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uary ,2002 第38卷 第1期
JOU RNAL O F GU AN GX INO RM AL U N I V ER S IT Y
V o l
.38 N o .1[收稿日期]2000205210
[作者简介]刘兴均(1956-),男,四川宣汉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 《释名》正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括号中的数字为篇目标号,下同。② 《释地》篇对土的训释亦同。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刘 兴 均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著《释名》一书,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其立足点是建立在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
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印证汉语的人文性。
[关键词]《释名》;声训;汉代;思维特征;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 1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2)0120030205
语言是人类思维成果的载体,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可以说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每个词语都是一个时代人们思维成果的载体,其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意蕴。列宁在给黑格尔《逻辑学》再版序言作批
注时提出了“思想史=语言史?”[1](p 85)
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东汉刘熙著《释名》以求事物得名之由,就基于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反过来,我们通过他的训释也可以窥见到汉代人们的思维特征及思维方式,有些训释今天看来不可理解,不合情理,但只要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去,就能得到合理性的解释。
一、《释名》声训反映出汉代人的具
象思维特征和直觉思维方式,
同时也有阴阳五行的认知模式
《释名》以具体可感的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名词,反映出汉代人的思维有具象特征。
是,嗜也,人嗜乐之也。(十二)①非,排也,人所恶,排去也。(十二)善,演也,演进物理也。(十二)恶,扼也,扼困物也。(十二)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十二)德,得也,得事宜也。(十二)仁,忍也,好生恶杀,善含忍也。
(十二)礼,体也,得事体也。(十二)是、非、善、恶、道、德、仁、礼是再抽象不过的概念名词了,刘熙都把它们同具体可感的事物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形象直观的把握,这无疑是汉代人具象思维
特征的体现。
《释名》赋予天文、地理类名词以一种人格力量,反映了汉代儒家天人合德的宇宙观和汉代哲学寻求世界统一性的趋势。具体说来,《释名》赋予苍天以男性刚健阔大的品格:“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释名》赋予大地以女性柔顺、宁静的厚德。“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易谓之坤,坤,顺也,上顺乾也。”《释名》还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类富有、日新、豪武、进取的人格力量和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夏,假也,宽假
万物使生长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②
“虹,阳气之动也,虹,攻也,纯阳攻阴也。”“晋,进也,其地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这些无疑是受了作为汉代儒家哲学奠基形态的天人合德论的影响,将自然、天象与人事比附,也反映了汉代哲学寻求世界统一性的趋势。所有这些都可作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说明(限于篇幅、暂不作具体分析)。
《释名》对天干地支及部分人体、天文名词的易象比附,是承先秦“立象尽意”的认识方法,同时也是汉代以阴阳五行为认知模式的体现。《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孔子在解决言不尽意的矛盾时提出了立象尽意,借助于象(即用象征)的办法来通达天意。汉代人普遍接受了这一认识方法,
3
且把“象”的范围大大地加以扩充和发挥,把易象与天象、气象结合起来,用阴阳五行作为认识模式。这一思维模式带有浓厚的比附联想特征,主观随意性很强。比如《五经异义》引《今文尚书》欧阳说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而《古文尚书》以脾为木,肺为火,心为土,肝为金,肾为水。《释名・释形体八》:“肝,干也,肝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凡物以木为肝也。”《释名》不仅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名词加以比附,还找出它们在情状上的共同点,可见受阴阳五行说这一认识模式影响之深。《释名》一书对十天干、十二地支、人体的五脏及天、地等名物词以易象加以比附,这是时代的局限。在他之前的《说文解字》、《白虎通义》都有类似的解释。值得一提的是,《释名》一书1502事仅有45条声训是与易象有关的。这与专事宣扬宗教神学的《白虎通义》形成鲜明的对比。《白虎通义》只有253条声训,其中就有141条声训与阴阳五行说有关,占了1 2以上。八音十二律都以阴阳五行类比,连父母丧故,孝子拄的拐杖都要分阴阳。“父以竹,母以桐。竹者阳也,桐者阴也。”[2]而《释名》在其训释中有意回避。如对五脏的解释,只有肝与肾才与五行联系,其余三脏都是就其本身的特点功能作解,这在当时应是十分可贵的。
《释名》以经验为基础,以实证为手段,对大量名物词从形象、特征、功能等方面去把握,遵循的是汉代以经验主义为特征的认识道路。“汉人作为哲学中心问题加以探讨的宇宙生成论问题,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实证自然科学的问题。……因此汉人的思想方法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它在丰富的观察资料之上,经由归纳、类比、统计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3]联系刘熙《释名》中的名物探源,这一结论是基本合乎当时实际的。《释名》其实走的仍是古文经学名物训诂的朴学道路(不过有所革新),在重观察和重实证方面有时比《说文》还做得认真。《释名・释天一》对望的解释是:“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而《说文・八上・壬部》对望的解释为:“望,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从臣①,从壬,壬,朝廷也。”两相比较,《说文》之解不如《释名》之训。《说文》义有拘牵形体,附会君臣关系之弊,而《释名》的训释来自于大量的天象观察,较为可信。特别是有关食物的名称,《释名》详述其制作方式,完全可以和齐梁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媲美。如对“柰油”、“馅炙”的解释:“柰油扌寿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馅炙,馅,衔也。衔炙细密肉,和以姜椒盐豆豉,已,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也。”(释饮食第十三)其它像释车、船、衣服、采帛、首饰、宫室等类,多带有观察的痕迹,都直
接或间接地取自于汉代劳动人民的劳作经验。“人类的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且归根到底都是从经验中来的。”[4](p550)因此,对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凭直觉的经验对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物名作得名之由的探索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综上所述,刘熙《释名》声训反映出汉代人的具象思维特征和直觉思维方式。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富于幻想,喜欢类比,希望解开宇宙之谜,获得宇宙大同、世界统一等等思维特质。此外还有部分训释拘囿于阴阳五行的认识模式,这是时代的局限,不能归咎于他个人的主观臆断。对《释名》中大量凭借实践经验,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训释,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二、《释名》是汉代社会文化
生活的一面镜子
语言研究可以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大量可资参证的资料。刘熙《释名》正是两汉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从《释饮食》、《释彩帘》、《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用器》、《释兵》等篇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汉族人民与域外民族交往的历史;从《释亲属》、《释长幼》等篇目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中世纪宗法伦理社会的制度与观念以及婚俗礼制;从《释州国》、《释丧制》等篇目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地理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制度的兴废和古代名物典章的遗制;从《释道》、《释车》、《释船》等篇目中,我们可以知道汉代交通的大致状况。试作以下分析:
(一)宗法伦理。
《释名》有“汉以孝治天下”的反映。在《释长幼》和《释亲属》两篇中,多有对孝悌之义的阐发:
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
也。(十)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
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已也。(十)父,甫也,
始生己也。(十一)母,冒也,含生己也。(十一)
夫之兄曰公,公,君也。君,尊称也。俗间曰兄章。
章,灼也。章灼敬奉之也。(十一)
此外,《释言语》有孝、慈、友、恭、悌的直接解释:“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好也。《孝经》曰:‘孝,畜也。’畜,养也。慈,字也,字爱物也。友,有也,相保有也。恭,拱也,自拱持也。亦言供给事人也。悌,弟也。”我们知道,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议为汉武帝采纳后,儒家的经学正统地位就确立了。三纲五常成了统摄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的伦理标
13
①《说文》据小篆形体从臣,不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