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毒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般毒性作用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

2、特殊毒性作用致突变、致癌、致畸性。

3、氡及其子体是铀矿工肺癌的病因。

4、吸入氡及其子体诱发肺癌的危险度为 2*10(-3)Sv-1,年摄入量限值(ALI)为 0.02J,导出空气浓度(DAC)为 8*10(-6)J/m3 。

5、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滞留、排泄称生物转运,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称生物转化,大部分化学物质以简单扩散通过生物膜。

6、跨膜转运方式有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被动转运又包括简单扩散、滤过、水溶扩散,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

7、按摄入方式对时量关系的影响,分为4种模式:单次摄入、短期多次摄入、一次摄入后在长时期内递减性吸收、长期均匀摄入(持续摄入)。

8、隔室模型分为单室模型、双室模型,还可分为开放性隔室、闭合隔室。

9、呼吸道吸收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最危险、最主要的途径,尤其肺吸收是最危险的途径。

10、气溶胶进入呼吸道并附着在其表面经以下三种作用惯性冲击或离心力作用、重力或沉降作用、布朗运动或扩散。2nm 以下粒子,才具有布朗运动,大于 5nm 的粒子几乎全部沉积于鼻和支气管树,小于5nm 支气管树的外周分支,小于等于1nm 主要在肺泡内。

11、放射毒理学上以活性中值直径(AMD)表示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大小。

12、粒子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在相同的空气动力学条件下,具有和它一样的终末沉积速度。

13、密度为 1g/cm3 的球形粒子直径,不足1 g/cm3的球形粒子换算:空气动力学直径=该粒子的几何直径*该粒子密度。

呼吸道模型四区:胸腔外区(ET)(上皮基底细胞)、支气管区(BB)(基底细胞、分泌细胞)细支气管区(bb)(分泌细胞)、肺泡-间质区(AI)(内皮细胞、分泌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14、沉寂于呼吸道内的核素粒子廓清途径主要有向血液转移、通过吞咽转入胃肠道、通过机械清除机制转运到其他部位。

15、向血液转移的物质分为快物质(F)、中等物质(M)、慢物质(S)三类。半排期F100%为10min,M10%为10min,其余90%为140d,极难溶S0.1%为10min,其余99.9%为7000d。

16、溶解度高,水解度低,元素在胃肠道吸收率则高。减少肠蠕动则增加吸收率。

17、胃肠道模型分为胃、小肠、上段大肠、下段大肠四段。

放射性核素在血液内的形式常见的有离子状态、核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离子或络合离子、形成氢氧化物胶体。

18、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类型:相对均匀分布、亲肝型或亲网内系统分布、亲骨型分布、亲肾型分布、亲其他器官和组织分布。

稀土族放射性核素在肝内的滞

留量随离子半径增大而增多,而在骨内的滞留量随离子半径的减少而增多。

19、滞留模型分单隔室、多隔室。

20、排出以肾排除为主,其次是肠道,其中肾排除包括肾小球滤过、主动转运、肾小球简单扩散 3种方式。

21、带电粒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有:电离和激产生电离能和激发能、运动方向改变至的轫致辐射、弹性碰撞产生热能。

22、r射线对生物体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23、辐射作用的四个不同时相阶段分别为物理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效应

24、DNA和膜是射线作用的靶。

25、铀急性毒性是由它的化学毒性所致。

26、放射性核素分级以年摄入量限值为基本准则,分为低毒、中毒、高毒、极毒四组。

27、内照射损伤的特点:病程分期不明显、损伤部位的选择性、进入和排出途径的局部损伤。

28、关于辐射致癌机制,已形成共识,即体细胞突变学说,认为,辐射引起细胞核DNA链异常断裂或重组,使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辐射致癌和遗传效应都属于随机性效应。

29、放射性内照射诱发的肿瘤,多是上皮组织的各种癌、间叶组织的肉瘤、造血组织的白血病。与化学致瘤相比具有多发性和广谱性。

30、为了评价人群的辐射致癌概率水平,经常用绝对危险(AR)和相对危险(RR)两个指标。危险系数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但白血病例外。

31、剂量效应模型特征:①线性模型(E=a+bD,)(高LET辐射、低剂量率辐照)②平方模型(E=aD2)(高LET、高剂量率照射)③线性平方模型(aD+bD2)(低LET、低剂量率)④S曲线模型{E=(aD+Bd2)e(-KD)}(低LET、高剂量率)⑤刺激效应的剂量效应模型(E=-aD+bD2)(低剂量照射时,癌症概率比预期值低,兴奋效应)。

32、一般来说,PC小于10%,认为辐射不大可能是癌症的病因;PC为10%--50%时,认为癌症可能与既往照射有关;PC大于50%时,可诊断为放射性肿瘤。

33、职业照射监测计划分为常规监测、特殊监测、验证性监测、操作监测。其中仅常规监测有监测频度的要求。

33、放射性核素摄入量的个人监测方法及选择顺序为体外直接活体测量、排泄物或其他生物样品分析、个人呼吸气取样分析。

34、对个人测量结果评价的参考水平包括记录水平、调查水平、干预水平。

35、a核素体内污染的判断依据包括接触史、病史、体格检查、临床检验项目。

36、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能否造成生物体损害,主要取决于内污染量,内污染医学处理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内污染量。

37、体内污染的干预分为治疗性干预和预防性干预。

38、阻胃肠道内吸收在4h内有效的是

催吐、洗胃。

39、掌握灌洗时间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洗肺最佳时间为吸入后1-2天,适应症为严重事故性吸入、钚及超钚元素或其他难溶性放射性颗粒的内污染者。

40、促排是防治放射性核素内照受损伤效应的根本措施。

41、有显著促排效果的络合剂主要是氨基羧基型络合剂(依地酸钙、促排灵、喹胺酸);其次为巯基型络合剂、羟基羧基型络合剂、氨烷基次磷酸型络合剂。

42、促排灵(DTPA)不足之处是难于透过生物膜。

43、促排早期用药首选 DTPA钙盐,以后再用其锌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