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简案 (苏教版七年级)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看过的戏剧,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2.简介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脉络和人物形象。

2.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二、课堂练习1.学生仿写一段描绘童年生活的文字,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学生拓展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简要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词语辨析、句子解析等。

3.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讨论1.学生谈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四课时一、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016版)第三单元: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016版)第三单元: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技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3.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

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自由,那么沉静而柔和,那么和谐而充满情趣。

我们今天学习《社戏》看同学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理解。

二、理清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一部分(第1—3节)盼社戏——归省乐土乡间生活的小朋友乡村乐事:钓虾、放牛。

好事多磨第二部分(第4—30节)看社戏——趣味横生月夜出航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第三部分(第31节到完)忆社戏——终生难忘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讨论并归纳:写了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G.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DEF。

略写的是:ABG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详写,其他情节与看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三、理解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社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社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方法:以品读体验为主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情境创设力求表达语文教学的人文关心,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l. 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局部。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

《社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社戏(鲁迅)教学目标:1、通过小说故事了解美好的童年往事和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学习有详有略的叙事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讲述、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过去,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候,好些地方都有请戏班子演戏的习惯。

“社”原指土地神,“社戏”就是每年祭土地神活动中所演的戏。

由于这种活动经常进行,渐渐就失去了祭神的意义。

活动上演的大都是地方的剧种,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氛。

可以想象,这种演出对当时文化生活并不丰富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鲁迅向我们描绘的正是孩子们这样的生活和感受。

二、阅读主场(一)听课文录音,并根据老师的提示确定情节的位置。

1、盼看社戏2、去看社戏⑴看社戏的波折和转机⑵月夜航船前往看戏⑶看社戏⑷看戏归途,偷吃罗汉果3、怀念社戏(二)合作学习第二部分1、学习小组学习整理波折和转机的具体内容,在班上交流。

波折之一:叫不到船波折之二: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之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转机之二: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转机之三:双喜写保票保证不出事2、诵读写看戏途中见闻感受的段落,指导学生对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理解分析交流。

多角度写景物: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的朦胧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星光点点的渔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吹来听觉--婉转悠扬的歌吹多角度写心情:间接表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连山……远远的向船尾跑去”(表面写行船之快,实际写急迫心情)直接表现--“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3、诵读看社戏的段落,提醒学生注意捕捉描写戏台、演戏时空间位置的变化的文字,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远处--“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仙境”稍近--“红红绿绿的动”近处--“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4、学习小组学习整理对偷吃罗汉果一事上孩子们特点的认识,在班上进行交流。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社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社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社戏社戏【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情形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以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躯体会明白得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旧事,熟悉劳动人民的质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明白得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平常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窗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以下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可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文体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要紧情节或说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本文文体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如何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份,自由朗诵课文,并试探:1.“我”什么缘故喜爱平桥村?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缘故是:①“我”在那个地址能够取得优待;②能够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

(板书)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份,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和“我”有了如何的印象?(鼓舞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四、小结:课文第一部份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

反复朗诵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社戏【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情形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以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躯体会明白得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社戏》教学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社戏》教学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社戏》教学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文章背景«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文原有前后两个局部,课文节选自后一局部,就节选的局部,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中,也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选择怎样有效的方法让先生学习,以到达最高的教学效能,不时是我在思索的效果,因此需求我自己先对课文吃透,才干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预设。

二、教材剖析«社戏»一课记叙了〝我〞和小同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进程,表现了对童年美妙生活的回想和留恋之情。

课文从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写到去赵庄看社戏的整个进程,其间,重点描写了〝看社戏前的曲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这些关于乡村孩子来说可谓是极为普通的夜景,而关于事先的〝我〞来说,却感到极为优美,描写的细致逼真,充溢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归航偷豆〞这局部外容普通都为先生所喜欢,由于几位聪明愚钝、憨厚残酷、好客无能的农家少年栩栩如生地呼之欲出,特别是那位憨厚的说〝偷〞自家罗汉豆的阿发,会让先生觉得特别心爱。

课文开头〝真的,不时到如今,我真实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豆〞与〝戏〞的评价、赞誉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但是正是课文宗旨的表达。

指点先生了解这一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这里的〝好戏〞、〝好豆〞〝好〞在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妙、最愉悦的心灵感受,〝好〞在使〝我〞感遭到平桥村孩子们朴实、真诚的友谊,勤劳残酷,聪明无能的美德。

作者写〝戏好〞〝豆好〞,实践上是在写〝人好〞。

三、教学目的1、识记本课的生字词,了解小说的文学知识。

2 、了解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心思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3 、了解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特点。

四、课堂实录(一)、目的导学每团体都有童年,童年生活中有欢笑,有泪水;有喜悦,也有遗憾,但当我们回想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充溢了向往和美妙。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渲染: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

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

环节一:读与感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设计目的: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

)环节二: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六大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

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环节三: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途径收集鲁迅的资料老师:课件制作【教法学法】1.诵读法2.质疑法3.点拔法【教学流程】一、图片引入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附近村庄乡镇的百姓们都会去看戏,他们许多人都会乘着船而来,既是享受,也是休息。

(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二、走近作者鲁迅三、检查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四、一读课文知情节(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要求: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试试分别从时间、事情、原因角度概括。

看戏(1)戏前波折(2)夏夜行船(3)船头看戏(4)月夜归航2.课文写了这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6 略写1、2、7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小结: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从原因角度看:乐土---景美---人美---情趣美五、二读课文解乐土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这样一个偏僻不大眼的小村庄,作者说“在我是乐土”,其中“乐土”既写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社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社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社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董艳艳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学生根据已有能力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适时引导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谈话导入。

二.讲授新课
1.抓文眼,明主旨
齐读最后一段。

思考:
(1)你从课文最后一段能看出什么?
(2)那一夜的戏好看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3)那一夜的戏并不好看,“我”为什么还会如此怀念?
(4)那一夜的豆好吃吗?为什么?
2.评人物,抓中心
《社戏》中有许多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理由。

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性格或品质),比如____(举人物表现)”的
句式来说。

三.小结
四.拓展迁移
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
体验吗?
五.布置作业
以“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再次播放《童年》,
结束课)
板书:
第十课社戏
鲁迅
看戏怀念人吃豆。

社戏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社戏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社戏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了解情节叙述的详略处理和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2.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3.虚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1.叙事的详略处理原则与方法。

2.景物描写。

3.虚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质疑、整体把握全文)1.指导学生按下列[预习提纲]进行预习。

[预习提纲](1)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写成资料卡片)。

(2)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①课文的第一段有一个关键词语,它是全篇的中心主题思想,你能找到吗?这个词语又和小说的标题是什么关系?②小说写了几件事?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处理?③课文中你喜欢的环境描写是哪一段?你为什么喜欢它?④课文中你认为最生动的场面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 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2.质疑。

由同学们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

最后由教师把大家提的问题,归纳整理在[预习提纲]之中,加以研究。

3.师生共同评点课文。

(1)首先要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与作者的思路脉络。

可结合[预习提纲]中的思考①题来研究评点。

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时代背景的资料。

抓住要点是①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 社戏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社戏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

2.理清文章的结构;熟悉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法提示】建议你这样读课文: 用一颗童心去感受, 《社戏》像一支清新的歌, 让你荡漾在纯真鲜亮的童年里;用一颗诗心去欣赏, 《社戏》像一首动人的诗, 让你流连在清新淡雅的风景里;用一颗爱心去品味, 《社戏》像一幅美丽的画, 让你沉醉在朴素浓郁的民风里。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 本名周树人, 浙江省绍兴市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日本的留学经历, 让他弃医从文, 谋求文艺报国,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 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

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的一生, 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 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整理《嵇康集》, 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2.了解小说常识第一人称: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 也可以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 苏教版

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指导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偷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体会“童趣”。

引领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并尝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方法:设疑阅读讨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注音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潺潺歌吹家眷皎洁飘渺纠葛2.解释大抵怠慢朦胧屹立疏疏朗朗纠葛二、导入新课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这可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体会到。

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为依据,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其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每段的意思。

第一部分:简明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去看社戏。

第三部分: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四、交流互动1.小说的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不写这些内容行不行?三部分。

我跟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这里有与我年纪相仿、不拘行辈、嬉戏玩闹的小伙伴们。

平桥村这快乐土上可以钓虾、放牛,无拘无束,乐趣无穷。

2.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那些波折?是怎样解决的?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春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被小伙伴们解决了。

3.这里为什么要详写?叙事非常详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教学设计简案 (苏教版七年级)
彭达
教学目的: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并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
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3、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4、感受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
课前预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多彩的戏剧舞台(投影):百姓看戏;孩子们看戏
2、回顾生活我们看戏。

(跳蹯神)
37人组成的队伍,圆场一圈,东西南北中五神五将一一亮相,浓眉、大眼、高鼻、阔嘴、方脸,既威武又凶猛;接着,队形不断变化,先是两将挥动大刀对舞;接着是中神带着
一名大将居中,东西南北四神带领各自的大将站于四角,拿着彩球、大刀,原地手舞足蹈,又有十六只马灯跳跃飞奔,不断穿插其间。

此时,一旁的乐队,把小锣小鼓,大锣大鼓越敲越急,扣人心弦,伴随而来的是唢呐声声,高昂激越。

而五神五将跳跃越烈,穿插越快,对舞越猛,令人目不暇接。

一派欢乐景象!
3、比较导入。

4、走近作者。

二、感知内容,寻找话题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感知内容,寻找话题。

组织交流评价,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与文章条理。

(投影归纳)
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盼看戏
2、看社戏
(1)看戏前的波折
(2)月夜航船—前往看戏
(3)看社戏—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偷吃“罗汉豆”
3、回忆平桥村生活—看戏、吃豆
三、探究话题:
1、平桥村为什么是“我” 生活的乐土?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3、你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感受吗?(或者“一次愉快的旅行”或者“难忘的探亲故事”?)
(方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评价)
四、感悟发现:

1、在小村里,一家的客,也就是公共的客。

2、阿发:直起身来说偷我们的吧,我们大得多。

3、我说:“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我也要送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

1、“哈,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呢!”一种尖利的怪声使我愕然了,只见她显出鄙夷的神色,“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2、“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出门大轿,三房姨太太。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闭着嘴,无话可说,只见她愤愤地回转身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选自《故乡》
五、比较归纳
平桥村的老老少少——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无私,厚道善良。

平桥村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六、乡情觅风:
走进生活、交流家乡的民风及自己难忘的美好生活回忆
七、品味、欣赏、拾珠
读自己喜爱的话,说自己美好的感受,欣赏最美好的画面。

八、课后学习:
你也曾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吧,能否写下来让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板书设计:
双喜:聪明能干
戏人阿发:憨厚淳朴
好六一公公:朴实善良
月夜行船
豆景船头看戏
午夜归航
彭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