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
刺法灸法学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刺灸法
(二)手法练习
•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 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 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 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 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实体练习
二、毫针刺法
•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 分。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 刺之用。
• 3.刮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 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 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 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 4.摇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 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 •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 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 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阅读感受
这本书在突出实用性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它将已经制定的针灸操作国家标 准及国际标准纳入教材,并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对针灸技术操作进一步规范。这 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权威的参照标准,也为我们日后的 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感受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兼具传 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针灸学的历史全貌,也 为我们揭示了针灸学的现代面貌。我坚信,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 提高临床实践水平,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精彩摘录
这句话对刺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其定义、种类和操作要领,为读者提 供了更全面的了解。
精彩摘录
“灸法是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药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它具有温通经络、 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保健。”
精彩摘录
这句话对灸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其操作方法、功效和应用范围,使读 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灸法的应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精彩摘录 《刺法灸法学》是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涵盖了针灸学的理 论、技术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在“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这本书对刺法灸法学 的知识进行了全面更新和升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句话强调了针灸治疗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实践 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读后感 在深入学习《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 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在坚持传承性方面做得很好,还在体现创新性和突 出实用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亮点。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刺法和灸法作为中医学中的两种重要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旨在通过对刺法和灸法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刺法的实验研究刺法是指通过针刺皮肤和穴位,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组织,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十名健康志愿者,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痛实验,观察其对人体的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刺痛穴位后,被试者出现了明显的生理反应。
首先,他们的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这说明刺法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进而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其次,被试者感觉到疼痛和麻木,这与神经末梢的刺激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刺痛穴位后,被试者的皮肤发红、出现局部肿胀,说明刺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
二、灸法的实验研究灸法是指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将热量传递给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达到温通经络、祛寒散寒、活血化瘀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十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艾灸实验,观察其对人体的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艾灸后,被试者出现了明显的生理反应。
首先,他们感到身体发热,皮肤出现红斑和微汗。
这说明灸法能够通过热量传递,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引起体温升高和皮肤血管扩张。
其次,被试者感到肌肉放松,疲劳感减轻。
这与灸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情况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艾灸后,被试者的精神状态有所改善,焦虑感减轻,情绪稳定。
这可能与灸法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关。
三、刺法灸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刺法和灸法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还探讨了刺法和灸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显示,刺法和灸法在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如方法;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透穴刺法:是针刺时家住不同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调整,以达到一针透达两个或更多穴位的针刺方法;运动针刺重点去看书P36:是指在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医者施行针刺手法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医患配合、提高临床疗效的针刺方法;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化脓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非化脓灸: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柱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爱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柱移去或压灭,更换艾柱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灯火灸: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拔罐法:选用密闭的罐具,利用燃火、热气、机械方法排出其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特定部位,产生良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角法”;见书P71~刮痧法:古称“戛法“,是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输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放血疗法;故舒张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固定皮肤、余指自然平伸,刺手持针押手食、中指之间迅速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的部位;夹持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借助无菌干棉球捏持针体下段;微露针尖,抵于穴位表面,刺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穴位,多适用于长针;提捏进针:医者用押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轻轻提起,刺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进针或沿皮刺;针刺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方式;适用大多数穴位,浅深刺均可;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方式;适用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针身贴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刺入方式;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机体技能状态腧穴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得气的方法: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调气法治神意在得气、守神意在守住所得之气:一是医者专心致志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二是患者专心入微配合医者的治疗;;阳中隐阴{补泻兼施,先浅补九数后深泻六数}: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深一寸两层;先针入浅层,得气后,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再进针至深层,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反复施行;阴中隐阳{补泻兼施,先深泄六数后浅补九数}:将腧穴懂得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一寸两层;先针入深层,得气后,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再退针至浅层,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反复施行;针刺补泻原则:补虚泻实、补泻先后、适度补泻依据:辨别虚实、审察经络、审察形神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呕等;甚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甚至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原因1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着;2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3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患者平卧,解松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温开水;通畅空气;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观察并作出相应处理;针刺入胸腔,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腔所造成的气胸;现象患者突然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刺激性干咳,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精神紧张,甚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危及现象;体格检查:视:患侧肋间隙增宽,胸廓饱满;触诊:气管移向健侧;叩诊:患侧鼓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影像学:可见患侧肺组织被压缩;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及邻近穴位不当刺伤胸膜,空气聚于胸腔而造成气胸;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屏气、用力、高声呼喊、应平静心情,尽量减少体位翻转;一般轻者可自然吸收;如有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等药物,以防止因咳嗽扩大创孔,避免加重和感染;重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应立即抢救;预防对于胸部、背部及邻近腧穴,根据患者体型,严格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灸法的特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价廉、取材容易、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手,可以温经通络、益气补血;艾绒;艾柱:大、中、小;艾条:纯艾条、药艾条艾叶性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分,使吸拔的方式: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罐法水煮法、蒸汽法、抽气法拔罐器、注射器抽气罐、挤压法挤压排气橡胶罐、挤压排气组合罐拔罐作用: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协助诊断、祛除病邪、双向调节拔罐的应用单罐法、多罐法、留罐法、闪罐法、竹罐法、药罐法单罐法一罐单用: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多罐法多罐并用:运用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留罐法坐罐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临床多常用;闪罐法: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萎弱病症;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循经拔罐法:适用病变部位较广泛,肌肉丰厚部位,沿经脉、肌肉走行;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刮痧介质见书P80:刮痧专用油、乳膏制剂、其他介质刮拭方式:面刮法:手持刮板,刮板的1/3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左右,适用于身体较平坦部位; 角刮法: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拭,刮板与刮拭皮肤呈45°倾斜,多用于人体较小的部位或沟、窝、凹陷; 点按法: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垂直,逐渐用力,片刻后猛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多适用于人体软组织的凹陷部位;或;挑刺法:多用于四肢阳性反应点或阿是穴,治疗肩周炎、失眠、胃痛、颈椎病等;皮内针圆钉型、麦粒型见书P89火针分类:单头火针细火头、中火头、粗火头、三头火针、平头火针、三棱火针火针常用刺法:点刺法:在腧穴上施以单针点刺方法; 密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密集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隙不超过1CM 散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疏散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隔2CM左右围刺法:围绕体表病灶周围施以多针刺激的方法,针刺点在病灶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刺络法:用火针刺入体表血液瘀滞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耳穴的分布规律:形似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部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常用耳穴主治耳穴临床应用见书P110:耳尖耳轮:发热、高血压、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交感对耳轮:胃肠绞痛、心、胆、肾绞痛、心悸、多汗、失眠头针进针方法:一般多选用30°角左右斜向快速进针,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医者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时,将针与头皮平行;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 左右为宜;头针的适应范围: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疾患、疼痛感觉异常、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患;P116头针禁忌: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衰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时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取作,锯齿波:是脉冲波幅锯齿状自动改变的起伏波 16-20次/分频率接近人体呼吸频率;可刺激膈神经、做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衰,故又称呼吸波;并提高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血循环等作用波幅:波幅一般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指它们从一种状态的跳变幅度值;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单位伏特V 电压从0~30V间反复跳动,治疗一般不宜超过20V 电流表示:通常在1mA一下一般不超过2mA;波宽:脉冲的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与刺激强度亦相关,宽度越大则意味着给患者的刺激量越大;注意事项:1.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治疗过程中确保每组输出电流回路通畅,不允许电针仪输出端与电源线、毫针之间接触不良;结束治疗是,必须输出调节按钮全部归零,取下导线,关闭电源 ;2.通电会产生肌肉收缩,应事先告诉患者;开机后输出强度应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突然加大刺激量以免出现意外,如晕厥、弯针、断针;3.通常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同侧,靠近延髓、脊髓等胸背部的穴位上,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危险 ;4.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止使用电针;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 ;5.温针灸使用过后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因此尽量使用新的毫针;。
【PPT】刺法灸法学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刺法灸法
1、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针感”。
2、穴位敷贴: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3、化脓灸(瘢痕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4、隔姜灸:切取厚约0.3cm生姜一片。
姜片用针穿刺数孔,置施灸腧穴上,用大或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5、子午捣臼:是捻转补泻与提插补泻结合应用的针刺手法。
6、龙虎交战:是反复交替实施捻转补法与泻法,以达镇痛目的的针刺手法。
7、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
一、晕针:1、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吐等,甚者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神志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者;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者,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
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制品或温开水,通畅空气。
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休息观察并做相应处理。
4、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特别是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取穴宜精,手法宜轻。
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者,应推迟针刺时间,待其体力恢复、进食后再行针刺。
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自然,尽可能选取卧位。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医生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守神入微,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随时询问其感觉,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二、烧山火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
针灸刺法灸法.pptx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第18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
胸部及四肢的穴位
第19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
部的腧穴
第20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4)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mm
3.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第13页/共96页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 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
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 针自如
第14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1.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明确 (2)选择针具: 针根无松动 光滑 挺直 无锈蚀
第58页/共96页
二、选穴原则
1.局部取穴 2.循经取穴 3.对症取穴
第59页/共96页
二、选穴原则
• 局部取穴 如:鼻病—迎香、巨髎 耳病-耳门、翳风
• 循经选穴 • 对症选穴
如:大椎、曲池退热;
第60页/共96页
三、配穴方法
• 前后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使用的方法 。 如:咳嗽气喘—膻中、定喘、肺俞。
第28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个体差异 病情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第29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 行针。
刺法灸法拔罐实训报告
一、引言刺法、灸法和拔罐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外治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刺法、灸法和拔罐的理解,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刺法(1)操作方法1)毫针刺法:选用合适长度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三棱针刺法:选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放血。
3)皮肤针刺法:选用皮肤针,均匀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深度。
3)行针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调整针刺力度。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2. 灸法(1)操作方法1)艾灸:选用艾条或艾绒,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艾炷灸:选用艾炷,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3)温针灸:选用艾条,点燃后放在针柄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灸法。
3)注意艾灸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3. 拔罐(1)操作方法1)火罐拔罐:选用火罐,点燃酒精棉球后放入罐内,待罐内空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抽气罐拔罐:选用抽气罐,将罐内空气抽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3)水罐拔罐:选用水罐,将水加热后放入罐内,待水蒸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拔罐方法。
3)注意拔罐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三、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刺法、灸法和拔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操作技巧。
2.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3. 实训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观察和判断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其重点知识的归纳:
1. 刺法:
- 刺法是通过使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 古代刺法主要有针灸、刺络等,现代刺法还包括微针、电针等。
- 针刺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舒缓疼痛,改善身体功能,促进自愈能力。
- 刺法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位置、深浅、角度等技巧,避免可能的不
良反应。
- 使用器械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和交叉传染。
2. 灸法:
- 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草药或其他物质,将热量作用于穴位或特定
部位的治疗方法。
- 灸法分为直灸和间接灸,前者将物质直接燃烧在穴位上,后者将物
质燃烧在容器中,间接作用于穴位。
- 灸法可以温通经络,驱寒散寒,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 灸法具有保健作用,如艾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舒缓疲劳等。
- 使用灸具时要注意燃烧物品的火候和温度,避免皮肤烫伤。
- 对于特定疾病和体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灸法的方法和频次。
以上是刺法和灸法的重点知识归纳,这两种方法在中医学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正确使用。
在接受这些治疗方法时,请寻求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刺法灸法学-刺灸学概论
1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述
一、刺法灸法学的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
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针灸技术的 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
刺法灸法学的定义
14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发展历史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最早的针具是石针,骨针,竹针;青铜针,
以后为铁针、金针、银针,现代不锈钢针。 针具的演变,经历由非金属针到金属针;由 粗而细的过程,适应了现代社会医疗的需要。
15
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1.砭石的应用:石针又叫“砭石”、“镵 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说文解字》: “砭,以石治病也。”
5
三、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
(一)针刺技术
1、毫针 毫针刺法 , 技术方法,针刺手法 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
针、火针和芒针
6
(二)灸法技术
1、艾灸法
以艾绒为灸材施灸的方法。
艾炷灸
艾条灸
艾灸法 温针灸
温灸器灸
7
灸法技术
2、非艾灸法 是以艾绒以外的灸材进行施灸的方法。
主要内容:刺法、灸法为主。 操作方法:如毫针、灸法、三棱针、皮肤
针、皮内针、拔罐法等。 临床应用:毫针适用于各种病证,灸法主
要治疗虚寒病证。 作用:激发经络腧穴经气,疏通气血,协调
阴阳,调整脏腑,防治疾病。 作用原理:可从祖国医学、现代医学阐述。
3
二、刺法灸法学的内容特点
具有技能训练(操作练习)和临床治疗两 方面的内容。
刺灸总论ppt课件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PPT课件
《灵枢 ·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灵枢 ·经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为针刺技术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思想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难经》针法
对针刺操作,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 针。
《难经 ·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 者信其右。”
对营卫补泻、提插补泻、子母补泻等方 法的应用,尤有重要阐述。
小孩、 体弱者
认真掌握各种刺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和选 穴配方原则,在临床上随宜而施。
三、刺灸学的内容范围
(一)针刺技术
1、毫针:基本技术方法——针具选择、质量检查、针刺前准备
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深浅刺法
毫针刺法 多针刺法
临床操作技术
操作技术
透穴刺法
得气法
手法
针刺手法 行气法
补泻法
相应的单、复式
“九针之名,各有不同: 一曰鑱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 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
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 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 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1968年在河 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 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 九针中一部分实物。
刺灸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方法的学科
二、刺灸学的内容特点 (一)刺灸法的技能训练
刺灸法包括几十种不同的刺激方法、刺激 强度、刺激部位的腧穴治疗技术。
每一种刺灸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步骤 和实施过程,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环节。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的两种常用治疗方法,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刺法是指利用针灸针或其他工具刺入人体皮肤或肌肉,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法可以帮助调节人体内部机能,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灸法是指利用火把或其他工具加热人体皮肤,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1.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先了解它们的原理和作用,然
后再学习实际操作方法。
2.刺法和灸法要求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穴位有扎实的了解
,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同时学习人体解剖结构和
穴位知识。
3.刺法和灸法都是手法技巧要求较高的治疗方法,因此,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多加练习,提高操作技巧。
4.刺法和灸法都要求对治疗对象的身体状况、病情和治疗
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注意培
养观察能力和评估能力。
通过注意这些点,我们就能够学习刺法和灸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刺法灸法学实训报告册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刺法灸法学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提高针灸临床诊疗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内容1. 刺法灸法学基本理论(1)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地位(2)刺法灸法学的分类及操作方法(3)刺法灸法学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 毫针刺法实训(1)毫针刺法的基本操作步骤(2)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刮法、弹法等(3)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3. 灸法实训(1)艾灸法的基本操作步骤(2)艾灸法的基本手法: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3)艾灸法的注意事项4. 临床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病例,分析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2)进行刺法灸法操作,观察疗效5. 实训考核(1)笔试:考察刺法灸法学基本理论掌握情况(2)操作考核:考察刺法灸法操作技能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前,学生需认真学习刺法灸法学基本理论,为实训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2. 实训操作(1)老师讲解刺法灸法学基本操作步骤和手法,学生跟学(2)学生进行实操练习,老师现场指导(3)学生互相练习,老师巡回指导3. 临床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典型病例,分析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2)学生进行刺法灸法操作,老师现场指导4. 实训考核(1)笔试:学生独立完成刺法灸法学基本理论测试(2)操作考核:学生进行刺法灸法操作,老师现场考核四、实训体会1. 刺法灸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2.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毫针刺法和灸法的基本操作,掌握了各种手法和注意事项。
3. 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刺法灸法学治疗疾病,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4. 在实训过程中,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5.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刺法灸法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实训总结本次刺法灸法学实训,使学生掌握了刺法灸法学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提高了针灸临床诊疗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论述题:
1,得气1,烧山火的操作方法,适应症,临床意义2,压手2,透天凉的操作方法,适应症,临床意义3,刺手3,晕针的表现,原因,处理方法
4,揣穴4,滞针的表现,原因,处理方法
5,金针角度5,出血的表现,原因,处理方法
6,夹持进针
7,提捏进针
8,(进针法)
9,治神
10,合谷刺
11,静留针
12,灸量
13,化脓就
14,闪走罐
简答题:
1,气至病所的表现,临床意义。
2,金针角度是什么,可适用于什么部位。
3,双手进针法是什么?操作方法。
4,针刺补泄常用方法有哪些?
5,胸部腧穴操作特点?
6,眼部腧穴操作特点?
7,晕针的处理,滞针的处理
8,头针的分区,穴线名称
9,耳针的分布规律
10,捻转补泻
11,提插补泻
12,影响效果的因素
13,灸法的作用
14,温针灸方法,作用
15,飞经走气四法的操作
16,金针赋苍龟探穴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