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

答: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一是从学科上来定位,它是一门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理性质的学科;二是从功能上来定位,它具有方法论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门类来说,更偏重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哲学和实践的双重特性。

2.自然辩证法学科包括哪些研究内容?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研究的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科学论和科学发展理论;3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学习意义:1.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2.吸取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思想;3.探索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机制;4.求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5.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6.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7.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3.简答系统自然观的观点?

答:系统自然观的核心是,用系统的观点方法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其观点是:1)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2)自然界的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3)自然界的物质系统是有层次的,是不断演化发展的。4)自然界系统的演化是自组织的,有序的,不可逆的。5)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有其机制。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和哲学资源有哪些?

答: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的三大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关、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什么是自组织现象?自组织现象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原理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余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现象是指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自组织理论除耗散结构理论外,还包括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它们力图沟通物理学与生物学甚至社会科学,对时间本质问题等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生物及社会领域的有序现象。

自组织的条件1.边界条件是系统开放2必要条件是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在较强的耗散中,利用负熵流建立和维护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涨落: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4.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的正反馈作用把微小的偏差迅速放大使系统失稳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6.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答: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整体的观念,是说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陈昌笃认为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是生态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因而保持物种多样性,使人与生物伙伴协同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进而把生物圈联成一个整体,虽然各系统、系统的各部分有它们独特的运动形式,但都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种(包括人类)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接近或已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的限度而造成的?。“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构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能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7.结合影片《后天》,谈一谈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或意义?

答:电影《后天》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变,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的故事,体现了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之思想根源的强烈批判,对人类肆意掠夺大自然的谴责以及对建构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的向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观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生产力观、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美丽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使城市真正成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繁荣、市民风尚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态城市。另外,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吸引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