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侵华日军士官装备
二战装备篇:日军的单兵装备是什么样的

二战装备篇:日军的单兵装备是什么样的之前非正常历史研究室研究了二战时期各国的伙食、军饷,对于一些小伙伴来说,二战的装备也是他们一个感兴趣的点,从今天开始,非正常历史研究室将推出全新的系列——二战装备系列,全面系统的为大家呈现出二战各国的单兵装备,毕竟装备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
行军的日军对于我们来说,日军装备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了,毕竟看了这么多年的抗日剧,虽然有神剧中各种武器乱入,但是一般人还是对于日军的武器装备有些印象的,毕竟三八大盖、小钢盔、屁帘军帽什么的都是标配,那么具体细分一下,一个日军单兵装备到底是什么样的?穿戴后的日军军服篇九八式军帽九八式军帽就是大家说的屁帘军帽,这是二战日军的作战帽子,于1938年后开始装备日军步兵,这种帽子采用呢绒材质制作,早在日本战国的时候就出现过,后来又学习十九世纪法国军队的帽子设计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日军军帽。
九八式军帽九八式军帽最大的看点就是内衬里面向外延伸4个布条,这四个布条有什么用呢?虽然看起来有些尴尬,但是会在战场上防止士兵头部和脸部受到蚊虫的叮咬;其次可以在行军中知道风向;然后可以防止日军士兵颈部的晒伤以及防止下雨的雨水进入衣领中。
九八式钢盔九八式钢盔是在原先九零式基础上进行修改,在1932年开始设计,最终在1938年定型并且装备日军的步兵,虽然外观上看上去和前一代的钢盔差不多,但是将原先的碳素刚才改为了合金钢材,而且厚度从一毫米增加到两毫米,内衬上用纤维代替原先的麻布材料,重量上也提高了不少,比上一代高了1.9千克。
九八式钢盔除此之外,九八式钢盔外面还可以加伪装网,大家在《亮剑》中也看到过这种情况,至于防护效果,在测试中九八式钢盔可以在500米距离上抵挡7.7毫米子弹的攻击,效果上和当时德国和美国的钢盔媲美,深受日军的喜欢。
《亮剑》剧照,挂着两个九七式手雷,钢盔上加伪装网昭五式军服昭五式军服在20世纪初期就装备了日军,一直使用到1938年,后来虽然被98式的军服所取代,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被完全淘汰,在1941年-1942年期间,关东军依旧穿戴该系列的作战服进行作战。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

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军衔日本陆军二战时的作战编制、装备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
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
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陆军的作战编制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步兵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山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二战日军装备——地雷、爆破器材、火焰喷射器

日军各式武器- 地雷○1十三式水陆两用雷这种地雷采用的是水雷用电解液管引信,可以埋设在陆地或浅水,破坏敌人的登陆舰艇或坦克,爆炸威力非常大,足够将重型坦克炸翻○2九三式反战车地雷这种地雷主要用于炸坦克,日军步兵也经常把这种地雷绑在长杆上,用于攻击敌人坦克的履带或车底.日军各式武器- 爆破器材○1九八式爆破筒日军这种爆破筒广泛用于战争时期,可以用98式50mm口径工兵迫击炮发射,也可以几根捆在一起用步兵曲射炮或迫击炮发射,另外这种爆破筒还可以几根连接成1根,主要用途是破坏障碍物,爆破敌人工事与坦克,筒内装混合炸药,成分为36%的TNT与64%的黑索金,使用拉火摩擦延迟引信,延迟时间6-7秒○2四式反战车肉搏爆雷这是种对战车肉搏爆雷,为聚能破甲弹,装在长棍子上由士兵携带冲锋,破甲弹头部有控制炸高用的钢筋头,装瞬发惯性引信,当坦克被刺中后,战斗部立即起爆,不过通常使用时并不需要士兵手持这种刺雷直接刺杀坦克同归于尽,而是冲到一定距离将其扔出去,同时立即卧倒。
这种刺雷不但在二战中日军使用,战后北越军队也同样使用这种日军留下来的刺雷攻击法军与美军坦克,日军与越共使用刺雷反坦克通常的战术是路边隐蔽埋伏,对路过的坦克发动突然袭击。
四式反战车刺雷威力很大,就是战后的一些主战坦克也能被击毁.日军各式武器- 火焰喷射器○1九三式火焰喷射器93式火焰喷射器资料服役年代:1933-1945重量:25 kg油料量:14升喷射射程:28 m喷射时间:12 秒○2九五式重火焰喷射器这种重型火焰喷射器需要多人操作,只用于攻击要塞95式重火焰喷射器资料服役年代:1935-1945重量:88 kg油料量:40升喷射射程:45 m喷射时间:12 秒○3百式火焰喷射器100式火焰喷射器为日本陆军专门为应对南洋山地作战研制,这种火焰喷射器的射程与火焰柱大小都可以调节,不但可以攻击远距离的掩体,而且可以攻击贴身距离的小型射击口,不用担心火焰反烧,伤及射手自身.100式火焰喷射器资料服役年代:1940-1945重量:26 kg油料量:11升喷射射程:25 m喷射时间:10-15 秒(可调)。
[精品]解密侵华日军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组图)
![[精品]解密侵华日军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9e13b0e2cc175527062208d6.png)
原文地址:解密:侵华日军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组图)作者:洪哥警影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军官合影(洪哥警影-选辑图片)解密:二战时期,每个小鬼子的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长久以来,二战时期日军的战斗力令人惊讶,侵华战争时期,小日本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非常的傲慢,而国军大部分情况是节节败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在嘲讽国军战斗力之差劲,其实对于国军来说太不公平了,同样是步兵,两军的装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日军步兵装备,其实国军差的就是一个装备,虽然说在兵源素质上,也差一些。
日军步兵上图是一个日军步兵,但是你以为这就是他全部的装备了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大量装备步兵当然还有这个武器!掷弹筒这种武器操作简单,又方便携带,最主要的是杀伤力惊人,所以在日军步兵中广泛装备,有专门的步兵负责掷弹筒的操作,他们的腰部挂有携带弹药的布袋,被称为掷弹筒携带具,注意里边不是手榴弹,掷弹筒相当于轻型迫击炮。
掷弹筒携带具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单兵武器,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掷弹筒另外96式轻机枪也是日军步兵的标配,专门用于对敌的火力压制,这款轻机枪是大正11年式轻机枪(也就是歪把子机枪)的改进型,那款机枪可谓是个失败品,火力不行不说,保养还费劲!被称为二战最垃圾的机枪。
弹仓夹可以存放2个30发弹夹,前期型(材质为帆布为主配合皮革),后期型(用橡胶混合压榨棉布制替代皮革).后来日军又研发了99式。
96式轻机枪大正11年式轻机枪彈药盒,是大正11年式轻机枪配套产品(一般由彈药手携带),每个可以容纳6.5毫米子弹60发.弹药盒和弹药手彈药手,一般拥有步枪1支、掷弹筒弹腰包2个(每个4发)、刺刀是标准配置,.步枪子弹存放于后腰上的明治30年式彈药后盒中,他们负责在重机枪班和彈药班之间来回运输彈药,彈药由双肩彈药箱存放,每个彈药箱装有10个30发弹板,共300发。
四人搬运图,正规的搬运分配是:装填手前左,副班长前右,射手后左,副射手后右,这是一个机枪组的合影(缺少第二彈藥手),从左起分别为组长、射手、第一彈藥手.(均着98式军服)机枪组这是一个重机枪班的合影(缺少副班长1人、彈藥手3人),从左起分别为班长、射手、装填手、副射手、最后一名彈藥手.八路军缴获的日本侵略军的武器和战旗(洪哥警影2011-5摄于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
这次事件揭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时代。
在这场战争中,军事装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抵抗侵略的能力。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使用的军事装备进行分析。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陆军的核心力量,在九一八事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军队的步兵主要装备有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武器。
然而,由于中国当时工业水平的落后,装备差距较大。
与之相比,日本军队则装备有较为先进的步兵武器,例如九四式步枪和轻机枪,使他们在战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二、炮兵火炮炮兵是军事装备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支,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的炮兵装备主要包括野战炮、山炮和迫击炮等,然而由于数量不足、品质较低,无法发挥出充分的威力。
与之相对,日军则装备有九六式野战炮和九五式山炮等现代化火炮,使他们能够准确打击目标,有效压制中国军队。
三、坦克装甲车辆坦克是九一八事变中的重要战争装备之一。
然而,中国军队在这方面的装备非常有限,只有少数的改装过的装甲车辆,无法与日本装备精良的坦克相抗衡。
相比之下,日军使用的九五式轻型坦克在机动性、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装备,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四、航空兵器航空兵器在九一八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军队的航空兵装备相对薄弱,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机型老旧,技术落后。
而日本军队则使用了一批现代化的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使他们在空中具备了制空权,对中国军队进行有效的打击。
综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事装备的落后成为其抵御日本侵略的一大短板。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的装备更加现代化、精良,使他们在战场上占据明显优势。
这也促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进行军事装备的改造和更新,以弥补装备上的差距,从而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
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 一战时的三八大盖二战仍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一战时的三八大盖二战仍用
导语:在一片草原上,一名手持弓箭的女战士被20多名日军、伪军围住。
刹那间,她手持弓箭快速发箭,两分钟内,近一个排的日本兵悉数被射死。
这是
在一片草原上,一名手持弓箭的女战士被20多名日军、伪军围住。
刹那间,她手持弓箭快速发箭,两分钟内,近一个排的日本兵悉数被射死。
这是一度热播的抗日剧《箭在弦上》的情节,并被网友称为“小宇宙爆发版”的爱国雷人剧。
然而,在70多年前,如果把这部热剧播给国人看,可能会引致更大的反响,原因在于真实的日军难缠得很。
这里,就帮您回忆当年侵华日军的陆军单兵枪支弹药的真实状况,让您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战的三八大盖,来二战得瑟
时间重回1930年的日本熊本县。
新兵蛋子村上二等兵刚进军营,就挨了上等兵一个嘴巴,原因很简单,枪打得不准,浪费子弹的干活。
日本国土狭窄,总面积还没黑龙江省大,却养着当时中国1/7的人口(1930年为6500万人口)。
那时,每年春季,日本捡破烂的老头就会排成行,乘船到美国、欧洲去捡废旧钢铁,拿回日本回炉做武器。
“对于射程300米的伏靶,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击中,而且至少要有3发是集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
达到这个程度后,就是限秒射击。
最初是限在4秒以内击中300米外不知从哪里露出来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
这也做到后,就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接着进入限秒射击……”(五味川纯平:《虚构的大义:一个关东军士兵的日记》)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晓得此水准的可怕:这样的普通士兵,约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zt

国民党陆军的落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武器装备的窳劣。自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的状况并未较清季有多少变化。因此,增强强军事实力、提高武器装备水平一直为国民党当局以及大小军阀所重视。虽然清末民初时出现了不少兵工厂,但由于中国技术落后,国内仅能生产步、机枪、小型火炮之类的兵器,且在产量与质量上均不敷现实的需要,故只好仰赖外国供应军火。[11]据台湾学者陈存恭先生考证,从1912年至1928年,共有德国、日本、挪威、英国、波兰、俄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奥地利、葡萄牙、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向中国供应了价值69,949,317两(海关银,约合国币46,693,825元)的陆军军火,这在无形之中使中国成了“万国兵器展览馆”![12]然而,由于外国列强的封锁与歧视,中国这所“展览馆”内的“舶来品”在品质上其实与国内生产的兵器并无多少差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国陆军的装备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趋恶劣:1929年中国陆军使用的100万杆步枪中,约达80%属于老旧破损、无法使用。[13]
第一节 德造装备的大量引进
第二节 国府谋求兵器自给的努力
第三节 国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严重缺陷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1937.7--1945.9)
第一节 抗战初期武器装备的损耗与补充(1937.7—1938.12)
第二节 抗战中期的建设情况(1939.1—1944.12)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内容提要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较为重视,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31.9—1937.7为第一阶段,属平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对日备战与陆军整编的现实需要,在其成立初期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基础上,一边大量引进德造装备,一边积极谋求兵器自给,使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改观;1937.7—1945.9为第二阶段,是战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以保证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凭借外购以及战时的兵工生产与外国军火援助,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支撑了国民党陆军的抗日作战。但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国民政府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无论战前还是战时,均存在着严重缺陷。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军事器械与装备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军事器械与装备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在这场侵华战争中,日本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军事器械与装备,为其军队的侵略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军队所使用的主要军事器械与装备展开论述。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军队中最基础的兵种,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装备了精良的步兵武器,提升了其战斗力。
其中,步枪是最基本的步兵武器之一。
日本军队采用的主要步枪是九八式步枪,这是一款装备精良、性能稳定的步枪,具备较高的射击准确性和射程。
此外,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轻机枪、冲锋枪等武器来增强火力。
轻机枪是一种轻便灵活的武器,可提供大量的弹药射击,有效压制敌方火力。
冲锋枪则具备较高的射速和射程,适合近距离战斗。
这些步兵武器的使用使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具备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
二、坦克与装甲车辆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还首次投入了坦克与装甲车辆,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日本使用了大量的九五式轻型坦克,这款坦克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火力,能够迅速改变作战位置并有效摧毁敌方目标。
此外,日本还使用了九七式中型坦克等装备,提升了其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机动作战能力。
除了坦克,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装甲车辆,如九二式装甲车等。
这些装甲车辆既能摧毁敌方阵地,又能够运送士兵和物资,提供了强大的机动支援能力。
三、火炮与重型武器火炮与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了各类火炮与重型武器,有效地消灭了中国军队的据点和战斗力。
其中,火炮主要包括重型加农炮、迫击炮等。
重型加农炮是一种强大的远程火炮,具备较高的射程和杀伤力,能够摧毁敌方的工事和堡垒。
日本军队还使用了迫击炮等轻便火炮,用于机动作战。
此外,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重机枪、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
重机枪能够提供大量火力压制,有效打击敌方步兵和装甲目标。
反坦克炮则专门用于对付敌方坦克,具备强大的穿甲能力。
图说二战日本军服

图说二战日本军服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左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
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关东军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
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湖北西,云南北)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河南,安徽,江西全境)。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1942年在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开始入侵东南亚诸国。
左为日本空军伞降列兵,手持一面巨的太阳旗的招摇,主要是为空中的下一波伞降机提供空降着陆点,也是防止误炸。
这名列兵穿着热带绿色的作战服,右臂上那个棕色的臂章为部队番号。
中为日本陆军第11师团的一等兵机枪手,手持一挺装有刺刀的“96式”轻机枪,这种枪是日军班用火力掩护之一,但二战日军强调白刃战。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一、背景介绍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除了战略和战术的因素外,军事装备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战局的影响。
二、陆军装备1. 步兵装备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老旧的步枪、轻机枪等武器装备。
这些装备在面对日本军队的现代化装备时明显处于劣势,射程和射速都无法与之相比。
2. 炮兵装备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炮兵装备相对较弱。
主要使用的是山炮和迫击炮,射程和威力都较为有限。
而日本军队则配备了较为先进的野战炮和榴弹炮,能够有效地对中国军队发起炮火掩护。
3. 装甲装备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装甲装备非常薄弱。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中国军队只有少量的装甲车辆,且质量较差,火力和防护能力都不足。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拥有较多的装甲车辆,并在战术运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空军装备1. 飞机类型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时的空军装备以国产飞机为主,如中国自行研制的震旦战斗机和顺风轰炸机。
然而,这些飞机与日本军队的现代战机相比,性能和技术都存在差距。
2. 空军作战能力由于装备的限制,中国军队在空军作战能力上劣势明显。
日本军队使用的飞机拥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火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制空权,给中国军队的地面部队造成极大压力。
四、海军装备九一八事变中,中国海军在装备方面也存在明显劣势。
1. 舰艇类型中国海军主要使用的是旧式战舰,如北洋旗舰和巡洋舰等。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配备了现代化的军舰,如战列舰和巡洋舰,拥有更强的火力和防御能力。
2. 军队规模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海军规模相对较小,配备有限。
而日本海军则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具备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
五、装备影响九一八事变中,中国的军事装备劣势直接影响了战局的发展。
1. 防御能力不足由于装备限制,中国军队在防御方面处于劣势。
日本军队利用现代化装备的优势,能够迅速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占领重要城市,并牢牢控制住东北地区。
抗战时期中共、国军及日军的武器装备详情

日军日军战术单位通常为师团,一个师团标准配置为: 士兵21945人,马匹5849匹,步骑手枪9476枝,576具,轻机枪541挺。
重机枪104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
( 你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汇总表)轻武器: 1. 军刀篇:32式军刀(俗称32马刀):日本陆军军刀采用传统“阵太刀”的形式日军2战98式军刀2. 手枪篇: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枪,估计没有几个听说过。
但是如果提起“王八盒子”手枪,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此枪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装备的主要手枪。
他不但样子怪,威力也小,由于这枪的皮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所以中国民间俗称其“王八盒子”,臭名昭著的王八盒子。
94式手枪,该枪杀伤力与极度凶残。
3.步枪篇:“三八大盖”“三八大盖”。
与王八盒子一样臭名昭著。
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鬼子的大盖枪”呢!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整整40年。
重武器:1,轻机枪,歪把子:。
“歪把子”是中国广大抗日军民给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
这个俗名既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又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
2. 九二式重机枪被日军称做除了重量偏大以外没有任何缺陷的重机枪,是整个战争时期日军最重要的重机枪,战场上这种重机枪,号称枪响人亡绝非夸大3 .迫击炮、山炮:日军60式迫击炮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
支援火炮四一式75毫米山炮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具有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高端武器:坦克:三式中型坦克,重约18吨。
四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为30.8吨飞机:川崎九一三菱九六国军国民政府武器装备概况:国军一般以师为单位,以精锐的中央军为例,一个师10923人,步骑手枪3831枝,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野山炮12门(9门)。
二战日军普通步兵的20种单兵装备,想不到种类也十分齐全

二战日军普通步兵的20种单兵装备,想不到种类也十分齐全在二战期间,虽然日军的武器装备比不上美、苏、英、德等工业大国,但日军对武器装备研发的理念也比较先进,再加上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日军作战也非常勇猛,虽然实力比不上西方,但日军在单兵装备方面上也十分注重。
那本期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一名二战普通日军步兵身上所携带的20种单兵装备。
1、九八式“战帽”它是二战日军的一种作战帽子,使用呢绒材质制成,帽檐的位置比较短,并且加厚。
这种帽子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作战时,可以在内衬里面向外延伸4个布条,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看起来也比较尴尬,但这4个布条有很多用处,第一,可以防止士兵的头部和脸部受到蚊虫的叮咬,第二,在行军时可以得知风向,第三,也能防止士兵的颈部晒伤或防止雨水进入衣领。
这种帽子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早在日本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又学习了19世纪法国军队的帽子设计。
在二战之前,日军士兵最早使用的是昭五式军服和盖帽,但由于帽子的体积太大,头部无法佩戴钢盔,在1938年后98式军服出现后,这种帽子才开始装备日军步兵。
2、九八式钢盔98式钢盔在90式钢盔的基础之上研发,在1932年开始设计,1938年正式定型,并装备日军步兵。
它的外观看起来和前一代90式相差不多,但98式从碳素钢材质改为了合金钢材质,厚度从一毫米增强到两毫米,内衬系统使用纤维织物代替了原本的麻布材料,重量也要比上一代高了1.9千克。
在原有基础之上,还能在钢盔的外面加上伪装网,或者帆布制成的护罩,正常情况下可以背在后背,在作战时可以直接套在98式战斗帽上使用。
在测试中,98式钢盔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抵挡7.7毫米子弹的攻击,其防御效果可以与当时的德、美钢盔媲美,总之,98式钢盔的综合性能远超前一代,在二战期间,也得到日军士兵的信赖。
3、昭五式军服昭五式军服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装备了日军,正常使用到1938年后,才被新式的98式军服所取代,但并没有完全被淘汰,到1941年至1942年期间,日本关东军依旧穿戴着昭五式军服和此系列的装备。
二战日军军服装备详解

二战日军军服装备详解A:满洲,1931年-32年A1:一等兵,第2步兵师,1931年这名一等兵戴最普通的用于大陆作战的早期01式钢盔,它绰号“樱花”,这源于它顶部铆着的金属物的形状。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队就已驻扎在满洲的部分地区,并在1931年占领全境。
这名士兵外穿毛加衬冬季外套,内穿90式(1930年版)毛料制服。
他的行军装备包括早期版本的皮制背包和早期版本的水壶以及1905年造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直到1945年,这种步枪一直是日本军队的标准装备,尽管之前新的7.7毫米口径99式步枪已经被采用。
A2:二等兵,第1骑兵团,1931年1931年后日本在满洲和中国内陆的作战中广泛使用骑兵。
二等兵作为部队中低等的军人其军衔通过90式毛料冬装上的肩章得以显示,绿色(代表骑兵)燕尾型领章上的铜阿拉伯数字则代表他所在的团。
图中的大盖帽是当时军人普遍戴的,但是很快它将被野战帽所取代,而当时陆军所有兵种的这种大盖帽都采用红色帽墙和棕色帽顶滚边。
下面军人穿着裤腿掖在带马刺的棕色皮靴里的冬季骑兵马裤。
他的轻型装备包括和他的旧款30式6.5毫米口径卡宾枪相搭配的单体骑兵子弹包和比标准版本稍长的骑兵军刀,这种军刀可让军人在骑马时获得更远的杀伤距离。
A3:伍长,第6步兵师第13步兵团,1932年这名伍长戴第二个重要版本的钢盔,这种钢盔1930年后有限地在日军被试验性使用,其样式有些类似加宽加平的德国M1935式钢盔。
此外,伍长还在钢盔下面戴了顶有皮毛护耳的冬季军帽。
当时两种版本的钢盔同时使用(参看图A1),甚至有时在同一个排都会看到这两种钢盔。
这名军人的军服是1930年基础版毛料冬装,被帽子护耳遮挡住的领章上有铆上的黄铜色阿拉伯数字13,这是他所在团的番号。
另外其轻型野战装备包括斜跨的一条帆布背带、另一侧斜跨的早期版本放在帆布包里的防毒面具和水壶。
注意这种帆布背包没有背带,腰带上则固定着可以完全装满有坂38式步枪120发子弹的子弹袋。
二战日军武器

120mm自走重加农 明治四十五年式150mm重加 九四式90mm轻迫击炮 炮 农炮 120mm自走短榴弹 明治四十五年式240mm重榴 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 炮 弹炮 大正十四年式270mm重迫击 九四式37mm速射炮 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 炮 一式37mm速射炮服 九七式150mm短迫击炮 加式120mm重加农炮
97式坦克 沃尔斯利装甲汽车 89式坦克 94式小豆 超轻坦克 九一式装甲汽车 九二式装甲汽车
日本三式 九一式公路铁路两 中型坦克 用装甲车 四式中型 九五式公路铁路两 坦克 用装甲车
一式氰酸手榴 四式70mm反战车火 二式甲型20mm高射机 五式中型 明治三十八年式105mm野炮 九二式骑兵装甲车 弹 坦克 箭筒 关炮 大正十一年式 四式90mm反战车火 二式乙型20mm高射机 明治三十八年式120mm野战 重型坦克 九四式骑兵装甲车 发烟手榴弹 箭筒 关炮 榴弹炮 一式发烟手榴 试制81mm无后坐力 弹 炮 九九式磁性反 九八式50mm工兵破 战车爆弹 障迫击炮 三式反战车手 四式300mm自走重 榴弹 迫击炮 四式陶制手榴 一式甲型20mm自走 弹 防空机关炮 一式乙型20mm自走 防空机关炮 一式75mm自走野炮 一式105mm自走野 炮 二式75mm自走山炮 四式联装20mm高射机 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战 关炮 榴弹炮 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战榴弹 ボ式40mm高射机关炮 炮 大正十一年式75mm高 九零式75mm野炮 射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高 九一式105mm野炮 射炮 八八式75mm高射炮 九九式88mm高射炮 三式120mm高射炮 五式150mm高射炮 九五式75mm野炮 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战加 农炮 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 九二式105mm野战加农炮
图说侵华日军陆军的单兵装备:鞋袜

图说侵华日军陆军的单兵装备:鞋袜经常进行户外运动的人都明白鞋子的重要性,一双好的鞋子能在运动中更好地保护脚部。
而在军队中鞋子的作用更是非常的重要,为战斗人员提供结实、足够的鞋类一直都是后勤部门重要的目标,二战中日军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二战中侵华日军的鞋袜等装备。
昭五式军靴昭五式军靴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一款重要的制式军靴,日军称这种靴子为“编上靴”。
编上靴由牛皮制成,用绵线缝合,鞋底缝有皮革,还有加强的鞋跟掌。
成品靴子还会用防水蜡和油脂进行处理。
战斗人员靴子的前脚掌上带有36颗钢制鞋钉,鞋跟掌上有一块“J”形的鞋掌。
而一些司机或军官则会使用一种不带鞋钉的编上靴。
昭五式军靴,前脚掌带有36颗钢制鞋钉穿着这种带有钢鞋钉的编上靴走在大街上可能会让人不太好受,但这种鞋子在战场上却是非常完美和实用。
穿着军靴的日军士兵,鞋底的钢制鞋钉清晰可见1941年2月,日本军方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靴子,这种军靴子可以节约50%的牛皮,经济性更高,鞋底采用天然橡胶制成,并取消了鞋底的钢制鞋钉。
这种靴子的舒适性和抓地力都不错,只是质量较差↓日本用牛皮生产军靴主要在中国占领区进行,战争后期,当牛皮稀缺起来后,不得不开始使用猪皮来制作。
1943年后,日军的各种战争资源开始枯竭,各种军需品都发布了简化版本以节约资源。
军靴也不例外,简化后的军靴前脚掌上的钢制鞋钉由36颗减少到了20颗,鞋跟掌上的“J”形鞋掌被三块金属件所代替,鞋带孔也由原来的5对简化成了3对↓简化后的低成本版军靴下图展示了不同时期日军使用的典型鞋底,右边两只是战争版本,中间为简化了的低成本版本,左二为橡胶底版本,左一为不带鞋钉的司机靴↓不同版本军靴的鞋底作战用的军靴作为一种重要的稀缺资源,日军士兵平时都很注意保护,在没有作战的情况下,如涉水渡河等,可以把鞋子绑在背包两边携带↓袜子袜子被日军称为“军足”,这种棉袜没有脚跟,袜子除了穿在脚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携带大米,在作战条件下,一只长袜可以携带5日份的口粮↓可以用来装大米的袜子绑腿绑腿是一种腿部防护措施,主要作用是保护腿部,可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减少腿部受伤的可能性。
老照片:侵华日军的单兵装备,图7是日军的作战手册!

老照片:侵华日军的单兵装备,图7是日军的作战手册!
侵华日军士官的装备: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昭五式”帽子和皮质背包。
侵华日军单兵装备:冬天极寒天佩戴的军帽。
侵华日军单人装备:鬼子的90式头盔。
侵华日军单人装备:饭盒。
日军的靴子,镶嵌了钉子。
盒子里面装的是鞋油。
侵华日军单人装备:这种很奇怪的鞋子,这是忍者靴,穿起来舒服,休闲时候穿的。
鬼子们随身携带的手册。
相当于是他们的记事本,立功获勋都可以记在里面。
侵华日军单兵装备:带有帽檐的遮阳军帽。
侵华日军单人装备:小铁铲,一般用来行军后挖战壕。
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

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鬼子不是戴着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标准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家青木孝治(参加过侵华战争),有一本研究日军钢盔的著作,叫《陆军铁帽物语》,居然有不少新的发现。
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的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可以通风,虽然有点寒碜,效果确实不错。
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也带来不少烦恼。
冻住脑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让士兵装备钢盔,一直没有正式使用。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
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
日军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破袭战中非常有效,钢盔也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后,如果不加以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
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采用暖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
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几乎减员2000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此,日军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成为靶子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
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面,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侵华日军士官装备
旧日本陆军士官(鬼子自己称“军官”为“士官”)“昭五”式军帽,图囊、制式指北针和士官专用呢制外腰带。
防寒军用物资,这三件分别是寒区用饭盒、防寒帽(鬼子战争初期用狗毛、兔毛,后期多采用栽绒)、冬季操作手套。
防寒军用物资,这三件分别是寒区用饭盒、防寒帽(鬼子战争初期用狗毛、兔毛,后期多采用栽绒)、冬季操作手套。
在以往战斗中多被我军民缴获后“为我所用”,在战争及战争结束的相当长的一段物资匮乏的时间里这些物资都成为了我军民手中的重要物资。
上图的遮阳帽是鬼子公发给士兵的帆布包藤制的“防暑帽”,一般的士兵帽徽是一块布制机绣的帽徽缝上的,图中这顶帽子的金属刺绣帽徽应该是“士官”自己私自修改的,也就是说是军官佩戴下士官、兵用的帽子,为显示出身份而将“士官”用帽徽私缝上去的。
这顶帽子整体看是前后不分的,因此在帽子内侧的一端标了一个白色的“前”字,以表前后之区别。
铁蹄!!想必大伙看到后会更加深刻理解"铁蹄"的含义!鬼子的"昭五"式军靴(鬼子叫"编上靴"),一般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用表皮在外面,即,皮子光滑一面在外,一种是用皮子里侧在外,同前面提到的相反,俗话"翻毛大皮靴!
由于是全皮制作,为增强坚固耐用,和提高附着力,一般会在靴底增加26到39颗数目不等的铁钉,这个就要参照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定了.战争的不同时期,靴子的材料有所不同,初期是用上等牛皮制作,中期用马皮,后期有用猪皮和鲨鱼皮的,钉子也逐渐在后期战争资源匮乏后消失.
图中的这双靴子是用马皮制作的,此靴共分六个尺码,尺码都用针刺方式标于靴子的靴帮一侧,图中的是标"103"(鬼子表示为10文3),换算现在的尺码也就是39的号.
这双鞋想必大伙见了会很熟悉,一般咱们叫"忍者鞋",这是鬼子在一些非行军时间段穿着的,一般有部队公发和民间私购使用两种方式,是比较有特点的鞋子,基本上鬼子会贴身携带一双的.橡胶底,帆布面很好携行!
"忍者鞋",这是鬼子在一些非行军时间段穿着的,一般有部队公发和民间私购使用两种方式,是比较有特点的鞋子,基本上鬼子会贴身携带一双的.橡胶底,帆布面很好携行
两种有代表的背囊:右边的是昭和初年,战争之初鬼子使用的带内部支撑框架的背囊,到了昭和14年以后大换代成左侧那种全帆布的"九九"式背囊,由于带子多而被形象的称为"章鱼包",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种类似"马桶包"的试验用背囊
两款材质不同的士官背囊,这两款都是制式配发的士官用背囊,尺寸其实同大的地图包相近,双肩背行,这种背囊在下发后只是青年将校使用,一般情况下,高级军官是不用的,可以想象下,一个有把岁数的军官背着这么个小包在后面,其形象确实是有些~~~~有些"二"!图中的背囊左边是牛皮和帆布制作,右边是纯牛皮制作.
士兵的吃饭及喝水的家伙,九四甲水壶和饭盒.
上图所示是鬼子的两种制式兵工铲中的其中一种,下面的帆布是制式仿雨布,功能同德军的相同可以单兵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搭帐篷;
铲子在鬼子的序列里还有另外的用途就是把它放在面前通过铲子上的两孔来观察情况,那两个孔是专门用来观测的,两孔间距正好是咱们两眼之间的瞳距,从这点来看,鬼子在战争中是下了工夫的.
鬼子的两款士官食盆子,一种是老式一款是新型的
鬼子平日养护皮革的保革油,左边是纸质的右边是铁的。
士官长靴,这种靴子是士官专用的,主要是配合野战使用,一般是将校私购,这同将校的其他物品是一样的采购方式!
原本是靴子上配的马刺
上面的是将士官和下士官长靴一起做下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到下士官长靴和士官长靴的区别。
从外形和材质上看这两者的区别很大,下士官长靴的靴筒是单层皮子,尺码的标注是同下士官兵的“编上靴”一致的,由于是公发制品不同于士官的私人定制,所以都是标准的黄色牛皮制作,不会象士官长靴那样有黑色和深棕两种颜色这么随意
上面的是将士官和下士官长靴一起做下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到下士官长靴和士官长靴的区别。
从外形和材质上看这两者的区别很大,下士官长靴的靴筒是单层皮子,尺码的标注是同下士官兵的“编上靴”一致的,由于是公发制品不同于士官的私人定制,所以都是标准的黄色牛皮制作,不会象士官长靴那样有黑色和深棕两种颜色这么随意
上面的是将士官和下士官长靴一起做下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到下士官长靴和士官长靴的区别。
从外形和材质上看这两者的区别很大,下士官长靴的靴筒是单层皮子,尺码的标注是同下士官兵的“编上靴”一致的,由于是公发制品不同于士官的私人定制,所以都是标准的黄色牛皮制作,不会象士官长靴那样有黑色和深棕两种颜色这么随意
“昭五式”陆军步兵少尉和一等兵军衔,照片是昭和初年的日本士兵,从军衔看应该是伍长军衔。
略章和指北针。
是一本军人手碟,主要是士兵个人的履历和授勋记录等关于其个人的各种相关信息,等于就是个个人档案。
鬼子的“九零”头盔上面两图是在东宁要塞附近出土的“九零”头盔和日军的铁质身份牌,品相虽不好但是能体现出战场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