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有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 油田水:从广义上讲,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3.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存在于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种的不溶有机质。
4.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正在生成和排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5. 次生孔隙: 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
常见的次生孔隙如碎屑岩中的溶蚀孔、收缩孔和晶间孔,碳酸盐岩中的溶孔、晶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模孔、溶洞以及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类裂缝。
6. 储集岩指有孔隙和渗透性具备流体储存和流通空间条件的岩石或岩层
7.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8.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9.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油气藏。
10.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11.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饱和烃:又指烷烃,是只有碳碳单键与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外,其他化合价全部为氢原子饱和。
12. 芳香烃:指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
1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衡量分为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1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5.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6.渗透率:指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换言之,渗透率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1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
热河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的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稳定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18.相对渗透率:指岩石中多相流体渗流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
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19.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又称相渗透率,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
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
20.原生孔隙: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隙和基质内
部由杂基支撑的孔隙,其次为沉积期已经存在的岩屑粒内孔隙。
21. 盖层:就是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盖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
逸散的保护层。
22.盖层封闭机理物性封闭超压封闭烃浓度封闭
23.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有(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和
面)
24.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为(渗滤)和(扩散)
25.油田水的来源主要有(沉积水),(渗入水)和(深成水)
26.石油的荧光性: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
完全不发光。
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27.天然气在地质条件下的产状有(气顶气),(气藏气),(溶解
气),(凝析气)。
28.沉积盆地: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
沉积物的厚度比周围地区的沉积物厚,这样的区域称为沉积盆地
29.促进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主要有(细菌)、(温度)、(时
间)和(催化剂)
30.油气生成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逐步过度的阶段,即生物化学生气
阶段、热催化生油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31.对于碎屑岩储集层,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高渗透率随
着(有效孔隙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
32.常见盖层岩石类型有三类,即泥质岩类盖层、膏盐类盖层和致密灰
岩类盖层。
33. 圈闭:适于油气聚集成藏的场所。
圈必的三要素:1.必须具备适于油气
储集的储集层2.必须具备遮盖着储集层,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
3.
必须具备从各方面阻止油气继续运移,促使油气聚集的遮挡条件。
34.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刺穿油气藏
35.盖层的封闭机制主要有毛细管压力封闭和异常高压封闭二种
36. (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
(渗滤)遵循流体力学定
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扩散)服从(费克定律)。
37. 储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
滤的岩石(层)。
38. 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
(由三部分构成:储集层,盖
层,遮挡物)
39. 圈闭的有效性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40. 背斜圈闭 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储集层和盖层形成向周围倾
伏的背斜构造
41. 地层圈闭 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
成的圈闭
42. 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43.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之后的一切运移。
4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
和度,二是运移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45. 圈闭可分为四大类,即构造圈闭、地层圈闭 、水动力圈闭、复合圈
闭 。
46. 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为压实作用、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
物脱水、扩散作用。
47. 对干酪根的分类,我国比较通用的方案是分三类,即腐泥性、混合
型、 腐殖型。
48. 构造油气藏大类可再分为背斜油气藏、断层、刺穿、裂缝型背斜、多
因素构造油气藏等亚类。
49. 油气初次运移的可能相态包括分子溶液、胶体、连续油相、扩散
50. 连续的生储盖组合包括下伏式 、上覆、互层、侧变、封闭式等
51.“压实水流”、“微裂缝幕式或间歇式排烃”和“扩散作用”是油气
初次运移的三种主要模式。
52.油气藏和圈闭都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概念。
油气藏的静态构成要素包括
(圈闭)和(其中的油气流体)两部分。
而圈闭的构成要素则包括
(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53.静水条件下油藏位置仍然是(天然气)的圈闭。
54.(干酪根)是有机碳存在的最重要的形式,占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总
量的80%~90%甚至更高,其余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叫做(沥青)。
55. 盖层的封闭机制主要有毛细管压力封闭和 异常高压封闭二种;
56. 评价烃源岩,主要从有机质的 数量、类型、成熟度 等三个方面进
行。
57. (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
(渗滤)遵循流体力学定
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扩散)服从(费克定律)。
58. 根据流体势的定义,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合为流体势;它
包括重力引起的(位能),流体的(强性能(压能))和(油能)。
59. 从微观机理上讲,油气在圈闭的聚集机理包括:(渗滤作用)、(排潜
作用)及(渗滤作用与排替作用共同作用)。
60.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为五级:包括(探明)、(控制)、(预测)、(潜
在)、(推测)储量。
含油气系统是由(有效烃源岩)、(储层)、(盖层)和上覆岩层等基本地质要素组成。
1、石油一定是黑色的。
(×)
2、石油的相对密度一定小于1.(×)
3、原油中的溶解气越少,粘度越高。
(√)
4、孔隙度越大的储集层,其渗透率一定也高。
(×)
5、理论上讲,碎屑岩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无关。
(√)
6、岩石颗粒圆度好,其孔隙度一般较高。
(√)
7、一般来说白云岩的脆性大于灰岩,因此白云岩中的裂缝比灰岩发
育。
(√)
8、断层对油气有双层作用,阻挡油气运移和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
9、物质平衡法是动态储量计算方法。
(√)
10、探明储量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类别。
(√)
11、油基钻井液取心的主要目的是测定含有饱和度。
(√)
12、稠油储量属于特殊储量。
(√)
13、重力能量在绝大多数油藏中没有意义。
(√)
14、我国气油储量规范的油气流储量标准比实际低。
(√)
61. 简述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生油条件。
(1)古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
要
形成大量油气,一是要让大量生物长时期繁盛的古地理环境。
二是要有使这些动植物尸体得到有效埋藏保存的地质条件。
(2)物理化学条件。
包括细菌作用、温度、压力、催化剂等理化条件。
62. 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石油类型,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
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2含蜡量,陆相石油高3含硫量,海相石油含硫高4微量元素钒镍比值海相石油Vi/Ni>1 陆相石油<1
63. 简述定性和定量评价烃源岩的几项参数①有机质丰度。
②有机质类
型。
③有机质成熟度
64. 试述碳酸盐岩储集层或碎屑岩储集层的特点1储层岩石类型:
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
2储集空间类型:a、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为辅。
b、溶洞:由于碳酸岩盐易溶解,故易形成溶蚀孔洞,同时由于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易形成较多的次生孔隙。
c、裂
缝:由于碳酸岩盐质脆,故构造因素易使碳酸岩盐形成裂缝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和储集空间。
故主要有:晶间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溶孔、溶洞、裂缝等。
3影响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成因类型a、沉积作用沉积作用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使孔隙水大量排出,孔隙明显减少。
b、成岩后生作用胶结作用可导致孔隙度减少,重结晶作用与白云石化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孔隙度,改善储集性能,此外,溶蚀作用能在碳酸岩盐中形成溶孔、溶洞,可改善其性
能。
c、构造因素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易使质脆的碳酸岩盐储层产生裂缝,从而其孔渗性都有明显的改善。
65. 简述与同生断层有关的圈闭的特点与同生断层有关的圈闭由于
其距油源区近②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①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通道①移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
66. 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勘探结果表明,世界上许多油气田与三角
洲有关。
前三角洲亚相粘土岩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富,是具有良好生油条件的相带。
三角洲前缘亚相有河口沙坝、远沙坝和席状砂体,砂质纯净,分选好,储油物性良好,与前三角洲亚相紧密相邻,距油源近,是储集条件有利相带。
在海进过程中超覆在三角洲砂体之上的粘土岩和三角洲向海推进时形成的水上平原沼泽沉积,可作良好的盖层。
三角洲相中有多种圈闭类型,如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有同生沉积断层下盘伴生的滚动背斜;岩性、地层圈闭等等。
67. 3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充足的油气来源(2)有利的
生、储、盖组合(3)有效的圈闭(4)必要的保存条件
6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分布特征?
答:主要分为大陆水(硫酸钠型和重碳酸钠型),海水(氯化镁型),深层水(氯化钙型),裸露的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可能属于硫酸钠型,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多属于氯化钙型,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有氯化镁型,在油田剖面的上部层段一重硫酸钠型为主,随着深度增加过度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
69. 油田水的来源有哪些?
答:一般分为以下四种: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
(1)沉积水指沉积物过程中保存在其中的水,这种水的盐度和化学组成与堆积沉积物的古海水的盐度和沉积物有密切关系。
,不同环境下形成的油田水矿化度不同。
(2)渗入水是指大气降雨时渗入到地下孔隙和渗透性岩层中的水。
由于渗入水的矿化度低,对高矿化度的地下水有淡化作用。
(3)转化水指在沉积成岩作用和烃类生成过程粘土转化拖出的层间水和有机质向烃类转化分解出来的水。
这种转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
力。
(4)深成水又称内生水,指岩浆游离出来的初生水和变质作用过程的变质水。
3.石油的元素组成及其族组成?
答: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为碳和氢,其次是硫,氮,氧,不同产地的石油的元素组成存在差异,族分组成主要分成油质,胶质和沥青质,能够溶解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部分称为油质,用苯和酒精-苯从硅胶上溶解下的部分称为胶质,又可分为苯胶质和酒精苯胶质,能溶于氯仿,但不溶于石油醚,苯和酒精-苯的部分,称为沥青质。
4.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答:Ⅰ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原子比介于1.25-1.75,O\C原子比介于0.026-0.12,此种干酪根在结构上以含脂肪族直链为主,生油气潜能大,Ⅱ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但稍低于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介于0.65-1.25,O\C原子比介于0.04-0.13,在结构上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生油气潜能中等,Ⅲ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氧含量高,H\C原子比介于0.46-0.93,O\C原子比介于0.05-0.30,在结构生以含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为主。
7.盖层的分类?
答:㈠按盖层岩性分类:膏盐类盖层,主要包括石膏,硬石膏和盐岩三种,是质量最好的盖层;泥质岩类盖层主要包括泥岩,页岩,含粉砂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是常见类型;碳酸盐岩类盖层,主要包括含泥灰岩。
泥质灰岩和石灰岩等。
㈡按盖层分布范围分类: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凹陷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较稳定的盖层;局部盖层,指分布在某些局部构造或局部构造某些部位的盖层,指对一个地区油气的局部聚集和保存起控制作用。
㈢按盖层纵向分布位置分类:直接盖层,指相邻储集层之上的盖层,可以是局部盖层,也可以是区域性盖层;上覆盖层,指储集层之上的所有非渗透性盖层。
8.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影响因素?
答:㈠沉积环境和储集类型,影响碳酸盐岩的原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环境,即介质的水动力条件,水动力能量较强的或有利于造礁生物繁殖的浅水,高能的沉积环境常常是原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分布地区㈡成岩后生作用,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利于储集层物性的改善,而有些则使储集层物性变差,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主要有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化作用,溶解作用,方解石化作用,硅化作用硫酸盐化作用等能产生或有助于产生次生孔隙的主
要作用有⒈溶蚀作用⒉重结晶作用⒊白云化作用㈢裂隙发育程度⒈裂隙发育的岩性因素⒉裂隙发育的构造因素
9.简述断层圈闭的形成机理?
答:断层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是断层具封闭作用,断层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向,横向上都被封闭而不致逸散,最后聚集成油气藏。
断层在纵向上的封闭性可以阻止油气顺断层面运移散失,起到封闭作用,而且在横穿断层面上也要是封闭的,这要取决于断面两侧渗透性地层是否接触,如果不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到封闭作用,俗称砂岩不见面,就可起到封闭作用,反之,如果断层两侧的渗透性直接接触,则不能起封闭作用。
11.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
答: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最初是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烃源岩中的,要形成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就必须经过运移和聚集的过程,而初次运移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对于烃源岩来讲,油气的初次运移过程就是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过程,油气是以连续相的形式从源岩运移到储集岩的,含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其相态也不同,油气运移的动力是由于烃源岩内部存在剩余压力,而油气的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孔隙和微裂缝,综合上述关于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等在烃源岩不同演化阶段的特征,将油气初次运移概括为:压实排烃模式,异常高压微裂缝排烃模式和扩散排烃模式。
12.简述导致油气藏破坏的地质作用?
答:造成油气藏破坏的地质作用很多,不同的地质作用对油气藏的破坏方式不同,程度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㈠剥蚀和断裂作用,二者都是地壳运动对油气藏造成的直接破坏作用,它对油气藏的破坏取决于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和对油气藏的破坏方式㈡热蚀变作用,地下油气藏中的油气在高温作用下发生裂解和热变质㈢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近地表环境中,是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对石油的一种破坏作用㈣氧化作用,石油氧化的结果是烃类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系列大分子化合物㈤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用,强烈的地下水活动可以造成油气的破坏或改造㈥渗漏和扩散作用
15.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答:烃类从其烃源岩中排出的原因是由于烃源岩内部存在剩余压力,由于不同点的剩余压力不同,在烃源岩内外形成剩余压差,从而驱动流体的流动,除剩余压差外,还包括㈠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减少,孔隙流体排出㈡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⒈泥质烃源岩的欠压实作用⒉蒙皂石的脱水作用⒊有机质的生烃作用⒋流体热
增压作用⒌构造应力㈢烃类的浓度梯度
16简述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
答:从微观角度讲,油气是通过地下岩石中的孔隙空间发生运移的,这些空间包裹孔隙,裂缝和孔洞,从宏观角度讲,在沉积盆地中具有比较发育的空间空隙,并且有作为二次运移的宏观通道的地质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和不整合面1。
输导层,是指具有发育的孔隙裂隙或空洞的渗透性地层2。
断层,在许多地方可以发现沿断层分布的油气苗,同时断层也可以作为油气的封闭条件3。
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形成高渗透性的岩层,他们所具有的孔隙空间可以成为油苗运移的通道。
17简述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影响裂缝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答:裂缝既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更重要的是油气渗漏的重要通道。
根据成因可将裂缝那个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程度主要受岩性和构造两方面因素的控制,在剖面上,裂缝往往发育在一定层位,主要受岩性控制;在平面上,裂缝往往发育在一定的构造部位,主要受构造因素的影响。
裂缝发育的内因主要取决于岩石的脆性。
控制裂缝发育的构造因素主要是作用力的强弱,性质,受力次数,变形环境和变形阶段等。
18简述裂缝型油气藏的特点。
答:⑴油气藏长呈块状⑵油气藏一般与断层和背斜有关⑶以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主⑷钻井过程中有特殊现象⑸实验室测定的油层岩心渗透率与试井获得的油层实际渗透率相差悬殊⑹同一个油气藏的不同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
总之裂缝型油气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油气藏类型,最重要的是分析和认识裂缝带的发育规律。
19.简述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
答:油气生成的母质干酪根是一种复杂的大分子,在结构上主要由具有方向结构的核和脂肪族链状结构的支链组成,油气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干酪根核上连接着这些支链的化学键发生断裂从核上脱落下来的过程,要使化学键断裂就必须施加一定能量,促使这个发生的主要能量来自地下的温度。
温度和时间是一对重要因素,只有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干酪根才能转化为油气,即要达到门限温度,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在缺乏游离氧的还原条件下,有机质可被厌氧细菌分解生成甲烷,氢气,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等,催化作用和放射性作用,油气生成过程中,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用破坏了后者的原始结构,促使分子重新分布,形成烃。
25.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答:根据碳酸岩盐孔隙的形成时间及成因将其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以及裂缝三类:1.原生孔隙主要是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与岩石组构有关的孔隙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体腔孔隙、遮蔽
孔隙、鸟眼孔隙和生物潜穴;次生孔洞是指在沉积期后发生的受沉岩后生作用控制的孔隙,包括晶间孔隙、溶孔和溶洞;碳酸盐岩性脆易破裂,裂缝发育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它既是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渗滤通道。
26.简述地层型圈闭的类型及特点。
答:地层圈闭是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又称不整合圈闭。
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种:
⒈潜伏剥蚀凸起,又成为古潜山,是指古地形凸起(没有明显的构造形态)被上覆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按潜山储集层的岩性,可分为碳酸盐岩潜山,碎屑岩潜山和结晶岩潜山
⒉潜伏剥蚀构造,是原来古构造被剥蚀掉一部分,后来又被新的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形成圈闭,分为潜伏剥蚀背斜和潜伏剥蚀单斜。
27.简述圈闭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
答:圈闭是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组成。
其主要类型特征有:
⒈构造圈闭①背斜圈闭②断层圈闭③裂缝性圈闭④岩体刺穿圈闭
⒉地层圈闭,①地层不整合圈闭②地层超覆圈闭
⒊岩性圈闭①储集层上倾尖灭圈闭②储集岩透镜体圈闭③生物礁圈闭
⒋复合圈闭①地层-构造圈闭②岩性-构造圈闭③地层-岩性圈闭④水动力圈闭
1.试述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答: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和保存等多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烃源岩是形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储集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空间,盖层是避态向圈闭集中形成油气藏的必备过程,形成的油气藏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存下来。
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
Ⅰ充足的油气来源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又可分为烃源岩的规模和质量,烃源岩的排烃条件,运移条件
Ⅱ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这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形成大型油气藏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Ⅲ有效的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圈闭与油源区的距离,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有时方向的关系以及水动力条强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Ⅳ良好的保存条件,一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二是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三是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
综上所述,油气形成的基本条件则是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