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第一堂课,刘纯泽老师开门见山地略略介绍了论语各篇的由来,虽说是略略,却也花了一个多小时。在那个文字不易流传的年代,孔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一笔一划地被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刻画在竹简之上。这件事本身就令人拍手称奇,更别说流传千年延至后世了。此篇以第一章句首“学而”二字为名,老师在他的“《论语》篇序传”中这样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知此篇以‘学习’为主题。篇中有子、曾子、子夏、子贡与孔子间错议论,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孔子为师,有子、曾子、子夏、子贡为徒,师、生相聚,非为学而为何?又,观其所议论者,惟在学孝、学悌、学忠、学信、学礼、学乐、学诗,合而观之,即是学文、学质,亦即是学君子之道、学为士之道。是以以‘学而’名篇”。由此更可看出“学而第一”所涉话题大都与“学”有关,第一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动词,效法,钻研,从而获得知识。《说文》解“学”字,曰:“觉悟也。”指从别人那里得到知识和技艺。《增韵》解释的更明白,“受教传业曰学。”《礼•学记》:“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学,即是效法他人以得到知识。

“习”,动词,作演习实践。《说文》曰:习,数飞也。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这里“习”引申为反覆练习,钻研并加以实践之意。

“学”和“习”在古语里是两件事。“学”重在向师长请教所不知道的东西,“习”重在反复练习自己已知的东西;“学”侧重传授,“习”侧重实践。

“时”,在一定的时候。《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这里的“时”不仅强调学习的态度,也重视学习的方法,即学者对于时间的安排——这一点与“以时”本身的训解“在适当的时间”又遥相辉映(都要求我们以一种灵活的态度对待时间),也吻合儒家学者对学习方法的取舍。

“说”,悦同。《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作喜悦;高兴之义。

那么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究竟是学习什么呢?是被普遍认识的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吗?从孔子言行之中不难找出答案。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在这里被强调的是传统六经,夫子认为六经对人的教化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此句在我看来可译为:学习六经并在一定时候加之演练实践,不也高兴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现代往往指朋友,在古书中同門曰朋,同師曰朋。此句大致可译为:有志同道合的弟子从远方来切磋学习,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在说文解字中,“說文愠,怨也。恚,怒也。有怨者必怒之。故以愠爲恚”。可看出,愠含怒意。

“君子”,《论语、宪问》:“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似为君子一词在德性上最具体的意义。君子以具有知仁勇之常德为适宜。尤其是仁,更为所重。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可见在圣人心中,以色温,貌恭,不忿对待“人不知”,此之谓君子也。

此句译为:他人误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老师一开始就曾说过,论语不应是大多数人认为地那么简单,特别是作为第一章的这三句。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三个相互隔断、互不相干的话题。几千年来很少有人把这几句话解读透彻。我认为这几句话本来就不应该是干瘪的解释,而是结合孔子的经历,放到大环境中去恢复它们的鲜活。

这一段话在我看来可以这样翻译,我醉心先贤的德行和学说,并能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实践演习,进步自然日夜可见,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弟子从远方来和我切磋学习,不也快乐吗?他人不了解六经不了解我的作为而误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这三句话对我的启发则是这样的。我们所学之知识学问,若能在合适的时候亲身使用践行,这本身便让人会心喜悦。无数个第一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心中涌现的喜悦与满足不言而喻。一项兴趣,若不仅仅是停在表面的了解而已,加入了我们的能力“参与”其中,便能体验另一番美妙。所以,无数先贤都教导我们要“知行合一”,而非枯燥说教。

为学者不能封闭于自己的天地,终有与他人交流切磋的需要。但若能以文会友,觅得志同道合之好友、以友辅仁,此感觉如同于在漫长孤独的旅行中,能遇上与自己思想投合的知己,欣喜更胜一层。

但做学问、心有主张,带来的感情也未必都是“悦”与“乐”,在我们的主张学问不被人理解或认可时,心中难免有执念。学习时,我们当多与他人切磋琢磨,遇见不同观点需多多包容,分析他人可取之处,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这一章既然是千古之谜,我自然不奢望我的解释是最贴切的。但我内心知道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文学作品之所以有的如此复杂,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吧。

此章解说到此为止,不足之处还请老师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