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劳动力经济效益的学科。
在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1. 劳动力供求关系: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劳动力的需求则由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边际劳动生产力:指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边际劳动生产力逐渐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增加逐渐减少。
边际劳动生产力的概念在分析劳动力的配置和效益时具有重要意义。
3. 工资刚性:指工资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随着市场供求变动而灵活调整的现象。
工资刚性可能来自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或组织协商等因素。
工资刚性的存在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4. 经济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5.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等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人力资源的总和。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6.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隔离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由于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等因素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存在差距。
7. 无工资劳动:指没有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动形式,如家庭劳动、义务劳动等。
无工资劳动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由于难以计量和定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政策制定具有挑战性。
8. 隐性失业:指在就业人口中存在的一部分人即使失去工作也不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现象。
隐性失业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者的风险规避和社会保障等因素有关。
劳动经济学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市场的流动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效果。
劳动经济学
名词解释: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经济活动税收性收入政策:以政府税收作为处罚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统计性歧视: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果群体之中的某些人的个人特征与其所在群体的典型特征相距甚远,而雇主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时,就会产生统计性歧视劳动力参与率:表示为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经济环境中愿意就业者占年龄人口的比率劳动力市场歧视: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的劳动者(尤指妇女和黑人等),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或工资水平等方面收到的不公正待遇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它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在一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状况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一般发生在人们处于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因而工作不停变动的场合简答题:一、常用的失业率统计方法:1、劳动力抽样调查:通过同一次劳动力调查或者住户调查得到失业人员人数和就业人员人数计算出失业率2、就业机构统计资料:通过就业部门获得登记失业人员资料,同时从同期、同口径的统计报表或行政记录获得从业人员数,计算出失业率3、社会保险统计资料:通过社会保险记录得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计算出失业率4、官方估计数:由国家权力机关提供的估计数。
这种估计数一般是在上述一种或几种来源所提供的资料基础上加工而成5、专家估计数:一种向专家发函,征求失业率意见的方法,也成为“德尔菲法”。
主要是靠专家的经验得出。
6、总的来说,在统计失业率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两种基本方法:行政计算法(按月、季度统计失业人员)和抽样调查法(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法,对某个地区、某个范围以内的劳动力失业情况进行样本调查)二、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劳动力流动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因在于增加经济收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的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图223 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
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4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5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7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8 总人口劳动里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9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1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11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12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开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开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应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开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8. 劳动的边际本钱: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消耗的本钱。
即工资。
9.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10. 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11. 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12.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13.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名词解释: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
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
非力普期曲线: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
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
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p4)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p38)3.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半度愿并能雇用的劳动量。
(p80)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p93)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减少一单位劳动要素资金投入所减少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作边际产品。
(p93)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p135)7.通常平衡分析:实地考察所有市场的平衡的创建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平衡问题。
(p135)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
(p143)9.“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为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如此,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
(p145)10.“蛛网平衡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就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通过供需自发性地调节同时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称作“蛛网平衡条件”。
(p145)11.“蛛网不平衡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使工资和劳动力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距均衡点越来越离,平衡不可能将再恢复正常。
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看作就是“蛛网不平衡条件”。
(p146)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市场关系。
它涵盖了劳动力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通过工资、工作条件等因素来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
2、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它受到产品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劳动力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以货币形式支付,反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6、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等方式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素质的总和。
7、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8、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相互寻找的时间以及工作转换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10、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劳动力需求。
当产品市场需求增加时,企业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反之,当产品市场需求减少时,企业会缩减生产,减少劳动力需求。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3.劳动力需求:在指用人单位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值。
5.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在静待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6.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7.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这种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8.机会成本: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9.竞争性差别工资:由于劳动者个人素质或个人劳动技能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
10.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或所处的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工资水平方面的差别。
11.边际要素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12.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13.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1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动的。
15. 非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先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而形成的失业。
16.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7.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形成膨胀性缺口,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18.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即使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没有出现过度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经济学 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互惠:是指所实现的经济交易对于交易双方或各方而言,都是符合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需求的。
2.劳动力参与率:主要是指在16岁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所占的百分比。
3.劳动力供给: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提供劳动时间、劳动力的质量高低的意愿。
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为了维持同等的产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入所能够替代的资本投入数量。
5.工作与闲暇的替代效应:是在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变化所导致的工时变化。
6.保留工资:劳动者因失去一个小时的闲暇时间而丧失的价值,它是能够使一个人愿意去参加工作而必须达到的某种最低工资水平,如果市场工资水平低于保留工资水平,则劳动者不愿意去寻找工作。
7.负所得税:福利享受者在通过市场工作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报酬之后,并不会导致他们原来享受的政府收入补贴被等量减少,相反,只是减少一部分。
8.劳动力供给弹性: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一般可以用工时变动百分比同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显示(有时也可用劳动力人数变化百分比来替代工时数量变动百分比)。
9.附加的劳动者效应: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带孩子的女性或年轻人)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
10.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在衰退时期,一些本来可以寻找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对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非常悲观,因而停止寻找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
11.隐性失业:原本有工作意愿的劳动者由于衰退时期的工作岗位太少、工资水平太低,找工作变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不再寻找工作而成为隐形失业者。
12.劳动力需求: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劳动力需求则是指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企业所需要的某种既定质量的劳动力工时数量或者人数。
13.派生需求:因对某种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引起的对生产它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第二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
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
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而不定式的,是一种派生性需求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规模效应:减少劳动雇佣使企业生产降低,劳动投入下降,工资率提高,产出水平降低,由此造成的劳动收入量减少的变动称为规模效应。
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
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
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
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
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
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需求:指用人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
机会成本:亦称间接成本,是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投资报酬率: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
边际要素成本:MFC,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总成本。
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经济滞涨:是指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出现高失业率高通胀的一种情况。
财政政策: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包括政府支出改变和税率调整)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货币政策: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4.5.2自愿性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非自愿性事业:因为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供给的数量产生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6.1.2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决定因素:供给价格:劳动力的生产或在生产的成本、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互惠:所实现的经济交易对于交易双方或各方而言,都是吻合自己利益最大化或功能最大化需求的。
劳动力参加率:在 16 岁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在现行薪水水平下供给劳动时间的意愿。
边缘技术取代率:在技术水平摆出不变得条件下,围龙屋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入所能够取代的资本数量。
薪水与空闲的取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空闲成本发生变化,在空闲时间和工作时间之间出现的相互取代。
保留薪水:一位还没有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认为一小时的边缘空闲价值为X 元,只有当市场薪水率高于X 原时,他才愿意工作,反之他会保留自己的劳动力,此时的薪水水平 X 为此人的保留薪水。
负所得税:福利享受者在经过市场工作获得必然的薪水性酬金后,其实不会使他们原来享受的政府补贴被等量减少,可是减少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薪水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矫捷程度。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劳动者失业后 , 其他家庭成员因非劳动收入下降而产生的取代效应而使其劳动力供给增加。
意气消沉的劳动者效应:在经济衰落时期,一些原来能够搜寻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在某种可行薪水率水平下搜寻工作比较悲观,所以停止搜寻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参加者的情况。
隐性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减少工时、减少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
劳动力需求:在必然的市场薪水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
派生需求: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功能的最后产品的需求而间接以致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力的边缘产出:在资本数量固定的情况下,新增的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
劳动力的边缘收益产品: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钱币价值的增量。
人力资本投资:经过对人进行资本、时间、金钱等的投入,投资者未来获得价值增值的劳动产出及由此带来的收人的增加,也许其他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
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
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
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
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1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15、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16、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
17、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18、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其高低受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影响,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19、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20、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进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21、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2、效用理论: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
23、A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
B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量。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
25、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效用。
26、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三点假设:①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合A和B,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
②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意向性。
③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27、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
无差异曲线有以下特征:①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上表示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
②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③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④主体的偏好不同,曲线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28、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为了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
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
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其替代能力越大。
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
29、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他的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
31、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30、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
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主体均衡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32、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33、道格拉斯-有泽法则:①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②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34、所谓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之所以不同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主要原因是总体上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35、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36、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含义:①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
②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
37、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①局部均衡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②和一般均衡分析,代表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
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静态和动态均衡分析。
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提出失业均衡。
38、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39、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时内完成,其调整时间设为零。
40、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41、在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称为均衡工资率。
42、非均衡概念。
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
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
43、瓦尔拉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
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的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上所遇到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
两者最大区别在瓦尔拉需求是经济行为人在没有数量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而有效需求则是经济行为人在受价格和数量双重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
44、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
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或“非瓦拉尔均衡”。
45、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他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的情形发生的失业。
46、劳动力短缺累积效应是指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短缺。
劳动力短缺溢散效应是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以这个工厂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
4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U与V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及可替代关系。
48、内部劳动力市场概念是由多尔瑞哥、彼得和麦克尔提出来的,由两部分组成:A组织结构。
B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
50、雇用调整: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机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
雇用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施加影响来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
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用活动就是雇用调整。
雇用调整在本质上是企业为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前提下,适应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的。
调整系数与调整速度是倒数关系。
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劳动时间的调整作业首选。
49、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①组织的稳定。
②组织的惰性。
③组织调整的成本。
4-1、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2、为培养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支付很多退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