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

[摘要]信息社会是指主要以信息生产为中心的社会状态,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是网络化,一是多媒体化。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辅助的教学已越来越普遍的走进包括语文在内的各学科教学之中。

关键词:信息社会;媒体;网络;言语;语境;语言文字;人机交互

一、言语活动的变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言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形式,它本身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具体来说言语活动本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将要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言语方式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什么要求,一些什么启示呢?

1、言语与其他媒体形式相结合,共同参与言语交际。语文教学必须考虑言语与其他媒体形式的相互配合,相互转化问题,着力培养学生与其他媒体一起共同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化,就是语言、图形、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图像的混合使用。言语活动是在其他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交际任务的。也就是说,过去主要由言语单独完成的活动现在可能改由言语活动与其他媒体共同完成。言语与其他媒体的关系成为首先决定言语活动的方法、方向和效果的因素,言语活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其他媒体形式如何合作和配合的问题。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其他媒体形式不仅影响着言语的表达,同时,它们本身也是一种表达形式。言语接受者是同时接受言语活动和其他媒体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媒体自身还是言语接受者内部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多媒体相互联结、相互配合的过程。从言语活动这一过程来看,言语与其他媒体构成一种相互补充、说明、发挥和制约的关系,实际上丰富了言语表达手段。正因为如此,一方面言语放弃了一些自己不擅长的表达领域,例如一些客观化的图形描述,一些精确化的数据、程序说明等等;另一方面言语也将有一些改变,其功能向两极发展:一是在整体上组织信息传播过程,构建信息传播过程的整体逻辑结构,一是在细节处支持、加强图形、数据的表现力。从言语主体的角度来看,言语能力的内容要素、重点方向和组成结构都会有一些变化准确的把握言语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具备言语操作能力与其他媒体的操作能力,并且灵活恰当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将成为言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进语言教学,并且运用于语言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高语言教学效率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计算机技术本身就与言语能力不可分离,或者说,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本身就是言语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信息化社会里,言语方式将呈现一种高度个人化倾向。语文教学应着力于言语信息筛选、鉴别的教学。

在信息时代,网络中的信息是海量的,而且纷繁复杂,真伪难辨,这也成为信息接受者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即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除了范围的筛选外,接受者还面临着信息质量的筛选。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有许多是重复的,真伪也需要经进一步辨别,这就需要接受者具备批判评价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网上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正个人化方式的建立。在这里,所谓个人化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个体自由状态。第一,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是面向个人,为个人设计的。信息接受者有许多,但他们没有在形式上组合为一个

整体,他们是分散存在的,各自以个人为单位接受信息,信息传播者在设计信息方式时是从个人出发来考虑和制作的。言语活动中的个人行为增多,作为整体的听众或读者将很少出现,听众与听众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影响将完全由言语表达者与言语接受者之间的影响取代。第二,个人选择言语内容和方式的余地将加大。在计算机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和领域中切换来切换去,也可同时选择多种方式。第三,也将是最重要的地方,是个人对信息内容和形式的自由加工。现代信息方式是交互性的,信息接收者也同时是信息发送者。个人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存在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这个过程的成果同时又成为一个新的信息源,成为一个新的信息传播过程的开始。

言语方式的这种变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言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的教学。自由的言语信息交流过程一方面会带来信息的巨性膨胀,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信息内容的巨大驳杂性、无序性。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言语信息是自由的、开放的、随机的,里面也包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包含了大量价值不大或没有价值的所谓垃圾信息,因此,言语信息接受者首先有一个对言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的过程,一个人的言语能力首先体现在他是否能在信息的海洋中挑选出或寻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在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言语能力是言语信息的筛选能力、鉴别能力。而且这种筛选和鉴别的过程又是融会在整个言语信息接受过程之中,与整个言语信息接受过程密不可分,不会允许整个言语过程停顿下来等待筛选和鉴别工作完成再开始言语理解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速度问题又将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将成为更普遍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未来的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破除在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所谓“语言的崇拜”,培养学生对言语信息的鉴别、批判的能力和态度。这里应该说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3、主题词成为言语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提示性语词”的教学。为了便于接受者把握大量的信息,需要一个简洁概括的表达方式,这个表达就是“主题词”。

所谓主题词,就是一种“信息标题”,它将信息的内容和要点以词或短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置于相关信息集群的最前列,若干这样的代表词信息集群的主题词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信息结构,对所有信息起着一个揭示作用.这个信息标题的长度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其内容含量却极高,它要能极简洁地说明它后面的信息内容的性质及特征,而且要与其他相似内容的信息有明显区别性,否则也就失去其“索引功能”。在整个信息结构中,这样的主题词独立成为一个部分,它们本身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结构,各个不同的主题词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相互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纵向应该可以看出其不同的逻辑层次,横行应该可以看出其不同的逻辑内涵。

对于语言主体来说,首先,对主题词的选择能力和理解能力将成为言语接受的决定因素。找不到相应的主题词或不能理解相应的主题词就意味着找不到相应的信息,就是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提取信息。因此,信息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提炼能力将成为开展言语表达活动的首要的能力。主题词的创造需要极高的言语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

在语文信息教学中,由于“信息标题”的功能和地位,词语由语文教学一个方面或一个层次的内容上升为语文教学中的首要的,第一位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花很大的力气开展像这样的“提示语”的教学,并以此构成专门的教学单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内容,然后转换为主题词形式来表

达;一是如何深刻地、扩展性地理解主题词,从而顺利地实现从主题词向主题词背后的信息主体的转化。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说还没有起步。

4、言语活动向技术化与审美化两极发展,语文教学将分成有不同要求、不同规律的两个部分。

信息时代的活动呈现一种两极化态势,即同时向内和向外发展,人们在很多的时候与他人联系,同时人又在更多的时候回归到人自身。人的语言活动也呈现两种方向性:一是客观化发展,成为人们在更多地回归自身的领域所使用的言语形式。前者,将会更强调它的技术功能、实用功能;后者,将会更强调它的审美功能、享受功能。这实际上是语言学历史上两种理论倾向的言语实现。这意味着,言语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将一方面分别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将被推向极端化状态,这种发展趋势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前者更多的是言语应用教学,有着更明显的技术要求;后者更多的是言语欣赏教学,有着更明显的审美化要求。

5、语境将呈现一种模糊化状态,言语主体对信息的准确接收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种模糊化语境的恢复和明晰化;语文教学应该加强语境教学,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感受能力。

语境是确定言语方式的依据。在传统言语方式中,语境虽然隐藏着,但它本身却是一种具体的、明确的存在,人们面临的只是一个如何寻找到它,如何理解、把握的问题。但是,在信息化的语言活动中,语境要素已经越来越模糊化。现代信息传播中的言语活动的外部因素集中体现在网络上。这是一种绝对开放的系统,网络为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没有边界的信息平台,所有的人可以自由地站在这一个信息平台上参与信息交流活动,他们的活动本身又构成信息平台上可供人们取用的信息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信息来源的高度复杂多元使语境呈现绝对无序,从而失去了语境的具体性。在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交流是在“背后”完成的,所以的信息一旦发出,信息发出者就失去了对它的控制,而直接成为人们使用、加工的对象,信息本身所赖以发展的语境因素也就消失在人们的使用和加工之中。也就是说,言语在它产生的时候是有语境存在的,言语的意义系统因而也是需要语境支持的,但当言语提供给信息接受者的时候,这种语境却已很难看见。这样一来,言语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对言语背后曾经存在的语境因素的恢复和补充。这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是语境教学将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特征

鉴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具体特性,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引入语文课堂,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更重要在于它启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已越来越明确地发展其优越性。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索:如何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在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其个性特征。

(一)、计算机网络背景下,重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

在计算机网络的背景下,超大容量的、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习过程轻松惬意。我们不无担忧的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忽视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

1、语言文字特征。

语言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阅读本身,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由语言文字艺术组合而成的作品(课文)极富有文学性、形象性、生动性,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计算机所替代不了的。过分强化声音、

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极易挤占学生实实在在读与写的时间,挤占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在这一意义上,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促进感悟,提供信息,突破重点、难点,拓展思维的作用上,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计算机的辅助,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辅助都是合理的,应该恰如其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另外计算机引入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超文本功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但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如果针对性不强,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远远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对信息的处理是一般的积累、重复,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给学生能信息“反刍”的时间,防止囫囵吞枣。积累、感受、领悟、运用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比如在《冬眠》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课文以外大容量关于冬眠的信息。如果运用计算机网络辅助优势,计算机可将动物冬眠的过程生动、真实、详尽地显示出来,学生对“冬眠”的特征有深入详尽的理解。但是,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吗?怎么就像是一堂自然课呢?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中,不可忽视语文学科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是《冬眠》一课,同样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了两个学习环节:环节一,学生深入读课文,运用课文语言,给计算机提供的连环画配文字说明,做“小小编辑”,或选择性地给计算机提供的动画配解说词,做“小小解说员”。学生能在兴趣盎然中通过自主选择练习了解刺猬冬眠的过程和特点,又是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环节二,网上阅读动物冬眠资料,运用网上交流谈自己的发现、体会、疑惑。学生对信息不是简单的重复,其中的理解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实现。若信息“反刍”的时间不够,可延伸到课外,开放性是语文教学的必须。所以,计算机辅助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强调语文姓“语”的观点,以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情感特征

从语文教学的内容上看,语文课本中拥有的文学作品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的情感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往往要求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人机对话”的计算机辅助形式有优越性。但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氛围会大大消减。我们担心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方便,但无法促进学生情感的实时交流,无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情感是对智力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以目传神,以手势、形体、动作表达情感,在计算机网络中无以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交际功能不能充分体现。基于以上因素,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人机交互”与传统交流方式的综合运用,不可顾此失彼,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承的关系。

(二)、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实现教师角色的个性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地位得到了根本的体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社会生活以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背景下,教师不应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评价。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1、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不仅仅包括教材中的书本知识,更包括每天变化的新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师要及时获取新信息,充实头脑,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我们必须紧跟信息的脚步,重新学习,不断学习,否则会陈旧落后,在教学中力不从心。

2、要有把握教材,进行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信息是超大

容量,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信息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合理运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充分体现。在计算机辅助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个性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设计至关重要。在简明可行的目标之下,学生个性自主学习的实现,有赖于独具匠心的设计艺术,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目标。同时,教师本身熟练运用操纵计算机的能力也是必备的。

3、要明确教师角色的转变,不可忽视语文教师个性的魅力。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教学是思路不尽相同,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学生)不尽相同。每个教师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在计算机辅助下的语文教学,由于考虑媒体的演示,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语文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学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尤其不可忽视,语文课上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多于计算机设定的文字解说与演示。

(三)、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学生个性自主学习的实现

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以学为中心的,强调情境教学、协作学习和信息资源支持,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完成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此意义上,学生是一个个积极能动、活生生的生命个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是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是生理与心理、认知与情感、思想与行为等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过程,学生这种在网络信息背景下个性自主学习实现要求学生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1、学生的全员参与意识的加强。计算机网络背景下,传统教学中一人讲、众人听的课堂形式被打破。“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个体全员参与,要让全体学生尝试发表见解,尝试评价,特别是学生参与意识的调动至关重要,没有主动的参与,不要说潜能的激发,连基本的知识都难于掌握,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学习“掉队”。

2、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若不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运用和操作能力,在课堂上无所适从,等于是“坐在金山上挨饿”,不够熟练的操作只会消减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这是另一资源的浪费。

3、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学生个性自主学习是开放的。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结合是个性化自主学习内化的好方法。学生必须敢于创新、独立发表看法,学会吸收别人长处,学会质疑,发现存在问题,学会组织参与合作讨论。学生学习自主合作的潜力必须充分开发与利用。

总之,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和开发,才能优化语文教学,为个性化语文教学开辟崭新的天地,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与社会,吴铎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教师职业技能,刘英陶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皮亚杰,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4] 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现代科学技术简介《现代科学技术简介》编辑组。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 现代教育学,李承武主编,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