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各主要附件系统设计规范
柴油发电机技术规范标准
![柴油发电机技术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0fe59a4f61fb7360b4c658f.png)
柴油发电机技术规:附件1 技术规1. 总则1.1本设备技术规书适用于煤电基地田集电厂工程的柴油发电机组,它提出了该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买方在本技术规书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卖方应提供一套满足本技术规书和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1.3 卖方如对本技术规书有偏差(无论多少或微小)都必须清楚地表示在本技术规书的附件13“差异表”中。
否则买方将认为卖方完全接受和同意本技术规书的要求。
1.4 本设备技术规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本设备技术规书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6 本设备规书未尽事宜,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1.7 卖方所供设备采用KKS编码,卖方提供设备的KKS编码清单。
KKS编码规则由买方提供。
应答:满足要求。
2 工程概况本期工程新建2台600MW汽轮发电机组,2台机组均采用发电机变压器组单元接线,以500kV电压接入系统。
发电机出口不设断路器,发电机与主变压器用离相封闭母线相连接。
应答:满足要求。
3 设计和运行条件3.1 系统概况和相关设备每台机组设置一台柴油发电机作为本单元机组的应急保安电源,与柴油发电机组配套的附属设备应包括控制、保护等设备。
3.2 工程主要原始资料3.2.1气象资料(1) 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22.2℃历年平均最高气温 20.4℃历年平均最低气温 11.4℃最热月(7月)平均最高气温32.5℃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 6.3℃(2) 气压历年平均气压1013.3 hPa(3) 湿度历年平均水汽压 14.9hPa历年最大水汽压 40.2hPa历年最小水汽压 0 hPa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72%历年最小相对湿度 2%(4) 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1567.5 mm年最小降水量471.0 mm历年平均降水量 928.5mm历年最大日降水量 218.7mm(5) 蒸发量历年平均蒸发量 1600.3 mm最大年蒸发量2008.1 mm(6) 风速及风向历年平均风速2.7 m/s历年最大风速19.0 m/s五十年一遇离地十m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 23.7 m/s五十年一遇平均最大风速23.7 m/s时相应基本风压 0.35 kN/m2历年主导风向E历年夏季主导风向 E历年冬季主导风向 E、ESE(7) 日照(1996~1999年无资料)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 51%年平均日照时数 2218.7 h(8) 其它气象要素历年平均大风日数 7.5 d历年平均雷暴日数 26.6d历年平均降水日数 105.9d历年平均雾日数 17.3d历年最大积雪深度 35 cm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13 cm地面平均温度17.5℃地面最高温度79.8℃地面最低温度-23.6℃(9)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
汽车发动机附件简介
![汽车发动机附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80538e11ed9ad51f01df2be.png)
3.发动机冷却系统
3.1 冷却系统的分类
(1)风冷式 (2)水冷式
3.2 冷却系统的要求
(1)具有足够的冷却能力,保证在所有工况下发动机出水温度低于 所要求的许用值; (2)应考虑除气,并在规定时间内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应考虑膨胀空间,其容积占系统容积的4%-6%; (4)具有较高的加水速率,其数值满足规定的要求; (5)在发动机高怠速运转、散热器或系统加水盖打开时,水泵进口 应为正压; (6)有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缺水量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7)设置水温报警装置; (8)密封良好,不得漏气漏水;
1.6基于现成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设计 (1)根据动力总成型号查找车型;
目前的开发模式以整车厂提供自有的动力总成产品或整车厂指定动力总成的类型及排 量,由设计公司到市场上寻找匹配为主;
(2)根据参考车确定悬置布置形式和结构;
(3)根据布置位置设计悬置支架及连接机构; 设计中应确定各悬置的压缩量,零件应做成橡胶未压缩的自由状态,装配应 做成压缩后的实际装车状态;
3.4.4 风扇双速热敏开关: 当冷却液的温度过高,如超过 95℃时电机自动转入高速,低于 95℃就在低速 运转
3.4.5 风扇护罩: 使风扇的风的流向引导到整个散热器面上,同时将风的流向集中,防止散射, 有利于对发动机外表的散热。
1.7 新动力的悬置系统设计
发动机附件(二)
2.发动机供油系统
2.1 供油系统的分类
燃
汽油机供
料
油系统
供
给
系
统
柴油机供 油系统
喷射式
进气管 喷射
缸内直 接喷射
化油器式(基本已 淘汰)
单点喷 射
多点喷 射
机械式 喷射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研发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研发](https://img.taocdn.com/s3/m/7557e79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2.png)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研发航空航天工程师作为航空航天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职业,负责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研发工作。
火箭发动机作为火箭运行的核心部件,其设计和研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以航空航天工程师视角,探讨火箭发动机设计和研发的关键环节及挑战。
一、火箭发动机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火箭发动机作为火箭运行的动力装置,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火箭的运行效率和载荷能力。
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推力产生作用力,使火箭获得加速度并克服重力,从而实现飞行任务。
火箭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燃烧室、喷管、燃料和氧化剂供应系统等。
燃料和氧化剂在燃烧室内经过反应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通过喷管的喷射作用产生后向的推力,推动火箭向前飞行。
二、火箭发动机设计的关键环节火箭发动机设计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推进剂选择、喷管设计、初始参数确定和结构设计等。
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1. 推进剂选择推进剂是火箭发动机燃烧过程中所用的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物。
不同推进剂的选择直接影响火箭的性能和特性。
一般而言,液体推进剂相较固体推进剂具有更高的推进效率和可调节性,但也带来了燃料供应和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2. 喷管设计喷管作为火箭发动机中的关键部件,其设计直接决定了排气的流速和喷射角度,从而影响火箭的推力和效率。
合理的喷管设计可以提高燃气扩张的效果,减小排气速度的损失,并降低重量和材料成本。
3. 初始参数确定初始参数的确定包括燃烧室压力、燃料和氧化剂的供应速率等。
这些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推力性能。
合理的初始参数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火箭发动机的设计要求和实际工况,并通过模拟和试验验证其可行性。
4. 结构设计火箭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附件设计和冷却系统设计等。
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其耐高温、耐压和耐腐蚀等特性,以及生产成本和可靠性等因素。
附件的设计包括点火装置、供氧系统和冷却系统等,这些附件需要与火箭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协调配合,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工作。
轮系设计和校核计算(参考)
![轮系设计和校核计算(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a592f1df18583d04964597e.png)
DA471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设计与计算摘要: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统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发动机附件的性能及其工作可靠性,进而影响到整机的技术指标。
因此,其设计和开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附件传动系统是利用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附件并使其在合适的转速下运转。
本文结合XXX发动机前端轮系的开发,着重介绍了多楔带的结构及特点。
对发动机多楔带轮系的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多楔带、发动机、速比、张紧力、发电机1、多楔带轮系的结构特点传统汽车发动机前端附件传动系多采用V型带传动,但由于其弯曲性能较差,传动的附件较少,已无法满足现代汽车在较小空间内传动多个附件的要求。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多楔带由多个微型三角带组成,传动方式主要包括V 型带传动和多楔带传动。
与V型带相比,多楔带具有以下优点:●传动扭矩大,寿命长;●可以背面传动;●张紧拉力不容易丧失,调整次数少;●传动效率高;●一根带传动轮的数量多,减小了发动机的轴向长度;●可以采用自动张紧机构,无需调整;●带轮直径可尽可能减小。
●2、多楔带的结构多楔带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多楔带的结构它是由楔胶、芯线和顶布三部分构成。
多楔带沿回转方向的楔峰保证了带与带轮良好的接触和摩擦性能, 并使其在整个带宽上受力分布均匀。
楔胶部分的材料一般为氯丁橡胶, 并带有横的沿回转方向的纤维, 使其接触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油性以及低噪声特性。
芯线为高强度、小延伸率的聚脂绳。
皮带在外力伸长的多少主要与芯线有关,它在整个宽度上以专门的包入技术连续缠绕, 并与楔胶部分牢固结合。
顶布材料也是耐磨的带有增强纤维的氯丁橡胶。
它不仅是芯线的坚固保护层, 而且能够使用背部作为平型带传动。
多楔带分为五种标准断面, PH、PJ、PK、PL、PM 通常根据所要传递的功率大小和速度大小选择多楔带的断面型式。
PK 型带为汽车发动机附件传动通用带型。
航空发动机适航标准-民航局发[1988]字第105号
![航空发动机适航标准-民航局发[1988]字第105号](https://img.taocdn.com/s3/m/b321752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8.png)
航空发动机适航标准正文:---------------------------------------------------------------------------------------------------------------------------------------------------- 航空发动机适航标准(1988年2月9日民航局发[1988]字第105号)目录A分部总则§33.1适用范围§33.3概述§33.4持续适航文件§33.5发动机安装和使用说明手册§33.7发动机额定值和使用限制§33.8发动机功率和推力额定值的选定B分部设计与构造:总则§33.11适用范围§33.13〔备用〕§33.14起动一停车循环应力(低循环疲劳)§33.15材料§33.17防火§33.19耐久性§33.21发动机冷却§33.23发动机安装构件和结构§33.25附件连接装置§33.27涡轮、压气机、风扇和涡轮增压器转子§33.29仪表连接C分部设计与构造:活塞式航空发动机§33.31适用范围§33.33振动§33.35燃油和进气系统§33.37点火系统§33.39润滑系统D分部台架试验:活塞式航空发动机§33.41适用范围§33.42概述§33.43振动试验§33.45校准试验§33.47爆震试验§33.49持久试验§33.51工作试验§33.53发动机部件试验§33.55分解检查§33.57台架试验的一般实施E分部设计与构造:航空涡轮发动机§33.61适用范围§33.62应力分析§33.63振动§33.65喘振和失速特性§33.66引气系统§33.67燃油系统§33.68进气系统的结冰§33.69点火系统§33.71润滑系统§33.72液压作动系统§33.73功率或推力响应§33.75安全分析§33.77外物吸入§33.79燃烧燃料加力装置F分部台架试验:航空涡轮发动机§33.81适用范围§33.82概述§33.83振动试验§33.85校准试验§33.87持久试验§33.88发动机超温试验§33.89工作试验§33.90初次维修检查§33.91发动机部件试验§33.92风车试验§33.93分解检查§33.94叶片包容性和转子不平衡试验§33.95发动机一螺旋桨系统试验§33.96以辅助动力装置(APU)方式工作的发动机试验§33.97反推力装置§33.99台架试验的一般实施附录附录A持续适航文件A分部总则§33.1适用范围(a)本规章规定颁发和更改航空发动机型号合格证用的适航标准。
发动机与各主要附件系统匹配设计说明
![发动机与各主要附件系统匹配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58ccadf02020740bf1e9b88.png)
发动机及各主要附件系统匹配设计一、发动机:1、发动机分类及工作原理: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
它是将某一形式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
按燃烧种类分类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燃气机及代用燃料机等。
按工作冲程分为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
按工作原理和构造可分为点燃式内燃机、压燃式内燃机、混合式内燃机、转子发动机、燃气轮机、外燃机及电动机等。
也可按缸数、燃烧室型式等分类。
柴油机是内燃机的一种,是把柴油和空气混合后直接输入机器内部燃烧而产生热能,然后再转变为机械能。
它具有热效率高、体积小、便于移动、起动性能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车用内燃机,根据其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主要构件的形式,可分为活塞式内燃机和燃气轮机两大类。
活塞式内燃机按活塞运动方式分为往复活塞式和旋转活塞式两种,往复活塞式应用最广泛。
在发动机内每一次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都必须经过空气吸入、压缩和输入燃料,使之着火燃烧而膨胀做功,然后将生成的废气排出这样一系列连续过程,称为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
对于活塞往复式发动机,可以根据每一工作循环所需活塞行程数来分类。
凡活塞往复四个单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四冲程发动机,活塞往复两个单程即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二冲程发动机。
目前我厂产品所用发动机多为四冲程多缸柴油机。
2、柴油机的优缺点与汽油机比较,柴油机因压缩比高,燃油消耗率平均比汽油机低30%左右,且柴油价格相对较低,所以燃油经济性好。
柴油机的主要优点是热效率高、油耗低、可靠性高、耐久性好。
一般载质量7t 以上的货车大都用柴油机。
柴油机的缺点是转速较汽油机低,工作粗暴,噪声大,质量大,制造和维修费用高。
3、发动机选用:目前发动机以选用为主。
各发动机主管在会同整车总布置人员满足整车性能和布置要求的前提下与发动机厂确定技术状态。
不同的车型对匹配发动机的特性要求有一定差异,应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试验验证发动机是否满足要求,对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应通过发动机性能的优化和整车传动系速比的匹配使发动机与整车得到最优化匹配,在满足动力性要求的前提下取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项目一任务1发动机外围绕附件的安装教学设计》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项目一任务1发动机外围绕附件的安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ac726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3.png)
新课学习(2021)
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发动机附件进行品质检测。包括扭力测力扳力的使用。
指导监督学生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发动机附件进行品质检测。
对发动机附件的安装进行品质检测。
小结(10分钟)
课堂小结
对学生和各组的表现操作等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和老师一块总结。
2)制作水牌、宣传板等等。
锻炼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小结(5分钟)
本节课小结
本节课小结大家要明确本课程的考核制度。
倾听
下课前小结
课间操(5分钟)
课间操学习
和学生一起做课间操
做课间操
运动一下打起精神继续学习
安全教育一(40分钟)
安全教育
引导学生查找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并展示出来。
总结并提出要求
项目一任务1“发动机外围附件的安装”教学设计
课题
发动机外围附件的安装
执教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一体化
授课时间
课时:12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1.使用教材:人民交通出版社的《整车底盘装配技术》
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整车底盘装配的技术》项目1“汽车动力总成安装”中任务1“发动机外围附件的安装”。发动机附件集中安装在发动机外部,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附属装置。发动机附件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它们从属于发动机各个系统,通过导管、传皮带和电缆等相互连接,因此只有掌握了发动机外围附件的安装,才能更好地掌握汽车动力总成的安装技术。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发动机的作用和组成。
知识复习
(15分钟)
知识复习
动力系统匹配和选型设计规范
![动力系统匹配和选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c6e8db5ccbff121dc36835f.png)
编号:动力系统匹配和选型设计规范编制:审核:批准:目录前言 21.适用范围 32.引用标准 33.选型匹配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及流程 44.产品策划 55.资源调查 56.分析与筛选 67.设计参数输入 68.预布置与匹配分析计算 69.法规对策分析18前言本标准是为了规范我公司汽车动力总成(MT)匹配设计而编制。
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匹配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规定,此标准可作为今后汽车动力总成(MT)匹配设计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基于现有动力总成资源,选择满足整车设计要求的动力总成(MT)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2.引用标准GB 16170-1996 汽车定置噪声限制GB 1495-2002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T12536-1990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GB/T12543-2009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GB/T12544-1990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GB/T12539-1990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GB/T12545.1- 2008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8352.3- 2005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测量方法3.选型匹配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及流程4.产品策划产品策划的目的是依据整车设计要求,确定动力总成选型的范围、条件及基本技术指标。
根据整车设计任务书要求,确定以下输入条件:整车输入条件—车辆类型;4市场定位—经济型、中级或高级;动力总成布置型式—前置后驱、后置后驱;整车尺寸参数—外形尺寸、轮距、轴距、整备质量、总质量、离地间隙;前悬和后悬;轮胎规格;风阻系数;整车重量参数—整备质量、载客量、总质量、轴荷分配;整车目标性能—动力性(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汽车的比功率和比转矩指标、最大爬坡度)、经济性指标、排放水平;产品策划的内容是根据整车设计要求,确定资源调查的具体指标范围:型式(类型)、发动机功率范围、对配套变速器的要求。
5.资源调查根据设计任务书及产品策划要求进行资源调查,调查市场上发动机及变速器资源及相关信息,包括:(1)发动机、变速器技术参数外形尺寸—长宽高及相对变速器输出轴尺寸技术指标—功率、扭矩、速比、排放水平技术状态—开发阶段、定型产品、匹配车型、批量生产(2)品牌及产品来源—国产化、自主研发、合作开发(3)服务—配套车型、附件提供状态、配套体系完整性(4)风险性分析—配套意向、批量供货能力资源调查方法为信息收集与厂家专访。
汽车发动机性能检验标准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性能检验标准GBT19055-2003](https://img.taocdn.com/s3/m/8a5161d3aef8941ea76e0584.png)
GB/T 19055-2003前言本标准与GB/T 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属于同一系列标准,系汽车发动机试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C/T 525-1999。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方达淳、吴新潮、饶如麟、鲍东辉、周明彪。
引言本标准系在JBn 3744-84即QC/T 525-1999《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长期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的先进技术,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对QC/T 525-1999的重大技术修改如下:——拓展了标准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燃用汽、柴油的发动机,还适用于燃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醇类等燃料的发动机;——修改了可靠性试验规范,对最大总质量小于3.5t的汽车用发动机采用更接近使用工况的交变负荷试验规范;对最大总质量在3.5t~12t之间的汽车用发动机采用混合负荷试验规范,以改进润滑状态;冷热冲击试验过去仅在压燃机上进行,现扩展到点燃机,并增加了“停车”工况,使零部件承受的温度变化率加大;——修改了全负荷时最大活塞漏气量的限值,首次推出适用于不同转速范围的非增压机、增压机、增压中冷机的限值计算公式,使评定更为合理;——为使汽车发动机满足国家排放标准对颗粒排放物限值的要求,修改了额定转速全负荷时机油/燃料消耗比的限值(由原来1.8%改为0.3%);——增加“试验结果的整理”的内容,并单独列为一事,要求对整机性能稳定性、零部件损坏和磨损等进行更为规范和详尽的评定;——增加“试验报告”的内容,并单独列为一章,明确试验报告主要内容,使试验报告更为规范。
——增加了附录A《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评定方法》,使评定更为准确和全面,——鉴于汽车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必须满足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在认证时按排放标准进行专项考核,故本标准不再涉及。
发动机及附件系统介绍
![发动机及附件系统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8170d1ba417866fb84a8eac.png)
2,柴油机电控系统
博世共轨系统: 共轨技术是指高压油泵、压力传感器和ECU组成的闭 环系统,将喷射压力的产生和喷射 过程彼此完全分开 的一种供油方式,由高压油泵把高压燃油输送到共轨 管,通过对共轨管内的油压实现 精确控制,使高压油 管压力大小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可以大幅度减小柴 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的 变化。ECU控制喷油器, 定时、定量地控制喷油器喷射至柴油机燃烧室的油量, 从而保证柴油机达到最 佳的燃烧比和良好的雾化,以 及最佳的点火时间、足够的点火能量和最少的污染排 放。喷油量大小取决 于共轨管压力和电磁阀开启时间 的长短。
3,油门操纵系统
普通机械风扇连接的缺点 1,不能实现控制; 2,不能实现按需驱动; 3,不是独立结构,与中冷器重叠 放置。
Hale Waihona Puke 二,发动机附件系统介绍内容 1,悬置系统 2,供给系统 3,油门操纵系统 4,进气系统 5,中冷系统 6,排气系统 7,冷却系统
1,发动机简介 厂家: 玉柴、潍柴、锡柴、东风康明斯、上柴、大柴、朝柴 CUMMINS、MAN、DAF 、日野、大宇、五十铃 功率: 110PS-420PS 发动机布置: 前置、后置 排放: 国二—欧六
发动机及附件系统介绍
发动机系统组成: 1、发动机本体; 2、发动机附件系统; 1)悬置系统; 2)供给系统(柴油、燃气(压缩天然气(CNG)、 液化天然气(LNG))); 3)油门操作系统; 4)进气系统; 5)中冷系统; 6)排气系统; 7)冷却系统;
一,发动机本体介绍内容 1,发动机简介 2,柴油机电控系统 3,排放法规介绍 4,国四、国五技术路线
航空发动机附件的设计与制造
![航空发动机附件的设计与制造](https://img.taocdn.com/s3/m/07e51de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f.png)
航空发动机附件的设计与制造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整个航空运输中,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显得至关重要。
发动机中附件的设计与制造也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航空发动机附件的设计与制造。
一、背景介绍航空发动机的附件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部件,它们在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附件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油泵、涡轮增压器、燃油喷射器、点火器、空气滤清器等等。
附件的设计制造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性能,因此对于设计师和制造商来说,注重附件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附件的设计发动机附件的设计在整个航空发动机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附件的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到各种条件,比如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使用寿命、容错和可维护性等等。
同时,设计师还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确定等因素,这样才能确保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设计附件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流体的优化设计附件中的液体或气体流体是影响附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设计附件时,需要优化流体的流动,减小液体或气体的阻力,从而提高其效率。
优化设计涉及到流体的物理特性的研究、流速和压力分布的确定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支持。
2. 材料的选择航空发动机附件的性能要求高,因此在设计附件时,需要选择具有高强度、高温稳定性、抗腐蚀性好的材料。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高耐磨性的部件,也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制造。
3. 安全和可维护性的考虑在附件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维护性。
部件的结构设计要具有可维护的性能,这样才能方便维修,同时,在设计时也需要考虑到部件在高温和高压下的安全性问题,从而确保安全可靠。
三、附件的制造航空发动机附件的制造需要用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
附件制造的程序包括设计、材料选择、加工、装配和测试等环节。
在制造附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的选择附件的材料需要具备高强度、高温稳定性、抗腐蚀性好、耐磨性高的特性。
发电机技术规范书
![发电机技术规范书](https://img.taocdn.com/s3/m/e853e20743323968011c92d9.png)
10kV配电工程发电机技术规范书目录1、总则2、技术要求3、设备规范及数量4、供货范围5、技术服务6、需方工作7、工作安排8、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9、质量保证和试验10、包装、运输和储存1 总则1.1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适用于10kV配电工程发电机。
它提出了该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供应方应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 如果供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表示供方提供的设备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
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投标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4本技术规范书让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供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注执行。
1.5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供、需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6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供、需双方协调决定。
2 技术要求2.1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GB/T2820《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GB755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GB3906《3~3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B2920《250至3200kW柴油发电机组通用技术条件》GB4712《自动化柴油发电机组分级要求》2.2环境条件2.2.1周围空气温度最高温度:38.9 ℃最低温度:- 28.4 ℃最大日温差:25 ℃日照强度:0.1W/cm2(风速0.5m/s)2.2.2 海拔高度:1213m。
2.2.3 最大风速:24.2m/s。
2.2.4 环境相对湿度(在25℃时)平均值:50 %2.2.5地震烈度8度(中国12级度标准)设防水平加速度0.3g垂直加速度0.125g2.2.6 污秽等级III级(高压侧按3.1cm/kV,低压侧按2.5cm/kV)2.2.7 覆冰厚度10mm(风速大于15m/s时)2.3 工程条件2.3.1 10kV配电工程,本期安装额定容量为500kW的发电机1台。
发动机附件轮系(外轮系)设计指南
![发动机附件轮系(外轮系)设计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019c9c25901020206409cbe.png)
发动机附件轮系(外轮系)设计指南一、总成说明1.1、主题本指南制订了与汽车发动机相匹配的附件轮系各部件的设计开发流程;2.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汽车附件轮系各部件的设计开发二、附件轮系的设计3.1、设计要点传动原理:主动轮的包角α1不是在整个带传动过程中都起作用,其起作用的范围是随着传递转矩的大小而变化。
当传递的转矩较小时,靠近紧边部分包角(OB段)在起作用,受磨檫力的影响,从O到B,带的拉力由紧边的F1逐渐减小到松边的F2,拉力的减小使带产生回缩,这就是带的速度小于带轮的速度,产生了一种弹性滑动。
当传递的转矩逐渐增大时,包角起作用的范围也在增大,即B点逐渐靠近C点,当整个包角都起作用(B与C点重合)时,传递的转矩达到了最大,如果转矩再增大,就会产生真正的滑动。
因此,设计应有足够的包角。
从动轮上也会产生上述现象,唯一不同的是,带的速度大于带轮的速度。
带与带轮的速度差应控制在1%的范围内,速度差过大会使带过热而损坏。
控制带与带抡速度差最有效办法是控制带的弹性系数。
如图所示:4.5.6.2、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2.1轮系传递转矩公式简单轮系传递转矩计算公式:M=P/n=Fd e2/2其中M—从动轮的转矩;F—有效拉力,既紧边拉力F1与松边拉力F2之差;d e2—从动轮的有效直径;n—从动轮的转速;P—从动轮驱动的功率。
2.2设计功率:P d=K A P其中P d—设计功率K A—工况系数P—从动轮驱动的功率工况系数K A如下:附件轻负荷(轿车、轻型车)K A值大负荷(客车、货车)K A值发电机 1.0 1.25动力转向泵 1.0 1.25风扇无离合器1.0 1.25带离合器1.1 1.4空调压缩机轴流式 1.1 1.4径流式 1.2 1.5活塞式 1.2 1.5水泵 1.0 1.25空气压缩机 1.4 1.75真空泵 1.0 1.257.3、带速计算公式V=πd p n/60000其中:V—带速m/sd p—带轮节圆直径mmn—带轮转速r/minV带的寿命与其带轮直径的五次方成反比,多楔带的寿命与其带轮直径的三次方成反比,一般情况下V带和PL型带的速度不要超过35m/s,PK型多楔带的速度不超过50m/s。
发动机(内燃机)附件带传动系统自动张紧轮试验规范-最新国标
![发动机(内燃机)附件带传动系统自动张紧轮试验规范-最新国标](https://img.taocdn.com/s3/m/768777d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b.png)
发动机附件带传动系统机械式自动张紧轮试验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发动机附件带传动系统机械式自动张紧轮(以下简称张紧轮)的试验规范,主要包括高温耐久性试验、冷热冲击耐久性试验、腐蚀试验、污染试验、提起试验、耐臭氧试验、跌落试验及急扭试验。
本标准适用于发动机应用的机械式自动张紧轮,不适用于张紧轮中带轮或轴承、直线式张紧轮和双向张紧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931.1带传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693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机械式自动张紧轮mechanical automatic tensioner一种通过弹簧和张紧臂等零件提供带的张力的部件。
3.2负荷角度load angle指在发动机附件带传动系统中张紧轮在名义工作位置时,带轮上传动带合力与张紧臂的夹角。
3.3平行度parallelism指在张紧臂的负荷角度方向施加力,将张紧臂旋转到名义工作位置时,轴承安装面相对于张紧轮安装基准面的平行误差的最大值,单位采用mm或°表示。
3.4高度差offset指在张紧臂的负荷角度方向施加力,将张紧臂旋转到名义工作位置时,轴承安装面相对于张紧轮安装基准面的距离。
3.5张紧轮磨合tensioner break-in指试验前,在温度20±5℃、峰-峰值幅度2°、频率20Hz的情况下转动张紧臂15分钟,用于稳定张紧轮阻尼的准备步骤。
3.6扭矩torque指张紧轮磨合后在名义工作位置时的平均扭矩。
记录的数据应包括达到预热/磨合五个周期的完整扭矩与位移的曲线。
3.7阻尼damping指张紧轮磨合后在名义工作位置时阻止张紧轮的张紧臂移动的压力或摩擦力。
记录的数据应包括达到预热/磨合五个周期的完整扭矩与位移的曲线。
航空小知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主要附件的介绍
![航空小知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主要附件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1d7dd4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c.png)
航空小知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主要附件的介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民航发动机的控制技术在近年来有着惊人的发展。
为了适应高性能和高精度的要求,民航发动机控制技术经过了从传统的液压机械式控制向数字电子控制的转变阶段,并且经历了从单个部件到整体、从模拟式到数字式、从有限功能到全权控制的发展过程。
液压机械式及气动机械式燃油控制器液压机械式及气动机械式燃油控制器是从早期飞机上单一的功能发展起来的。
从简单的开环控制到后来的多回路开、闭环复合控制。
液压机械式及气动机械式燃油控制器由液压机械式调节器、启动机械式调节器和燃油控制器等组成。
除控制燃油流量外还可以控制发动机的可变几何形状如可调静子叶片、放气活门等。
液压机械式调节器,其计算是由凸轮、杠杆、滚轮、弹簧、活门等机械元件组合实现的,液压油作为伺服介质。
气动机械式调节器的计算则是由膜盒和连杆等气动元件组合进行的,空气作为伺服介质。
燃油控制器是发动机燃油系统的主要部件。
燃油控制器分为计量部分和计算部分,或者说是供油部分和控制部分。
计量部分按照飞行员的要求的推力(功率),在发动机工作限制内,根据计算部分提供的数据向发动机提供燃油。
计算部分通过感受各个部分的参数,控制计量部分输出的燃油。
监控型电子控制器监控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器是在原有的液压机械式控制器HMU(或者称为FCU)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发动机电子控制器EEC(或者称为ECU),两者共同工作实施对发动机的控制。
在这类型发动机控制中,液压机械式控制控制器为主控制器,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具有监督能力。
前者负责发动机的完全控制,包括启动、加速、减速控制和转速控制;后者负责对推力进行精确的控制,以及对发动机的主要工作参数进行安全限制、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
全功能数字电子控制全功能(或者称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是当今发动机研究的主要方向。
它使发动机的控制技术、控制精度和控制范围达到了新的高度在FADEC控制中,发动机电子控制器EEC(或ECU)是它的核心,FADEC系统是管理发动机控制的所有控制装置的总称。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b0ab28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3.png)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前后盖设计规范
![前后盖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8aa1aab700abb68a982fbfa.png)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10、3D数据发工艺部门分析,包括冲压可行性、焊接可行性、涂装可行性、总装可行性。 11、数据修改,根据工艺分析问题,对数据进行修改,直至无问题。 12、制作RPS、孔位信息及2D图。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三、发盖设计的细节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
3、发盖行人保护区域划分 1).划分行人保护法规区域的目的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高达100万人,伤残的人数达上千万,而死于前碰的 人数占绝大数,尤其是当发生车祸,对于车外的行人来说,生还的几率非常小。行人保护法的出 现,对保护行人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对汽车前舱结构、保险杠的设计提出新的挑战。行人保护法 规针对车祸发生时,成人及儿童的头部与发盖碰撞的一种保护,故在设计发盖时需要考虑碰撞区 域内不能布置如发盖锁等硬度很强的零件。 2).发盖碰撞区域划分
核 气弹簧在开启过程中和周边零部件的最小间隙
发盖开启到最大角度时转动页板到A柱间隙
≥5mm
≥5mm 将开启角度公差考虑进去,开启 最大角度时,间隙≥4mm
静止状态铰链到周边零部件最小间隙(除铰链固定点外) ≥5mm
发盖铰链安装空间校核
工具边界到铰链距离≥4mm,工 具边界到车身零部件距离≥5mm
发盖关闭时和周边零部件间隙校核(包括和大灯、保险杠、 前隔栅亮条)
卡罗拉
A01 A01FL
A02 B01 B11 T22
前后盖内外板材料调查
发盖 外板 B180H1/0.7
SECF 50/50 /0.7
发动机附件机匣支撑结构设计
![发动机附件机匣支撑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ab303249649b6649d74714.png)
发动机附件机匣支撑结构设计航空发动机的附件機匣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随着各项性能指标的提升对附件及附件机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台架对其单独支撑。
设计了一种满足安装要求的下置附件机匣支撑结构,该结构包含支撑框架、主支撑及侧向支撑结构。
经强度校核,该支撑系统满足强度要求。
标签:附件机匣;支撑结构;结构设计1 引言航空发动机的附件机匣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附件机匣上安装有起动机、液压泵、发电机等附件。
在发动机起动时,起动机转矩经附件机匣传递至发动机;在发动机工作时,经附件机匣提取发动机功率,驱动附件机匣上的液压泵、发电机等附件以保证飞机液压附件、电子设备等正常工作[1]。
以往情况下,附件机匣可直接安装在发动机上,随着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提升以及飞机对发动机功率提取的增大,附件能力增大导致结构、重量增加,附件机匣直接安装在发动机上会给发动机带来额外载荷,影响结构强度、试车安全。
为此,设计了一种附件机匣支撑结构以满足附件机匣独立安装。
2 附件机匣支撑系统设计要求(1)支撑固定应牢固、可靠、稳定、振动小、能够承受附件机匣各种作用力;(2)支撑系统应满足发动机上下台过程使用功能;(3)满足多个型号安装尺寸要求;(4)支撑系统结构可调,保证功率输出轴安装要求;(5)本文设计的支撑系统抗冲击指标满足垂向5g,横向4g,轴向4g[2]。
3 附件机匣支撑系统的结构设计台架支撑的附件机匣根据发动机型号、结构的不同分为上置式附件机匣和下置式附件机匣,本文所设计的支撑系统主要针对下置式附件机匣的安装。
下置式附件机匣的安装结构见图1。
(1)主支撑。
主支撑是附件机匣主要安装固定承力部件。
为满足多型号配装要求,附件机匣有多个安装位置,同时为保证附件机匣的安装精度,需保证主支撑可保证附件机匣安装时具有可调功能,同时应保证调整范围。
主支撑的结构形式见图2。
(2)侧向支撑。
侧向支撑与主支撑一同限定了附件机匣绕主支撑轴的旋转自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各主要附件系统设计规范一、进气系统1、空气滤清器:1.1根据发动机排量、额定转速、增压度等严格按计算结果,确定空滤器额定空气流量(计算公式及方法见附件1)。
1.2参照国际标准规定并结合我公司Q/FT A002《干式空气滤清器总成技术条件》的标准要求,确定空滤器的原始进气阻力、最大进气阻力、原始滤清效率、粗滤效率等技术参数。
1.3牵引车等公路运输车辆,粗滤效率应不低于75%(卧式安装复合式空滤器)或87%(立式安装复合式空滤器),自卸车等经常在工地上,或在灰尘较多环境下运行的车辆,应配装粗滤效率不低于90%的双级带旋流管的沙漠空滤器。
空滤器试验用灰尘应不低于JB/T9747标准要求。
1.4根据国内道路状况,空滤器必须加装安全滤芯。
并且应配装空滤器阻塞报警装置。
1.5确保空滤内部清洁,各焊接或连接部位密封可靠。
1.6空滤器出气口为了保证密封,应用圆形管,并要求接口处有一凸缘和止口,以保证密封和不会松动。
1.7为了保养和清洁方便,在空滤器最底端部位要加装排尘袋,并保证排尘袋子不靠近污染大的地方。
1.8空滤器进出管走向避免肘关节现象。
2、中冷器:2.1根据发动机的有关技术参数先用理论计算公式初步确定中冷器的总散热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增加10%~15%的余量(计算公式及方法见附件1)。
2.2根据水冷散热器的外形尺寸及整车空间尺寸,确定最合理的中冷器芯体尺寸,并尽可能加大迎风面积。
2.3 为了提高进气效率,减少增压后的空气压降,应尽量使中冷器进、出气口内表面光滑,并保证各连接和圆角处无死角、急弯。
还应考虑气室大小、形状对效率的影响。
2.4 根据发动机增压后最大空气压力,确定中冷器密封试验的气压。
欧Ⅱ发动机取250kPa,欧Ⅲ取300kPa,时间均为不低于2分钟。
并保证中冷器进、出气管直径不能小于发动机的进、出气口直径。
2.5 中冷器技术条件中应明确在生产、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确保内部清洁,无残留物。
3、管路:3.1由于中冷器通常与水冷散热器一起通过软垫安装在车架上,而发动机也是通过悬置软垫固定在车架,考虑到两部分振动频率不一致,为了提高进气系统各接口不会由于振动产生松动及泄漏,因此各接口必须安装有一定伸缩量的弹性软管,两个硬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管径的2倍。
3.2 考虑到增压后空气温度最多能高达200°C,压力最高可达到210kPa,为此所用弹性软管、钢管均必须确保满足以上工作要求。
3.3 所用软管必须确保内、外清洁,无残余物质,另外在运输及储藏过程中要进行密封和包装,以避免污染。
3.4 另外用来夹紧软管的卡箍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防松性能,确保能在210kPa压力下正常工作,推荐T形卡箍。
3.5为了确保发动机不出现早期磨损,除了控制各接口及整个进气系统的密封外,还应控制系统内部本身的清洁度如各连接管在运输和保存时都应包装或密封好。
3.6 要整个进气系统长期使用后,内部不会因腐蚀而生锈,也就是进气系统应尽量使用铸铝或不锈钢等抗腐蚀材料,如要使用钢管类材料,则必须要求其内部喷涂耐高温防锈底漆,并不会脱落。
3.7 中冷器进、出气钢管零件的焊接处必须清除焊渣,并进行高压或超声波清洗,保证每件零件的清洁度不大于10毫克,另外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采用密封好的包装,以避免污染。
3.8为了确保管件不漏气,每件产品都必须进行不少于2分钟300kPa的气压试验。
3.9 进气系统各管路走向应尽量缩短长度和避免出现小于90°的急弯,避免出现“肘关节”现象,圆弧半径应不小于管子直径。
内表面保证圆滑,以减小进气阻力,整个进气系统管路,内截面尺寸应均匀,如要使用变径,则必须采用渐进式圆滑方式。
二、排气系统1、排气消声器:1.1根据国内外经验,以及所配发动机的排量等参数,按发动机排量的6~10倍来确定消声器的容积。
由于消声器越大其消声效果将越好,而且排气背压也能有效降低,为此在上述范围中,应尽量取上限。
1.2根据国内资源及整车空间位置确定消声器的形状和主要外形尺寸。
1.3根据我公司Q/FT E002和QC/T630标准,明确消声器的插入损失和功率损失。
建议重型车按插入损失≥18 dB(A),功率损失≤2%额定功率。
1.4为了能确保发动机在额定功率点工作时,整个排气系统的背压不允许大于10kPa。
1.5消声器生产用材料,根据不同要求可采用钢板加涂耐高温银粉漆,或使用内外表面镀铝的钢板。
2、排气管路2.1由于重型车用发动机最大排气温度可达到600°C,因此在整个排气系统中,在与周围怕热零件,如进气管路、橡胶件、塑料件和油箱等相距较近时,必须在中间增加隔热板,并尽可能将距离加大,对于中间无庶档物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120毫米,有庶档物的应不小于60毫米。
2.2为了能尽量减少排气阻力,所选用排气管内径应不小于发动机排气口内径,另外管子的弯曲半径应尽可能加大,以使转弯处减小变形。
2.3因消声器通常安装在车架上,而发动机则是通过悬置软垫固定在车架,两者之间在行驶中存在相对运动,为此要保证排气系统能长期有效的工作,应在消声器与发动机之间安装弹性接管,并保证各固定支架等件的可靠性。
2.4为了提高排气系统抗腐蚀能力,对采用钢管制成的排气管,外表面应使用涂耐高温的银粉漆,或者使用成本较高的内外表面镀铝的钢管生产。
2.5为了达到国家整车自由加速车外噪声的相关要求,除了要保证消声器本身的性能外,还应保证排气系统各接口的加工精度,以确保整个系统密封完好,不漏气。
2.6排气尾管的出口方向应避开怕高温的零件,如轮胎、容器等。
2.7根据不同车型,整个排气系统的零件离地间隙应满足使用要求。
牵引车等公路用车应不小于350毫米,自卸车等工程用车应不小于450毫米。
(分中、重卡描述)三、供油系统1、油箱:1.1根据不同车型,并参照国内外同类产品,确定油箱的最小容积,尽量减少车辆进加油站的次数。
一般加满一次油应能保证续驶里程公路用车不低于800公里,工程用车不低于500公里,对于有特殊用途的车辆可增加副油箱。
1.2为了能保证发动机供油系统的正常工作,油箱的安装高度要满足最低油面不低于发动机进油口1.4米。
1.3为了减小油路中阻力,油箱安装应尽量离发动机近一些,最好使油箱出油口至发动机进油口的距离控制在3米以内。
1.4燃油的清洁度对发动机非常重要,油箱在运输、保存及使用时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为了保证油箱在使用过程中清洁度,加油口和吸油管口都应加装不大于80μ的过滤网。
1.5油箱中进、回油管口都应低于最低油面,并保证进油管口离油箱最低面位置为3~5cm。
1.6油箱必须安装放油螺孔,以保证对油箱的清洁需要。
1.7燃油箱的防腐性能、密封性能、内部清洁度等必须满足以下标准要求:QC/T 644 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GB 18296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QC/T 572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测定方法QC/T 644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FT B039车辆产品油漆涂层技术条件2、管路:2.1 油管应使用内表面光滑,阻力小,并能耐油的材料,如使用尼龙类软管类,为了避免急弯处增加供油阻力,应采用成形加工。
2.2 油管内径根据不同发动机供油量的大小,其内径应不小于发动机进油口内径,对于进油管长度超过4米,还应在此基础上把内径加大2毫米。
2.3 对于使用软管类油管,在与其它零件相接触时应加护套,以避免产生动态干涉后会出现磨擦并漏油。
2.4 如果油路中进入空气或其它脏物,将严重影响发动机的作用效果,为此应确保各接口连接可靠,并保证密封要求。
四、冷却系统1、水冷散热器:1.1根据有关计算公式及所配发动机的相关参数,如功率,油耗等,确定水冷散热器的总散热面积(见附件2)。
1.2根据风扇大小及整车空间尺寸确定散热器迎风面积,再根据散热器面积计算公式选取散热器芯厚尺寸。
风扇外径扫过的环形面积不得小于散热器芯子迎风面积的55%。
1.3散热器芯体所用材料,目前在国际上有铜质和铝质两种,欧洲普遍采用铝质材料,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铝质散热器重量轻,焊接强度高和散热效果好,应尽量使用铝质散热器。
1.4为了提高散热的散热效果,其进、出水管口内径尺寸应与发动机出、进水管口尺寸一致,另外还应保证进出、水口在上下位置尽量错开,处于对角线上最好,不要在同一侧。
1.5散热器安装时,必须牢靠,与车架的连接必须采用减振垫,这样是为了隔离和吸收来自车架的部分振动和冲击,使散热器在车辆运行中,不致发生振裂、扭曲等正常损坏。
1.10 根据国内外设计经验,水冷散热器芯体与风扇前端尺寸应控制在风扇直径的20%为宜。
2、护风罩:护风罩是为了提高风扇的冷却效率,使通过散热器芯部的气流均匀分布,并减少发动机舱内热空气回流而设计的。
2.1 如有可能,应尽量采用布圈与发动机带风扇护风罩软性连接结构,因这种结构能使风扇与护风罩间的单边间隙控制在7毫米左右,这样可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2.2 采用护风罩独立结构。
护风罩的内径根据风扇直径以及护风罩与风扇间隙一般控制在风扇直径的(3~4)%左右(或者15~25mm);护风罩的宽度根据散热芯体前端面至风扇前端面大于等于0.15d(d为风扇直径)以及风扇叶片的投影宽度应伸入护风罩内2/3为宜来综合确定。
护风罩的结构不应有阻挡风扇气流的尖角或死角。
3、副水箱:3.1当冷却系采用低位密封式散热器时,必须增设高位副水箱,他的主要功能是给冷却液提供一个膨胀空间,及时去除冷却液中积滞的空气以及发动机高温下产生的水蒸气,以便更有效的利用散热器的散热功能,提高冷却效率。
3.2副水箱的总容积应包含占冷却系统总容积6%的膨胀容积、占冷却系统总容积10%的储备容积以及必备的残留容积。
3.3 布置副水箱位置时,它的底平面至少应高出发动机水道顶部或散热器上水室顶部100。
4 管路:4.1所有的管路都要有一定的柔性,以适应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的相对运动,防止散热器的管口振裂。
管路尽量短而直,减少弯曲,总布置需要拐弯时,管子的曲率半径应尽可能大,以减少管道阻力,且管路的弯角处或截面变化处必须圆滑过渡。
4.2散热器的管路可用成型胶管,如果两接口相隔较远,可采用金属接管加胶管接头的方式。
胶管性能应符合HG/T2491标准,具有耐热、耐油性,能在-40。
C~120。
C温度下长期正常使用,耐压能力超过150kPa。
4.3 为了避免冷系统内产生气泡,从而对冷系统造成破坏和降低冷却效果,必须使发动机和散热器与副水箱相连的的排气管不形成U字形结构,应采用平顺或逐渐上行方式。
附件1:进气系统主要件的计算一、空滤器流量的计算1、发动机空气流量的确定对增压及增压中冷发动机所需空气流量的确定,根据完全气体状态方程式:PV=RT,可知:V0=P/P0*T0/T*V=ε*T0/T*V而式中V:增压后发动机所需的空气量:V=V h*n/2*60/1000(m3/h)2、发动机增压比ε:发动机增压后空气压力与增压前空气压力的比3、各种温度的确定:大气环境温度为T0=273+20=293K增压中冷后进气温度为T= T0+25(根据不同发动机的要求)=318K4、相关系数的选定:因增压发动机在进气过程中,存在充气效率η及扫气效率φ其中η=η{T k/T}0.25则空滤器:V0=ε{ T0/T }0.75*V*η*φ一般取η=0.85 φ=1.035、空压机所需空气流量V1:由发动机所带空压机的结构参数确定6、空滤器最终空气流量的确定:空滤器所需流量为V0+V1,考虑到空滤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气阻力会增加,为此需增加一定的储备,一般不少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