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

合集下载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课程中,我采用了观察、实践、思考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分子的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初步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分子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用PPT展示分子的结构,讲解分子的概念,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

3. 实践观察:让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5.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发现他们对分子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活动中,我需要更加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走进分子世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分子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讲解:讲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的形成、分子间的吸引力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子理论,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具有不同的气味、为什么水沸腾时会产生蒸汽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分子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

可以组织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三、设计思路
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

本节的所有课件已经发布到苏科版物理支持网站。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钥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
2.教师器材:烧杯(内有水)、滴管,划有彩色笔迹的纸,手帕、香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文件大小: 32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主要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能够描述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同时,教师展示分子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子理论的应用。

例如,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等。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为什么冬天室内空气中会有水珠?为什么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6. 板书设计: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7. 作业设计:1.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2.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3. 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分子世界。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分子理论,探索更多现象背后的原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子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子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和体积。

2. 解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0分钟)1. 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碰撞。

2. 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如蒸发速度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

五、分子动理论的应用(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会在手中发热等。

2.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解答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7.1走进分子世界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分子之间有引力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液体分子之间有引力
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固体
液体
分子最大 在某点附 近振动
较大 在某一范围 内运动
气体 最大
最小 除碰撞外作匀 速直线运动
一定的形状



一定的体积



电 子 显 微 镜 下 的 碳 化 硅 分 子
电子显微镜下的钢分子
2. 分子的运动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 扩散。 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铅块
金块 实验前
铅块 金块
叠放在一起
铅块 金块
五年后
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彼此扩散一毫米
提出问题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走进分子世界
1. 物质的构成 如果把杯子打破,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 小,如果不断得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保持物质原来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分子很小
1.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约为1cm(指甲宽度).
2.若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他们的比例就好 像乒乓球与地 球之比。 1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 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s跑出1亿个,则约需多少年才能跑完?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凉水,另一个相同的烧杯中装等量
的热水,用滴管分别在凉水、热水中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 比较两杯中红墨水的扩散现象。
结论: 1.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扩散越快。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 分子热运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点1.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2.学生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与物质和分子有关的实物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模型等;2.教师准备好板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实物,如水、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中有什么?2. 探究分子(15分钟)教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分子,并让学生估算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3. 实验探究分子(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酒精分子的扩散现象。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酒精; 2. 在容器的另一侧放置一片纸巾,并滴上几滴食用香精; 3. 观察并记录纸巾上的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酒精分子的扩散规律。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以及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六、课堂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分子模型和相关实验器材,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交流,深化学生对分子世界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习题;2.搜集更多有关分子世界的资料。

以上是教学设计的大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详细内容的文档,请提供更详细的要求。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四溢的饭菜,湿漉漉的地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分子模型,向学生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3. 分子运动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验现象,如热水的温度升高,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现象。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 作业设计:(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试着用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做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运动现象以及相互作用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更多的日常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教学设计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讲解。

苏科版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课件

苏科版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课件
7.1 走进分子世界
初中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1、初步的认识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
分子模型 2、初步了解到分子是永远运动的 3、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
初中物理课件
生活经验: 一支粉笔,一杯水,一块铁板 产生错觉 物体是连续的 猜想1: 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
实验事实1: 粉笔折断,吸管滴水,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气体不能无止境压缩 说明分子间图,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装有一半的酒 精,再沿管壁慢慢地注入带颜色的水,这时可 以清楚地看见水和酒精的分界面,然后堵住管 口,上下颠倒几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 以看见混合液体体积减小了,这说明( B )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有引力 D. 分子间存在斥力
初中物理课件
想一想: 分子会运动吗? 观察实验 结论: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 观察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的运动 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初中物理课件
讨论:既然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为什么物体 不是一盘散沙? 猜想:分子之间有力的作用 实验:平滑铅块对接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生活现象:固体液体不易压缩,
初中物理课件
2、下面不能说明关分子运动的事例是( A ). A. 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 B. 酒瓶盖打开后,屋里很快就闻到酒香味 C. 用盐水腌鸭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D. 往开水里放些糖,水会变甜
初中物理课件
3、下列各种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 B) A.气体容易压缩 B.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C.铁棒被折断后很难再合在一起 D.气体会无限扩散开
初中物理课件
4、打碎的玻璃靠在一起不能“破镜重圆”,其 原因是D(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而没有引 C.玻璃表面太光滑 D.碎片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了一节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

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分子模型,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形态和结构,引导他们思考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2. 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他们发现分子运动的规律。

4. 实践应用:让孩子们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扩散等,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

2. 活动难点: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分子模型制作比赛,或者让他们回家后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以此来加深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中,“走进分子世界”,我作为教师,发现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走进分子世界,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行为。

同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动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PPT,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二、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根据课本内容,分析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学习分子动理论(10分钟)1. 教师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发现的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四、课后练习(10分钟)1. 随堂练习:请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题:请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子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讲解。

3. 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的发现和分享。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主题活动——《走进分子世界》。

一、设计意图1. 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的基本特征;2.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和分子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器材、记录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小分子的一天》,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激发他们对分子的兴趣。

2. 观察分子模型(5分钟):让孩子们观察分子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形状等。

3. 实验探究(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观察分子运动的原理,如布朗运动等。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和分子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这样一来,既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也可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感受科学的无处不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子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在情境引入环节,通过动画故事《小分子的一天》来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主要涵盖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3. 学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通过实例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能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这些特征分析问题。

3.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解释一些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板书,详细讲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分子相关的例题,如解释气体膨胀、溶解现象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观点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阐述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分子的基本特征;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2. 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些现象。

3. 请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分子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 (共25张PPT)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 (共25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2.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
水分子的直径:4╳10-10m 氢气分子的直径:2.3╳10-10m
3.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 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实验三: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察现象:总体积变小
结论:颗粒间有空隙
1.物质是可分的。
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 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molecule)
1cm3水大约有3.3×1022个水分子, 若把它平均洒在地球表面,
平均每平方厘米有6000多个水分子。
在标准大气压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 2.7×1019个分子,每秒钟数出100亿个 要数80年。
的电 碳子 化显 硅微 分镜 子下
分子是否会 运动呢??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 入对方的现象
1、气体的扩散现象
2、液体的扩散现象 红墨水滴在水中
3、固体的扩散现象
4.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 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生活中还有哪些 现象说明分子在 不停的运动???
1、香气扑鼻的美味佳肴
2、区别醋和酱油 3、香水瓶打开盖子后,满屋充
满香气
4、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 水都变甜
什么会影响 分子运动快 慢???
探究
两个相同烧杯内分别盛质 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 时向两烧杯内滴入一滴红 墨水,观察现象。
5.温度影响分子运动 快慢;温度越高分子 运动越剧烈。
问题: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 的,固体还能保持固定的形状?为什么我们看 到的物体不是一盘散沙?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探索世界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世界的存在,并了解分子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分子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分子模型展示:用分子模型向孩子们展示分子的基本结构,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

3. 显微镜观察:引导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子的形态和特点。

4. 分子运动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规律,理解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

5. 生活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孩子们了解分子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分子的运动规律,也理解了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集体备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集体备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集体备课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节《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希望通过集体备课教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分子的存在,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不断运动等。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分子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分子的故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存在。

2. 观察分子模型:展示分子模型,让孩子们观察分子的形状和特点。

3.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分子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分子的运动规律。

4. 讨论交流:让孩子们谈谈对分子的认识,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5. 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示例,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6.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绘制一幅分子世界的画,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分子的运动规律。

但在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时,部分孩子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拓展延伸:邀请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分子世界的研究成果。

组织孩子们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分子实验的乐趣。

鼓励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如设计一个关于分子运动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

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
使用后及时清理、保养,确保下次使 用顺利。
测定不同物质中分子大小实验设计
• 实验原理: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中的分子排列和大小,通过测量和比较得出结果。
测定不同物质中分子大小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1. 准备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食盐、糖、酒精等。
2. 将样品分别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测定不同物质中分子大小实验设计
0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关系
范德华力及其影响因素
范德华力的定义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是由于分 子间的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范德华力包括取向力、诱 导力和色散力。
影响因素
范德华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温度 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分子的极性越强,范德华力越大; 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范德华力的大小;温度越高,分 子的热运动越剧烈,范德华力越小。
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分子科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 用、医疗卫生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做出了贡献。
02
物质中分子存在形式及相互作用
固体中分子排列与相互作用
分子紧密排列
固体中分子间距离较小,排列紧密,具有一定的形 状和体积。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固体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 氢键等,使得分子能够保持固定的位置。
波尔分层模型
波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 念,提出了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绕核运动的分层模 型。
电子云概念引入及意义阐述
电子云概念
电子云是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模型。它不像宏观物体运动那样 有确定的轨道,而是呈现出一种概率分布。
电子云意义
电子云模型的引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微观粒子的行为。它揭示 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化学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等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破镜难以重圆
G.气体分子能自由运动到所在
空间的任何地方
精品ppt
1.分子间存在引力 2.分子间存在斥力 3.分子间有空隙 4.分子在运动 5.分子间作用力距离短
23
3.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世界”中的分
子是不停运动着的来解释的是 (B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高锰酸钾颗粒由很多更小的颗粒组成
精品ppt
9
观察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 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 做一标记,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 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 液面的位置,混合后和混合前相比的总 体积有什么变化?
现象: 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 积之和。
说明:
水与水(小颗粒)之间有空隙,酒精与 酒精之间有空隙。
精品ppt
10
得出结论
1、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称为分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精品ppt
11
1、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仅为10-10m。
分子小到什么程度? 1.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
长约1cm! 2.若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乒乓球
6
滑再 吗放 ?大
再 看 光
精品ppt
7
观察1:用木炭在纸上画一笔, 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 你会看到什么?
现象:会看到木炭形成的笔迹是由一 个个小颗粒组成的。
说明: 物质是由小颗粒组成的。
精品ppt
8
作 交 观察2:将高锰酸钾颗粒
流 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 合 是什么?
现象:看到高锰酸钾颗粒变小,整杯水变成紫色。 说明: 水与水(小颗粒)之间有空隙。
4.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
停地运动”的是( C )
A.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灰尘飞扬
D.香水瓶盖子打开后能闻到香味
精品ppt
24
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 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 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运__动_____加 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升__高____。
分子之间存 在吸引力
精品ppt
18
分子间存在吸引力,应该很容易 压缩任何物体,但为什么固体和 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分子间不仅存在引力,而且 同时还存在排斥力
精品ppt
19
小 结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 间有间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说明__温__度__越__高__,__分__子__运__动__越__剧__烈____.
精品ppt
22
巩固练习:2.将下列现象和原因用线连起来
A.装菜油的瓶子外壁总有油渍
B.农历八月中秋桂花飘香
C.装有某液体的钢瓶在数万个 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能从瓶 壁慢慢渗出.
D.固体、液体很难压缩
E.两滴水靠近时能结合成一滴 大水滴
精品ppt
25
巩固练习3:
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用眼睛能直接观察分子 B.没有生命的物体不是由分子构成的 C.分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微粒 D.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当水温降低到零度时,水分子的运动停止
精品ppt
15
生活中的分子运动
1、香气扑鼻的美味佳肴 2、区别醋和酱油
3、香水瓶打开盖子后,满屋充 满香气
4、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 水都变甜
精品ppt
16
问题:既然分子间有间隙,而且分子 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 看到的物体却是一个整体?
猜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精品ppt
17
猜一猜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 它们会粘在一起吗?
与地球相比!
2、物体中含有的分子数目非常多。
精品ppt
12
分子是否会 运动呢??
精品ppt
13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 入对方的现象
精品ppt
14
二、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间有空隙。
3、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分子运动快慢程度跟 温度 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精品ppt
20
课堂练习
1.在开水里放入一勺咖啡,过一会儿嗅一 下水面的味道并尝一下水,发觉___有__香_ 气 _且__有__味__道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分__子__在___ __不__停__地__运__动___及___分_子__间__有__空__隙____。
2.我国交通法规定不准酒后驾车,司机如
第一节 走进分子世界
精品ppt
1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有高
山、河流,还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品ppt
2
桌高 椅楼 、、 板大 凳厦

……
精品ppt
3
还有……我们呼吸的空气 那么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物质内部有空隙吗?还是连续的?
精品ppt
4
看一看
光看
滑起




精品ppt
5
看放 大 后 再
精品ppt
C.咸鱼在水里泡一段时间会变淡一些,这是因为咸鱼的盐分子有部 分扩散到水里去了
D.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精则品运ppt动越距离
26
巩固练习四:
1.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A ) A.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B.分子间无空隙 C.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间无引力
2.稻草一拉就断,而铁丝不易拉断,按照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 这是因为( )B
A.稻草的分子间没有引力,铁丝的分子间有引力
B.稻草、铁丝的分子间都存在着引力,但稻草分子的引力远小 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
C.稻草的分子间存在斥力,铁丝的分子间没有斥力
D.稻草具有“一拉就断”的性质
精品ppt
27
巩固练习五:
1.用粉笔在黑板写字时,黑板上留下了粉笔的痕
果是酒后驾车,一般警察只要一靠近司机
就能够知道,这是根据__分__子__不__停__地__运__动__
的原理。
精品ppt
21
巩固练习:
1.一块糖放入一杯满满的水中过一会儿. 现象:(1)整杯水变甜了,这是__扩__散__现__象____,
说明____分__子__在__停__息__地__运__动_________. (2)水没有溢出,说明___分__子__间__有__空__隙___. (3)如果糖放入的是热水,溶化就比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