸣、风声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个方面。
宗教音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们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咏史、祭文、祷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乐》,它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正统,它以《雅乐大全》为代表,包括乐曲、舞蹈和歌曲等形式。
俗乐则是宫廷音乐的衍生,它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曲艺等。
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的,也有歌颂爱情的。
民歌的旋律简单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期盼。
山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真实质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形式。
它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既有音乐的表演,又有戏剧的表演。
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音乐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
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仿照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经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因为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头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XXX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自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导: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第一篇:中音史复习资料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
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
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
《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
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龠》,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
《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龠为伴奏乐器。
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5、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
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
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
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
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 .短箫铙歌四类。
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15.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
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
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
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19.唐代最著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
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
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
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
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
(×)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
(×)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
(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
(完整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题库一、填空:(每空1分)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古笛。
2.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大武》。
《大武》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
3.《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4.曾侯乙墓编钟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乐器。
5.相和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
6.产生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
7.《海青拿天鹅》是元代的一首琵琶曲,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
8.华文彬,号秋苹,他所编的《琵琶谱》(清代),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琵琶谱。
在这套曲谱中,华秋苹创意性的定立了较为完整的琵琶指法记号,为后世琵琶谱集的编定起到了规范作用。
9.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职能:1.掌管着宫廷的音乐活动,“成均之法”,指的是乐律学理论。
2.掌管着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10.《乐记》是一部儒家的音乐理论著作,有关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汉儒所作。
今存的《乐记》收在汉代传世的《礼记》中。
它的主要内容:【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由于《乐记》集中了先秦关于音乐各方面的论述,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它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12.相和歌: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来表演,被称之为相和歌。
13.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汉乐府的实际领导者。
在他的带领下汉乐府形成了。
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推动了汉代民间音乐的兴盛,此外,他还作有《新生二十八解》等音乐作品14.鼓吹乐和横吹乐汉代鼓吹乐分两大类:1.鼓吹 2.横吹15.京房:西汉元帝的一位乐律学家,京房六十律是他发明的律制,是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个律。
古代音乐史提纲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大概脉络一、远古、夏、商时期1、乐舞主要乐舞、文献记载、表现内容、基本表演形式、文化功能2、乐器分类,各包括哪些乐器;乐器的性能及发展轨迹;编钟、编磬的出现时期,舞阳骨笛的基本情况,对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意义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西周礼乐制度建立的意义乐队、舞队、乐舞使用方面的具体规定2、六代乐舞、六小舞、四夷之乐、房中乐3、大司乐的职能、乐教的主要内容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音乐思想(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产生和历史背景5、乐律理论6、编钟及其性能(西周"中义"钟、春秋"侯马"钟、"信阳"钟、战国"曾侯乙"钟等;曾侯乙墓编钟的情况,这套编钟的出土对中国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性。
)7、周代的乐器分类法及其分类原则8、民间音乐的发展情况、著名民间音乐家、郑卫之音9、《诗经》、《楚辞》与音乐的关系及其曲式特点三、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汉乐府扩建的时间、职能、主要成就,李延年对汉乐府的贡献。
2、鼓吹乐的形成、不同用途中的名称和乐器组合3、相和歌、相和大曲的形成、形式特点4、清商乐的形成、与相和歌的联系与区别5、汉至北朝时期从其他地区传入中原的音乐、新乐器(分别来自什么地区)6、乐律学理论方面的成就(京房、何承天的律学成就,荀勖笛律,相和三调)7、音乐美学理论著作的作者和核心思想(《乐记》与《声无哀乐论》)8、古琴音乐(琴的形制、《碣石调幽兰》采用的琴谱、律制)9、歌舞戏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四、隋、唐时期1、曲子与民歌、唐诗的关系2、隋代"开皇乐议"的历史背景、争论的主要问题3、俗讲、变文的形成、俗讲与民间说唱的关系、变文在中国说唱史上的地位4、宫廷燕乐、唐十部乐(乐部、表演形式)、坐、立部伎产生的历史背景5、唐燕乐大曲与法曲的异同6、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著名音乐家(郑译、苏祗婆、万宝常等理论家,段善本、永新等表演艺术家)7、乐学理论的基本含义(84调、35调、28调、移调等)8、音乐专门著述的主要内容9、新乐器、古琴音乐的发展10、唐代音乐对日本、朝鲜产生的影响五、宋、辽、金、元时期1、宋代曲子与唐代曲子的不同、姜夔的词曲创作特点及作品2、宋代市民音乐蓬勃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表现方面(艺术品种、表演场所、艺人组织、演出活动的方式等)3、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品种(歌曲、说唱、戏曲等)及其特点4、南戏的产生,宋、元南戏的发展情况5、宋、辽出现的重要乐律理论和乐谱形式6、元杂剧的产生、历史地位、重要作家与作品7、南曲和北曲及其音乐形态的不同8、音乐理论著作的主要内容9、元散曲与元杂剧音乐的异同10、宋、元时期器乐的主要成就六、明、清时期1、元末明初的四大传奇、作者,明代四大声腔2、昆山腔的崛起与传播3、明、清时期的主要传奇作家及其作品4、京剧的形成及其音乐特色5、梆子腔的形成和传播及其音乐特色6、说唱音乐出现的新曲种及其音乐特色7、器乐独奏艺术的发展情况(古琴和琵琶的:形制、乐曲、流派、美学思想等)8、器乐合奏艺术的发展情况(西安鼓乐、十番鼓等等)、各乐种主要的音乐特色9、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木卡姆、囊玛等等)10、重要乐谱集(《九宫大成》、《神奇秘谱》、《琵琶谱》等等)的历史地位11、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基本原理、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特点:是音乐和历史的交叉1.历史方面涉及古代文献、考古、民族学、古代文化等2.音乐方面涉及基本阅历、乐器知识、作曲技法、声乐、音乐美学等●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法】※1.历史文献→利:具有连续性弊:具有主观性2.考古实物→利:客观性弊:偶然性3.对现存遗响的逆向考察第一章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之前)●舞阳骨笛发现的意义1.距今八千年2.飞禽的骨制造3.是乐器4.改写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历史●原始音乐特点:原始音乐十分简单幼稚,但已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音乐活动已经相当普遍●原始乐舞的形式和内容内容:1.狩猎生活《弹歌》2.农业生产《葛天氏之乐》3.宗教《玄鸟》4.有关爱情生活《侯人歌》5.有关战争《征服苗人舞》6.抗击自然灾害《大夏》形式:歌、舞、乐三位一体节奏为主、旋律弱化●音乐起源的不同说法→【不是一源说,而是多源说】1.劳动起源说【唯物主义】2.异性求爱说3.语言抑扬说4.模仿自然说5.宗教说【巫术起源说】6.信号说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771年)●雅乐内涵墨子《天志下》【诠释了雅乐的由来】雅,原来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因为是夏人故地,所以周人称之为夏。
周、儒从雅乐,即从夏乐●礼乐制度在音乐上的体现1.等级化的音乐制度:《周礼·春宫》【乐器的摆放显示的等级化】2.繁复的音乐礼节有八种:(1)祭天地(2)祭宗庙(3)大乡飠(4)燕礼(5)大射(6)养老(7)乡饮酒(8)乡射3.以流代乐舞为例:《云门》祭天《大夏》祭山川《咸池》祭地《大濩》祭先妣《大韶》祭鬼神《大武》祭先祖●大司乐的音乐教育1.职能:(1)掌握着宫廷的音乐活动,“成均之法”(2)掌管着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教学内容: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八音”乐器分类法【按制作材料的性质进行分类】金:钟---编钟石:磬---编磬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列出五个先秦音乐家的名字皋陶、王豹、绵驹、韩娥、秦青列出十首中国古琴曲名《辞鱼唱晚》、《捣衣》、《搔首问天》、《静观呤》、《胡笳五弄》、《胡笳十八拍》、《离骚》、《鹤鸣九皋》、《平沙落雁》、《溪山秋月》、《洞天春鸣》、《金陵吊古》列出四种中国记谱法工尺谱、俗字谱、减字谱、律吕字谱列出五首琵琶古曲《春莺啭》、《火凤》、《楚汉》、《塞上曲》、《洞庭秋思》、《海青拿鹤》、《将军令》、《十面埋伏》什么是“六代乐舞”?六代乐舞简称“天乐”。
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以及周初的《大武》。
六代之乐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特点是规模宏达,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总的说来,大都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什么?周朝以商朝灭亡为鉴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上至国家大典,下至民间丧嫁每一个具体的礼制活动都是在乐舞的揩配之下进行的,对国家来说,在“制礼”的同时“作乐”,颁布与之相对应的国乐国舞,设国家乐舞演奏和乐舞教育机构。
因为“乐以象政”“审乐知政”礼乐好坏关系国家兴亡盛衰,而对社会成员来说,从小受到礼教的同时也必须受到乐教,参与社会事务后执礼必须同时举乐,事事都要在礼乐的规范下进行。
礼,从外部提供社会规范,乐,包括乐曲、舞蹈、诗歌,从人的情感出发,调和人的精神。
有了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制道”这就是周代礼乐的深远用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为《诗》,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它反映了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尤其在研究古音韵方面,是极为重要的资料,《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不同的作品,所谓风、雅、颂原是因音乐的不同而分类的。
《楚辞》“楚辞”二字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公元前4世纪楚国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及屈原所创;二是汉朝刘向所编《楚辞》一书,其中合编了屈原、宋玉及他们的模拟者的作品;三是根据楚国方言所产生的一种歌唱形式,《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主干之一,它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变革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图景,同时它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上古楚文化的魅力:充满力量与渴望的巫术和宗教,根柢深沉的文化体系。
原始无羁的生命活力,浪漫奔放的激情,富于奇想的神话传说,狂放而华美的思绪—是音乐、舞蹈、诗的天国,是真、善、美的交融。
《成相篇》“成相”原是一种老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米劳动时,常常伴随杵成而歌唱,称之为“相”。
《成相篇》是荀子模拟民间音乐形式而填词的一首长诗,《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成相杂辞”是当时的一种曲艺形式。
《成相篇》分三个大段落,包含有同一节奏的56次重复。
《礼记〃曲礼》载:“邻有丧,舂不相。
”可以认为,“成相”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三分损益法”记载于《管子〃地员篇》,它是史载中最早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但《管子》的律学计算仅止于五律,构成了宫、商、角、徵、羽五声。
它的具体生律方法是: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再“三分损一”即再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生得次一律上方得纯五度音,如此,再“三分益一”“三分损一”……生律四次即得出宫、徵、商、羽、角五音得律高。
“八音分类”随着乐器形制和数量得增多,周代出现了当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制作材料为准得分类法,将所有乐器分为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八类,谓之“八音”。
10.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杰出的音乐家,虽然他没有提出过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的深刻认识和见解,却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音乐思想源于他哲人的睿智和丰富的音乐的实践,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仁”及“中庸”。
而这三者都有与音乐的对应表述:关于礼乐孔子强调了音乐的社会作用、关于“仁”揭示了音乐的道德功用,同时也确立了音乐的美学标准、关于“中庸”,孔子阐发了音乐对于事物和人所具有的“整和”作用,隐喻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所设的六门课程中音乐居第二位,足见音乐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他所倡导的音乐对于管理和改良社会的作用,音乐对于完善人格的作用,音乐可以启发人类对宇宙万物和谐共有意识的领悟,对于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他总结了先秦时期多家的音乐美学的思想,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方法的基本理论,对我国古代的音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传为公孙尼子所著。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表现反映在多个方面,如对音乐来源问题的深入探讨,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思索,提出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等。
《乐记》提出的“物动必感”说,无疑是一种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所得出的音乐与政治相通的结论,曾长期成为统治阶级定制音乐政策的根据,也是儒家学派在音乐思想斗争中能够后居上峰的关键。
11.汉代乐府“乐府”是统治阶级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始于秦代。
汉袭秦制,乐府真正的发展是在汉代之后,武帝是,扩大了乐府机构及职能,广泛收集各地民歌,并进行加工改编,以供祭祀、宴乐之用。
同时也注意吸收北狄、西域等边远地区的音乐。
“鼓吹”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形式,自汉代产生以来,广泛存在于宫廷、军队、民间、寺庙的各种仪式之中,是最具民族特色和生命力的民族音乐遗产。
汉代鼓吹乐按其用途可分为四类:1、黄门鼓吹2、横吹3、短箫歌4、箫鼓。
“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间对民间“街陌讴谣”歌曲作艺术加工或另填新词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可以单称“相和”,或根据其不同形式相和歌、相和大曲。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三类。
引,即引子,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
曲,即中、小型乐曲,多为声乐曲。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叫相和大曲,也称燕乐大曲,这是一种歌、舞、乐并用,有特定大套结构的作品形式,包括“艳”“趋”“乱”三个部分。
此外在每段歌唱之后的乐伴舞的部分称“解”。
汉代的“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了角抵、杂技、魔术、歌舞、武术等。
百戏中,多有丝竹鼓乐伴奏。
百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同生活的联系以及人们艺术实践时多侧面的特有的心里状态。
百戏也为后世综合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形成的我国人民的某种综艺性的审美趣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该文总约7000字。
通过一位“秦客”和“东野主人”之间的八次问答的辩难方式。
反复论证“声无哀乐”的观点。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对音乐要节制,二是对音乐必须区别其淫、正,从音乐史角度讲,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主张音乐脱离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乐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两大源头。
“十二律”十二律各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
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称“律”,双数各律称“同”,但通常又称为“吕”,故十二律也常称“十二律吕”。
南北朝的“歌舞戏”是指渊源于汉代,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装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的杜佑《通典》。
虽然唐的文献中记载了《大面拨头》、《踏摇娘》,可惜均无剧词和曲谱传世,但歌舞戏仍不失为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基石,在戏曲史和音乐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教坊”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
以教习法曲为主,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宫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有“梨园赐教院”、洛阳有“梨园新院”。
“大曲”也称燕乐大曲,它包括隋、唐燕乐大曲,它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个整体中连续表演的一种大型艺术形式。
在形式和规模上较清商大曲有更大发展。
燕乐大曲进一步吸收外来音调和艺术形式,丰富和发展了这种曲式结构复杂,规模庞大,音乐节奏、速度、力度富于变化,乐器组合多样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法曲”是隋、唐燕乐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源于晋代“法乐”。
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法曲,法曲在初唐受到极大重视,梨园主要是为法曲演奏和训练而设,专有“法部”,唐玄宗的音乐创作也多是法曲。
中唐以后,法曲渐衰,法曲广泛吸收了汉族传统音乐、佛乐、道乐、外来音乐的营养,积淀了华夏音乐的精华。
“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相间得叙事体裁,变文的韵文部分通常以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有的先由散文先叙述一遍故事内容,然后再以唱文重复一遍,变文的内容主要有演绎佛经故事和演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两大类。
变文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于后世的戏曲产生也不无影响。
“万宝常”隋代音乐家。
自幼“妙达音律,遍工八音”,音乐天赋极高,幼时曾拜当时音乐名家祖孝徵为师。
他一生潜心音律,听觉异常灵敏,精通各种乐器,尤擅长琵琶,曾造玉磐,献北齐,修订洛阳旧曲。
隋代开皇,郑译等人曾召见其定乐事。
开皇初年,他曾自制水尺为律,创制隋代八十四调理论,又撰乐谱达六十四卷。
但因当局不得信任,所作均未被采用,后遂忧愤贫病而至饿死,死前愤而焚其旧稿,有人从余火中寻得数卷,史书对万宝常得音乐才能也十分推崇。
宋代“勾栏”也作勾阑,或游棚,事百戏杂剧演出得场所。
因其栏杆上刻有相互勾连得花纹而得名。
一般勾栏建筑都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部分,所以它们多数以“棚”命名,勾栏中表演节目形式花样繁多,其中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傀儡戏,杂剧等与音乐关系密切,此外还有说经书、讲史、散耍、谈浑话、踢球、弄虫蚁等传统百戏。
“瓦舍”也称瓦市,瓦肆,是宋人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观众入棚先付钱的办法也开始实行。
各种说唱形式:比较重要的有陶真、鼓子词、唱赚、诸宫调和散曲等,陶真是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艺术,大约起源于北宋而盛行于南宋、金、元,很受群众欢迎。
鼓子词是一种以支曲叠唱为基本形式的曲艺,它与明清流行的“道情”有密切联系,并且早在南宋时候就已有道情的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