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

合集下载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1]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2]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3]中文名洛神赋图外文名the Picture of The Ode of the River Goddess[4]创作年代东晋作者顾恺之类别绢本绘画画作内容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

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

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

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

洛神赋图的故事作文

洛神赋图的故事作文

洛神赋图的故事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洛神赋图》的故事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一幅画的故事,这幅画叫做《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奇闻逸事
眼睛一点,点来一百万 顾恺之有一次给人画扇面,扇面上是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但都没 点上眼珠,他就把扇子还给人家。扇子的主 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回 答说:“怎么能画上眼珠呢?点了上面的人 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顾恺之的奇闻逸事
关于顾恺之画眼点睛,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晋哀帝兴宁二 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侣向京城 士大夫募款,但回响不太热烈,眼见修建计划无疾而终,顾恺 之却慷慨的认捐一百万钱。顾恺之不是什么有钱人,他哪来的 一百万?谁都不相信他办得到,但看他话讲得那么满,似乎胸 有成竹。顾恺之要求寺僧,把寺里一面墙粉刷洁白,让他在里 面作画。他闭门一个多月,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像”,画作 大体完成,只差眼珠没点。就在准备点睛当天,顾恺之请寺僧 打开城门,让民众参观,并规定,头一天来观看的人,捐钱十 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随意乐捐。头一天,许多人为了争睹 顾恺之“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当众起笔点睛,说 也神奇,只那么一点,整个画像便活龙活现。民众闻讯而来, 很快的,一百万钱便凑足了。这幅维摩诘壁画像也就成为他的 名作。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 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 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 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 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 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 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 现得浪漫感人。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 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 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 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 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 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这种手 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 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课件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课件
3
4
5
画作者介绍
《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字长康, 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 个宦官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 群书,知识渊博。他多才多艺,不仅善 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 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 “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 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 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其笔法如 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 “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 精微,襟灵莫测。他画人注意点睛,决 不草率从事。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连东 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 亦赞叹其称道:“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 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 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 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 的“疏体”画派。他与师承他的南朝宋 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 又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顾恺之《洛神赋图》
.
1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横 572.8cm,纵27.1cm。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 《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 的是唐宋年间的摹本。《洛神赋图》传世的有五个摹本, 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故宫博物院(两幅)、 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日本等处。其中辽宁藏本,根据 “绍兴”藏印看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 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 又似宋代马和之,每个人物旁边都有文字说明,而每段所 书赋句近似宋高宗的笔法,所以作为宋人摹本无疑。而北 京故宫藏本是有图但在各段没有附诗赋说明,卷中有乾隆 的御题和藏印,还有元代赵子昂行书抄录的《洛神赋》全 文,也有历代皇帝的题和跋。至于美国藏本,和北京故宫 藏本一样也无赋文,两者绘制形象近似,同属于宋人摹本。2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中国十大 传世名画
《洛神赋图》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东晋 顾恺之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27.1cm, 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 恺之绘制(宋摹)。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 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 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 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 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 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52厘米 横1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 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前面有三个单骑开 道,依次为男装仕女乘黑色马; 中间并列两骑,即虢国夫 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均骑浅黄色骏马,虢国夫人居全 画中心位置,秦国夫人侧向着她,二人脸庞丰润,雍容华 贵,神情悠闲自若; 最后并列三骑,中间为保姆,一手执 缰绳一手搂着怀中小孩,保姆右侧为男装仕女,左侧为红 衣少女。作品表现了贵妇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出 游行列成前松后紧组合,统一中有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 律感
《汉宫春晓图》明 仇英
《汉4.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 尺幅很大,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 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清代院画家作 过多本,无非是借皇家园庭殿宇之盛以骋其华缛藻丽之笔罢 了。图中人物发型服装皆为汉代式样,但宫室、家具的形制 皆是明朝的。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 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 除却美女群像之外,复融入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文人式 的休闲活动,诚为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精彩之作。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中,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 真实形象的塑造,追求神情、意境的表现,力
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唯一文图并茂的版本、第一 求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呈现在纸绢之上。他运用
次以连环画形式表达故事情节。
“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出
顾恺之(约 348—409 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流畅笔调,采用
无锡人,博学多才,擅绘画,人物画尤具点睛之 游丝描的技法,著以艳丽的色彩,人物衣袂飘
妙。北宋佚名摹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洛神赋图》仍保留着六 动,犹如春蚕吐丝,把曹植文中刻画的女神飘
朝时的绘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顾恺之和 忽游动的神韵恰当地表现出来,使文画合一。《洛
他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因此,它也是我国艺术 神赋图》不仅仅表现“形”,更重要的是在“形”
宝库中的瑰宝。
的基础上提炼出“神”,这是顾恺之带来的不朽
据悉,顾恺之此画并不是简单地为文学作品 启示。
1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连。
解。《洛神赋图》采用了连环画形式,将赋中所
此图中绘有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 描述的主要内容分段画出,主要人物重复出现,
并在画面中穿插小楷书赋文。作品人物描绘细致 但每段之间又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使之浑然一体。
生动,衣纹秀逸,山石以勾染为主,树木多夹叶,
顾恺之如此成功地再现了动人的文学作品,
稍加点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 缘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
特点。南宋初藏于内府,明代经叶钶、项元汴等 他进行艺术虚构,创作出既与现实生活相符合,
递藏,清初经王铎、梁清标递藏,后入内府,经 又不同于人间俗世的“神仙境界”,这是艺术

洛神赋图(共10张PPT)

洛神赋图(共10张PPT)
• 画家目光和木然的 表情衬托曹植喜不自禁的目光和神情,使 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在山川景物环境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人物造形上,此图体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 结尾处不同的处理,正是诗赋与绘画不同审美表现力所要求的,也是画家更美好的理想体现。 结尾处不同的处理,正是诗赋与绘画不同审美表现力所要求的,也是画家更美好的理想体现。 在山川景物环境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一切景物皆因人而设,这样做既妙解赋意,又奇丽天成,化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一切景物皆因人而设,这样做既妙解赋意,又奇丽天成,化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画家以巧妙的构图将曹植的“静”与云车的“动”对立在和谐之中,利用不同水态的描绘,使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 怅、流连烘托成一体,深切地表达出曹植对洛神的真挚情怀。 画家以高山、流水、树石等景物来衬托神女之貌美,以侍从们呆滞的目光和木然的表情衬托曹植喜不自禁的目光和神情,使画面形成鲜明 对比。 在山川景物环境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结尾处不同的处理,正是诗赋与绘画不同审美表现力所要求的,也是画家更美好的理想体现。 洛神的飘逸飞动与曹植的雍容深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人物造形上,此图体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 在人物造形上,此图体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 在山川景物环境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的飘逸飞动与曹植的雍容深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切景物皆因人而设,这样做既妙解赋意,又奇丽天成,化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在人物造形上,此图体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 在山川景物环境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山川景物环境的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人物造形上,此图体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 画家以高山、流水、树石等景物来衬托神女之貌美,以侍从们呆滞的目光和木然的表情衬托曹植喜不自禁的目光和神情,使画面形成鲜明 对比。 在人物造形上,此图体现了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 画家以巧妙的构图将曹植的“静”与云车的“动”对立在和谐之中,利用不同水态的描绘,使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 怅、流连烘托成一体,深切地表达出曹植对洛神的真挚情怀。 一切景物皆因人而设,这样做既妙解赋意,又奇丽天成,化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一切景物皆因人而设,这样做既妙解赋意,又奇丽天成,化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一切景物皆因人而设,这样做既妙解赋意,又奇丽天成,化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画家以高山、流水、树石等景物来衬托神女之貌美,以侍从们呆滞的目光和木然的表情衬托曹植喜不自禁的目光和神情,使画面形成鲜明 对比。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现存的《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洛神赋》是以曹植与嫂子洛神甄氏之间缠绵而凄凉的爱情为原型而创作出的神人之恋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

赋文通篇言辞美丽,人物描写细腻传神,动人心魄,令读者感动。

顾恺之有感于此,于是便依赋文而作出传世名作《洛神赋图》。

画作一出,便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画。

《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长572.8厘米,宽27.1厘米。

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这幅人物画的线描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被列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造型产生很大影响。

画卷从曹子建初见洛神宓妃起,以一系列极其鲜明的形象,画出了一副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在“日既西倾,车怠马烦。

尔乃税驾蘅皋,容与乎阳林,流恺乎洛川”之际,忽然遥遥望见一个丽人,疏忽出于岩石之畔。

画家以生动的笔资,将这位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想望的恋人,画的丰神绝世,含情脉脉,回眸顾盼,飘飘若仙,表现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画家着力刻划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

一卸套之马暂获自由,猛然就地滚尘,惊的驭手慌忙侧身躲让,一马引颈回,一马俯首吃草。

其后画到“冯夷鸣鼓”.“女娲清歌”以及诸神游戏的几段,也都十分细致生动。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卷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曲折又分明的情节来逐渐描绘出主人公与洛水大神的真诚纯真的唯美爱情故事。

画卷开首展现出,曹植与他的侍从们,在暮色苍茫中站立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

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地出现在平静的水面。

画面远水泛流,洛神则神情默默似来又去。

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又见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

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

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

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

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现存《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画面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河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背景
2、洛神赋现实故事背景 a.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 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 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 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 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 《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 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 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b.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 之女甄宓[12] 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 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 ,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13] ,以作纪念, 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
《 洛 神 赋 》 节 选
《洛神赋图》故事叙述: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 挫未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边 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画很好地 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 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内容介绍
中 国 十 大 传 世 精 品 国 画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藏故宫
作者其人轶事 背 景
《步辇图》 唐代,阎立本 藏故宫 《唐宫仕女图》 唐代,张萱、周昉 藏故宫 《五牛图》 唐代,韩滉 藏故宫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藏故宫 《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 藏故宫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藏故宫 《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前段《剩山图》藏浙江 后段《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宫春晓图》 明代,仇英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 清代,郎世宁 原作藏纽约大都会博物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相传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

《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此《洛神赋图》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

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洛神赋图》的意境。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洛神赋图》赏析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东晋着名的画家。

他多才学,工诗赋,善书法,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尤其擅长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顾恺之本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因此他的画风犹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着有《画论》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着书。

他在绘画实践中创立了“以形写神”等传世理论。

《洛神赋图》则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的《洛神赋》诗篇名着有感而作,是他的一幅卓越的代表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洛神赋图》的基本信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现存的《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洛神赋》是以曹植与嫂子洛神甄氏(曹丕之妻)之间缠绵而凄凉的爱情为原型而创作出的神人之恋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

赋文通篇言辞美丽,人物描写细腻传神,动人心魄,令读者感动。

顾恺之有感于此,于是便依赋文而作出传世名作《洛神赋图》。

画作一出,便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画。

《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长厘米,宽厘米。

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画卷开首展现出,在暮色苍茫中,曹植与侍从们站立在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

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出现在平静的水面。

洛神模糊的身影昭示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下一幅画面中,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赏析
就生动展现 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神态特点。 _ . 《 洛神 赋 图》 是 顾恺之 的代表 作 , 是依 据文 学家曹植 的《 洛
三、 《 洛神赋图》 的 内容及特 点
《 洛神赋 图》 是 画家从文人 士大夫的角度 出发创
作的 以爱情 为主题 的绘 画作 品 ,用艺术手法再现 了 凄美的爱情故事。
丕见甄 氏年轻美貌 , 就将她 占为己有 , 而曹植也对甄 氏产 生了爱慕之心 , 并想娶她 为妻 , 但遭 到曹操 的拒 绝 。嫁给曹丕之后 , 甄氏先后为曹丕生了曹睿 与东 乡 公主, 后 失宠于 曹丕 , 于 黄初二 年( 2 2 1 ) 六月被 曹丕 遣使赐 死。 [ 3 黄初三年 ( 2 2 2) , 曹植奉 旨回京 , 曹 丕将
顾恺之 天资聪 明、 禀赋超群 , 在绘 画领 域更是有 许 多过人之 处 ,用飞 白掩饰 殷仲堪 的眼疾使 顾恺之 名 声大噪 ,谢 安对顾恺之 的绘 画艺术惊叹 道 : “ 苍生 以来未之有也 。” 顾恺 之不满足于物 象外形 的描绘 , 将 更多 的注 意力放 到人物 性格刻 画上 , 《 洛 神赋 图》
上, 顾恺之提 出“ 迁想妙得 ” “ 以形 写神 ” 的绘 画理论 , 并将 之运用到绘画实践 中 , 以紧劲连绵 、 流畅悠缓 的
家思想提 出质疑 , 这使 追求个体 的精神 超越 、 推崇玄 学 与清谈 的“ 魏 晋风 度” 成 为时代主 流 , 也 标 志着古
代人文意识 的觉醒。随着玄学思想的兴起 , 文人们崇 尚清谈 、 蔑视名教 , 这种重精神 、 轻形骸 , 追 求真性情 的时代精 神深刻影响着艺术 创作 ,在这种 张扬个性 的社会环境 中诞生 了许 多优 秀的艺术 家 ,顾恺 之就 是其 中之一 。[ 顾恺之生活于 东晋 中叶 , 这时司马 睿、 王导 等人 建立 的东 晋政权 已经巩 固, 以王 、 谢为首 的门阀士族 制度逐步形成 ;顾恺 之 的父 亲顾悦 之很有学 问且善 于辞令 , 官至 尚书左丞 , 这种 家庭 出身 为顾恺 之的仕 途及艺术创作 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 成年后 , 顾恺 之深 受谢安与桓温的赏识 , 后任散骑 常侍 。长期的官宦生 活使顾恺之对社会 上层人物 有着深刻 了解 ,并能够 准确捕捉人物 的心 理变化与思想观 点 , 这些 在《 洛神 赋图》 中就有 着鲜 明的体现 。

中国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中国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代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洛神赋图》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绘制,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此《洛神赋图》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双目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

梳着高高的云髻,因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神情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难舍地离去。

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洛神赋图名词解释

洛神赋图名词解释

洛神赋图名词解释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

相传为三国时期曹植所绘,原件已佚。

此图系根据陈师曾所见的宋人摹本重新设色而成。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名画即宋代摹本,绢本,设色,纵27.8厘米、横405.5厘米,无款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宋徽宗书法与绘画艺术的成就极高,他对古代绘画遗产和前人经验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并充分吸收汉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创造性的将诗、书、画融合一体,达到了中国艺术史上的最高峰。

他以瘦劲挺拔的“金错刀”书法,使笔锋的运动状态呈现出飞舞旋转的韵律感;又结合绘画技巧,用颤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衣纹的飘举动势,从而实现了书法美与绘画美的完美结合。

《清明上河图》现存卷,长528厘米,宽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部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者采取散点透视构图法,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它是北宋时期都城汴梁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洛神赋图》卷全长24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邂逅相遇,在船上和岸边送别的情景;第二段描写曹植回到洛阳,与思念他的妻子甄氏和儿子曹睿相聚的情景;第三段描写曹植在洛水岸边与洛神话别的情景。

全卷共画有人物70多个,牲畜10余头,船只10余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1座,车、轿、牛、马等大小30多辆,以及大量的树木、山石、波涛等。

卷尾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题签“晋曹不兴《洛神赋》”。

后纸有明李东阳篆书“曹子建洛神赋图”和董其昌跋。

另外还有南宋贾似道、元张晏、明项元汴、清高士奇等人的题跋和观款。

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作。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洛神赋图》卷,绢本,设色,纵27.8厘米,横405.5厘米。

该画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知的爱情故事。

画卷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可单独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神赋图
顾恺之〔公元346—公元407年〕是东晋时代〔公元317—公元420年〕一位闻名的画家,代表作《洛神赋图》收藏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图》来源于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闻名文学家曹植编纂的《洛神赋》。

原作内容描述的是诗人感情进展不顺利,不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在洛水河边与漂亮的仙女相遇,通过发生的浪漫故事,表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思念。

这幅画特别好地传达了文学的思想,用画笔展示出洛神典雅漂亮的形象。

《洛神赋图》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标志着当时绘画进展的高度水平。

《洛神赋图》全幅作品共画了61个人物,分为几个场景。

画面中除了主人公以外,还反映了山石、树木和马匹,形象十分生动。

画面要紧用线造型,墨线是典型的蚕丝线描,用色厚重、艳丽。

分段描绘的画卷用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人物欢乐、哀怨的情调。

构思巧妙,画面生动感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经典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