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张一鸣,他的每一句话都在被挑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头条张一鸣,他的每一句话都在被

挑错

[摘要]在这一拨崛起的80后创业者中,张一鸣颇具代表性。在与传统内容制作行业的激烈碰撞下,今日头条缔造者张一鸣正在面对一种他从未遇到过的场面,他该如何调整自己,在版权引发的商业竞争之下,他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注:在2014年这群互联网创业者中,最令人瞩目的群体当然要数1984年左右出生的这一代人。与那些还正在寻找投资和转瞬即逝的90后相比,他们显然已经在被60后、70后霸占的商业世界中站稳了脚跟。正在登上新一代历史舞台的80后互联网创业者,与第一代互联网人相比,他们不止满足于技术上的微创新,更改变了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

引发1990年代硅谷创业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高科技公司聚集地湾区的第一批成功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多数已经退休,并且自己成为了风险投资家,这是现代天使投资人的雏形,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并对后来的科技创业者抱有天然的好感。

中国也是如此,只是晚了几年,1998年前后,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诞生。进入2014年,新浪董事长曹国伟、搜狐CEO张朝阳、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小米董事长雷军、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这一批受惠于改革开放与互联网技术创新

的企业家,开始成为中国新一代的天使投资人,资本市场的活跃直接促进中国那些更加年轻、更富有创造力的创业者以一个不可能的速度去完成财富上的积累和技术上的突破。

相比1984年开启新商业的第一代企业家(今年是海尔、联想等一大波著名科技企业成立三十周年),如今,生于84年前后的这班80后“1984新一代”的崛起,也经历了虽然漫长但还算平稳的经济繁荣期,正在登上新一代历史舞台的80后互联网创业者,与第一代互联网人相比,他们不止满足于技术上的微创新,更改变了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与风气云涌转瞬即逝的90后相比,他们又大多已在被50、60、70后霸占的商业世界里站稳脚跟。

钛媒体特约合作伙伴博客天下推出专题【1984新一代】,此为系列之张一鸣篇。生于1983年的张一鸣在这一拨与传统激烈冲突中崛起的创业者中颇具代表性,在与传统内容制作行业的激烈碰撞下,今日头条的缔造者张一鸣正在面对一种他从未遇到过的场面,他该如何调整自己,在版权引发的商业竞争之下,他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31岁的张一鸣喜欢用坐标和矩阵来表现事物。在这位不善言谈的极客眼中,数学才是对事物之间最基础关系的描绘。他告诉《博客天下》:“世界上很多关系都可以表示成几何关系,不论是包含、临近、正交还是分类,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出来。”

这位极客缔造了拥有1亿用户的今日头条。这个推荐搜索引擎的逻辑起点也与数学相关。2012年6月,张一鸣开始撰写这款能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内容的软件的初始代码,他大概花费1个月编写完成。8000多行代码构成的算法也让今日头条初步具备了人类婴儿阶段的智商。

1807年,富尔顿发明的在哈德逊河上飞驰的蒸汽船被人视为怪物,200多年后的今天,张一鸣发明的今日头条诞生之初却把作为缔造者的他吓到。

在这个系统新生的时候,它内部蕴含的算法并不是对所有人的兴趣都判断准确。系统内测当天,一个意外是,这套算法判断张一鸣的一位员工有同性恋倾向,这令这位缔造了系统的工程师哭笑不得。

目前,驯养今日头条算法的团队约有60个人,1000多台购买自华为和戴尔等公司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相当于生命体的存储介质,像人类的大脑皮层,帮助系统把学到的东西存下来。

2012年7月31日,这套能够感知人们兴趣信息的算法最终与人们见面。诞生之初,有的员工重点关注它的缺点,觉得不靠谱,有的员工则看它带来的可能性,觉得虽然有时候可能不准,但这件事本身很有意义。但张一鸣说:“这个系统的诞生与人类第一次把显像管装在电视上的意义相同,尽管当时荧幕上布满雪花片,但意义很不一样。它是第一个全网内容因每个人不同并且在变化着的产品。”

张一鸣把算法看成一个生命体。他说:“你要调教它,驯养它,它就会自我演化。”此前,这位CEO和工程师们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驯服这套算法。

在这个极客眼中,算法才是今日头条这款兴趣推荐搜索引擎的核心,是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区别。谈及他设计的算法,张一鸣总用一种玄而又玄的语气说:“它就是一个生命体,你可以观察它,它(算法)同时又在屏幕后看你。”

这种极客式的思维很难令传统媒体人理解,同时,也构成了日后张一鸣引发传统媒体一致讨伐的那句“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不需要版权”的逻辑。

2014年7月1日下午,今日头条知春路总部,字节跳动资深工程师张永华紧紧盯住电脑屏幕上两条颜色分别为蓝色和红色的波状曲线。这位工程师正在做一项算法改进试验,他从算法系统后台抽取了两组人数分别为78万的今日头条用户—被抽取的两组用户相当于工程师驯养算法的“小白鼠”,蓝、红两条曲线则分别代表算法改进后,两组78万用户的阅读行为变化。

一旁的张一鸣解释,传统媒体并不能做到及时观察用户,而今日头条只需要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准确抽取用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

在这一次的试验中,今日头条的资深工程师张永华改进了此前算法中的一项指数,并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到第二组78万用户中,希望可以增加用户在页面的停留时长。从6月28日到7月1日,他一直跟踪监测这两组用户的阅读记录,他想观察一个算法上的改动能否影响到客户端那头用户的阅读行为。

衡量今日头条工程师实验成败的标准主要是四组数据—阅读文章篇数、收藏文章篇数、页面停留时间和用户进行长阅读的文章篇数。

通过分析数据张永华发现,相较于24小时内,平均阅读了11.1篇文章的对照组,改动算法后的实验组里的用户平均多读了0.5篇文章。他同时观察到,在用户进行长阅读文章篇数的这项数据中,实验组里用户进行长阅读的文章篇数为9.5篇,比对照组多出了0.4篇。

综合两项数据说明,实验组里用户平均多读的0.5篇文章中有0.4篇是由长阅读用户贡献的。同时,这项算法的改进实验将用户的平均阅读时长提高了20多秒。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这位资深工程师的这一次改进读者阅读体验的实验是成功的,算法一改变,用户行为就出现了变化,增加了有效阅读。

张永华告诉《博客天下》,这次试验比较简单,他只写了2000多行代码来改进系统背后的算法。

算法诞生之初到现在,字节跳动的工程师们一共完成了1000多次算法实验,这里面至少有五六百次是成功的,这些成功完成的算法实验将最挑剔的读者喜好存入计算机,此后,记住喜好的计算机会向读者推送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改进算法的代码越写越长,原来只需要工程师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代码如今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