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材料

合集下载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材料

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材料

岁月悠悠风尘稠,璀璨明珠光彩依旧——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介绍一、延续两千年杨氏血脉,演绎八百载村落文明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地处市区南面35公里处,与江西省广丰县、玉山两县相毗邻,总面积9641亩,辖24个村民小组,728户,2638个人口,古民居96幢。

是江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

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风清纯向上。

东周时期,唐叔虞后裔藏,字伯齐,号尚父,封杨侯,因以为姓。

自此杨氏生生不息,洋洋大观。

最显赫者三十九世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

东晋安帝时,会稽太守、南抚越大将军、信安侯向公家于衢。

唐中宗时(684年),五十八世中议大夫谭公居江山镇安(今石门)。

六十九世珠公居齐礼乡洄潭,七十五世永丰县尉师叔公迁杨秀坞。

宋理平二年(1235),七十九世宋御史尹中公,迁南峰(南坞),是为南坞建村之初。

南坞杨氏,世代崇尚儒学,耕读传家。

建村之初,即创办学堂于峡山寺,“理学名宗”四个大字至今仍赫然留在内祠堂内。

自尹中公开始,有二十五人分别获取进士、举人、解元、廪生、岁贡生等功名,其中有些人分别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云南兵备道、大理寺左评事、知县等。

续至当代,读书之风益盛,地方名人甚众。

家风的清白、家族的名望、仕宦的政绩为世人名士所景仰,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毛恺为之题词:“江阳望族”;明隆庆元年,江山知县余一龙赠匾额:“聚顺”;明浙闽总督部堂、兵部尚书兼理粮饷又兼都察副都御史李芝芳为之题词:“清白家传,流芳百世”。

南坞村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多样。

农历三月初三,是南坞杨氏一世祖尹中公的诞辰,杨氏子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今人称之为三月三庙会。

祭祀活动仪式庄重,程序严密。

迎祖巡游,祭拜祖宗;宣读族训,分、关飨饼;演奏器乐,表演戏剧:庄重热烈,归宗聚心。

与此同时,峡山寺内,红烛吐炎,青烟缭绕;虔男信女,顶礼膜拜;黄袋香客,络绎不绝:情有所依,人心向善。

这种活动,延续三天,蔚为壮观。

敬畏这方山水朗诵稿

敬畏这方山水朗诵稿

敬畏这方山水朗诵稿稿一万马奔腾,从远古的尘烟里,呼啸而来,于一片祥和的家园,歌舞升平,万千华夏子民的力量,能抵挡外来的欺侮,锣鼓喧天,从四方弥漫,洗涤旧世隐疼的伤痕,千万双期盼光明的眼睛,如久旱的禾苗,向往澄澈的甘泉,星星之火,于南湖的红船,点燃奋斗的信念,一个民族痛苦的呻吟,已低过一株小草的高度,雪山草地,让凤凰涅槃,铁锤、镰刀被苦难,打磨出程亮的光芒,一个个蠕动的喉结,在南昌的上空,将歌声唱响,让沉默已久的呐喊,嘹亮东方,历经风雨,沐浴苦难,一颗深埋的种子,茁壮成参天大树,将希望植入神州大地,在八年的抗战里,浴血奋战,在西柏坡的黄土里,长成脊梁,当所有的豺狼被赶出家园,一个个沦落的游子,将陆续归来,当黎明的曙光,吞噬黑暗,一束七彩的光将透过历史的脊梁,捡拾苦难的记忆,乘十月的翅膀,随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宣言,响彻寰宇,龙的传人啊,且看我神州大地,春天永驻。

稿二不管是在庙沟山,还是在大荒沟,不管是历史遗留的痕迹还是残存的人类活动古迹,不管是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怀想地,不管是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处风景,这些,是我们眼中的如画江山;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没错,所有这些都是祖国的山水,我们都是在祖国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

稿三走近你零距离走进你,初次与你相遇相遇,江山如画般人间天堂,是谁创造这人间奇迹,是你,深爱着你的江山儿女,情不自禁的想为你,为你而歌为你而歌,英雄的江山的人民,走近你零距离的接触你,从遥远的北方我的故乡,不怕一路的漫长的颠簸,只为了你江南水乡如画,江山带领儿女同心协力的,改变昔日里贫穷偏僻旧貌,你是党的好儿子赤胆忠诚,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不要说我这样做值不值得,身为一名党员啊执政为民,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选择。

啊江山,一座迅速崛起的城乡富饶,江山和谐的江山充满活力,我最可爱的江山有党的领导,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项目“最江南”绿色休闲,实验区江山市“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村上余镇二村猕猴桃种植,凤林镇政棠村油茶种植凤林镇,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相信未来的江山一定会,变得更美好变得更美好美丽,中国梦在你和我的手中实现。

浙江江山最美9处古村落,山水人居静美如画

浙江江山最美9处古村落,山水人居静美如画

浙江江山最美9处古村落,山水人居静美如画浙江衢州,江山。

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西南门户,钱塘江源头之一。

境内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岭、戴笠秘宅等景点闻名遐迩。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至今保留着许多美好古村落,一起来看看最美的9处,你去过几个?1 南坞村南坞村地处江山市南部凤林镇,与江西省玉山、广丰两县接壤。

古时,南坞被称为南峰,相传,村庄因地处南向的山坞而得名。

南坞村共2600多人口,大多以杨姓为主。

史料记载,自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杨氏79世宋御史尹中公始迁南峰,至今,南坞村已近800年的历史。

漫步古村,只见四面环山,南面开阔,林茂水清,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房屋皆依照山坞的地势而建,形成群山拱围、拾级而上的总体格局。

村里的杨氏外祠是一座高大宽敞、豪华气派的祠堂,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外祠和内祠,是衢州市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村一氏二祠”。

一个村落,一个姓氏,却拥有两座宗祠,堪称宗族和古村的荣耀。

外祠始建于明朝,后几经修缮,终于形成现在的宏大规模。

南坞的古街巷间,走几步就能看到至今尚有人居住的古民居,天井回廊连厢房,雕花窗棂马头墙,似乎在低吟浅唱着南坞当年的兴旺和繁荣,诉说着南坞的灿烂与沧桑。

俗世生活与古朴典雅,就这样巧妙地衔接起来,串起了南坞文化的前世今生。

2 大陈村江山大陈古村,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位于江山市北部,南距市区10公里。

古称须江乡九都大陈庄,今属大陈乡。

大陈村三面环山,回龙溪似玉带,从村中穿过,“土田肥美,山川秀丽”。

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肌理清晰。

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樾园)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

大陈村为徽州汪氏后裔聚居地,在明朝永乐初,中华汪氏74世孙普贤公徙此繁衍成族,后裔苦心经营,创建了一个以徽派古建筑为特色的千年古村落。

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村中居民80%姓汪。

这里山环水潆,林木葱郁,白墙黛瓦,拥有“江南第一古村落”的美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7)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7)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7)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大陈乡政府所在地。

这个拥有600年历史、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樾园)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

2017年11月,大陈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大陈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近年来,大陈村加强文化融入,充分挖掘、传承和发扬"麻糍文化"、"古祠文化"、"崇尚教育"等传统文化,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以"学习、创新、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来经营村庄,抓实一系列惠民工程,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主动性,有力提升了村级管理水平。

相继完成汪氏宗祠修缮、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户厕改造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村容村貌长年整洁。

先后荣获衢州市先进基层组织,衢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衢州市最具历史文化村庄,江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山市和谐新农村、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等多项荣誉。

大陈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源自徽州婺源的常山人汪普贤"爱其山环如城,水潆如带,林木葱郁,土厚泉甘,遂挈家而居"并赋名环山;及至清代,大陈已是"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的汪氏聚居村落。

其村庄、村巷和房屋,均依山建造与分布。

青石铺砌的村巷,逦迤曲折。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的三进二天井汪氏宗祠与二进一天井的文昌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地市卷)

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地市卷)

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地市卷)二、给定材料材料1(341887)翻开A市地图,仿佛能看到林海苍翠、流水潺潺,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跃然眼前。

今天,当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也能“卖”上大价钱时,GEP正成为A市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个突破口。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而A市,正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之一。

“所谓GEP,是指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它反映了森林、湿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经济效益。

”A市生态环境局赵局长介绍,“我们制定了一套GEP核算方法,对生态产品价值进行评估、核算,并积极探索核算结果落地应用,助力我市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碧澜乡是A市一个山区乡镇。

对这里的村民来说,以前开农家乐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致富来源,但GEP 核算告诉他们,还有另外的致富之路。

碧澜乡的溪流不但拥有矿泉水般的水质,而且水流形态丰富,急流种类多样,是天然的水域救援训练场地。

乡里利用这一优势,开发了水域救援培训项目。

碧澜乡党委王书记说:“从原生态的水到致富的水,GEP核算起到了加速转化的作用。

GEP核算报告让我们知道生态资源究竟好在哪儿,进而合理有序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仅碧澜乡,对A市其他乡镇来说,这种发展思路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云瀑乡党委李书记说,如果不是看到GEP核算报告,他实在不敢想,云瀑乡的峡谷、瀑布、云海,放在整个A市都颇有竞争力。

云瀑乡己经和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在当地开发探险类项目和梯田观光项目。

相应的,该公司向云瀑乡生态强村公司支付300万元,购买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截至2023年底,A市所有乡镇均组建了生态强村公司,主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负责自然资源管理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成为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和市场化交易主体。

金融市场也闻风而动,“GEP贷”等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坞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坞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坞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坞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坞口楼下厅位于兰溪市黄店镇坞口行政村坞口自然村中部,坐东朝西,建筑面积81.9㎡。

现存三开间,清晚期建筑。

坞口楼下厅为砖木构楼屋,楼下明间用四柱,以月梁承重,两端饰龙须纹。

月梁与搁枕间设透空雕方墩。

方栅。

楼上梁架穿斗式,制作简朴。

后檐无墙体,楼上用木栏板,楼下无遮拦。

八角形柱础,下垫覆盆,三合土地面。

硬山顶。

坞口楼下厅原为该村一份头厅的前进,现部分归村民使用,仍保存清晚期建筑风格,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坞口永兴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坞口行政村坞口自然村中部,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03.8㎡,1942年遭日军火毁重建,现为硬三间,中华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坞口永兴堂明间中缝梁架为五架扁作梁带前后双步廊,次间梁架穿斗式。

明间设神龛。

鼓形柱础,下垫覆盆。

硬山顶。

整座建筑结构较简单,为该村村民的份头厅建筑。

历史:
坞口自然村,古名竺坞口,村民委员会驻地。

相传明朝时,这里原有竹林,有小路可通上朱坞,路口有桥,名曰坞口桥头。

村落于此,故名坞口。

坞口村董氏为陇西郡,清顺治年间自建德市安仁迁入。

宗族堂名:永兴堂。

坞口村黄氏为江夏郡,明朝成化年间自黄店村迁入。

宗族堂名:承思堂。

坞口村陈氏为颖川郡,明朝崇祯年间自江山迁入。

坞口村何氏为卢江郡,清朝康熙年间自建德市大洋里庄头村迁入。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甘冽的八角井水,喝一口透心清凉,祖传的杨氏香饼,尝一口满嘴留香。

南坞三月三,一盏指路灯,带我回归梦牵魂绕的故乡……”近日,在首届全国乡风文明论坛上,凤林镇选送的一曲村歌《南坞“三月三”》打动了第二届中国村歌十大金曲评选活动的评委,成功入围“中国村歌金曲入围提名”奖,该镇的文化工作也同时得到全国乡风文明论坛组委会和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农村社区小康建设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获评“全国十佳文明奋进乡村”荣誉。

此次获奖是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近年来,该镇以唱村歌、著村志、跳村舞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增强村民的幸福感。

作为特色文化村,如何更好地挖掘、传承好特色文化的文章?去年4月份,以“传承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创建幸福乡村”为主题的南坞“三月三”活动,吸引了全市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前往观摩和省级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为更好地培育南坞村特色文化,凤林镇专门邀请文化系统专业人才,对南坞村的村歌进行了作词、谱曲,并积极培育特色文化队伍,在原有4支腰鼓队、2支排舞队基础上,新培育政棠村腰鼓队文艺骨干20多人,依托这些基层文化组织在各种场合传唱村歌,使《南坞“三月三”》家喻户晓,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坞村选送的《南坞“三月三”》成功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村歌。

文化资源的挖掘培育需要不断创新。

为系统地记录白沙村发展历程,凤林镇组织编撰了全国第一本村志——《白沙村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此后,还组织开展面向全国的“可爱的白沙”主题征文比赛,用文学形式表达幸福乡村创建的历程,目前征文已结集出版。

近期,为全面展现白沙村村民创业创新、建设美好家园精神风貌,反映“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成果,《白沙村志》的续写工作拉开了序幕。

春节期间,凤林镇大部分行政村都组织开展了由村民参加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村民们自编自演,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欢庆佳节。

江山大陈村宣传稿

江山大陈村宣传稿

江山大陈村宣传稿说起浙江江山市,江郎、廿八渡、仙霞古道是众所周知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人们对陈达古村落知之甚少。

参加江山万人游,有幸看到了中国最美的乡村。

我惊呆了!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大陈乡政府所在地。

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樾园)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

2014 年度CCTV十大最美乡村评选,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大陈村又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央视《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第十四集“江山如此多娇”中提到江山的名胜人文,除江郎山、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外,对大陈汪氏宗祠有着详细的介绍。

陈村历史悠久。

明永乐初年(约1403年)由徽州的王氏家族迁入。

经过后人的苦心经营,人口逐渐繁荣,创建了一个以徽派建筑为主体建筑的古村落。

古村落建筑以清代为主,现保留古宅、祠堂、古戏台等古迹111处,其中王氏宗祠是杰出代表。

位于大陈村口的汪氏宗祠,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共有三进二天井五开间,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幢建筑坐西朝东,石柱石阶细洁光滑,石雕木雕工艺精湛,牛腿雀替镏金错彩,檐牙高啄,脊瓦如鳞,犹如琼楼玉宇降落山村野处,令人叹为观止。

祠堂门楼豪华,门顶三悬飞檐,每层由花拱承托,门前三级石阶,门两旁绿石柱,柱基上巨规矩。

有独角兽牛腿,人物故事牛腿,狮子球牛腿等。

在大门,这是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陈老师家最值得称道的是特殊教育,是王于1942年在中学创办的。

其教学质量不亚于县级中学。

如今,这座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西式建筑已成为村中一景。

当你走进村里的街道,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安静!村里还设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现在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围的油菜花海为古村增添了光彩,也为游客提供了赏花拍照的好去处。

江山南坞八角井

江山南坞八角井

江山南坞八角井江山南坞八角井作者:云爱来源:江山政务网发布时间: 2013-02-25 字号:[ 大中小 ]江山有段顺口溜,说的是旧时的“江山四绝”:官溪祠堂,南坞的井。

新塘边糕,礼贤的饼。

不久前的一天,寒风凛冽,天空飘着雨。

我们一行六人前往凤林镇南坞村。

一下车就看到了飞檐出挑、气势恢宏的南坞杨氏宗祠。

据资料称,该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已历经三百余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前就是那口被誉为“江山四绝”之一的南坞井。

这口井直径2米余,全部用青石砌筑,井栏圈用八根石柱和八块石板砌成八角形,栏板上刻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整”等文字。

石柱上端刻着仰覆莲花。

正方形井台,边长5米。

井水清澈,十来条红鲤鱼或自由自在地游弋着,或相互追逐嬉戏着,很是好看。

据说,1942年日军侵占江山的时候,曾到过南坞村。

看见八角井里有鲤鱼,就设法抓了几条,点了火放在锅里煎,煎了一会,柴火没了,就出去找柴火,回来时发现锅里的鱼已经不翼而飞。

原来这鱼又回到了井里。

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鲤鱼中,有几条半边是红色的,另半边却是黑色的,想必就是被煎过的。

相传,这井是由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水利学家郦道元指点开掘的。

1500多年前,郦道元由江山经江西进福建,路过凤林镇南坞、新塘边镇樟柏树底和新塘边地方,见村民饮水困难,就为这三个地方勘定井址,指点开掘。

完工后,他又叮嘱加盖密封,满30天才能开盖打水。

郦道元走后,樟柏树底村民性急,29天便打开井盖,水深仅及井底,须用长绳吊水。

新塘边村民第30天开盖,短绳就可打水。

南坞村民第31天才去开盖,清泉已从井口溢出,伸手就可取水。

樟柏树底与新塘边的两口水井,至今仍在使用,水深依然如故。

南坞井因当地村民建房破坏了水脉,井水已不能从井口溢出。

然而,在自来水普及的今天,这口井因水质好,还是当地居民饮水、用水的主要水源,每天到井里汲水洗衣洗菜的人经常挤满宽大的井台,不时还有游客来参观、拍照。

不负众望勇于担当——记江山凤林镇南坞村党支部书记

不负众望勇于担当——记江山凤林镇南坞村党支部书记

今日农村·新人谱·新农村2020.1“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党支部书记杨国建一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成为南坞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的“领头雁”。

盛情邀请当舵手现年46岁的杨国建是南坞村人,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之家,16岁那年,杨国建离家谋生。

先后当过杂工、木工、油漆工、电工等,在新疆、陕西、江苏等地干过活,后来在广东经商,做起消防器材经销人。

2002年江山市启动回归创业工程,杨国建回江山成立浙江宇安消防装备有限公司。

经营至今,公司拥有员工100多人,年产值1.6亿元,此外还拥有专利73项。

企业走上了正轨,而杨国建又遇到了一个新挑战,凤林镇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回家乡担任村支书。

杨国建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乡亲们的一句话,“杨国建,你来吧,我们都相信你”,让他下定了决心。

2013年11月,杨国建当选南坞村党支部书记。

深入基层得民心既然当村支书,就要做到最好,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近自己与村民的距离。

在外多年,乡亲们很多都不认识,他就把全村几百户人家走了个遍。

一边走一边还拿出本子记录情况,比如家中几口人、经济来源、子女在什么地方等。

“和他们聊天,不仅能拉近距离,还能根据每家不同的情况,为以后开展各项工作打好基础。

”杨国建说道。

与村民的关系拉近了,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的距离更不能远。

于是,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把全村近八成村民与村两委干部拉到一起促膝谈心,让乡亲们说说心里话,包括对村建设的意见或建议,村两委当着全村人的面解决或给予答复。

“时间长了,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和谐了,有难处便道难处,直言不讳。

”杨国建说道,在他们村里,没有一个上访户,不是他们堵得好,而是村民确实过得好。

服务中心成能人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杨国建想借此优势将村子定位为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村。

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策略选择——基于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的调查

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策略选择——基于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的调查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村落特色文化;毛氏文化;清漾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9)04-0104-08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9.04.011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农村建设工程,文 化振兴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习近平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灵魂。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1]并把 “乡风文明 ”确 定 为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的 重 要 方 针 和 建设内容,意 在 转 变 过 去 那 种 重 经 济、轻 文 化 的 发展理念,推动农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文化振兴涉及面广泛,村落特色文化保护 与开发 无 疑 是 需 要 特 别 关 注 的 重 要 内 容 之 一。 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有着悠久的村落历史和丰 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以江南毛氏文化为核心的 村落特色文化。本文基于清漾村的调查,就乡村 振兴中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策略选择做 初步研究。
依据历史文献和历史遗存的考证与分析,清 漾毛氏文化总体具有“和合包容、朴实内敛”的文 化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崇教学、重农桑”的发展取向。历史上 毛氏先祖曾经战功卓著、护国有功,名声显赫,出 了众多武将。但大多在战场搏杀中献身,或在王 朝更迭中蒙难。毛氏族人吸取血的教训,逐渐地 训导族人弃武从文。清漾毛氏遵循先辈意志,归 隐田园。告诫 族 人 以 “诗 书 名 世、清 白 传 家 ”,渐 渐形成了“崇 教 学、重 农 桑 ”的 耕 读 文 化 和 “书 香 清漾”的 村 落 特 点。 或 许,正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形 成 了清漾毛氏后裔文化名人辈出,历史文献浩瀚的 局面。
一、清漾村落文化的特色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18•【字号】浙政发[2012]52号•【施行日期】2012.06.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通知(浙政发〔2012〕5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自2009年8月组织申报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以来,各地发掘推荐了一批有价值的街区、镇和村。

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对申报项目认真组织了论证,提出了审查意见。

经研究,同意平阳县坡南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富阳市新登镇等10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富阳市大章村等34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不断继承和弘扬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按期完成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一二年六月十八日附件: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单一、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共1处)平阳县坡南街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共10处)富阳市新登镇平阳县顺溪镇泰顺县泗溪镇泰顺县筱村镇平湖市新埭镇海宁市长安镇兰溪市女埠镇XXX市芝英镇玉环县楚门镇龙泉市小梅镇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共34处)富阳市大章村宁海县许家山村乐清市黄檀硐村乐清市黄塘村乐清市北阁村永嘉县岩龙村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安吉县鄣吴村绍兴县冢斜村金华市婺城区寺平村义乌市倍磊村义乌市田心村浦江县新光村武义县陶村村武义县山下鲍村武义县上坦村磐安县榉溪村磐安县管头村磐安县横路村磐安县大皿村龙游县庙下村龙游县泽随村龙游县灵山村江山市大陈村江山市南坞村舟山市定海区里钓山村舟山市定海区大鹏岛丽水市莲都区曳岭脚村龙泉市大窑村龙泉市下樟村松阳县吴弄村松阳县山下阳村松阳县靖居村松阳县横樟村。

儒风习习南坞村

儒风习习南坞村

儒风习习南坞村儒风习习南坞村作者:戴明桂来源:江山政务网发布时间: 2013-03-20 字号:[ 大中小 ]“新塘边糕礼贤饼,官溪祠堂南坞井。

”少年时就熟稔的这首江山民谣,一直在我心中缠绕。

正因为有这闻名的南坞井,我数次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约新朋旧友,走进儒风习习的南坞村,欣赏南坞的风韵,揣摩南坞的沧桑,领略南坞的魅力。

南坞位于浙赣边界处,西接广丰、玉山两县,南临峡口盆地,东北为凤林山川,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才辈出的古村落。

1950年至1952年,曾设南坞乡人民政府,现属凤林镇,全村24个村民小组,2638人。

走进南坞村,只见里巷幽幽,民居深深,祠堂、牌坊、寺院、大厅、古街、石塔、老井交相辉映,错落有致。

随眼一望,即触到灿烂的历史;随便一走,即拾到绚丽的诗篇。

村中有一脉两井,一山两溪,一族两祠,一寺两塔,一分为二,天人合一。

这是大自然千万年孕育的杰作,这是杨氏先辈精心打造的极品。

两井是深邃的,呈八卦形,细波粼粼,清冽甘甜,二泉映月,诗意盈人。

两溪是灵动的,虽是山溪,但宏细疾徐,回环曲折,流水汩汩,如歌如诉。

两祠是神圣的,内祠外祠,飞阁流丹,雕梁画栋,理学流芳,薪火相传。

两塔是精致的,集日月之精华,薰寺庙之香火,遥相对峙,避邪镇妖。

全村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文保点22处,古民居96处,可谓是美轮美奂,百世流芳。

南坞的山水古迹,正如民国五年(1916),《杨氏外祠宗谱·南坞阳居图》文中所载:“翠滴南峰,秀凝玉峡,群山环匝,二水分流。

桥似半规,赐嘉名以聚福;井传八卦,酌琼液以生香。

美荫垂桑梓之林,分遮村落;祥烟吐云霞之色,遍霭里门。

”据传,南宋端平二年(1235),河南监察御史尹中公,见南坞山林秀丽,气象万千,便迁居繁衍,至今已近800年历史。

全村95%民众均为姓杨,崇尚“儒学为基”,承继理学名家杨时的学风,内祠大门雕刻笔力遒劲、方整有致的“理学名宗”四字,至今仍熠熠生辉,光裕后人。

特色农村规划方案

特色农村规划方案
特色农村生态规划
规划背景与概况
村庄概述 项目背景
现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况

永兴坞村位于江山市淤 头镇西南部,是江山市农村地 区的农业型基层村。

村子与本镇棠坂、水角塘 头、慈坞以及新塘边镇的永丰、 日月等村毗邻。 永兴坞村坐落于西干渠西 侧,距淤八公路1.5公里,距 205国道3.5公里,距淤头镇东 北3.5 km的丘陵山坳里。
“有资源”——生态景观

资源丰富的村
永兴坞村基本以农田耕地、林地、丘陵山地 为主,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村庄四周被 绿地包围,主要以农田、果园等经济作物为主,许 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塘点缀其中;村内植被 条件很好,树木葱郁,环绕老区有茂密的景观植被, 并与西侧山体的植被相连,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景 观带;村内竹林较多,原有的上木山村就是围绕着 两大片竹林建设的,其余主要以小片种植的方式, 布置在生态景观带的北侧;由于村庄地貌为丘陵山 地为主,总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所以北侧沿路两 侧多为草地。
规划思路 “绿色基础好,保护意识强”
永兴坞村的村庄建设 规划及地理环境特点和村庄特 色可用“生态、示范、文化” 来全面概括之。以“充分体现 历史、生态、原生的风貌,同 时强调其可实施性、可操作性” 为规划建设宗旨,在满足合并 自然村安置的有关规定要求的 前提下,充分利用村内原有自 然环境和历史遗存的建筑景观,
“有要求”——反对大 永兴坞 拆大建,规划工作受 重视 1.要体现 历史、生态、原生的风貌。
2.尊重老建筑,尊重历史变迁,反对 大拆大建,体现示范村形象的要求。 3.永兴坞因其绿色示范作用而备受关 注,规划的编制也受到各级领导的
重 视,特别是省委领导乔传秀副书
记以及衢州市领导亲自关心和指导。

浅谈在农业现代化下的村级文化建设

浅谈在农业现代化下的村级文化建设
科 学 方 法组 织 和 管 理 农 业 , 提 高农 业 生 产 者 的文 化 和 技 术 素
来种粮大户 的引进 , 单一 的姓 氏格局将被打破 , 村落里原有 的宗族 文化将 不复存在 。 祠堂不再是家族的象征 , 将是村民 共有的公共活动场所 , 而依 附在祠堂这一文化空间的宗族文 化将被代表现代文 明的先进文化所取代 。 在江 山农村 , 一些村落 的村 民往往是一个单一 的姓 氏聚 集生活的,如:石门镇清漾村 毛氏、大陈乡大陈村汪 氏、 凤 林镇南坞村杨 氏等等 ,全村除了从 外娶 回的妇女, 基本都是
制改革Biblioteka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问题 的
决定》 。《 决 定 》指 出,深 化 文化 体 制 改 革 ,推 动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发 展 大 繁 荣 , 要 以建 设 社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体 系 为 根本 任 务 。社 会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是 兴 国 之魂 , 是 社会 主义 先 进 文 化 的精 髓 , 决 定 着 中 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发 展 方 向 。 在 农 业 现代
道家文化的学说是从人体本 身的修炼工程中体验 出来的, 认 为人体是一个 “ 小 宇宙 ” ,是 自然界 “ 大宇宙”的缩影 ,人 体和宇 宙的运行规律 既可治身 , 又可治 国,因而是一种天人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的加快 ,农村土地 流转的进行 , 外
作 者简 介: 徐 波,男,助理馆 员,从 事文化馆 工作。
浅谈在农业现代化下 的村级 文化建设
徐 波 江 山市文 化馆 ( 浙江 江 山 3 2 1 4 0 0 )
摘 要 :农业现代 匕 预示着农 民手工耕种的时代 即将快速被替代 ,落后的手工生产将被 先进的机 器生产所替代 ,因手工

江山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江山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设置搬迁安置区 90 亩、景观节 点 70 余处,较好落实了习近平 总书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 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 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 园”的精神。以石门镇清漾村 为例,2006 年 8 月,时任省委 书记习近平考察清漾村时提出 “要把清漾保护好、开发好 、 利 用 好”。 经 过 十 多 年 发 展 , 清漾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成功 获评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1.保护利用现状 江 山 市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村落保存体量大、价值高,全 市共有古栈道、古牌楼、古宗 祠、古建筑群、名人故居等各 级重点文保单位 111 处(其中 国家级 3 处、省级 14 处),列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 2 个 、 省 级 10 个 。 2012 年 以 来,江山有 61 个村被列入省历 史文化村落保有数量名录库, 累计投入资金超 5 亿元,在 17 个乡镇(街道)实施了 9 个省 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 利用重点村和 34 个一般村建设 项目。现已完成 6 个重点村和 21 个一般村建设任务,修缮各 类古建筑 151 幢,外立面改造 307 幢,修复古道 16.6 公里 ,
(3) 体制机制不顺 “中 国 传 统 村 落”“ 历 史 文 化 名 村”“ 历 史 文 化 村 落 保 护 利 用”“ 国 家 级 、 省 级 文 保 点” 等,分属不同部门,职责不 清、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科学 的保护规划。
(4) 利用发展不充分 历 史文化(传统)村落多在偏远 山村,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弱, 保护后的开发利用多在休闲旅 游观光等,未能将文化底色与 产业发展融合,留赞不留人。 经营方上“小、散、弱”,缺 乏特色民居、特色商铺,创 意、体验类项目偏少,利用率 不高,对农民增收作用弱。
(5) 维保力量不强 农村 普遍缺乏古建筑修复工匠和民 俗文化“土专家”,基层规划 设计人才缺乏,难以对所有历 史 文 化 (传 统) 村 落 给 予 指 导,村落“活化”面临挑战。

建设文化强市应挖掘好戏曲这个优势资源

建设文化强市应挖掘好戏曲这个优势资源

建设文化强市应挖掘好戏曲这个优势资源第一篇:建设文化强市应挖掘好戏曲这个优势资源建设文化强市应挖掘好戏曲这个优势资源绍兴作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声名远播。

要建设文化强市,可挖掘的资源很多,有绍兴的人文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但相对具有优势的当属绍兴的戏曲文化。

首先,被誉为戏曲之乡的绍兴发源了全国第二大剧种的优美越剧,哺育了高亢激越的绍剧、新昌调腔等剧种。

其次,回顾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搬上银幕,并获大众电影“最佳戏曲片”奖,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千古绝句;七十年代的绍剧《于谦》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

这些作品成为了绍兴文化建设上的一个个闪光点。

第三、近年来通过实施精品工程,绍剧《大禹治水》、越剧《西施断缆》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新剧目奖”。

去年,绍剧《真假悟空》获得了七艺节“文华大奖特别奖”。

这些成就都加深了绍兴的文化积淀,彰显了戏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戏曲已成为文化强市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挖掘的优势资源之一。

当今,文化已呈多元化发展,文化的发展无固定模式可依。

根据实际着力发展本地的特色文化,能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

文化的范畴,包容了社会生活的较大部分。

虽然戏曲只是其学艺文化中的一支,但在我们绍兴却独占着较大的一方天地,具有相对的优势。

要挖掘好这个优势资源,应进一步推进精品战略的实施,加大对专业剧团的管理和投入。

对重点剧目进行重点投资,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好培养艺术新人的基地,做好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专业剧团创建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

建设一个集戏曲博览、演艺以及多种文化于一体的传统艺术中心,为戏曲爱好者和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能参与其中的空间,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一个了解绍兴文化的旅游项目。

鼓励专业剧团深入基层演出,扶植民间职业剧社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把戏曲打造成绍兴文化发展中的金名片,让其为文化强市建设增辉增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悠悠风尘稠,璀璨明珠光彩依旧
——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介绍
一、延续两千年杨氏血脉,演绎八百载村落文明
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地处市区南面35公里处,与江西省广丰县、玉山两县相毗邻,总面积9641亩,辖24个村民小组,728户,2638个人口,古民居96幢。

是江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

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风清纯向上。

东周时期,唐叔虞后裔藏,字伯齐,号尚父,封杨侯,因以为姓。

自此杨氏生生不息,洋洋大观。

最显赫者三十九世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

东晋安帝时,会稽太守、南抚越大将军、信安侯向公家于衢。

唐中宗时(684年),五十八世中议大夫谭公居江山镇安(今石门)。

六十九世珠公居齐礼乡洄潭,七十五世永丰县尉师叔公迁杨秀坞。

宋理平二年(1235),七十九世宋御史尹中公,迁南峰(南坞),是为南坞建村之初。

南坞杨氏,世代崇尚儒学,耕读传家。

建村之初,即创办学堂于峡山寺,“理学名宗”四个大字至今仍赫然留在内祠堂内。

自尹
中公开始,有二十五人分别获取进士、举人、解元、廪生、岁贡生等功名,其中有些人分别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云南兵备道、大理寺左评事、知县等。

续至当代,读书之风益盛,地方名人甚众。

家风的清白、家族的名望、仕宦的政绩为世人名士所景仰,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毛恺为之题词:“江阳望族”;明隆庆元年,江山知县余一龙赠匾额:“聚顺”;明浙闽总督部堂、兵部尚书兼理粮饷又兼都察副都御史李芝芳为之题词:“清白家传,流芳百世”。

南坞村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多样。

农历三月初三,是南坞杨氏一世祖尹中公的诞辰,杨氏子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今人称之为三月三庙会。

祭祀活动仪式庄重,程序严密。

迎祖巡游,祭拜祖宗;宣读族训,分、关飨饼;演奏器乐,表演戏剧:庄重热烈,归宗聚心。

与此同时,峡山寺内,红烛吐炎,青烟缭绕;虔男信女,顶礼膜拜;黄袋香客,络绎不绝:情有所依,人心向善。

这种活动,延续三天,蔚为壮观。

除此以外,“座唱班”活跃于红白喜事之处,传统医药流行于民众之间,整个村庄文化氛围浓郁。

南坞村有省级文保单位一处,市级文保单位两处,文物点22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一处。

二、风水宝地堪称奇,建筑布局藏玄机
南坞村四面环山,南面开阔,林茂水清,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房屋依照山坞的地势而建,形成群山拱围、拾级而上
的总体格局。

全村的房屋布局蕴藏着堪舆(风水)学的玄机。

民国五年(1926)《杨氏外祠家谱·南峰阳居图》的载文,好象是对南坞村的风水与建筑格局的描述:“翠滴南峰,秀凝玉峡,群山环匝,二水分流。

桥(以)似半规,锡嘉名以聚福;井传八卦,酌琼液以生香。

美荫垂桑梓之林,分遮村落;祥烟吐云霞之色,遍霭里门。

地原胜于洄潭,族更繁于秀坞。

上溯肇迁之始,永怀流泽之长。

”山秀,水美,气聚:确实是好风水。

半圆形拱桥与八卦形水井相呼应,聚福生香。

人丁兴旺,生生不息,南坞杨氏世代披泽承福。

南坞地处浙江与江西交界,山南水西流入长江,山北水东流入钱塘江;南坞建有内祠、外祠,同村同宗建两座祠堂,这种现象实属罕见;内祠堂屋前筑有一个八卦井,外祠堂屋边也筑有一个八卦井,用水方便;村西南玉峡山上建有两座石塔。

南坞村有一山两水,同宗两祠,一村两井,一山两塔,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一生为二;老子《道德经》有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有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恐怕不会是一种巧合!
“聚福桥”像把锁,横跨于两支小山脉的联结处,八卦井处于最南端,积聚水源:可能是“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龙经》)理论指导下的建筑,为的是锁住龙脉,谋求“气聚”。

内祠在第一期的建筑中,处于最前面,外祠建成
后,前面再也没有建造房屋,这是不是因为南坞的地形,最前面一定要有庞大、分量重的建筑物坐镇?
两座祠堂,内祠座东朝西,外祠座北朝南,除了地位有轻重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峡山寺原来为祖庙,不建在村里,却建在村落南方一里多的地方。

这些可能都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

或许峡山对于村落来说,还是风水中的朝案之山,就像臣子朝拱君主。

从南坞村的建筑布局,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堪舆(风水)学理论与一些原则的运用,例如:关于“气”的理论、龙脉理论的运用,山水选择、整体系统、因地制宜、生态修复、负阴抱阳等原则的运用。

南坞建筑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建筑特色鲜明,雕、绘工艺精湛
“广渡祠堂南坞井”,为历代江山人民所传诵,其实南坞的精华不仅仅在井,两座祠堂、两个八卦井、节孝石牌坊、峡山寺、两座石塔、绿云海石刻、二十二幢基本建筑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均是南坞以至江山人民的宝贵财富。

南坞古村落的公共建筑,不仅造型美观,规模宏大,而且融雕刻、彩绘于一体。

其中以内祠、外祠、八卦井最为引人注目。

内祠堂,初建于元代,于康熙五十年(1711)从大坝移至重建。

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二进三天井,左右马头墙,歇山顶小青瓦屋面。

房屋主体粗犷,雕刻细腻。

抬梁、柱子
一人难以合围。

门楼牌坊式,正、反面砖雕表现细腻,为浙西地区所罕见。

牛腿、雀替上的仙鹤、梅花鹿、花草雕刻栩栩如生,梁、枋上的彩绘技艺精湛,天井内有河卵石铺设的精美图案。

屋前摆设十二座分属明、清时代的旗杆石,供祭祀时用。

外祠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30),明甲寅年(1614)遭兵毁,后在乾隆十七年重建。

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进,二大天井、三小天井,左右马头墙,歇山顶小青瓦屋面。

大门立面四柱三重檐,出挑上翘,檐角各设斗拱一攒。

梁、枋雕仙鹤、梅花鹿,牛腿雕人物,雀替雕花草,技艺堪称一流。

前堂设戏台,八角藻井,十六攒斗拱层层叠出,顶板彩绘人物故事图,牛腿镂雕双狮滚球、鲤鱼跳龙门,技艺巧夺天工。

建筑主体中堂,用材特别粗壮结实,抬梁跨度特别大,大梁彩绘、牛腿雀替雕刻特别精美,回廊藻井勾心斗角,造型绝伦。

整座建筑气势宏伟,文化氛围浓厚。

内祠堂八卦井,明代建成,井深3、1米,直径1、8米,呈八角形状,八根青石柱、八块青石板组成护栏,立柱上刻有掘井与历代修井的时间。

井水长年不浅不溢,清澈甘甜。

水井流传着好多美丽的传说,不愧为文化之井。

二十二座古民居基本建筑于明清时代,以清代为主,两座建于民国时期。

风格基本一致,青砖红瓦,歇山顶,多有马头墙,一般为穿斗式,两进或三进带天井居多。

有的房屋
牛腿、雀替有雕刻,有的有拼花窗格。

富有特色的古建筑群,诉说着南坞当年的兴旺和繁荣,诉说着南坞的灿烂与沧桑。

四、开发保护任重道远,政府、民众齐心协力
凤林镇党委、政府,南坞村两委对南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十分重视,镇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南坞村古村保护措施办法》,成立了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南坞村制定了《古村整治规划》,成立了专业的安全保护机构。

自2003年以来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对外祠堂、峡山寺以及一些古民居进行维修,并对内、外祠堂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大力开展优秀民俗文化活动。

保护开发古村落已经成为南坞村民的共识。

然而,很大部分古民居年久失修,维修资金存在很大短缺,维修工作任重量大。

农民建新房的愿望强烈,保护旧居与建房用地存在矛盾。

南坞村正在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古村落实保护开发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抢救维修古建筑,尽力保护开发好南坞这块古村落瑰宝。

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委员会
(撰稿人:赵普义)
2010年6月
万树成荫山包屋(古村落全貌)
“理学名宗”永流芳(内祠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