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蒲松龄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蒲松龄简介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他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不第,七十一岁时始成贡生他除中年时曾一度在宝应(今江苏省扬州市保应县位高邮县北)作幕僚外,都在家乡为塾师。家境贫困,他爱与人民生活接触,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完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代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谈狐说鬼的表面形式,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藉以进行有力的批判,但又不能正面直说,当时又大兴“文字狱”。

因此,他在当时只有以扑朔迷离花妖狐魅的荒诞样式出现,不敢公开发泄他的内心思想苦闷。其《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即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此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编的《蒲松龄集》。

在中国古代作家中,蒲松龄大概算得上是反腐倡廉最力、旗帜也最为鲜明的一位了。他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反贪小说,也写了不少表彰清官的小说。在当今的中国,反腐倡廉的声音,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是很高昂的。蒲松龄的反贪小说写成于将近三百年前,可是至今还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反贪的心声合拍,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些小说当然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的产物,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但因为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和愿望要求,同时又写出了历史的深度,而历史总是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因而在今天读来也还能感受到它们强烈的现实意义。

有些作品甚至使人觉得好像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发的。每当从媒体上看到反腐倡廉的消息,或有关惩办贪官的报道时,就自然想到蒲松龄的那些反贪小说;而每读一遍那些小说,又总是禁不住联想到现实中的反贪斗争。私心里曾想,何妨从《聊斋志异》中选出若干篇反贪小说来,编成一册,用作反贪教材,让那些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们对照自己,好好学习,这对廉政建设或许不无裨益。

且举出《聊斋志异》中有代表性的三篇反贪小说为例,看看蒲松龄是如何刻画贪官的形象,并从中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的。这三篇小说是:《梅女》、《梦狼》和《续黄粱》。三篇作品颇具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当今不同职位贪官的一面镜子。《梅女》写的是一个典史,典史是古代知县的属官,管缉捕囚狱,职位大概跟今天一个县的公安局长差不多,算是下层官吏。《梦狼》写的是一个县令,过去老百姓称为县太爷,职位稍高,在今天通常的说法叫做“县处级”,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县委书记或县长一类。

《续黄粱》中的曾孝廉可就不得了了,当上了宰相(虽然是在梦里),属于“蟒玉”上身的一品大官,在今天就该属于部级以上了。有意思的是,蒲松龄对他笔下的贪官,不论职位高低,也不论后台多硬(曾孝廉曾得到皇帝的支持和庇护),都一律不予宽容,通过幻想的形式,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严厉罚惩。

试看他写的那些贪官,都犯了哪些事,又都得到了什么样的下场,不同的人会从中得到警示、教育,或者是启发、鼓舞。《梅女》里写了一个小偷,入室盗窃,被姓梅的主人捉住,送交典史惩办。可

那个典史因为收受了小偷三百钱的贿赂,就颠倒黑白,包庇小偷,反诬梅女与小偷私通,逼得无辜受辱的梅女含冤自缢。蒲松龄对他的惩罚,毫不容情,不仅让他的爱妻死后成为冥妓,供人淫乐,为他偿还贪债;而且借老妪之口怒斥典史:“汝本浙江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小官的服饰),鼻骨倒竖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便而(尔)翁也!”然后写他经老妪的杖击、梅女鬼魂的簪刺,回到官署即“患脑痛,中夜遂毙。”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以杀一儆百的口气警告说:“夺佳耦(偶),入青楼,卒用暴死。吁!可畏哉!”

《梦狼》写白翁的儿子白甲在外地当县令,白翁在梦中到了他的衙门,看见的是巨狼当道,“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庭院之中是“白骨如山”,儿子白甲则化为一只吃人的老虎。这种梦中的幻境,是蒲松龄采用特殊的象征手法,写出的现实生活中黑暗吏治的吃人本质。小说写白翁派白甲之弟带信去劝戒他改恶从善,所见白甲的县衙门里,跟他父亲在梦中所见竟是一虚一实,完全一样:“蠹役满堂,纳贿关说者终夜不绝。”值得注意的是,白甲不仅拒绝了弟弟的含泪谏阻,还发出一套关于“仕途之关窍”的高论:“黜陟(贬职或升官)之权在上台(上级),不在百姓。

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台喜也?”如此宏论,不是直到今天也还有人当作升官的诀窍在实行么?小说写白甲不久果然升迁,但在赴任途中被一群充满仇恨,声言“为一邑之民泄冤愤”的百姓杀死,将他的头砍了下来。通过对白甲的这一惩罚,蒲松龄提供了与贪官相反的另一种做官的逻辑:百姓喜,才是好官;百姓怒,

何术能免于一死也?不过,蒲松龄对他的惩罚,并没有到此为止。写砍头犹不足以解百姓之恨,又特地写了一个神人,口头上说是为了他还有一个善良的爸爸,将他的头从地上拾掇起来置于腔上,让他死而复生。表面上看是对他的宽恕,实质上是更加严厉的惩罚。这位神人的装头术可是大有讲究,他是反面而置,就是将脸的一面置于背后,还发表一番议论说明这样做的理由:“邪人不宜使正,以肩承颔可也。

”结果是:“甲虽复生,而目能自顾其背,不复齿人数矣!”小说加此一妙笔,是蒲松龄的精心结撰,着意为之,他在“异氏史曰”中特加阐明:“夫人患不能自顾其后耳;苏(复生)而使之自顾,鬼神之教微矣哉!”“微”者,深微高妙之意也。所谓“鬼神之教”,不过是喜用幻笔的蒲松龄的一种寄托,他反映的实际上是痛恨贪官的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

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网友2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农历四月,蒲松龄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顺治元年蒲松龄5岁。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18岁。与刘氏成婚。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顺治十六年(1659年)蒲松龄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三友。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元年(1662年)蒲松龄23岁。长子蒲箬生出生。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四年(1665年)蒲松龄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做官。康熙九年(1670年)蒲松龄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康熙十年(1671年)蒲松龄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二年(1673年)蒲松龄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蒲松龄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蒲松龄45岁。作《省身语录》。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