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家庭数量增多,使得空巢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因各种原因离开老人,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独守空巢的家庭,空巢老人也随着产生。本文通过访谈法,对空巢老人进行了基本情况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分析空巢老人的成因、目前面临的困境,从而探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

一、“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

从我国空巢家庭数量增多、比例增大的情况来看,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现代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的加快、居住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家庭从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空巢家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家庭类型。下面从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三个方面分析空巢家庭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对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较为注重。从老人的自身情况而言,当前住房情况的改善,老人在离退休后能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许多老人更希望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特别是低龄老人,他们身体状况良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生活上能够自理,因而会倾向与选择单独居住;此外,从老人所居住的社会环境而言,它们是居住已久的社区,有良好的邻里关系,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在周围,对现在的居住地具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已经习惯的环境。鉴于上述两者理由,因而不跟随子女一起住。

(二)家庭原因

据研究发现,老人虽有与子孙后辈的生活一起的意愿,但是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插于,容易发生家庭矛盾,为避免矛盾,老人会选择独立生活。此外,当前家庭结构的转变,子女的压力较大,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担心影响子女的事业和前途,因而不与子女一起居住。虽然有极少数子女,他们具备丰富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很少关心老人,嫌弃老人,代际关系的不融洽,使得老人不得不留守“空巢”。

(三)社会原因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家庭人口锐减尤其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双方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很难同时满足,使得必须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地独立生活而形成空巢家庭。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年轻人异地求学和就业大量增加,出于对教育的需求和对事业的追求,子女们往往选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流动,寻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或工作机会,从而导致空巢家庭的产生。空巢家庭的产生受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社会原因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空巢”老人养老困境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既是家庭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老人在经济上、生理上、心理上都相对脆弱,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学习与就业,家庭就会出现“空巢化”,而家庭养老功能就随之被弱化,老人生活照料和亲情的精神慰藉需求增加。随着空巢老人队伍的不断增大,带来的空巢老人养老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经济问题

在城市中,城市的老年人大都或有离退休金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上基本上有自我支持的能力。在一个夫妻俩共同生活空巢家庭中,夫妻两位成员都有退休金,其家庭生活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也相对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空巢家庭只有夫妻一方有退休金,这就使得在“一老养两老”情况存在,如夫妻双方只有一人有退休金,而子女每月没有额外的供给,老人的经济上就会可能困难一些。但是在农村中,农村的空巢老人大部分有子女抚养,这势必造成农村老人的养老完全依靠子女,一旦子女无能力的赡养,老人的晚年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此外,老人非常担心自己生病,且不论身体上的病痛,就大病导致的巨额医疗费用,也使得老人难以承受这额外支出,在我国当前的如此高昂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只要家中其中有一位老人患有大病,势必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从而拖垮家庭经济,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二)日常生活的照料

据研究显示,日常的生活照料也成为空巢老人的一大难题之一。对于年龄尚未不大的老人,自己有自我照顾的能力,一般日常生活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但是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体力的逐渐衰退,高龄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的困难会明显增大,如基本的买菜、做饭、洗衣等基本生活生活都会存在着困难,身体较为不好的老人,甚至需要完全又他人照顾。面对这些基本的生活困难,有配偶的老人还可由配偶直接照顾,但是如果没有配偶,或配偶双方都体弱而力不从心,则需要女定期或不定期地看望陪同、照顾老人。因此如果子女工作很忙,子女给予的帮助与照料就会较少,从而在对老人的的日常生活照料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三)精神和情感需求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料,还需要情感和精神的支持。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后,闲暇的时间自然多起

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

付美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也随着现代化的转向,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空巢期的延长,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使得我们需要从政策和制度等多方面来解决空巢老人养老的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对策

2012年1月刊

改革与开放

(上接第130页)

来,对精神与情感的需求也表现的明显,在这方面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来自子女的养老照顾非常有限。特别是空巢老人由于不能经常与子女保持沟通联系,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在空巢家庭中,老人的精神慰藉常常来自与子女的联系沟通,打电话和到老人居所看望成为子女和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子女工作、生活等原因,老人的精神慰藉还显得不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空巢老人”养老的对策

空巢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社会的稳定,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要解决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需求问题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关键是还要社会的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空巢老人的养老对策。

(一)从老人自身角度来看,老年人加强心理调适。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势必要面临晚年生活,在晚年生活中,老人首先应积极主动适应晚年生活,调适自己的空巢心理,积极转变社会角色,消除角色间的冲突,积极发挥余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合理安排生活。其次,老人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调整自身的期望值,多参与社区活动,如参加社区老年协会、老年大学,参与并学习自己感兴趣活动与知识,借以丰富自己的老人生活,转移自身消极情绪,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子女去选择自己独立生活空间,建立新型亲子关系,使得老人自身良好的适应晚年生活。

(二)从社区角度来看,健全社区养老机制。

社区是老人的生活和活动场所,也是服务老年人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加强社区的引导与督导,健全社区养老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老人服务设施,加大社区养老照顾。其次,要完善社区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功能,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沟通的场所,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使老人避免孤独与心理失衡,减少代沟矛盾。

(三)从政府角度来看,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

面,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在当前情况下,医疗费用普遍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将贫困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空巢老人列入大病医疗救助对象,让这部分人就医有较充分的保障,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加快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建设,为老人提供优质廉价的养老

服务,给空巢老人提供替代家庭养老的重要养老方式。敬老院和老年公寓不仅数量上要增加,而且也质量上也需要加强,其中包括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的服务理念、管理模式等都需要提升。在资金和政策上,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的支持。

3、认真贯彻涉老法律法规,依法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行政司法机关要加大依法行政司法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严重虐老侵权案件予以曝光,以起到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为空巢老人的维权提供各种援助,健全法律援助网络,为空巢老人维权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综上所述,空巢家庭现状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在政策、法律上应大力支持,建立合适的社区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支持帮助空巢老人,全面提高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 ].南方人口,

2002(1).

【2】刘亿、吴奇超.经济转型期家庭社会资本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问题研究,2006(10)

【3】陈晓敏、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现象论析.社会,2003(6)

[作者简介]付美珍(1988-),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行政

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感和态度。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做事及生活中的基本规范,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和谐校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和谐校园是大学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功能的体现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校是教育重任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风气的重要职能。和谐校园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的校园首先是科学发展的校园。【5】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和谐的高校应该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表现在:发展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所以,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释放出来,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96-9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130

【3】吴敏英.以人为本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100

【4】丰子义,韩庆祥.如何理解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笔谈[J ].新华文摘,2003,(2):78

【5】王瑞娜.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7

作者简介:殷秀,副教授,川北医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