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小说阅读与欣赏1.1《孔乙己》1.2《范进中举》1.3《变色龙》1.4《我的叔叔于勒》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2.1《藤野先生》2.2《三顾茅庐》2.3《口技》2.4《春》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3.1《鱼我所欲也》3.2《出师表》3.3《杜甫诗三首》3.4《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小说、散文、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散文、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2. 新课内容学习:对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讲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以图表、关键词、线条等形式呈现教学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古诗文,理解诗意。
2. 答案:在课后进行批改,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朗诵比赛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1、讲析第一幅画面: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2、分析第二幅画面: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社戏》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2)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5)讨论:分享对小说中幽默、讽刺语言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第二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对比手法,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比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理解课文。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
(4)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5)讨论:分享对作者怀念童年生活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第三章:《孔乙己》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讽刺手法表现社会现象。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2. 第二单元:古诗文;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与散文的基本文学常识及表达技巧;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2. 教学重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古诗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寒假期间的有趣经历,引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3.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进行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6. 第二单元古诗文学习:介绍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7.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进行例题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10.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表达技巧:描写、抒情、象征等;2. 第二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理解与鉴赏:意象、意境、韵律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分析《故乡》中的描写手法;选取一首古诗文,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散文《孤独之旅》的理解。
2. 答案:《故乡》描写手法:对比、象征等;古诗文鉴赏:以《登鹳雀楼》为例,从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孤独之旅》理解:示例:散文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最全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最全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阅读本单元的诗歌,我们可以领略诗人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熔铸于祖国的形象之中。
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这首诗宛如一首交响曲,前两节沉郁、凝重,后两节清新、明快,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
诗人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短诗五首》分别为《月夜》(选自《沈尹默诗词集》)、《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断章》(选自《鱼目集》)、《风雨吟》(选自《芦荻诗选》)、《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
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情思。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祭拜友人,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断章》通过桥、景、人、窗、月、梦这六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表明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下册第一单元生活咏叹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1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3. 讨论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理解诗人对雪的赞美。
3. 讨论诗人对中国革命的热爱:让学生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赞美雪来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向往。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短文,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描述一幅雪景图。
第二章:《出师表》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写一篇短文,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描述一个历史人物。
第三章:《岳阳楼记》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二、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资料助读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热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包含了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这些篇目既有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深刻的哲理,也有丰富的情感。
本册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设置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的内容理解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的结构和逻辑,熟悉每个篇目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导学案
九年级(一)班语文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安排靖边五中九年级语文组教学设计蹲组领导签字:后附自学导读《孔乙己》导学案【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阔绰( ) 咸亨酒店( ) 笔墨纸砚( )附和( ) 不屑置辩( ) 颓唐( )二、本文中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A.表示思维的跃进。
B.表因人抢白话未说完。
C.表心情矛盾。
D.表思索在进行。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省略号的作用,只填字母。
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回。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4.“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短衣帮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慢慢坐喝,这种穷富等级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小说中描写的社会背景( )2.“窃书不能算偷”,把“偷”说成“窃”,一是为了遮丑,二是炫耀才学,这正好暴露了孔乙己虚荣心被损伤后的内心痛苦。
( )3.“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句话反映了孔乙己被封建教育毒害至深遭人唾弃的情景。
( )4.“孔乙己自己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中“多乎哉?不多也。
”引自《论语》,在这里表现了孔乙己书呆子气十足。
( )四、揣摩“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A.孔乙己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从小说看主要是偷哪类东西?B.孔乙己既“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为何又说“品行比别人都好”,这岂非前后矛盾?正是这种表现,正好体现出孔乙己身上怎样的双重性格?1.2.【基本能力达标学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九下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第1课:《鱼我所欲也》1.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2课:《逍遥游》1.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3课:《出师表》1.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准确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原文,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 教学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具,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课:《鱼我所欲也》课时:2课时2. 第2课:《逍遥游》课时:2课时3. 第3课:《出师表》课时:2课时4. 复习课课时:1课时5. 单元测试课时:1课时七、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美版)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0份)【绝大部分含板书及反思】全册教案目录: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教学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悬当纸钱应有涯即为家遍种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1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教学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
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2.生难字词(1)字音疲惫..(pí bèi)干瘪.(biě)胚.芽(pēi)绯.红(fēi)迷惘.(wǎng)淤.滩(yū) 簇.新(cù) 蜗.行(wō) 纤.绳(qiàn) 隧洞(suì)(2)词义【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伤痕累累】指物体损伤后留下的痕迹;形容人心灵或身体受过很多伤。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重,语速慢。
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第四节:“我”愿为祖国献身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这首诗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交流点拨】破旧的老水车:以“水车”对河的依恋象征“我”对祖国的相依相存;“破旧”表现历史之久。
熏黑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我”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长期“蜗行摸索”。
干瘪的稻穗:“干瘪”是因土地贫瘠,尽管“干瘪”,也是赤子的一颗心啊!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驳船在淤滩上,行进很艰难,“我”靠祖国的拖曳得以前行,不致掉队,极力表现了祖国对儿女的珍惜,儿女对祖国的痛惜;看到“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我”痛惜、爱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痛苦、悲哀而又充满希望和爱的感情。
3.“我”指代了什么?【交流点拨】“我”既指诗人,也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
(可以从“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和“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看出来)4.“簇新的理想”指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这一切在以前从未有过,所以叫“簇新的理想”。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为什么说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交流点拨】1979年,从十年浩劫中走过来的祖国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焕然一新。
解放后,我们国家曾走过弯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上处于盲目个人崇拜状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毛主席说话,一句顶一万句”“我们15年就能赶超英美”……这些都是“神话”。
“四人帮”覆灭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了,从艰苦中开始奋起,所以说“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
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2.拓展延伸赏析舒婷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诗中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交流点拨】(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3.布置作业(1)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的意象特征。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首爱国诗的教学,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全诗的感情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的拳拳深情。
祖国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热爱祖国不仅要为祖国骄傲和自豪,还要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最后,我想以艾青的两句诗作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梅岭三章上课素材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情感。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设疑法、引导法、讨论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在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同志写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2)背景链接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他带着伤病潜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2.生难字词(1)字音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即为.家(wéi) 应.有涯(yīng) 遍种.(zhòng)(2)词义【即.为家】就,便。
【应有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结构。
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2.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旌旗”代替“军士”。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自由花”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3.“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何表达效果?【交流点拨】设问,在全诗中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开头一问,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整首诗奠定了苍茫悲壮的感情基调。
4.“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交流点拨】(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5.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交流点拨】(1)用词准确、形象。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沉着痛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褒贬不分;用“伐”,太过书面化;用“打”,与诗意不合。
(2)写实与想象相结合。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句写实,后句想象。
再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3)善用修辞。
如借代、借喻等(见步骤三第2题)。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热爱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