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
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2、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3、实际工资:经过价格指数修正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并不完全是在外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的竞争进行配置的。
事实上有很多劳动力是长期服务于固定的企业,并在企业内循着工作的阶梯(Job Ladder)被晋升或淘汰。
这种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也被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5、长期劳动力需求:在经济学所定义的长期,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都是可变的,因此,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和资本的使用量来达到其长期的均衡。
6、工资刚性: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者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7、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发挥作用情况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8、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这种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二、简答题:1、什么是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缓解?答:①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②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及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国家经济制度的动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原有工作消失,而新工作产生,而工人交换工作需要时间,就产生了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的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图223 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
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4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5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7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8 总人口劳动里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9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1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11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12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三)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
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3、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三、论述题
1.效率工资理论的内容(结合高薪养廉)
(1)一个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人力资本所导致的能力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率。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影响生产率的浮动。报酬制度的设计的焦点是员工激励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研究。
(2)一个员工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率是可变的,这取决于对其的激励机制。对人的管理其要点在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取决于管理的技巧和行之有效的报酬激励制度。
自由市场模式:政府培训项目涉及人数极少,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最困难的劳动力就业。其他项目都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
9、失业的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供求、劳动市场和劳动条件等与劳动有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2.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就业成本等。
3.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劳动者将劳动力提供给企业或雇主,而企业或雇主则支付工资以获取所需的劳动力。
4.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供需关系、工资率、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力流动性等。
5. 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6. 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技术进步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
某些工作可能因为技术的替代而消失,而其他领域则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新的就业机会。
7. 某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怎样影响其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就业机会、合理工资水平、高就业率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以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请继续提问。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p4)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p38)3.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半度愿并能雇用的劳动量。
(p80)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p93)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减少一单位劳动要素资金投入所减少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作边际产品。
(p93)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p135)7.通常平衡分析:实地考察所有市场的平衡的创建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平衡问题。
(p135)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
(p143)9.“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为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如此,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
(p145)10.“蛛网平衡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就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通过供需自发性地调节同时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称作“蛛网平衡条件”。
(p145)11.“蛛网不平衡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使工资和劳动力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距均衡点越来越离,平衡不可能将再恢复正常。
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看作就是“蛛网不平衡条件”。
(p146)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2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2
劳 动 经 济 学一、名词解释1、科学.2、动力止所需要支出的全部费用。
3、费用,包括:①生产费用 ②教育费用 ③医疗费用 ④社会公共开支。
4、特定劳动力过程中所减少的收入。
包括①工时损失费②受教育的机会成本5、凡是用于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和提高生产资料质量的投资叫6、7、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8、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总体。
9、力资源数,它等于从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10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11各地区之间的分配.12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由此获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13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4地组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合理处理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物质技术条件之间关系的组织形式。
15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劳动者从事某一局部的生产工作,实行劳动专业化。
16作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整体性的工作。
17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或在单位时间内预先规定的完成合格产品数量的标准. 18,国家或企业所规定的定额标准的高低程度,劳动定额水平是劳动定额的核心。
19、 定员水平是定员工作的核心,就是各类人员数量的宽紧程度。
20、场地,它是由一定的场地面积、机械设备以及其它辅助设备组成的。
21就是要正确处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23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班轮流进行生产。
24、 时间:它产生的背景是失业问题严重,社会要求就业的人员大大超过了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少妇女参加工作以解决生活困难,而她们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操劳家务.职工年龄老化,很多老年职工希望在退休前,有一个适应其体力衰退而减少工作时间的过程,有的国家劳动力,资源缺乏,采用这种制度可以鼓励妇女就业,缓和劳动力紧张的情况.25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26可以看作是对劳动者的一切权力,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它一切权利的保护.的保护.27所支出的全部费用。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市场关系。
它涵盖了劳动力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通过工资、工作条件等因素来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
2、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它受到产品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劳动力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以货币形式支付,反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6、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等方式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素质的总和。
7、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8、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相互寻找的时间以及工作转换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10、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劳动力需求。
当产品市场需求增加时,企业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反之,当产品市场需求减少时,企业会缩减生产,减少劳动力需求。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3.劳动力需求:在指用人单位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值。
5.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在静待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6.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7.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这种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8.机会成本: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9.竞争性差别工资:由于劳动者个人素质或个人劳动技能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
10.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或所处的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工资水平方面的差别。
11.边际要素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12.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13.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1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动的。
15. 非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先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而形成的失业。
16.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7.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形成膨胀性缺口,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18.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即使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没有出现过度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1.名词解释 25’5个2.简答 30’3个3.论述 45’ 315’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2.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ES=△S/S/△W/W3.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4.失业率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5.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6.劳动关系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7.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简答+论述:第二章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p26主体要素价格要素基础要素保障要素调控要素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p28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 p32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促进激励鞭策信息传递窗口导向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p36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资源政策2、调控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5.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是怎样达到的 p41第三章6.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P52一人口因素:规模、结构二劳动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7.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有哪些 P53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8.简述劳动力供给的类型 p54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社会市场劳动力供给9.简述劳动-闲暇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p561.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人们偏好的差异;10.利用劳动-闲暇模型推导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绘制曲线并解释形状以及成因 p63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量与工资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原因在于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且两种效应的方向相反;工资上升,使得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工作工作时间,这就是工资变化的替代效应;工资上升,导致劳动者收入上升,而收入的上升会刺激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工作时间,这就是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工资率增加后究竟使劳动力供给增加还是减少,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强度的对比收入效应;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由于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11.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些种类 P71五种供给有无线弹性供给无弹性 =0 单一供给曲线 =1供给富有弹性 1 供给缺乏弹性 1第四章12.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一、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粗放型增长方式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需要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使用;2.集约型增长方式则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利用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在工业化初期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一段平稳时期,然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速度相当缓慢;3.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急剧增加;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二、微观企业因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工资率的变动引起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反向变动,并且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厂商所使用的技术1. 就局部、短期来看,科技进步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2.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社会某些行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是绝对增加的;缩短劳动时间1. “劳动量恒定”理论认为,社会中要做的工作量是一定的;如果工人工作的时间越少,则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人越多,所以缩短劳动时间可以实现劳动力需求的增加2. 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盲目缩短制度工时,既不能增加劳动力需求,也不能保持劳动者的生活水平;13.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如何决定短期劳动力的需求 P86-88推导过程二为重点★★一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劳动力投入不断增加,可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于极限;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固定要素已得到充分利用,不能容纳过多的可变要素,两者结合比例恶化;再增加可变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减少;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MRP也即VMP即增加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而VMP=MP边际产品·p产品价格;增加劳动力的边际成本MC: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投入,故增加单位劳动力投入增加的成本是工资W;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必须遵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即MRP=MC,而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 P=MC=W三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曲线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L与劳动力价格工资率W之间的关系;完全竞争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P﹒P=W这里,MP可看成是劳动力数量的函数,即 MP=MPL故MPL ﹒P=W产品价格P是常数,则W与L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本原因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市场工资率不断提高时,劳动力需求量与市场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反向联系;14.简述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 p101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用Ed表示,Ed是用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D/D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W/W的比值计算出来的;Ed=△D/D/△W/W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EAB=△DA/ DA/△WB/ WB15.简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论述题★★劳动力所生产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作为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大;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越容易,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会越有弹性;其它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小,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小;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大;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总成本中人工成本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第五章16.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P114投资范围的广延性潜在的生产性周期长、长效性、开拓性投资效益的非实体性、高增值性17.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和形式有哪些 P113普通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18.如何进行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P118-120大学教育的成本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学杂费、书本费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学杂费、书本费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大学教育的收益经济收益:预期的终生收入非经济收益: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广泛等;大学教育的投资决策模型19.一般在职培训和特殊在职培训的区别是什么应怎样安排它们的成本和收益P120-121在职培训的收益在职培训的收益是培训后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培训后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高于培训前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的部分20.阐述人力资本理论三位代表人物思想 p117舒尔茨: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是投资形成的;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认为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明塞尔: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将人力资本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市场行为与家庭决策第六章21.失业率是什么失业率和年失业率的差别是什么 P140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年失业率年失业率所反映的失业程度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二是实际的失业周数;22.就业结构变动有哪些规律 P146 配第克拉克23.用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滞涨”现象; P15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开始右移,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现象;美国着名的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引入了预期的因素,对传统的菲利普曲线理论提出挑战24.失业类型及其成因 p148-151一、摩擦性失业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即为摩擦性失业;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二、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某个地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技术性失衡,或地区之间劳动力供需的失衡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三、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所导致的定期性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造成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①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②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影响作为产品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四、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五, 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就是指根据劳动统计规定,纳入失业人员统计,由官方公布的失业;隐性失业,即根据劳动统计规定,尚不能纳入失业人员统计,从而未被官方公布的失业,它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七章2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p169产业结构的变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26.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劳动者的年龄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劳动者迁移距离家庭因素27.怎样进行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决策 P174-177成本含义+收益含义+比较+分析材料★劳动力流动净收益是指流动收益现值减去流动成本现值后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依据和动力28.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是什么 P179-180在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一,廉价劳动力的流入,导致工资率下降,就业量上升,这意味着产品人工成本的下降和能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增加,这样会引起其价格的下降,对广大消费者有利;第二,使用粗工劳动力的雇主或企业也会因农村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第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也会进行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这样就会扩大产品需求,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第八章29.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谈到歧视时要强调“系统性”差别P194-所谓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指: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救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存在不公平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普生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收到不平等的待遇30.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形成原因、成本、代价和决策是什么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特定标志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包括雇主的歧视、顾客歧视、雇员歧视;歧视偏好模型——雇主歧视分析假设: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而顾客和作为潜在同事的雇员则没有这种偏见;主要表现: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由于假设各类雇员在所有各方面是一样的,因此,不被雇佣的人的生产率在雇主那里的贬值完全是出于一种个人偏见的表现;雇主的偏见越深,实际生产率被打折扣的幅度越大歧视偏好模型——顾客歧视强调顾客的偏见是歧视的来源;在有些场合下,顾客们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企业需要迎合歧视性顾客的需要,将会雇用那些顾客偏爱的雇员群体中的人来为自己工作,导致出现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中国是否有顾客歧视案例歧视偏好模型——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企业通过职业隔离解决雇员歧视问题,由此解释为什么雇主通常只雇用妇女或只雇用男子来承担某一职位的工作31.统计歧视是什么统计歧视对雇主的影响P199-p20132.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强调要从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角度来解释歧视形成的原因 P201-20233.非竞争歧视的模型以及主要类型;内部劳动力市场模型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管理性,工资和劳动力配置并不受外部竞争的影响, 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外部只提供有限的就业机会,外部劳动力只能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入口处”,以数量有限的低级职位进入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工作阶梯 ;当企业内部较高级别的岗位出现空缺时,企业通常会以内部晋升或调任的方式来填补空缺;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1. 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2. 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相对较高、就业较为稳定、工作环境好、晋升机会较多,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相对较低、就业不稳定、工作条件差、职业发展机会较少,而且教育和经验对工资的影响较小;3. 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是非常有限的第九章34.简述工资与收入、工资与薪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工资是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乘积;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的总和,它包括工资和福利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1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工资率×工作时间=基本工资+福利实物或延期支付=劳动报酬+非劳动所得利息、红利、房租、政府转移支付= 收入35.工资是如何确定的 P225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及相对水平;部门或企业的效益状况和工资支付能力;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工会与集体谈判;36.简述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内容P230第十章37.劳动关系的含义以及特点 P252劳动关系的含义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的社会特征劳动关系的经济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特征劳动关系的发展特征38.劳动关系的主体和表现形式是什么要点:工会雇主表现形式简答个别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动者和雇主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工会和雇主或雇主组织社会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方、资方、政府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个人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三方关系39.简述劳动关系的调解与处理方法; P255-257展开:四种方法、解释、具体含义劳动法与劳动合同制度劳动法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者雇主组织为签订劳动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集体合同是集体谈判双方代表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三方协商机制三方协商机制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一种重要机制,是一种从宏观上调控劳动关系的制度;在我国三方协商机制是指在国家、地方以及产业领域,由政府、企业家组织和工会组织,根据相关法律并遵循一定的议事规则,就有关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的一种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的争执;劳动争议的调整方法包括:①协商;②斡旋;③调解;④仲裁;40.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劳动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第一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最基本劳动条件的改善上;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居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资关系呈不稳定状态;政府对劳资关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制的出现,使协调劳资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泛;二战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劳资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社会劳动问题上,但与此同时,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也成为劳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劳资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方向发展;国家用以调整劳资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立法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劳资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
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
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1、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经济行为要完整涉猎的三大市场领域。
P32、另一种分类,就是将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这种意思的产生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和学说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认为,只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由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
这种理论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造的基础。
P63、按照雷恩的说法,经济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政治是关于人与国家的关系。
P74、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5、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
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6、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述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
7、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
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上:一是稀缺性(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二是人是有理性的。
8、人是有理性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表达,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它是以员工收入的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行事。
没有老板的体制,显然是职工收入的最大化,这恰恰也是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理性行为不等于正确行为)的表现。
9、劳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的成果数量及质量方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
二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10、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
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
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
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
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互惠:所实现的经济交易对于交易双方或各方而言,都是吻合自己利益最大化或功能最大化需求的。
劳动力参加率:在 16 岁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在现行薪水水平下供给劳动时间的意愿。
边缘技术取代率:在技术水平摆出不变得条件下,围龙屋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入所能够取代的资本数量。
薪水与空闲的取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空闲成本发生变化,在空闲时间和工作时间之间出现的相互取代。
保留薪水:一位还没有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认为一小时的边缘空闲价值为X 元,只有当市场薪水率高于X 原时,他才愿意工作,反之他会保留自己的劳动力,此时的薪水水平 X 为此人的保留薪水。
负所得税:福利享受者在经过市场工作获得必然的薪水性酬金后,其实不会使他们原来享受的政府补贴被等量减少,可是减少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薪水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矫捷程度。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劳动者失业后 , 其他家庭成员因非劳动收入下降而产生的取代效应而使其劳动力供给增加。
意气消沉的劳动者效应:在经济衰落时期,一些原来能够搜寻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在某种可行薪水率水平下搜寻工作比较悲观,所以停止搜寻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参加者的情况。
隐性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减少工时、减少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
劳动力需求:在必然的市场薪水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
派生需求: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功能的最后产品的需求而间接以致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力的边缘产出:在资本数量固定的情况下,新增的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
劳动力的边缘收益产品: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钱币价值的增量。
人力资本投资:经过对人进行资本、时间、金钱等的投入,投资者未来获得价值增值的劳动产出及由此带来的收人的增加,也许其他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名词解释:
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
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
非力普期曲线: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
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
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财政转移性支付:政府通过财政安排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财政支出,它是与财政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一部分支出。
垄断性工会模型:工会确定劳动力价格,雇主只能在既定的新工资率下通过调整雇用量来谋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
简答: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一般特性: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层次性,规范性
自身特点: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的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有高度的组织与管理
2把特权地位给予已经聘用的人而不是给外部人
3工资常常高于当地平均工资,规则与程序受外部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3经济促进4激励鞭策5信息传递6窗口导向
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从宏观上讲有人口与劳动力参与率
人口因素影响有:
1人口规模
2人口结构
劳动力参与率影响有: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水平
3个人非劳动力收入
4社会保障制度
5宏观经济状况
劳动力需求变动的趋势:p81
宏观经济因素有
1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产业结构
微观企业因素有
1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2厂商所使用技术
3缩短劳动时间
》》2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部门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在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持续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在工业化初期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一段平稳时期,然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速度相当缓慢。
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落,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创造出强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就业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
第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急剧增加。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假设:
1市场价格既定
2要素同质与劳动条件一致
3无行业进出障碍
4信息完全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2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
投资渠道有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再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徒费用。
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投资,目的为了获得收益。
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失业的主要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
5隐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
2):结构性失业:1失业者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工作的需要的技术或是失业者无力支付学习技能或转移到新地区的费用,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
3)季节性失业: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影响作为产品生产需求的劳动力需求千万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
5)隐性失业:在业劳动者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产生率低于他能达到的的工作社会上的有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放弃寻找工作的努力这种失业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
关于中国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造成的隐性失业公开化
2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
4结构性原因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主要的形式:
原因:
1产业结构的变动
2科学技术的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6劳动者与工作匹配的意愿
形式:
1劳动力地域之间的流动
2劳动力行业之间的流动
3劳动力职业之间的流动
4劳动力岗位之间的流动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
1直接转移成本
2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收益:
1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
引导我国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主要政策:P187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政府对劳动力的流动量做适度调控
3大力发展小城镇
4建立新型户籍登记制度
5开放城市教育培训系统,尽快落实农民工的培训权
迈克尔帕雷的2元劳动力市场模型的主要观点:
1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2一级市场中的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规范、具有较多的培训及升迁机会,而二级市场中就业条件则大为逊色,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
3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具有不同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
4在二级市场中,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无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劳动者也无法向一级市场流动
调节我国工资与收入分配应取得措施对策:
1加强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和指导,保证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2改革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
4加强政府对垄断的治理,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