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学文本的构成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文学文本的构成机制
文本(即文学文本)是文学的一种物态化存在形式,文本的语言构成了文学世界的存在现实。一个文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有机的语言构造系统。作为阅读的对象,它与读者相互依存、相互生成。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赛尔指出:文本与读者两极,以及发生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文学交流理论的根基。“文学文本作为一种交流形式,它冲击着世界,冲击着流行的社会结构和现存的文学。这种冲击是一种由文本的各种功能发动的、对思想体系与社会体系的重新组合。而这种重新组合揭示了交流的意旨,其过程一直受到文本宽泛的特定指令的导引。”[1]同时,伊赛尔还强调之所以将文本阅读活动中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称之为“审美反应”,是因为这种反应是“由文本造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与感知能力,促使读者调节甚至改变自己的倾向”[2]。很显然,伊赛尔的这种阅读反应理论将文本视为一种“接受前提”,认为它具有发挥效应的潜能,其结构不仅调动了读者,促使读者对文本进行加工和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驾驭着这一过程。因此,探讨文学文本的指令机制,揭示文本在读者头脑中引发的基本运演程序,是文本阅读的出发点。如果说文本阅读是发自我们对文学文本的关注,那么,就不可忽视阅读活动中文本的重要意义。文学的天空,星辰
闪烁,璀璨绚烂,应该说这是文本构出的美丽天空。如果没有奇颖的文本营构和文本形式的存在,文学的天国将黯然失色,读者阅读便失去依据;而对文本不能作切入的透视和开放性的动态建构,也难以深入领略文本世界的瑰丽风光,更不可能探知文学星空的真正奥秘。所以,文本阅读就是以文本的探索为基点,根据艺术创造规律,对文本的生成与构成的特征、文本的营造系统和内制机制作创造性诠释。
1文本概念及反拨意义
文本阅读是以“文本世界的探索”作为基本目标的。那么,什么是文本?应该如何解释文本这一概念?从运用文本概念来进行艺术理论建构和文本阅读与批评研究的情况来看,对它持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有的把文本作为独立自主的存在物,而阅读就是自足地对文本内涵的诠释。如新批评理论认为单从文本中即能达到对世界本体的把握,阅读只要专注于作品本身就能找到其存在的意义。所以,这种理论主张对具体单个文本的“细读”,强调如果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阅读文本,不仅无助于理解,反而会陷入作者的“意图谬误”和读者的“感受迷误”。也有的认为文本并不是语言的意义本身,而是作品的语言特征和结构系统。如结构主义理论不关心对具体单个文本的细读,只注重对一个结构系统中文本的共同语言特征的共时研究。结构主义者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基础,从对作品的语言系统分析出发,对文本进行结构系统研究,认为社会历
史文化现象本来并不具备什么本质,而是由其内在结构规定其意义,它们处在什么样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有什么样的本质。还有的把文本当做一种“互文”。互文这一概念最早由女权主义批评家克丽斯特娃提出,被解构主义广泛运用。他们认为一个文本无法离开其他文本而存在,文本的意义不仅超出自身所示,处于游离状态,而且具有多义性。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过程,它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意义构造过程,它永远没有确定的终极意义。
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解构主义的文本概念在打破文本的固定结构系统的同时,也打破了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在解构主义看来,文本的意义并不在作者那里,不在文本或文本系统中,而是在文本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互文性”之中。从以上所述可见,在当代艺术理论建构和文本阅读与批评中,文本概念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传统的文本阅读与研究注重作者和作品的外部因素的探讨,作者的传记和创作风格、作品与社会环境和文学史的关系,成为文本阅读与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文学作品被视为作者精神的物质外化,文学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无独立意义可言。同时,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又是一种固定存在物,是作者思想情感观念的客观表达。读者的意义在于力求在作品中把握作者要表达的客观意图,谁理解得越接近于作者的创
作意图和目的,谁就是好的读者。而文本概念显然不同,文本对于作者来说具有独立自主性,文本一旦形成,就独立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同时,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又是一种客观的可能性。读者在文本中面对的是独立于作者之外的语言实体。文本自身具有多种可能性,读者的阅读活动才使文本由“可能的存在”而达到“现实的存在”。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再建构的过程。总而言之,文本概念对传统文学观的反拨意义极为明显,它把作品作为一种具有自主性的个体进行独立考察,认为文本是一个自足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有待读者完成的“生产—接受”的复合体,从而把读者引入文学本体构成的过程,即以”作者—作品—读者”这种三维体制,打破了作者全知全能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恢复了读者本来应有的地位。对文本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的区别,有的专家作过比较分析:(1)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是指相互分离的装订在书皮之间的实体,而文本则被看做是语言活动的一个领域。(2)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文本则是由各种不同的单一的线织成的,并和其他文本紧紧编织在一起,因而产生了互为文本意义。(3)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存在于一种父子式的关系状态中和连续性的系列中,即作者是作品的父亲,作品是作者的后代,而文本犹如私生子来到世上一样,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形成物,作者在文本整个结构中最多
只是“一个纸上形象或者一个客人”,文本的秩序不是父系序列,而类于诸关系结成的网状系统。(4)在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所处的整个结构里,创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截然分开的,而对文本来说,创作与阅读完全是一个过程,创作(即作品)就像一部乐谱一样,它需要演奏者(即读者)将其具体化为活生生流动着的音乐。创作作品既非是文学活动的终点,也非是文学活动的目的。相反,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惟一对象是读者,作品创作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5)符号学把一个语言符号分为所指和能指两个部分。巴德斯认为作品是以所指为目标的,按语义学的说法,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总是在表达某种东西,而文本则密切相关于能指本身,是以能指为目标的。从这种对比性区别中可以看出,文本概念是把作品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扎根于世界,“它有如存在的洞穴,可以洞察世界内在的深邃的奥秘。文本存在的展开活动,可以看成是这个世界中的‘在世’事物的自我领会以及对世界的领会。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都有隐蔽的意向———沉入语言的隐晦黑暗之中,正是文本使‘事物’显露出来,它使事物的存在置身于世界的光亮(中心)之处,毋宁说世界是通过文本的(展开活动)呈现出来。”
2文本构成体制的探究
何为文本的构成体制?简言之,就是文本多维多层的构造系统。作为文本的构成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